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河石林位于甘肃省景泰县东南部的龙湾村。这个村子之所以叫“龙湾”,是因为黄河在这里拐了几个大湾,站在高处俯瞰,很像一条巨龙。
景区的入口在高高的山顶上,购票进入大门后,便迂回而下,转过二三十道陡峭的急弯,到了山下,再经过一大片颇为壮观的果园,便抵达村民们居住的龙湾村镇。
黄河石林就像长长的巨型石壁耸立在龙湾后面,但主要景点在离村镇大约3公里远的大峡谷中。一般游客是乘羊皮筏子顺着黄河漂流而去,但也可以乘坐老乡的驴车或骡马车穿越庄稼地间的小路而去,我们选择了后一种。
清晨,骡车载着我们一颠一颠地穿行在乡间的小道上,这里的空气非常清新,如同进入了天然氧吧。透过淡淡薄雾,可看见路两旁带穗的玉米和枝头上挂有红、绿色枣儿的枣树。一路上见到最多的是苹果树,有许多苹果树被硕果压弯了腰,又红又大的苹果挂满枝头,在绿叶的衬托下更显娇艳妩媚,同时一阵阵香气袭来。这情景让我们目不遐接、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
峡口的悬壁间有几个大字——“饮马沟”,沟口有上百辆驴车 、骡车和马车,也有一些载着游客的车辆正向沟谷缓缓行进,还有不少专供游客骑的马匹。
听说终点有8公里之远,因此绝大多数游客都选择了乘车或骑马,但我们选择了徒步。一来我们的时间很充足,二来是为了更好地欣赏沿途风光。
我们的运气很好,据老乡说,今天的天气非常特别,一大早出门便见到雾蒙蒙的一片,颇似烟雾袅袅的仙境。听老乡说这是50年来都不曾遇到的大雾,也许是老天的眷顾吧,让我们在大雾中感受到黄河石林别具一格的美景。
一进入大峡谷,云雾中,只见两边布满了巨大的石笋、石人、石钟等奇异景观。我们很快就被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所震撼,各种千奇百怪的山峰在雾气缭绕中傲然而立,经过万年的风雨雕琢,每一块石头上面都布满了“皱纹”,如无数历尽沧桑的老人,与我们默默相视,人在大自然面前,显得格外渺小。
慢慢地,雾气散去,没有遮饰的山谷露出赭黄色的本来面目,粗狂、原始,就好像男人那宽阔而有力的胸膛和臂膀。
奇山、奇峰构成的层层石林,其地质结构并非坚硬的石质,而是砂砾、黄土的混合体,经过千百年的风蚀和雨水冲刷的洗礼而成。沟谷两边陡崖凌空,峰回路转,林峰百丈,景象万千。石柱、石笋大多高80~100米,最高的有200多米。当地老百姓根据其不同的形状起了许多通俗有趣的名字,如“雄狮当关”、“笑口常开”、“猎鹰回首”、“只手遮天”、“孔雀开屏”、“十二生肖”、“千帆竞发”、“月下情侣”、“骆驼卧地”、“屈原问天”、“飞来石”、“老人与孩童”、“石林守护神”、“唐僧取经”、“大象吸水”、“黄河母亲”、“观音升座”、“木兰还乡”、“神女望月”等众多景点,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途中遇到一位赶驴车的老乡正在给几位游客指点:“你们看,那里就是‘笑口常开’,不过我们又叫它‘大嘴巴’。”往崖壁上看,只见半山腰上有一个溶洞,确实有点像人的大口,似乎是被什么趣事逗得欢乐开怀,正笑得合不拢嘴! 离“大嘴巴”往前不远的一处景点名为“十二生肖”,原来砂砾岩在沟谷下切形成峭壁、峰丛、峰林的过程中,随风而来的沙尘、粘土或落在地面,或裹在雨中随坡面水流弥漫而下,贴敷在崖壁岩柱表面,形成泥幔。它天天受风吹雨淋,重力剥落残余部分,有的看上去像猪,有的看上去像龙,有的看上去像老鼠……所以,取名叫“十二生肖”。
