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习的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具有的知识基础。教师应在教学前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根据学生的基础,合理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实施民主教学,在学生的交流中抓住关键、突破难点、发现亮点,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更富趣味与灵动。
关键词:自主学习;学习起点;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2-041-1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应结合小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展开,实施民主教学,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一、重新认识学生,关注学习的现实起点
学习的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具有的知识基础。然而在现在的信息社会,学生的学习资源正变得日益丰富多样,学生的学习渠道不再仅仅只有教师和教材,学生也早已不是一张白纸,他们从父母长辈、媒体、课外读物、网络等学习渠道中可能已经接触了不少的数学信息。这些不仅生动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挑战。这就要求我们现在的教师不仅要深入研究教材,而且还要研究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从而正确把握学生的探究起点,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有效地组织教学。在《找规律——间隔排列》这节课上,我就充分考虑到孩子的现实起点这一因素,课的开始我就直接切入学生学习的已有经验,一个非常熟悉的成语—一刀两断,即一刀两“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让学生迸发了创新思维的火花。接着,我又巧妙地在课堂上质疑:“一刀两段”是什么意思?这是学生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并推想出:2刀是几段?3刀几段?……通过直观画图,让孩子们发现其中的规律。
就这样,用一个学生熟悉的现实起点,不仅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整合了学科之间的桥梁,而且还能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知识探究的欲望。
二、结合学生备课,关注学生的探究起点
在进入课堂之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要结合教材,结合学生备课。教师课前就要了解:关于这个内容学生已经了解到什么程度?已经有了哪些这方面的知识基础?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到学生的发展。教师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以学生为主体。如: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等。
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这节课中,我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出发,在学生已经学完1~8的乘法口诀后,根据现在孩子的学习水平,引发学生深入探究,让他们直接编写出9的乘法口诀。当学生一句一句说出“九”的乘法口诀后,我在肯定的基础上进行设问:“你们编写的这句口诀是否正确呢?”并提出“有什么方法来验证的吗?”于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便主动地深入研究,有的选一句自己喜欢的口诀,有的摆学具,有的画“△”,有的用加法算式等加以验证,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了乘法口诀的含义。最后我向学生质疑:“同學们知道这些乘法口诀有什么作用吗?”孩子们纷纷举手示意回答。简单的几个问题,却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的火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了解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再次揭示了乘法、加法与口诀的联系。在熟记“九的乘法口诀”时,我先提出疑问,并让学生介绍记忆口诀的方法,自己找一找哪些容易背,哪些不容易背,再让学生进行比较找到9的乘法口诀的特殊规律,从而交流记忆方法。这种自我探索而发现的规律,对学生来说更容易记忆,也更容易消化,同时也让学生在体验到数学学习过程中自我探索成功的喜悦。
三、实施民主教学,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在课堂上能做到民主教学,能对学生持有一种民主、宽容的态度,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的及思维独特性,鼓励学生思考,讨论,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使学生在教学中能真正地发挥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并挖掘他们的潜能。
此外,教师还应在课堂教学中时刻注意学生传递来的信息,并能根据这些信息及时对自己的预设方案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化,恰当地选取教学环节,顺应学生的思路安排教学程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教学过程,也就是要实施民主教学。教师只有正视学生的学习起点,合理有效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交流中抓住关键、突破难点、发现亮点,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才能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更富趣味与灵动。
在“圆的认识”这节课中,我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创设了民主、和谐、平等的探究的空间,并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对折,描折痕,仔细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让学生逐步认识圆心,发现直径的本质特征。整个教学过程绝大多数时间让学生主动地、创造地学习,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我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使自主探究得以深入和延伸,相互合作的学生也获得了同组同学的探究策略和探究成果,提升了思维水平。
