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硬度钙质岩海底预挖沟施工技术

来源 :石油工程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geng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打捞局在2019—2020年期间于沙特阿美Berri油田完成了直径36 in、长4.1 km海底管道登陆工程,在30~50 MPa超高硬度海底管道的登陆路由进行预挖沟作业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施工内容.基于先破石后挖沟的施工思路,实践对比了液压滚轮式碎石器、固定式碎石镐、液压碎石锤、高频振动液压镐的破石效果,验证了高频振动液压镐高效的破石能力,并通过实际施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适于在超高硬度钙质岩海床应用的挖沟工艺.同时,在潮汐段路由引入了加高式挖掘机这一水陆两栖的挖沟设备,大大提高了潮汐段挖沟效率.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电动汽车的不断增多,其充电需求给配电网的规划和运行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该文提出一种考虑安全效能成本的配电网充电站多目标规划方法.首先,构建考虑电压质量的配电网安全效能成本指标体系,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充电站规划模型,并采用向量序优化算法进行求解.最后通过基于25节点交通系统和IEEE33节点配电网系统的算例验证了该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防喷器是水下采油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导引绳系统在防喷器下放的过程中对于防喷器的运动起着重要的导向和限制作用.随着浪向的改变,钻井平台动力学响应发生相应改变,从而对导引绳的动态响应产生重要影响.为研究浪向改变对导引绳系统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参考某浮式钻井平台具体参数,结合某海域具体海况,通过对防喷器下放过程的必要简化,基于凝集质量法,将导引绳系统离散成凝集质量模型,运用水动力分析软件OrcaFlex建立了不同浪向下防喷器下放过程中导引绳的动力学分析模型.运用时域耦合分析得到了不同浪向下防喷器下放速度的变化,
针对传统风力发电机运行荷载研究方法未明确荷载与电信号之间的线性关系,导致最终的运行荷载测试结果精度不足,提出一种基于电阻应变效应的兆瓦级风力发电机运行荷载研究方法.在明确兆瓦级风力发电机整体结构的基础上,组建惠斯通电桥,测量叶片根部应变程度,获取相应弯矩,采集荷载数据;采用电阻应变片测量叶片的运行形变,并计算电阻应变效应,得到荷载与电信号之间的线性关系,完成兆瓦级风力发电机整机运行荷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测试精度较高、稳定性较好,能够为复杂地形发电机的稳定运行提供技术支持.
节能降耗已成为各大油田关注的重点.基于管道内置式集肤电伴热管的高效节能特性,建立了集肤加热数学模型,借助有限元方法开展数值求解,系统研究了加热过程及停输过程管内油温的变化规律,并分析了原油流速、原油比热、导热系数等对传热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集输管道在运行过程中,内置式集肤电伴热加热温度均匀,而停输过程会产生局部高温;提高流速会加快管内原油温度场的稳定,提前进入维温状态;油品比热的微小变化对传热特性的影响不大,导热系数没有影响.
长庆油田建设用地十分紧张,通过采用立体化布站方法,研发出一种小型立体智能脱水装置.以该装置为核心,依托原有井场建设立体布置脱水站,实现了灵活布置、节约用地的设想,同时,通过工艺优化、智能控制,实现该站无人值守设计.与常规建设方式相比,节约占地面积30%左右,缩短建设周期20%~30%,降低建设投资10%以上.
水下油气生产系统作为海洋油气开发的主流模式,备受国内外石油公司关注.首先,对国内外水下油气生产系统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国内外水下油气生产系统总体技术研究发展水平;其次,对水下油气生产系统进行概述,通过系统层次界定,将其划分为水下控制系统、立管系统、海底管线系统、水下管汇系统、水下井口装置及采油树系统五大子系统,介绍各子系统基本组成结构及其功能,建立功能结构框图;然后,根据各子系统之间的功能及相互作用关系建立典型水下油气生产系统模型;最后,预测我国水下油气生产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有助于推进国产化水下油气生
以QHD32-6WHPH平台外挂井槽改造工程为例,详细梳理了海洋平台外挂井槽施工方案中的结构设计要点、施工方案和后期维护事项.针对该平台外挂井槽远离原井口区的特点,重点介绍了大跨度井口片的设计、矩形框架井口片的设计以及连接螺栓的设计,可为大跨度外挂井槽结构设计提供创新且完整的解决方案.经过系列计算验证,设计方案对大跨度结构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可为类似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和维护提供一定借鉴,也可推广应用到土建钢结构等行业的大跨度解决方案、空间受限的结构连接方案中,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参考价值.
为促进临兴区块致密气资源勘探开发,加快产能发挥,依据目前临兴区块地面集输现状,提出3个集输管道积液解决方案.运用多目标决策分析的原理,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方案优选模型,通过算术平均法得到评价指标权重,建立判断矩阵,计算综合评价指标并排序,将具有主观性的指标用数值形式表达并进行量化综合比较,克服了传统方案优选(采用优缺点对比方式)的不足.经过计算方案层权重因子,最终推荐在E井场设置分水阀组的方案.在保证安全运行的前提下,该方案使得临兴区块集输管道积液问题得到最大程度解决.
结合京杭大运河、淮河入江水道连续定向钻穿越工程,针对湿地保护区域水网密布,施工窗口期短,钻机、管材运输困难,滩涂地下水位高及河道航运影响等条件,通过对穿越次数、布管方式、经过滩涂区域基坑管道的连头施工方式等的多方案对比分析,确定了安全、经济、合理的8 km连续7处定向钻穿越设计方案,在两个施工窗口期内成功完成了穿越施工.在简要介绍工程概况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穿越设计主要影响因素、穿越路线的确定、穿越方案比较、施工总体安排、项目实施效果等内容;重点对穿越位置的选择,具体穿越路线的最终确定,连续7处定向钻+大
放空系统是保障天然气压缩机组设备安全的最后一道保护设施,也是压缩机组的重要系统之一.随着压气站输气规模不断增大,放空量相应增多,而压气站可征用地也越发紧张,从而对放空条件提出更为苛刻的要求.以哈萨克斯坦地区某项目为例,在设计中对天然气压气站的放空系统设定采用了分区分时放空的思路,有效降低了最大瞬时放空量,为放空时间、放空管高度和管径、放空管与站场安全距离等相关因素提供了更宽松的选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