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没有成熟的教育学,就不能迎来教育事业的大发展。本文深入分析了教育学原创研究缺失的原因和可能的途径,并提出突破教材着力点的可能性及设计教材应注意的其他问题。
关键词:教育学 原创 教育目的 学习者
近年来,对教育学体系的批判声不绝于耳。十年前,顾明远先生已撰文“教育学教材严重老化”。然而除了个别著作之外,很少见到别具一格的教育学或教育原理。对于教材改革的路径分析,未免总失之含糊和不确定。没有成熟的教育学,就不能迎来教育事业的大发展。鉴于此,本文提出教育学教材建设的以下思路。
一、树立原创意识
(一)我国教育学原创研究缺失的表现
有的学者认为,我国教育学原创研究的缺失主要表现在表述方式、思维方式和方法论等方面的贫乏。表述方式的贫乏主要表现在表述方式缺乏学科特征和必要的学科规范。思维方式的贫乏表现在理性思维匮乏、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貌似公允的辩证思维实则毫无意义。方法论的贫乏表现在研究者薄弱的方法论意识导致了其主体批判性的反思能力和综合性的能力的匮乏。
(二)我国教育学原创研究缺失的原因
1、研究者因素
有学者认为我国教育研究的原创性贫乏最大的是内部因素,即研究者的问题意识和实践精神的缺失导致了教育研究的原创性贫乏。有学者认为研究者学术批判力的弱化使教育理论原创失去重要的支撑与条件,研究问题意识的淡薄使教育理论原创缺少推动力。还有学者提出研究者独立思考和个性言说的惰性,学术道德的失范也影响到了教育研究的原创性。
2、环境和制度因素
一是我国教育科研基础比较薄弱。尚处于主要消化国外先进教育理论乃至发展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继发性研究阶段。二是我国尚未形成支持和滋养原创性教育研究的文化、社会和教育制度方面的环境和条件。三是教育研究原创性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与我国教育科研力量总体水平不高的矛盾十分突出。四是我国教育科研的管理体制和科研项目资助体制不能适应原创性研究的需要。
二、突破教材的着力点—教育目的问题
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目的有过多次调整,但它的基本精神是比较明确的,即对受教育者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教育目的是教育学的上位概念,直接关系到教育体制、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下位概念的研究。因此,如何正确认识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有学者认为,教育学关于马克思全面发展学说的解读是有偏颇的。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中,“自由”占据着核心的地位。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的完整的提法是“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这里有两个重点,一是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是个性的自由发展。因此,“个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目的的最终落脚点。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只提“人的全面发展”,“自由”“个性”则被忽略了。这种选择性的理论阐述,反映到教学领域里,就概括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相应的,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属于教育目的范畴问题的研究,也就基本限定在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的框架内。还有学者指出,终身学习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总之,教育目的是关系教育学教材体系建设的着力点,是学科建设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和途径要有新认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深度直接关系到学科建设的成熟度。
对此,我们建议立足于学生需要设计教材:1.关于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应体现出国内外最新的研究和实践成果;2.实现教材结构的个性化,不必拘泥于现有的模块结构;3.加强案例研究,体现教材的直观性。
参考文献:
[1]李政涛.教育研究的原创性探询[J].教育评论,2000.(1)。
[2]冯建军.教育理论的“失语”与原创性诉求[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3]朱成科.重塑唯物辩证法精神:原创性教育研究的思维向度[J].东北师大学报
[4]叶澜.世纪初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断想[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l,
[5]李如密.教育研究中的原创性问题[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
[6]傅维利.教育研究原创性探析[J].教育研究,2003,(7)。
关键词:教育学 原创 教育目的 学习者
近年来,对教育学体系的批判声不绝于耳。十年前,顾明远先生已撰文“教育学教材严重老化”。然而除了个别著作之外,很少见到别具一格的教育学或教育原理。对于教材改革的路径分析,未免总失之含糊和不确定。没有成熟的教育学,就不能迎来教育事业的大发展。鉴于此,本文提出教育学教材建设的以下思路。
一、树立原创意识
(一)我国教育学原创研究缺失的表现
有的学者认为,我国教育学原创研究的缺失主要表现在表述方式、思维方式和方法论等方面的贫乏。表述方式的贫乏主要表现在表述方式缺乏学科特征和必要的学科规范。思维方式的贫乏表现在理性思维匮乏、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貌似公允的辩证思维实则毫无意义。方法论的贫乏表现在研究者薄弱的方法论意识导致了其主体批判性的反思能力和综合性的能力的匮乏。
(二)我国教育学原创研究缺失的原因
1、研究者因素
有学者认为我国教育研究的原创性贫乏最大的是内部因素,即研究者的问题意识和实践精神的缺失导致了教育研究的原创性贫乏。有学者认为研究者学术批判力的弱化使教育理论原创失去重要的支撑与条件,研究问题意识的淡薄使教育理论原创缺少推动力。还有学者提出研究者独立思考和个性言说的惰性,学术道德的失范也影响到了教育研究的原创性。
2、环境和制度因素
一是我国教育科研基础比较薄弱。尚处于主要消化国外先进教育理论乃至发展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继发性研究阶段。二是我国尚未形成支持和滋养原创性教育研究的文化、社会和教育制度方面的环境和条件。三是教育研究原创性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与我国教育科研力量总体水平不高的矛盾十分突出。四是我国教育科研的管理体制和科研项目资助体制不能适应原创性研究的需要。
二、突破教材的着力点—教育目的问题
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目的有过多次调整,但它的基本精神是比较明确的,即对受教育者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教育目的是教育学的上位概念,直接关系到教育体制、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下位概念的研究。因此,如何正确认识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有学者认为,教育学关于马克思全面发展学说的解读是有偏颇的。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中,“自由”占据着核心的地位。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的完整的提法是“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这里有两个重点,一是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是个性的自由发展。因此,“个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目的的最终落脚点。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只提“人的全面发展”,“自由”“个性”则被忽略了。这种选择性的理论阐述,反映到教学领域里,就概括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相应的,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属于教育目的范畴问题的研究,也就基本限定在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的框架内。还有学者指出,终身学习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总之,教育目的是关系教育学教材体系建设的着力点,是学科建设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和途径要有新认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深度直接关系到学科建设的成熟度。
对此,我们建议立足于学生需要设计教材:1.关于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应体现出国内外最新的研究和实践成果;2.实现教材结构的个性化,不必拘泥于现有的模块结构;3.加强案例研究,体现教材的直观性。
参考文献:
[1]李政涛.教育研究的原创性探询[J].教育评论,2000.(1)。
[2]冯建军.教育理论的“失语”与原创性诉求[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3]朱成科.重塑唯物辩证法精神:原创性教育研究的思维向度[J].东北师大学报
[4]叶澜.世纪初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断想[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l,
[5]李如密.教育研究中的原创性问题[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
[6]傅维利.教育研究原创性探析[J].教育研究,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