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案例校本研究 促品德教学行为的深化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ye_b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对于综合性较强的《品德与社会》(生活)(以下简称“品德”)这门课程难以把握。我校结合实际,在品德学科中,开展以案例研究为主的教学行为深化的校本教研活动,从而落实品德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达到深化新课程改革,促进品德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目标。
  一、以教学模式案例为突破点,深入研究,互动研讨,催生创优课堂的能力
  案例研究强调“做中学”,因此,案例研究的主体应在课堂。结合学校实际,我们主要开展以品德课堂模式为主题的优课探究,目的是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实践,让品德教学成为一池活水。
  三年级品德组在研修“人类共同的家园”中《我们的地球》《世界真奇妙》和《我们这样生活》这三篇课文的教学时,决定采用“单元整合式”四步骤教学模式:整体感知→小组学习→资料整合→个性汇报。全组教师分为四个小组去分头研究,先通过个人的教学、研究、反思,然后用“一课多上”“集中反馈”等形式进行集体互动式研讨。
  通过不断地互动研讨,有教师认为,上《世界真奇妙》时,可从世界著名建筑、国家的别称、世界之最等方面展开研究;有教师提出,在汇报“地球特征”的学习成果时,可借助地球仪,做地形拼图的方式;有教师建议,在汇报“奇妙世界”时,可采用知识竞猜的形式。在教学后,欣喜地发现,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远比我们想象得强,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展示汇报的欲望很强烈。之后,在全校资源共享了“单元整合式”的教学模式。
  这里的互动讨论,重在引导和鼓励教者和听者“上出自己的课”“说出自己的话”,让教师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充分肯定和承认教师的智慧,释放教师参与案例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在这种智慧的带动下,教师创新教学模式的火花被点燃了,教师围绕课堂实践、互动,争创最优化的课堂,受益的是全体品德课教师。
  二、以教学诊断案例为生长点,以点带面,融会贯通,催生同伴互助的合力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最感困惑的是发现了某个教学环节的问题所在,但限于个人的能力,不知道如何去解决。为此,我们通过开展针对性强的案例研究活动,把教师遇到的棘手问题,作为一个案例来交流与探讨,以点带面,进行“教学诊断”,强化合作意识,实行优势互补。
  五年级品德王老师在上《红绿灯》一课时,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个个血淋淋的车祸现场,画面惨不忍睹。在研讨时,有教师指出,这些恐怖镜头虽能刺激学生感官,但在让学生受教育的同时,也让稚嫩的身心在无形中受到了一次伤害。如何在品德课上合理使用反面素材,充分发挥其特殊的教育价值呢?在案例诊断时,大家指出,教者教学理念有偏差,只是从成人的角度在灌输,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导致设计有问题,建议修改教学设计。王老师意识到这点,修改了教学设计,课件中虽没有出现血腥画面,但一个悲惨的事故却完整地呈现出来了。这个案例呈现出的“点”就是,在品德课堂中,如何合理使用反面素材。通过合作,大家领会的不仅是该案例启发的这个“点”,更是贯通了以后应如何合理使用反面素材的这个“面”。同时,在探寻的过程中,教师间的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得到凸显。
  三、以教学叙事案例为切入点,深挖内涵,注重效果,催生自我反思的活力
  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是案例研究的核心问题。我们要求教师结合实际,每月叙写一个课堂里发生的真实、典型的“教学叙事案例”来进行梳理反思,把自己在过程中的体会、感悟、思考、变化以“我讲我的故事”的形式现身说法,并将这些“叙事研究”的成果加以推广,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
  孙老师在一次教学叙事案例中写道:她上《家人关爱我成长》时,给学生布置了呵护生鸡蛋的活动。芳芳同学带了两个鸡蛋,分别画上笑脸男孩和哭脸女孩。第三天,她发现芳芳故意把画有笑脸男孩的鸡蛋打碎。问她为什么,她流泪说,留下的那个哭脸鸡蛋宝宝是她自己。原来,她妈妈又生了一个小弟弟,由于弟弟的出生和父母的忽视,使她性格、心理发生了扭曲。在这个案例中,孙老师反思到:由于家访缺乏,对学生的家庭情况了解不够;了解情况后,能帮孩子打开心结的操作方法不多,尤其是心理方面的辅导;切实做好家长育人观念改变的指导方法不够等诸多问题。这个案例,在品德组交流后,也引起了大家的反思,深挖出潜藏在里面的内涵:“教育无小事”“把每一件小事做出教育的味道”“爱在细节”等,这对于教师今后在品德课堂中如何关注学生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四、以教学问题案例为出发点,潜心摸索,重于实践,催生研究课题的动力
