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校管理中,新校长心理误区主要表现为以下个方面:
权威心理周校长刚任职某重点中学,因为年轻有激情,对工作非常负责。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他事无巨细,甚至于细到亲自查班级学生上课时“打瞌睡”这些小事,要求全体教干、教职工、学生都要绝对服从其意志和愿望。结果上任时间不到一月,其做法就遭到了全校师生的抵制。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在心理上都有得到别人理解和尊重的要求。为此作为校长要充分地理解他人的想法和做法,特别要理解别人的难处、苦衷和所处的环境,在此基础上,要学会尊重他人。“要想使别人尊重自己,首先要尊重别人”。 学会尊重别人的意志、倾听他人的建议,关心下属的苦;逐步树立自己的威信,培养良好的品德,这样就会赢得更多的理解和尊重,创设一个温馨、和谐的学校心理工作环境。这样自己和全体教职工就可以轻松、高效地工作。但是有些新任校长的权威心理却使自己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教师和学生的某些想法、做法的尊重和引领,使其产生心理挫折。
惩戒心理有些校长,特别是新任校长认为在学校管理中,对于教职工违反校纪校规,如迟到、早退、作业不批改等,采取抓典型,严加惩戒,让教师产生畏惧心理,从而鞭策、推动教职工不甘落后,高效率、高效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否则,认为就难以管好学校。于是有的校长为了镇住教师,在教职工会上对违纪的教职工严加斥责,甚至把问题扩大化。事实上,人是社会人,总免不了做出超出规范的事。 教师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犯点“错误”,这也是正常的事,这就要求校长要深入群众,了解教职工犯“错误”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即使是批评也得把握批评的度,“大事”不批评人,批评了也没用,此时校长想的是找出对策来如何解决问题,“小事”也不批评人,批评了教职工会说校长小肚鸡肠;“中事”才批评人,且批评时要将违纪者摆放到和谐校园和学校发展的层面,起到惩一儆百。否则的话,惩罚和批评只能拉大校长与教职工的心理距离,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以后的工作。
偏袒心理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由于地缘、血缘、年龄、性别、性格等因素,使人自然形成一种“小群体”,校长在一所学校任职一段时间后,特别是从本校“土生土长”的校长,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自己的“小群体”,对此,校长在学校管理中有时不由自主地出现偏袒心理。如,对待考核、考评、表彰、奖励、外出学习、批评等,天平的砝码就不由自主地发生了偏斜。事实上,几乎所有的教职工都希望校长能公正、公平、合理、平等地待人,同时所有的教职工也有对新任校长信赖的心理倾向,因此要求新任校长能遵循社会公平规则,注意所有教职工在获得或争取奖励方面能机会均等,让所有教职工处在同一起跑线,采取同一考核标准,奖惩的程度与其功过一致,从而创设一个公平、公正学校心理环境,激发教师的潜能,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益。但是由于校长的偏袒、不公正,将会严重挫伤了部分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产生离心效应,降低了校长的威信,影响着学校的管理效益。
急躁心理新任校长走马上任后恨不能一夜之间解决所有问题,创出名校。于是面对债务、人事等各种各样的棘手问题,缺乏足够的耐心,教职工会上动辄大发脾气、训斥,这些不仅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相反对教职工的心理造成不应有的伤害。事实上,校长希望学校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教学质量的快速提升,各种棘手问题的马上解决等,动机是好的,但是管理是一个过程,各种问题的解决、教学质量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各项制度的执行是一个“紧螺丝”的过程。因此,作为校长,要修炼自己,遇事冷静沉得住气要有耐心,克服急躁心理,想方设法创设一个轻松、积极向上、团结友好的学校群体心理环境。否则,违背学校管理规律,急于求成,最终结果只能是失掉民心,欲速则不达。
完美心理有些校长在工作中,存在着完美心理。决策时犹豫不决,过度谨慎,害怕出事,担心失败,过分在意细节,追求尽善尽美,不能容忍美丽的事物有一点缺憾。对于来自他人的评价过于敏感,同时又对他人持有苛刻的评价,对他人的行为和品德吹毛求疵,不允许教职工有瑕疵,不允许教职工“犯错误”。自己从未想过,正是这种追求完美的工作态度,导致其关系紧张,冲突频繁,以至于给自己也带来了焦虑、压抑甚至是沮丧。事实上完美只能是相对的,真正的完美是不存在的,没有“瑕疵”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盲目地追求一个虚幻的境界只能是徒劳的。这就要求校长能对自己对下属的潜能有个正确的估计,既不要把自己和下属的能力估计得太高,也不要过低,在自己和下属长处上培养自尊、自豪和工作的兴趣;同时能对人对己都有宽容之心,对“失败”和“瑕疵”有清醒的认识,不妨扪心自问:“真的能做到尽善尽美吗?”既然不行,就应该尽快放弃这种想法,卸下精神包袱。
走出心理误区,轻装上阵,是每位新任校长必备的心理素质。
[作者简介]
王永保,硕士,全国优秀教师,高级讲师, 江苏省领军校长,连云港市东海职业教育中心校长。