“孔雀开屏”原来是一片山崖经风雨剥蚀留下的尖峰,好似孔雀头部披挂在崖间,岩壁上的泥幔则好像舒展开的孔雀尾羽,然后合成一幅孔雀开屏的美妙画面。据地貌学分析,这是侵蚀和沉积两大作用在此的巧妙结合,孔雀的头部是砂砾岩被侵蚀而成,舒展的孔雀羽毛则是坡面流水沉积物形成的泥幔。这算是大自然的即兴之作吧。
一块被称为“飞来石”的石头,其实不是从别处飞来的,而是由高处崩塌滚落而夹在岩柱与峭壁之间的。只要仔细观察一下,便可以发现它与两边夹持峭壁的岩性一致,据说它们的沉积时代差不多是距今260~100万年,或者更早。
龙湾及其周围地区的砂砾岩层受到200多万年前的地壳运动影响,由于运动水平挤压作用形成舒缓褶纹,此处岩层呈现25~30度的倾角,受层面控制剥蚀造成崖顶面倾斜,洪水侵蚀成的崖壁直立,被若干垂直悬沟分隔,从谷底望去仿佛风帆鼓胀,万船齐发,犹如郑和下西洋时的庞大舰队,用“千帆竞发”来命名颇为贴切。站在此处,亦令人联想到诗人刘禹锡所咏叹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在景点“老人与孩童”处,仿佛有几个“孩童”依偎在一位“老人”的身后和前侧,正在凝神倾听老人讲述远古的神话故事。据说这是由于流水侵蚀和重力崩塌而形成的效果,亦是风化作用细琢而就的自然造化。
“石林守护神”像一位高大的全身披挂的武士,侧身昂头,正站立在沟旁,护送着沟底的车马行人安全地通过。让人在这险峻深邃的峡谷里,一股热流般的安全感顿然而生。
“大象吸水”是一处由于同一层岩石四周被侵蚀下切而成的岩峰。“象鼻”是受流水侵蚀风化破坏和重力作用,造就的一根石柱。地壳抬升造就了顽皮“大象”,只露出个头,正探“鼻”下沟。
“大象吸水”的后上方,有一座岩峰宛如一尊侧面半身女性雕像,龙湾人亲切地称她为“黄河母亲”。她历经沧桑,面容被久远的风沙抹去,让人立刻联想到兰州市黄河铁桥附近那座由女雕塑家何鄂呕心沥血塑造的黄河母亲雕像。不管是天然而成,还是人工雕就,都寄托了人们对黄河的深厚感情。
要到最高的山峰——观景台,必须沿着崎岖的山路盘旋而上。快到顶峰的一段路非常窄,山路一边的泥土已垮塌成一个大缺口,缺口外侧便是悬崖绝壁,属于极危险地带。人们通过此处时常会心跳加速,要特别地小心翼翼,这是真正的如临深渊。但人们总经受不住缺口外美景的诱惑,还是要停下来,趴在崖边上,提心吊胆地看上几秒钟,才觉过瘾。从上俯视,险象万千。 终于爬上峰顶,登上了观景台,放眼一望,目测的方圆百里竟是一个春笋般的海洋,眼看着这些笋子节节拔高,瞬间长成壮观的林子,直刺青天,山水相依,动静结合,气势磅礴。脚下壁立千仞,景观迥异,身后的西面是宽缓的饮马沟,眼前的东面是刺天的剑峰丛簇峭壁,此景正如一首词中所云:“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夕阳尚未西下,考虑到返程的距离,我们便小心翼翼地从峰顶下到沟底。一是来时的徒步和登爬山顶耗去了不少体力,二是想换一种感觉,于是归途我们选择了骑马的方式。
我们骑在马上缓缓地在沟谷慢行,和牵马的老乡聊天,听老乡介绍有关马的知识。偶尔,我们也让老乡放开缰绳,任由马儿跑上一段路。随着马儿的一阵阵奔跑,放开思绪,怀古叹今。
当我们乘车离开龙湾镇,从窗口看见忙碌的老乡正赶着他们的驴车、马车缓慢地返回自己的家园,收获的喜悦写在他们的脸上;时而有热情的老乡向车内的游客挥手,游客也像告别老熟人一般挥手示意。
汽车沿着崎岖的山道盘旋而上,顺着汽车转弯的方向,我们的目光不时转向窗外,望着远处弯弯曲曲的黄河和隐隐约约的大峡谷,大家都流露出恋恋不舍的神情。

