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教育技术全面渗入语文课程改革,使语文课堂教学迈向现代化。语文教师通过现代教育多媒体教学设计,使教育信息能够快捷、准确、全面地传授给学生,促使语文教学形式的丰富多彩,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面对初中语文新教材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如何有效地利用现代教育媒体,使之有机融入语文课堂,从而优化现代语文教学,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的课题。
一、多媒体技术在语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情绪。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设计好的开端的课,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探求新知的欲望,而且能迅速把学生带入教学目的所需要的情境之中。我认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依据不同的文体,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寻找学生学习的最佳切入点,采用灵活巧妙的教学艺术、风格各异的教学模式,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唤起学生浓烈的求知欲望,带领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例如:课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的教学。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自读课的特点,我用一课时完成,我确定的教法,其中有:多媒体教学法、兴趣诱导法。在新授前,我先设计导语导入新课,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课题: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同时展示几幅图片:罗布泊的过去,罗布泊的现在。多媒体呈现图片,学生欣赏,老师解说图片内容。视频中强烈、鲜明的画面对比,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到了造成罗布泊生态破坏的深层原因。图文并茂,文字与解说相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欣赏图片之后,学生深刻的感受到美景已不存在,现状不堪目睹。让同学们再阅读课文,了解作者是怎样介绍罗布泊的今昔变化的。设计问题,小组讨论完成图表“罗布泊今昔对比图”。(多媒体呈现表格)
用“看到这些变化,我想说……”的句式,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这样诱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各抒己见。学习课文内容后,再次利用多媒体展示两组画面,开拓文章主题:一组:青海湖?;一组:沙漠化。设计问题:⑴、从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应该吸取怎样的教训?⑵、让学生谈谈:假如你是当年新疆建设兵团的司令,你怎么规划塔里木河流域的开发。通过多媒体画面展示,开拓文章的内涵。这样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学习。
多媒体的使用,给学生一个思维的空间,组织讨论,引导学生发挥集体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2、有助于增强记忆效果,提高教学效率。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它能够把电、光、声、形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教学内容在动和静、虚和实、局部和整体、外表和内质之间进行转化,有利于多角度地突出事物的特征,降低学生提取意象的难度。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感官需要,使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充实、最具体的经验,收到快速度、高质量的效果,进而提高记忆效果。
例如:古诗教学贯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的始终。学好古诗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审美力以及陶冶他们优美情操具有重要意义。学生从上幼儿园起日积月累地背诵了许多古诗,关于诗意的理解却显得模糊而浅显。我认为,到了初中阶段,教师有必要对教材中的古诗进行富有个性的教学设计,既有利于学生汲取我国古代文明中的灿烂精华,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们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古诗的教学可利用录音或播放画面展示相结合,帮助学生断句、理解,扩展学生的想象力,达到帮助学生识记的目的。我教学《钱塘湖春行》时,利用多媒体,播放流动的春景为课堂创设情境。随着柳枝摇曳,伴着春花竞放,他们会很快走进万物复苏、争奇斗艳的春天里。把学生思维引入了情境之中,激发了兴趣。接着利用多媒体声、像具备的特点,展开诗句所对应的图景。学生跟着读,就可读出节奏、读出轻重音了。在朗朗书声里,在生动的画面中学生快乐的学习着……达到了熟读成诵的目的。
3、有助于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突破了语文教学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突破了语文老师在口语表达上的局限,为语文教学改革开辟了一条省时省力、高质高效的科学途径。这一切都有利于发挥学生感觉器官对文字信息的接收能力,活跃课堂气氛。
二、使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创设情景,激发思想感情