权威心理周校长刚任职某重点中学,因为年轻有激情,对工作非常负责。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他事无巨细,甚至于细到亲自查班级学生上课时“打瞌睡”这些小事,要求全体教干、教职工、学生都要绝对服从其意志和愿望。结果上任时间不到一月,其做法就遭到了全校师生的抵制。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在心理上都有得到别人理解和尊重的要求。为此作为校长要充分地理解他人的想法和做法,特别要理解别人的难处、苦衷和所处的环境,在此基础上,要学会尊重他人。“要想使别人尊重自己,首先要尊重别人”。 学会尊重别人的意志、倾听他人的建议,关心下属的苦;逐步树立自己的威信,培养良好的品德,这样就会赢得更多的理解和尊重,创设一个温馨、和谐的学校心理工作环境。这样自己和全体教职工就可以轻松、高效地工作。但是有些新任校长的权威心理却使自己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教师和学生的某些想法、做法的尊重和引领,使其产生心理挫折。
惩戒心理有些校长,特别是新任校长认为在学校管理中,对于教职工违反校纪校规,如迟到、早退、作业不批改等,采取抓典型,严加惩戒,让教师产生畏惧心理,从而鞭策、推动教职工不甘落后,高效率、高效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否则,认为就难以管好学校。于是有的校长为了镇住教师,在教职工会上对违纪的教职工严加斥责,甚至把问题扩大化。事实上,人是社会人,总免不了做出超出规范的事。 教师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犯点“错误”,这也是正常的事,这就要求校长要深入群众,了解教职工犯“错误”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即使是批评也得把握批评的度,“大事”不批评人,批评了也没用,此时校长想的是找出对策来如何解决问题,“小事”也不批评人,批评了教职工会说校长小肚鸡肠;“中事”才批评人,且批评时要将违纪者摆放到和谐校园和学校发展的层面,起到惩一儆百。否则的话,惩罚和批评只能拉大校长与教职工的心理距离,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以后的工作。
偏袒心理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由于地缘、血缘、年龄、性别、性格等因素,使人自然形成一种“小群体”,校长在一所学校任职一段时间后,特别是从本校“土生土长”的校长,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自己的“小群体”,对此,校长在学校管理中有时不由自主地出现偏袒心理。如,对待考核、考评、表彰、奖励、外出学习、批评等,天平的砝码就不由自主地发生了偏斜。事实上,几乎所有的教职工都希望校长能公正、公平、合理、平等地待人,同时所有的教职工也有对新任校长信赖的心理倾向,因此要求新任校长能遵循社会公平规则,注意所有教职工在获得或争取奖励方面能机会均等,让所有教职工处在同一起跑线,采取同一考核标准,奖惩的程度与其功过一致,从而创设一个公平、公正学校心理环境,激发教师的潜能,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益。但是由于校长的偏袒、不公正,将会严重挫伤了部分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产生离心效应,降低了校长的威信,影响着学校的管理效益。
急躁心理新任校长走马上任后恨不能一夜之间解决所有问题,创出名校。于是面对债务、人事等各种各样的棘手问题,缺乏足够的耐心,教职工会上动辄大发脾气、训斥,这些不仅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相反对教职工的心理造成不应有的伤害。事实上,校长希望学校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教学质量的快速提升,各种棘手问题的马上解决等,动机是好的,但是管理是一个过程,各种问题的解决、教学质量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各项制度的执行是一个“紧螺丝”的过程。因此,作为校长,要修炼自己,遇事冷静沉得住气要有耐心,克服急躁心理,想方设法创设一个轻松、积极向上、团结友好的学校群体心理环境。否则,违背学校管理规律,急于求成,最终结果只能是失掉民心,欲速则不达。
完美心理有些校长在工作中,存在着完美心理。决策时犹豫不决,过度谨慎,害怕出事,担心失败,过分在意细节,追求尽善尽美,不能容忍美丽的事物有一点缺憾。对于来自他人的评价过于敏感,同时又对他人持有苛刻的评价,对他人的行为和品德吹毛求疵,不允许教职工有瑕疵,不允许教职工“犯错误”。自己从未想过,正是这种追求完美的工作态度,导致其关系紧张,冲突频繁,以至于给自己也带来了焦虑、压抑甚至是沮丧。事实上完美只能是相对的,真正的完美是不存在的,没有“瑕疵”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盲目地追求一个虚幻的境界只能是徒劳的。这就要求校长能对自己对下属的潜能有个正确的估计,既不要把自己和下属的能力估计得太高,也不要过低,在自己和下属长处上培养自尊、自豪和工作的兴趣;同时能对人对己都有宽容之心,对“失败”和“瑕疵”有清醒的认识,不妨扪心自问:“真的能做到尽善尽美吗?”既然不行,就应该尽快放弃这种想法,卸下精神包袱。
走出心理误区,轻装上阵,是每位新任校长必备的心理素质。
[作者简介]
王永保,硕士,全国优秀教师,高级讲师, 江苏省领军校长,连云港市东海职业教育中心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