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工况下两种不同方法在下蜀土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对比

来源 :地下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cia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极限平衡法中的Bishop条分法,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间接反映暴雨对下蜀土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并将两种方式得到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方式对下蜀土边坡安全系数的影响程度如何与降雨入渗深度、抗剪强度折减度以及边坡坡度密切相关,暴雨工况设计时应根据具体边坡的情况选用相应的方法.研究结果对下蜀土边坡的工程设计及防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通过对沈阳市所辖的新民市、辽中区、康平县和法库县防氟改水区的供水工程运行管理现状和供水水源水质进行调查评价,结果可知,防氟改水区供水工程及水质存在主要问题为个别水厂水处理系统缺乏、设施老化、水质浑浊、冬季管道冻、水质氨氮和硝酸盐氮超标及日常运行管理中存在工程产权不清、管理不善、供水机井老旧引起的水损耗严重、财务制度不善、维护资金缺乏等问题.明确区域供水存在的具体问题,可为下一步有针对性的制订合理解决对策,探索适用于沈阳氟病区供水工程运行管理的合理模式提供研究依据.
为科学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充分了解水文参数,以甘肃地区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区内基础地质特征、气象水文特征以及地形地貌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充电法和注水试验法分别测定了甘肃地区钻孔地下水实际流速和渗透流动规律,获得了钻孔水文地质参数.结果表明:钻孔地下水实际流速标准差为9.120×10-4 m/s,平均值为1.273×10-3 m/s,流速介于4.525×10-4~4.626×10-3 m/s之间,变异系数为0.7274,为中等变异;基于钻孔水位埋深及两钻孔间的距离近似求得水力梯度值为2.8%,求得平均渗流速度为
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以及居民对供水水质、稳定性要求的提高,如何构建完善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成了关键问题.本文以昭鲁片区为例,围绕昭鲁片区详细探讨了其供水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城市供水安全保障要求,综合利用原水保障、清水互通、集中保障等思路,完善城镇安全供水保障体系,并提出了相应的供水安全保障方案,以期为昭鲁坝片区发展提供可靠的资源支撑.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农村现状供水能力,彻底转变了长期以来供水水源“脏、乱、差”的现状,然而在长效运行、水量保障和水质安全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仍需进一步巩固提升工程成果.本文全面分析了昌图县农村饮水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以巩固住农村饮水安全成果、维护好村民切身利益为目标,提出适于昌图地区的巩固提升对策,以期为构建长效运行管护机制以及彻底解决农村饮水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结合区域构造和沉积环境背景采用不同物探手段探索莫合台地区隐伏断裂及基岩顶板埋深变化特征,揭示区内隐伏构造对评价区地下水环境的影响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工作区西北部发育的布拉特南断裂,通过莫合台镇区西北蒙戈尔姜沟出山口向东南延伸,在山前坡洪积物带呈隐伏断裂构造存在,其延伸的方向与莫湖台东断裂F1一致;(2)工作区东北部发育的区域上额敏——和丰公路断裂向南西延伸,被第四系覆盖,断裂走向与莫湖台断裂F2一致;(3)两断裂带交汇于莫河台低地,致使洼地区域水质变化较为复杂.研究结果对分析研究洼地区的储水构造
以云南省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的监测站点建设(云南省Ⅰ标段)为例,针对第四系松散层地层特殊性和其成井的复杂多变性等特点,对第四系松散层监测井各成井工艺进行总结研究,结果认为:第四系地下水监测井的成井主要工艺内容为钻探施工、井管下置、填砾、止水和固井.各个环节工序复杂,工艺要求严格,环环相扣,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成井效果与质量.施工前需要根据监测井的类型、深度和场地地质条件,合理利用各工艺优点.从成井效果看,在钻探施工环节采用“小径取芯、大径成井”的方法,可以保证后续填砾、止水等工序施工质量,避免成井后一
针对高沙土地区砂土结构松散抗压强度低,不满足公路施工质量标准的问题,采用固化剂和粉煤灰两种添加剂对其进行改良,并对该掺配土样进行了无侧限抗压强度实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养护时间下,砂土的抗压强度随固化剂浓度增加而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固化剂的最佳掺配比为20%;砂土的抗压强度随粉煤灰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在固化剂影响下的最佳掺配比为8%.
采用了相关规范规程文件中要求的试验系统和试验方法,对6组各6根抗浮锚杆采集试验数据,分别使用传统的几何平均数算法和基于蚁群算法的人工智能算法进行数据分析,发现蚁群算法得到的最终数据精度远大于几何平均数算法.该技术提升点在于数据处理算法的技术革新,也证实规程要求的试验体系本身存在数据精度问题,后续研究中有持续技术革新需求.
随着选矿技术的逐步提高,尾矿颗粒呈现细粒化趋势,对尾矿筑坝的影响较大.通过颗分试验、电子探针和三轴排水剪切试验,研究了砂粒和细粒的矿物组成,且通过多种方法确定了该尾矿的临界细粒含量,并基于临界状态理论探讨了细粒含量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仅依靠矿物成分无法解释细粒含量对尾矿料力学特性的影响,需要结合颗粒级配、分形维数等进行综合评估;随着细粒含量的增加,虽然最大、最小孔隙比和临界状态线参数呈现与临界应力比和临界摩擦角相反的趋势,但都在细粒含量为30%时达到极值;而体积耦合系数和状态膨胀系数却未展现出与细粒
为解决辽宁省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通过实地考察及座谈交流的方式调查研究了辽宁地区田间渠系及其配套建筑物等小型农田水利灌溉设施的建设、运行情况,通过对典型地区现存主要问题的总结分析提出未来发展对策:(1)推进装配化建设,转变传统建造模式;(2)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智慧农业;(3)加大建设投资力度,推进标准化建设.以期为更好的适应高标准农田建设及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提供指导,为农田水利建设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与深化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