我教《生命 生命》一课,利用动画课件,创设情境:(教师边放配音,边播放动画)嫩芽从土里钻出来,绿叶舒展,生命的诞生是多么神奇!五彩缤纷的花儿欣然怒放,生命多么美好!花丛中蜜蜂嗡嗡,辛勤采蜜,生命的价值在于劳动,在于奉献。通过直观的画面,引导学生入其境,辅之以教师诗意的语言,生动的描述,让学生对生命的神奇、生命的美好发出由衷的赞叹。然后,轻轻的音乐响起,介绍杏林子的坎坷命运。一扬一抑,紧扣“生命”主题,就是这样一位全身瘫痪的人,她是怎样感受生命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这种情感又能促使学生进行积级的联想和想象,教师进一步点拨,和入情入境朗读,读出对生命的感悟,进一步丰富生命的内涵,感受生命的真正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多媒体技术手段对情感的激发实际上贯穿于形象思维的整个过程之中。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月亮上的足迹》一课,通过多媒体技术,将从网上下载的一篇“北京中学生将‘飞’火星”的新闻报道播放给学生阅读,以此导入对新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再通过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一段与课文内容相关,反映人类首次登月过程的录像,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直观印象。应用“虚拟光驱”功能,提供《小天使少儿科教系列——科技篇》中的录像,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观看。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每个学生的电脑屏幕进行监控,以保证对学生的学习活动随时进行引导。教师通过“广播教学”发布作业课后题目,要求学生写一篇想象作文。例如:假设你此时正在远离地球的茫茫太空中旅行,透过舷舱,看到了美丽的地球。请以此为触发点,展开想象,写一段二三百字的小短文。以此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四、多媒体技术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在常规教学中,教师通常是出示课内习题,学生作答,一问一答,方式刻板,若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可让学生强化学习内容的同时,加深记忆。
课本上的讲读课文,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不仅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掌握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师在教这类课文时,可创设突破中的手段,自制CAI课件,或者播放录音,把课文中的重点段或重点词句显示或播放,让学生反复诵读,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剖析,展开讨论,突出难点,再结合课文,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做到从难处入手,找到突破口,让学生学得轻松,全面掌握课文内容,对语文产生一种浓厚的兴趣,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为我们教师创造了良好的实施素质教育的环境,它能够激起学生智慧的火花,让他们展开想像的翅膀,展示自己的个性。教者可适当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可迅速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学生发展,从而有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多媒体技术在语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情绪。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设计好的开端的课,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探求新知的欲望,而且能迅速把学生带入教学目的所需要的情境之中。我认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依据不同的文体,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寻找学生学习的最佳切入点,采用灵活巧妙的教学艺术、风格各异的教学模式,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唤起学生浓烈的求知欲望,带领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例如:课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的教学。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自读课的特点,我用一课时完成,我确定的教法,其中有:多媒体教学法、兴趣诱导法。在新授前,我先设计导语导入新课,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课题: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同时展示几幅图片:罗布泊的过去,罗布泊的现在。多媒体呈现图片,学生欣赏,老师解说图片内容。视频中强烈、鲜明的画面对比,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到了造成罗布泊生态破坏的深层原因。图文并茂,文字与解说相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欣赏图片之后,学生深刻的感受到美景已不存在,现状不堪目睹。让同学们再阅读课文,了解作者是怎样介绍罗布泊的今昔变化的。设计问题,小组讨论完成图表“罗布泊今昔对比图”。(多媒体呈现表格)
用“看到这些变化,我想说……”的句式,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这样诱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各抒己见。学习课文内容后,再次利用多媒体展示两组画面,开拓文章主题:一组:青海湖?;一组:沙漠化。设计问题:⑴、从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应该吸取怎样的教训?⑵、让学生谈谈:假如你是当年新疆建设兵团的司令,你怎么规划塔里木河流域的开发。通过多媒体画面展示,开拓文章的内涵。这样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学习。