总之,关注学生的课堂,把握孩子的学习起点,引导自主探究是对数学教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关注孩子的自主学习应该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将它看成是一种植根于我们脑海深处的教学理念,一种自觉的思维习惯,在此基础上实施民主教学,努力营造每一节“走向学生的课堂”,为了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
关键词:自主学习;学习起点;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2-041-1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应结合小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展开,实施民主教学,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一、重新认识学生,关注学习的现实起点
学习的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具有的知识基础。然而在现在的信息社会,学生的学习资源正变得日益丰富多样,学生的学习渠道不再仅仅只有教师和教材,学生也早已不是一张白纸,他们从父母长辈、媒体、课外读物、网络等学习渠道中可能已经接触了不少的数学信息。这些不仅生动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挑战。这就要求我们现在的教师不仅要深入研究教材,而且还要研究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从而正确把握学生的探究起点,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有效地组织教学。在《找规律——间隔排列》这节课上,我就充分考虑到孩子的现实起点这一因素,课的开始我就直接切入学生学习的已有经验,一个非常熟悉的成语—一刀两断,即一刀两“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让学生迸发了创新思维的火花。接着,我又巧妙地在课堂上质疑:“一刀两段”是什么意思?这是学生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并推想出:2刀是几段?3刀几段?……通过直观画图,让孩子们发现其中的规律。
就这样,用一个学生熟悉的现实起点,不仅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整合了学科之间的桥梁,而且还能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知识探究的欲望。
二、结合学生备课,关注学生的探究起点
在进入课堂之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要结合教材,结合学生备课。教师课前就要了解:关于这个内容学生已经了解到什么程度?已经有了哪些这方面的知识基础?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到学生的发展。教师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以学生为主体。如: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等。
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这节课中,我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出发,在学生已经学完1~8的乘法口诀后,根据现在孩子的学习水平,引发学生深入探究,让他们直接编写出9的乘法口诀。当学生一句一句说出“九”的乘法口诀后,我在肯定的基础上进行设问:“你们编写的这句口诀是否正确呢?”并提出“有什么方法来验证的吗?”于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便主动地深入研究,有的选一句自己喜欢的口诀,有的摆学具,有的画“△”,有的用加法算式等加以验证,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了乘法口诀的含义。最后我向学生质疑:“同學们知道这些乘法口诀有什么作用吗?”孩子们纷纷举手示意回答。简单的几个问题,却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的火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了解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再次揭示了乘法、加法与口诀的联系。在熟记“九的乘法口诀”时,我先提出疑问,并让学生介绍记忆口诀的方法,自己找一找哪些容易背,哪些不容易背,再让学生进行比较找到9的乘法口诀的特殊规律,从而交流记忆方法。这种自我探索而发现的规律,对学生来说更容易记忆,也更容易消化,同时也让学生在体验到数学学习过程中自我探索成功的喜悦。
三、实施民主教学,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在课堂上能做到民主教学,能对学生持有一种民主、宽容的态度,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的及思维独特性,鼓励学生思考,讨论,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使学生在教学中能真正地发挥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并挖掘他们的潜能。
此外,教师还应在课堂教学中时刻注意学生传递来的信息,并能根据这些信息及时对自己的预设方案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化,恰当地选取教学环节,顺应学生的思路安排教学程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教学过程,也就是要实施民主教学。教师只有正视学生的学习起点,合理有效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交流中抓住关键、突破难点、发现亮点,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才能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更富趣味与灵动。
在“圆的认识”这节课中,我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创设了民主、和谐、平等的探究的空间,并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对折,描折痕,仔细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让学生逐步认识圆心,发现直径的本质特征。整个教学过程绝大多数时间让学生主动地、创造地学习,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我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使自主探究得以深入和延伸,相互合作的学生也获得了同组同学的探究策略和探究成果,提升了思维水平。
总之,关注学生的课堂,把握孩子的学习起点,引导自主探究是对数学教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关注孩子的自主学习应该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将它看成是一种植根于我们脑海深处的教学理念,一种自觉的思维习惯,在此基础上实施民主教学,努力营造每一节“走向学生的课堂”,为了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