景区的入口在高高的山顶上,购票进入大门后,便迂回而下,转过二三十道陡峭的急弯,到了山下,再经过一大片颇为壮观的果园,便抵达村民们居住的龙湾村镇。
黄河石林就像长长的巨型石壁耸立在龙湾后面,但主要景点在离村镇大约3公里远的大峡谷中。一般游客是乘羊皮筏子顺着黄河漂流而去,但也可以乘坐老乡的驴车或骡马车穿越庄稼地间的小路而去,我们选择了后一种。
清晨,骡车载着我们一颠一颠地穿行在乡间的小道上,这里的空气非常清新,如同进入了天然氧吧。透过淡淡薄雾,可看见路两旁带穗的玉米和枝头上挂有红、绿色枣儿的枣树。一路上见到最多的是苹果树,有许多苹果树被硕果压弯了腰,又红又大的苹果挂满枝头,在绿叶的衬托下更显娇艳妩媚,同时一阵阵香气袭来。这情景让我们目不遐接、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
峡口的悬壁间有几个大字——“饮马沟”,沟口有上百辆驴车 、骡车和马车,也有一些载着游客的车辆正向沟谷缓缓行进,还有不少专供游客骑的马匹。
听说终点有8公里之远,因此绝大多数游客都选择了乘车或骑马,但我们选择了徒步。一来我们的时间很充足,二来是为了更好地欣赏沿途风光。
我们的运气很好,据老乡说,今天的天气非常特别,一大早出门便见到雾蒙蒙的一片,颇似烟雾袅袅的仙境。听老乡说这是50年来都不曾遇到的大雾,也许是老天的眷顾吧,让我们在大雾中感受到黄河石林别具一格的美景。
一进入大峡谷,云雾中,只见两边布满了巨大的石笋、石人、石钟等奇异景观。我们很快就被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所震撼,各种千奇百怪的山峰在雾气缭绕中傲然而立,经过万年的风雨雕琢,每一块石头上面都布满了“皱纹”,如无数历尽沧桑的老人,与我们默默相视,人在大自然面前,显得格外渺小。
慢慢地,雾气散去,没有遮饰的山谷露出赭黄色的本来面目,粗狂、原始,就好像男人那宽阔而有力的胸膛和臂膀。
奇山、奇峰构成的层层石林,其地质结构并非坚硬的石质,而是砂砾、黄土的混合体,经过千百年的风蚀和雨水冲刷的洗礼而成。沟谷两边陡崖凌空,峰回路转,林峰百丈,景象万千。石柱、石笋大多高80~100米,最高的有200多米。当地老百姓根据其不同的形状起了许多通俗有趣的名字,如“雄狮当关”、“笑口常开”、“猎鹰回首”、“只手遮天”、“孔雀开屏”、“十二生肖”、“千帆竞发”、“月下情侣”、“骆驼卧地”、“屈原问天”、“飞来石”、“老人与孩童”、“石林守护神”、“唐僧取经”、“大象吸水”、“黄河母亲”、“观音升座”、“木兰还乡”、“神女望月”等众多景点,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途中遇到一位赶驴车的老乡正在给几位游客指点:“你们看,那里就是‘笑口常开’,不过我们又叫它‘大嘴巴’。”往崖壁上看,只见半山腰上有一个溶洞,确实有点像人的大口,似乎是被什么趣事逗得欢乐开怀,正笑得合不拢嘴! 离“大嘴巴”往前不远的一处景点名为“十二生肖”,原来砂砾岩在沟谷下切形成峭壁、峰丛、峰林的过程中,随风而来的沙尘、粘土或落在地面,或裹在雨中随坡面水流弥漫而下,贴敷在崖壁岩柱表面,形成泥幔。它天天受风吹雨淋,重力剥落残余部分,有的看上去像猪,有的看上去像龙,有的看上去像老鼠……所以,取名叫“十二生肖”。