  教师在案例研究中发现的问题经过实践探索后,我们提出案例研究课题化、课题研究深入化的操作策略,要求教师根据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以案例研究的形式,用课题予以立项确认,然后再认真地去研究,采取“一课一问”“一问一究”“一究一题”的思路进行。
  如姜老师上《我来做个小导游》牵出一个教材地方性的问题:不同的地方,旅游景点肯定不尽相同,如何恰当地结合当地的实际,开展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呢?姜老师对该案例潜心研究,选取了《了不起,家乡人》《家乡民风、民俗小论坛》等课例,结合课堂实践,从教学流程设计、教学资源整合、学生资料收集、小组合作项目、课后作业拓展等方面深入进行,设计出“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夸一夸”的基本教学思路,形成了“家乡”的三级理解模式:以县为家、以省为家、以国为家,在此基础上,按照人、物产、风景、习俗等形成一个资源库,设计出相关延伸拓展的作业。姜老师的问题案例研究,知行一体,侧重边思考边实践,通过不断叠加,给课题研究带来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最终该课题被衢州市立项并获奖。而她在课题结题后的汇报中,给大家做的课堂展示以及资源库的共享,更是让大家受益匪浅。课题成果转化为实践指导的纲领,这正是案例研究最期盼的目标。
  我们相信,有目标性的探索比盲目的实践更有意义。当教师持续地关注某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在比较细心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之后,日常的教学“问题”才可能转化为研究的“问题”,教师的“问题意识”才可能上升为“课题意识”。这样,可以使平时的教研与案例研究问题、课题研究密切结合而展开,课题研究也在教研中得到深入,教师从而才能走上案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去。
  (作者单位:浙江省江山市大溪滩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非常重视学生的语文积累。且不说含有积累意思的文句,光“积累”这个词在课程标准中就提了11次。基本理念部分提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设计思路部分提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总体目标中提出:
“昨晚,老师收到一条陌生人的短信,是一段话,挺有意思的,现在介绍给大家。”我把第一句“幸福是什么”写在了黑板上。  “你们先说说,幸福是什么?你觉得什么才是幸福?”我有意要让这群才读二年级的小孩儿聊一聊大人的话题。  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幸福就是幸运。”“幸福就是快乐。快乐了就幸福了。”“我感觉幸福就是和家里人在一起。”“幸福就是被老师表扬。”“杨老师布置的作业少了,我觉得幸福。”“我的幸福就
充分利用网页课件的功能和作用,可以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语文探究性学习。现以《索溪峪的“野”》为例,说明利用网页课件,引导学生进行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模式和策略。  一、制作网页课件,做好探究准备  网页课件是文本和多媒体在网络环境下的结合体。它以纸质教材为蓝本,既保留了纸质教材的原汁原味,又延伸、拓展了纸质教材。学生浏览网页课件不仅可以阅读文本,而且可以聆听声音,欣赏画面,感官受到强烈刺激,从而产生浓厚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儿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96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儿父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乙型肝炎患儿父母的总评分为(137.50&#
农村经常见到这样一幕:土地已经干旱得龟裂了,庄稼都蔫了头。一场瓢泼大雨,下了个沟满河平,该高兴了吧?但农民摇头说:“这雨太急了,不接湿。”只有下了三天三夜的小雨,乡亲们才绽开一脸快乐和幸福。因为只有蒙蒙细雨,才能湿透土地,让农民获得丰收。  教育恰如蒙蒙细雨,不能着急,需慢慢地来。对待学生的成长,来不得半点儿急躁,正如刘良华教授所说,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平静和平和;需要细致和细腻;更需要耐心和耐性
德国学校普遍都很重视音乐。从小学起,家长们就会出席学校组织的各种各样的音乐会。 夏天的时候,学校举行夏季音乐会。圣诞节的时候,学校举行圣诞节音乐会。这种音乐会都是正儿八经卖门票的。门票收入主要是捐给某个福利事业。参加演出的孩子们一个个都是正装,白衬衣,黑领结,一样都不少。家长们也都毫不含糊地穿上晚礼服,心甘情愿地掏钱买了门票去听音乐会。  第一次去参加的是圣诞节音乐会。合唱团在台上刚排开阵势,我就
目的:探讨互动达标理论护理在无陪护病房早产儿臀红防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4例臀红的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实施King互动达标理论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