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学生读古诗,不仅可以增长知识,发展思维,更可以通过感受古诗中的意境美,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古诗尤其以语言凝练见长,注重“炼字”,讲究一字传神,在极为短小的篇幅里表现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也正是古诗的精髓所在。古人作诗,常常“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杜甫也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名句。现今我们读其诗句,当然也应对其字词进行反复品味,再三推敲,让学生咬文嚼字的同时学习诗人严谨的态度,只有“语语悟其神”,朗读时才会“句句出真情”,从而深入古诗的意境。
一、推敲字词,明其精髓
对词语的品味最主要的是采用比较的方法,即通过置换词语进行比较和推敲,以体会词语运用的精妙。以《游园不值》为例,老师在这首诗的教学中就多次地运用此法进行品味词语的推敲。
师:诗人先前曾写成“应嫌屐齿印苍苔”,而后为什么换成“应怜屐齿印苍苔”?
生:“嫌”有嫌弃的意思,表达的是讨厌的感觉。“怜”在这里应该是怜爱,有爱惜的意思,表达了诗人对苍苔的喜爱。
生:诗人去游园却没能进去,“怜”字体现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师:为什么用“应怜屐齿印苍苔”,用“应怜屐齿踩苍苔”又会如何?
生:“印”给人的感觉似乎是用屐齿在苍苔上作画,更有诗情画意。
生:“印”字也表达了诗人对苍苔的喜爱,感觉诗人舍不得踩苍苔。
师:“小扣柴扉久不开”中的“扣”换成“敲”好吗?为什么?
生:不好,“扣”是轻轻地敲。
生:“扣”说明敲了很多次。
师:“春色满园关不住”的“关”与“遮”有什么不同?
生:“关”说明是主人把门关了,不让春色出来。“遮”感觉出来很容易。
师:那满园的春色关都关不住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园子里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
师:对啊,“关”正是于“出”相对,“遮”和“关”仅一字之差,但是气势有别,“遮”似漫不经心,而“关”则掷地有声,这就是语感之美。
师:“一枝红杏出墙来”的“一枝”是不是太少了?改成“三枝红杏出墙来”或者“十枝红杏出墙来”又怎样?
生:我觉得这一枝红杏太特别了!
生:如果十枝红杏都出墙的话,“关”就没劲了,这不能表示出红杏的力量。
师:“一”相对的是什么?
生:“一”相对“满”。
师:难怪后来用这“一枝红杏”引出“春色满园”成了成语,两句连起来,让我们再次体会因“关”而“出”,因“一”而“满”的对红杏特别的爱。
上述的字词品味推敲并不是老师把自己感悟的心得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亲历“过程”,掌握“方法”,让他们在词语的比较、推敲与遴选中进行理解、体味、感悟出语词运用的隽永和精妙。从这节课中可看出,只有当学生理解了词句含义,进入到“绿绿的苍苔,染着我们的眼睛;红红的杏花,沁着我们的心脾”的情境中时,才会在古筝弹奏的乐曲声中动情地朗读,读出春天带给他们的愉悦。
二、抓住诗眼,展现意蕴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所谓“诗眼”诗文中的关键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是凡 “诗眼”,用字都很高妙,它能使整句诗显得气势非凡,韵味无穷。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和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是人们熟知的两句诗,所写景色原本平淡无奇,而着一“闹”字、“弄”字,就使全诗情趣盎然,境界全出。张继的《枫桥夜泊》的诗眼是“愁”。柳宗元的《江雪》的诗眼是“孤”。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的诗眼是“独”。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的诗眼是“客愁新”……今天教师带领学生读古诗时,就应学会巧抓“诗眼”和体会“诗眼”,这样才能更好地领悟诗的丰富含义和感受诗的无穷魅力。
以《别董大》为例,我在教学时以“愁”字展开。
师:愁什么?
生:愁景,这样的景色凄凉悲壮,北风呼啸,大雪纷飞,黄沙日暮,断雁孤飞。在这样的景之下别董大,心情是别样的愁。
师:还愁什么?
生略思索:愁前路无知己。
师:景为情服务,这里的景仅仅指天色昏黄吗?
生:也暗指前途迷茫。
师:在这样的景,这样的情之下,诗人却对董大说“莫愁”。为何“莫愁”?
学生对董大有所了解后:这是诗人在安慰、开导、激励董大。
师:莫愁,莫愁的是情。别董大,别去的是愁,留下的是情。
读到这里,学生也和董大一样,被诗人的乐观和这份友情所感染。课的最后,师告诉学生,诗人高适怀才不遇,将近有三十年,但他在困境面前是多么自信,多么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并以此来影响他的朋友,这就是高适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正是这首诗广为传诵的原因所在。一首诗,不光让学生收获了情景交融的体验,也让学生明白:在困境前保持乐观旷达的心态。
三、古诗改编,表达意境
古诗不仅仅是诗,稍加会意理解,就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就是一首现代诗,一个好听的故事。如《望庐山瀑布》,可以把第一句“日照香炉生紫烟”改编成这样的语句:早上,太阳出来了,光芒万丈,照在香炉山的山峰上。这时,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烟雾缭绕,香炉峰就像仙境一般,美丽极了。学生通过对古诗的改写,不仅培养了学生想象能力,培养了学生写作能力,更让学生通过自己熟悉的表达方式进入了古诗的意境。学生在改编完后,再读诗句,便置身于自己所描绘的景物中了。
一、推敲字词,明其精髓
对词语的品味最主要的是采用比较的方法,即通过置换词语进行比较和推敲,以体会词语运用的精妙。以《游园不值》为例,老师在这首诗的教学中就多次地运用此法进行品味词语的推敲。
师:诗人先前曾写成“应嫌屐齿印苍苔”,而后为什么换成“应怜屐齿印苍苔”?