“孔雀开屏”原来是一片山崖经风雨剥蚀留下的尖峰,好似孔雀头部披挂在崖间,岩壁上的泥幔则好像舒展开的孔雀尾羽,然后合成一幅孔雀开屏的美妙画面。据地貌学分析,这是侵蚀和沉积两大作用在此的巧妙结合,孔雀的头部是砂砾岩被侵蚀而成,舒展的孔雀羽毛则是坡面流水沉积物形成的泥幔。这算是大自然的即兴之作吧。
一块被称为“飞来石”的石头,其实不是从别处飞来的,而是由高处崩塌滚落而夹在岩柱与峭壁之间的。只要仔细观察一下,便可以发现它与两边夹持峭壁的岩性一致,据说它们的沉积时代差不多是距今260~100万年,或者更早。
龙湾及其周围地区的砂砾岩层受到200多万年前的地壳运动影响,由于运动水平挤压作用形成舒缓褶纹,此处岩层呈现25~30度的倾角,受层面控制剥蚀造成崖顶面倾斜,洪水侵蚀成的崖壁直立,被若干垂直悬沟分隔,从谷底望去仿佛风帆鼓胀,万船齐发,犹如郑和下西洋时的庞大舰队,用“千帆竞发”来命名颇为贴切。站在此处,亦令人联想到诗人刘禹锡所咏叹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在景点“老人与孩童”处,仿佛有几个“孩童”依偎在一位“老人”的身后和前侧,正在凝神倾听老人讲述远古的神话故事。据说这是由于流水侵蚀和重力崩塌而形成的效果,亦是风化作用细琢而就的自然造化。
“石林守护神”像一位高大的全身披挂的武士,侧身昂头,正站立在沟旁,护送着沟底的车马行人安全地通过。让人在这险峻深邃的峡谷里,一股热流般的安全感顿然而生。
“大象吸水”是一处由于同一层岩石四周被侵蚀下切而成的岩峰。“象鼻”是受流水侵蚀风化破坏和重力作用,造就的一根石柱。地壳抬升造就了顽皮“大象”,只露出个头,正探“鼻”下沟。
“大象吸水”的后上方,有一座岩峰宛如一尊侧面半身女性雕像,龙湾人亲切地称她为“黄河母亲”。她历经沧桑,面容被久远的风沙抹去,让人立刻联想到兰州市黄河铁桥附近那座由女雕塑家何鄂呕心沥血塑造的黄河母亲雕像。不管是天然而成,还是人工雕就,都寄托了人们对黄河的深厚感情。

要到最高的山峰——观景台,必须沿着崎岖的山路盘旋而上。快到顶峰的一段路非常窄,山路一边的泥土已垮塌成一个大缺口,缺口外侧便是悬崖绝壁,属于极危险地带。人们通过此处时常会心跳加速,要特别地小心翼翼,这是真正的如临深渊。但人们总经受不住缺口外美景的诱惑,还是要停下来,趴在崖边上,提心吊胆地看上几秒钟,才觉过瘾。从上俯视,险象万千。 终于爬上峰顶,登上了观景台,放眼一望,目测的方圆百里竟是一个春笋般的海洋,眼看着这些笋子节节拔高,瞬间长成壮观的林子,直刺青天,山水相依,动静结合,气势磅礴。脚下壁立千仞,景观迥异,身后的西面是宽缓的饮马沟,眼前的东面是刺天的剑峰丛簇峭壁,此景正如一首词中所云:“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夕阳尚未西下,考虑到返程的距离,我们便小心翼翼地从峰顶下到沟底。一是来时的徒步和登爬山顶耗去了不少体力,二是想换一种感觉,于是归途我们选择了骑马的方式。
我们骑在马上缓缓地在沟谷慢行,和牵马的老乡聊天,听老乡介绍有关马的知识。偶尔,我们也让老乡放开缰绳,任由马儿跑上一段路。随着马儿的一阵阵奔跑,放开思绪,怀古叹今。
当我们乘车离开龙湾镇,从窗口看见忙碌的老乡正赶着他们的驴车、马车缓慢地返回自己的家园,收获的喜悦写在他们的脸上;时而有热情的老乡向车内的游客挥手,游客也像告别老熟人一般挥手示意。
汽车沿着崎岖的山道盘旋而上,顺着汽车转弯的方向,我们的目光不时转向窗外,望着远处弯弯曲曲的黄河和隐隐约约的大峡谷,大家都流露出恋恋不舍的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