多媒体的使用,给学生一个思维的空间,组织讨论,引导学生发挥集体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2、有助于增强记忆效果,提高教学效率。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它能够把电、光、声、形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教学内容在动和静、虚和实、局部和整体、外表和内质之间进行转化,有利于多角度地突出事物的特征,降低学生提取意象的难度。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感官需要,使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充实、最具体的经验,收到快速度、高质量的效果,进而提高记忆效果。
例如:古诗教学贯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的始终。学好古诗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审美力以及陶冶他们优美情操具有重要意义。学生从上幼儿园起日积月累地背诵了许多古诗,关于诗意的理解却显得模糊而浅显。我认为,到了初中阶段,教师有必要对教材中的古诗进行富有个性的教学设计,既有利于学生汲取我国古代文明中的灿烂精华,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们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古诗的教学可利用录音或播放画面展示相结合,帮助学生断句、理解,扩展学生的想象力,达到帮助学生识记的目的。我教学《钱塘湖春行》时,利用多媒体,播放流动的春景为课堂创设情境。随着柳枝摇曳,伴着春花竞放,他们会很快走进万物复苏、争奇斗艳的春天里。把学生思维引入了情境之中,激发了兴趣。接着利用多媒体声、像具备的特点,展开诗句所对应的图景。学生跟着读,就可读出节奏、读出轻重音了。在朗朗书声里,在生动的画面中学生快乐的学习着……达到了熟读成诵的目的。
3、有助于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突破了语文教学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突破了语文老师在口语表达上的局限,为语文教学改革开辟了一条省时省力、高质高效的科学途径。这一切都有利于发挥学生感觉器官对文字信息的接收能力,活跃课堂气氛。
二、使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创设情景,激发思想感情
我教《生命 生命》一课,利用动画课件,创设情境:(教师边放配音,边播放动画)嫩芽从土里钻出来,绿叶舒展,生命的诞生是多么神奇!五彩缤纷的花儿欣然怒放,生命多么美好!花丛中蜜蜂嗡嗡,辛勤采蜜,生命的价值在于劳动,在于奉献。通过直观的画面,引导学生入其境,辅之以教师诗意的语言,生动的描述,让学生对生命的神奇、生命的美好发出由衷的赞叹。然后,轻轻的音乐响起,介绍杏林子的坎坷命运。一扬一抑,紧扣“生命”主题,就是这样一位全身瘫痪的人,她是怎样感受生命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这种情感又能促使学生进行积级的联想和想象,教师进一步点拨,和入情入境朗读,读出对生命的感悟,进一步丰富生命的内涵,感受生命的真正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多媒体技术手段对情感的激发实际上贯穿于形象思维的整个过程之中。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月亮上的足迹》一课,通过多媒体技术,将从网上下载的一篇“北京中学生将‘飞’火星”的新闻报道播放给学生阅读,以此导入对新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再通过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一段与课文内容相关,反映人类首次登月过程的录像,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直观印象。应用“虚拟光驱”功能,提供《小天使少儿科教系列——科技篇》中的录像,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观看。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每个学生的电脑屏幕进行监控,以保证对学生的学习活动随时进行引导。教师通过“广播教学”发布作业课后题目,要求学生写一篇想象作文。例如:假设你此时正在远离地球的茫茫太空中旅行,透过舷舱,看到了美丽的地球。请以此为触发点,展开想象,写一段二三百字的小短文。以此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四、多媒体技术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在常规教学中,教师通常是出示课内习题,学生作答,一问一答,方式刻板,若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可让学生强化学习内容的同时,加深记忆。
课本上的讲读课文,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不仅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掌握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师在教这类课文时,可创设突破中的手段,自制CAI课件,或者播放录音,把课文中的重点段或重点词句显示或播放,让学生反复诵读,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剖析,展开讨论,突出难点,再结合课文,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做到从难处入手,找到突破口,让学生学得轻松,全面掌握课文内容,对语文产生一种浓厚的兴趣,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为我们教师创造了良好的实施素质教育的环境,它能够激起学生智慧的火花,让他们展开想像的翅膀,展示自己的个性。教者可适当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可迅速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学生发展,从而有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