生:“嫌”有嫌弃的意思,表达的是讨厌的感觉。“怜”在这里应该是怜爱,有爱惜的意思,表达了诗人对苍苔的喜爱。
生:诗人去游园却没能进去,“怜”字体现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师:为什么用“应怜屐齿印苍苔”,用“应怜屐齿踩苍苔”又会如何?
生:“印”给人的感觉似乎是用屐齿在苍苔上作画,更有诗情画意。
生:“印”字也表达了诗人对苍苔的喜爱,感觉诗人舍不得踩苍苔。
师:“小扣柴扉久不开”中的“扣”换成“敲”好吗?为什么?
生:不好,“扣”是轻轻地敲。
生:“扣”说明敲了很多次。
师:“春色满园关不住”的“关”与“遮”有什么不同?
生:“关”说明是主人把门关了,不让春色出来。“遮”感觉出来很容易。
师:那满园的春色关都关不住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园子里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
师:对啊,“关”正是于“出”相对,“遮”和“关”仅一字之差,但是气势有别,“遮”似漫不经心,而“关”则掷地有声,这就是语感之美。
师:“一枝红杏出墙来”的“一枝”是不是太少了?改成“三枝红杏出墙来”或者“十枝红杏出墙来”又怎样?
生:我觉得这一枝红杏太特别了!
生:如果十枝红杏都出墙的话,“关”就没劲了,这不能表示出红杏的力量。
师:“一”相对的是什么?
生:“一”相对“满”。
师:难怪后来用这“一枝红杏”引出“春色满园”成了成语,两句连起来,让我们再次体会因“关”而“出”,因“一”而“满”的对红杏特别的爱。
上述的字词品味推敲并不是老师把自己感悟的心得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亲历“过程”,掌握“方法”,让他们在词语的比较、推敲与遴选中进行理解、体味、感悟出语词运用的隽永和精妙。从这节课中可看出,只有当学生理解了词句含义,进入到“绿绿的苍苔,染着我们的眼睛;红红的杏花,沁着我们的心脾”的情境中时,才会在古筝弹奏的乐曲声中动情地朗读,读出春天带给他们的愉悦。
二、抓住诗眼,展现意蕴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所谓“诗眼”诗文中的关键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是凡 “诗眼”,用字都很高妙,它能使整句诗显得气势非凡,韵味无穷。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和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是人们熟知的两句诗,所写景色原本平淡无奇,而着一“闹”字、“弄”字,就使全诗情趣盎然,境界全出。张继的《枫桥夜泊》的诗眼是“愁”。柳宗元的《江雪》的诗眼是“孤”。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的诗眼是“独”。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的诗眼是“客愁新”……今天教师带领学生读古诗时,就应学会巧抓“诗眼”和体会“诗眼”,这样才能更好地领悟诗的丰富含义和感受诗的无穷魅力。
以《别董大》为例,我在教学时以“愁”字展开。
师:愁什么?
生:愁景,这样的景色凄凉悲壮,北风呼啸,大雪纷飞,黄沙日暮,断雁孤飞。在这样的景之下别董大,心情是别样的愁。
师:还愁什么?
生略思索:愁前路无知己。
师:景为情服务,这里的景仅仅指天色昏黄吗?
生:也暗指前途迷茫。
师:在这样的景,这样的情之下,诗人却对董大说“莫愁”。为何“莫愁”?
学生对董大有所了解后:这是诗人在安慰、开导、激励董大。
师:莫愁,莫愁的是情。别董大,别去的是愁,留下的是情。
读到这里,学生也和董大一样,被诗人的乐观和这份友情所感染。课的最后,师告诉学生,诗人高适怀才不遇,将近有三十年,但他在困境面前是多么自信,多么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并以此来影响他的朋友,这就是高适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正是这首诗广为传诵的原因所在。一首诗,不光让学生收获了情景交融的体验,也让学生明白:在困境前保持乐观旷达的心态。
三、古诗改编,表达意境
古诗不仅仅是诗,稍加会意理解,就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就是一首现代诗,一个好听的故事。如《望庐山瀑布》,可以把第一句“日照香炉生紫烟”改编成这样的语句:早上,太阳出来了,光芒万丈,照在香炉山的山峰上。这时,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烟雾缭绕,香炉峰就像仙境一般,美丽极了。学生通过对古诗的改写,不仅培养了学生想象能力,培养了学生写作能力,更让学生通过自己熟悉的表达方式进入了古诗的意境。学生在改编完后,再读诗句,便置身于自己所描绘的景物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