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字词 深入古诗意境

来源 :学生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isonck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学生读古诗,不仅可以增长知识,发展思维,更可以通过感受古诗中的意境美,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古诗尤其以语言凝练见长,注重“炼字”,讲究一字传神,在极为短小的篇幅里表现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也正是古诗的精髓所在。古人作诗,常常“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杜甫也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名句。现今我们读其诗句,当然也应对其字词进行反复品味,再三推敲,让学生咬文嚼字的同时学习诗人严谨的态度,只有“语语悟其神”,朗读时才会“句句出真情”,从而深入古诗的意境。
  一、推敲字词,明其精髓
  对词语的品味最主要的是采用比较的方法,即通过置换词语进行比较和推敲,以体会词语运用的精妙。以《游园不值》为例,老师在这首诗的教学中就多次地运用此法进行品味词语的推敲。
  师:诗人先前曾写成“应嫌屐齿印苍苔”,而后为什么换成“应怜屐齿印苍苔”?
  生:“嫌”有嫌弃的意思,表达的是讨厌的感觉。“怜”在这里应该是怜爱,有爱惜的意思,表达了诗人对苍苔的喜爱。
  生:诗人去游园却没能进去,“怜”字体现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师:为什么用“应怜屐齿印苍苔”,用“应怜屐齿踩苍苔”又会如何?
  生:“印”给人的感觉似乎是用屐齿在苍苔上作画,更有诗情画意。
  生:“印”字也表达了诗人对苍苔的喜爱,感觉诗人舍不得踩苍苔。
  师:“小扣柴扉久不开”中的“扣”换成“敲”好吗?为什么?
  生:不好,“扣”是轻轻地敲。
  生:“扣”说明敲了很多次。
  师:“春色满园关不住”的“关”与“遮”有什么不同?
  生:“关”说明是主人把门关了,不让春色出来。“遮”感觉出来很容易。
  师:那满园的春色关都关不住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园子里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
  师:对啊,“关”正是于“出”相对,“遮”和“关”仅一字之差,但是气势有别,“遮”似漫不经心,而“关”则掷地有声,这就是语感之美。
  师:“一枝红杏出墙来”的“一枝”是不是太少了?改成“三枝红杏出墙来”或者“十枝红杏出墙来”又怎样?
  生:我觉得这一枝红杏太特别了!
  生:如果十枝红杏都出墙的话,“关”就没劲了,这不能表示出红杏的力量。
  师:“一”相对的是什么?
  生:“一”相对“满”。
  师:难怪后来用这“一枝红杏”引出“春色满园”成了成语,两句连起来,让我们再次体会因“关”而“出”,因“一”而“满”的对红杏特别的爱。
  上述的字词品味推敲并不是老师把自己感悟的心得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亲历“过程”,掌握“方法”,让他们在词语的比较、推敲与遴选中进行理解、体味、感悟出语词运用的隽永和精妙。从这节课中可看出,只有当学生理解了词句含义,进入到“绿绿的苍苔,染着我们的眼睛;红红的杏花,沁着我们的心脾”的情境中时,才会在古筝弹奏的乐曲声中动情地朗读,读出春天带给他们的愉悦。
  二、抓住诗眼,展现意蕴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所谓“诗眼”诗文中的关键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是凡 “诗眼”,用字都很高妙,它能使整句诗显得气势非凡,韵味无穷。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和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是人们熟知的两句诗,所写景色原本平淡无奇,而着一“闹”字、“弄”字,就使全诗情趣盎然,境界全出。张继的《枫桥夜泊》的诗眼是“愁”。柳宗元的《江雪》的诗眼是“孤”。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的诗眼是“独”。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的诗眼是“客愁新”……今天教师带领学生读古诗时,就应学会巧抓“诗眼”和体会“诗眼”,这样才能更好地领悟诗的丰富含义和感受诗的无穷魅力。
  以《别董大》为例,我在教学时以“愁”字展开。
  师:愁什么?
  生:愁景,这样的景色凄凉悲壮,北风呼啸,大雪纷飞,黄沙日暮,断雁孤飞。在这样的景之下别董大,心情是别样的愁。
  师:还愁什么?
  生略思索:愁前路无知己。
  师:景为情服务,这里的景仅仅指天色昏黄吗?
  生:也暗指前途迷茫。
  师:在这样的景,这样的情之下,诗人却对董大说“莫愁”。为何“莫愁”?
  学生对董大有所了解后:这是诗人在安慰、开导、激励董大。
  师:莫愁,莫愁的是情。别董大,别去的是愁,留下的是情。
  读到这里,学生也和董大一样,被诗人的乐观和这份友情所感染。课的最后,师告诉学生,诗人高适怀才不遇,将近有三十年,但他在困境面前是多么自信,多么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并以此来影响他的朋友,这就是高适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正是这首诗广为传诵的原因所在。一首诗,不光让学生收获了情景交融的体验,也让学生明白:在困境前保持乐观旷达的心态。
  三、古诗改编,表达意境
  古诗不仅仅是诗,稍加会意理解,就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就是一首现代诗,一个好听的故事。如《望庐山瀑布》,可以把第一句“日照香炉生紫烟”改编成这样的语句:早上,太阳出来了,光芒万丈,照在香炉山的山峰上。这时,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烟雾缭绕,香炉峰就像仙境一般,美丽极了。学生通过对古诗的改写,不仅培养了学生想象能力,培养了学生写作能力,更让学生通过自己熟悉的表达方式进入了古诗的意境。学生在改编完后,再读诗句,便置身于自己所描绘的景物中了。
其他文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良好的数学问题引出离不开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恰当的问题情境对于学生理解新的数学概念、领悟新的数学原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它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然的投入到数学探究活动中来。现在,创设问题情境来服务于数学教学正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那么,如何结合学生实际,创设行之有效的问题情境,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本
从教育生态的视角认识高校内部组织结构,学术组织与行政组织的协调统一有利于高校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高校学术生态环境的主体性不强、行政权力被强化是导致高校内部组织结构
【案例描述与评析】  《酶》是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的主要内容,主要讲述了酶的概念和酶的特性。在这以前,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多种消化酶在食物的化学性消化中的作用,还做了“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故学生对于催化剂的概念并不陌生,对于酶是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酶与其他化学催化剂有何区别,酶的活性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学生还不了解,这就是本节教学应解决的问题。由于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科教创新在教学中的响应,教师也借助科技发展的成果,运用多媒体教室授课已经逐渐在初级中学推广,依托多媒体教室可以制作各种课件,其中一些问题的提出可以预先做在幻灯片上,适时由电脑通过屏幕播放出来。不仅文字的出现不仅可以变化,还可以配合一定的声音和动画图象,由此可以起到刺激学生感官,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功能。在加上通过预先的准备,可以替代原来课堂上的许多板书,自然节约了不少时间,所以应用
1920年4月至1921年1月,魏金斯基受俄共(布)远东局海参崴分局外国处的派遣,第一次来到中国。这期间,魏金斯基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两大贡献:一是带来了大量与共产主义、俄国革命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