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句子成分的辨析方法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cer_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阅读题令高中生最感头疼,大部分高中生都说文言文难。文言文确实难,如果要问学生文言文阅读难在何处,他们会说:“读不懂!”如果再具体询问,大部分的学生会说,每个字都认识,但放在句子中就搞不懂了。为什么每个字或词学生认识,而放在句子中学生就拿不准了呢?针对这个问题,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青年开头读文言,语汇与文法大多是生的,就一个个字看,也许都认得,把许多字连起来看,可不知道他说些什么。”从叶老的话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字词学生认识,但串起来就搞不清楚了,原因就在于学生“语汇与文法大多是生的”,即学生缺乏必要的词与词搭配的知识及古汉语句子构成的相关知识,也就是说学生缺乏必要的古汉语语法知识。比如在讲授《鸿门宴》一课时,翻译“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这句话,有的学生竟翻译成“防备其他人进进出出偷东西,对这件事情我非常重视”,从类似句子的翻译可以看出,学生连谓语动词后面一般要接宾语这样的起码的句子成分构成知识都不清楚。因此,高中生要想准确翻译文言句子,从而读懂文言文,就必须了解并能运用相关的文言句子成分辨析的方法。
  如何正确辨析文言文句子成分呢?笔者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一、学会判断文言句子中的动词
  从古代到现代,在汉语的句子中,除了较少的一些省略句外,绝大多数的句子必然都会有一个动词。所以有人说,对汉语来说,什么都可以省,唯独谓语动词不能省。而我们知道在古今汉语的常见句中,谓语动词前面一般有两种句子成分——主语与状语,谓语动词后面一般接宾语或补语。如果我们先把动词找出来,那么我们就能推知该动词前面的词不是主语就是状语,后面的词不是它的宾语就是它的补语。因此可以这样说,如果一句话中的动词确定了,那么这个动词前面的词语做什么成分,后面的词语做什么成分,基本上就明确了。
  所以,学会找出文言句子中的动词,便成为了学生辨析文言文句子成分的一个十分关键的前提。如何才能挑出文言文句子中的动词呢?笔者以为要充分利用文言文中动词的特性:①放在主语的后面,做谓语。例如:先生欺余哉。②放在状语(副词)后面,受其修饰。例如:吾恂恂而起。③后面带宾语。例如:障百川而东之。④前面有介宾短语做状语。例如:以彼易此。⑤后面接介宾短语(翻译时提前做状语)。例如:犹见于眉间。
  这些特性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把动词找出来,比如“范增数目项王”一句,“项王”一词相当于人名,而我们知道人名在句子中不是做主语,就是做宾语,而这里一定是做宾语(因为该词放在句尾),我们还知道动词后面会接宾语,所以推断“项王”一词前面的“目”应该是名词活用做动词。当然在动词已经很明确的情况下,这些特性也可以帮助学生去快速推断动词前面或后面的词应做什么成分。如“升高而望远”一句中“升”与“望”很明显是动词,那么动词后面一般会接宾语,而我们又知道名词或代词会做宾语,所以由此判断该句中的“高”与“远”是形容词活用做名词,分别翻译为“高处”、“远处”。
  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学生如果能够学会判断“动词”,必将为自行辨析文言句子成分,进而“读懂”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梳理文言文中的常见句式
  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语文教师和学生特别关注“特殊句式”,“特殊句式”当然重要,但“常见句式”更重要。因为“特殊句式”毕竟是“特殊”的句子,而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时候接触最多的是一些常见句式,并且现实情况告诉我们,高中生对一些“特殊句式”较为熟悉,而对一些“常见句式”倒十分陌生。
  比如上面提到的“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这句话,其句式结构是我们最常见的“谓语+宾语”,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够想到“谓语”后面一般会接“宾语”,那么就会有意识地去把“出入”与“非常”这两个词向“名词”性的词语翻译,并且不会犯乱添词语这样的毛病。
  因此,了解并掌握有关文言文常见句式的知识对我们分析文言句子成分是大有帮助的。因为如果我们能够看出这个句子的构成方式,就能大致区分出每个词在该句中所担当的成分,进而也就能明确应该把它翻译成什么样的词性。比如“吾得兄事之”这句话就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主语+状语+谓语+宾语”的结构,因此我们根据这个句式特点,判断其中的“兄”应是名词做状语,因为它正好处在状语的位置,所以才会想到要把它翻译为“像对待兄长那样”。
  其实,文言文的常见句式结构较为简明,并不复杂,因为它毕竟是汉语的基础。根据笔者的分析并结合一些研究材料,得出文言文中的常见句式有以下几种:①主语+谓语;②主语+谓语+宾语;③主语+状语+谓语;④主语+状语+谓语+宾语。
  因为文言文常见句子基本上是单句,在这些句子中谓语动词一般只有一个,所以上面的四种就是文言文常见句子中最简单的几种。
  而在文言句子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谓语动词的一般是:⑤连动句:“主语+谓语+谓语”或“主语+谓语+宾语+谓语+宾语”。⑥使动句:主语+使令词+兼语+谓语。再复杂些的就是类似英语中的宾语从句的复句。⑦主语(甲)+谓语(甲)+主语(乙)+谓语(乙)。
  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做主语或宾语,副词做状语,介宾短语做状语,动词做谓语,所以上面的七种常见句式又可以整理为下面的表现形式:①名词(代词)+动词;②名词(代词)+动词+名词(代词);③名词(代词)+介词+名词(代词)(“介宾短语”有时也可以换成副词)+动词;④名词(代词)+介词+名词(代词)(“介宾短语”有时也可以换成副词)+动词+名词(代词);⑤名词(代词)+动词+动词或名词(代词)+动词+名词(代词)+动词+名词(代词);⑥名词(代词)+使令词+名词(代词)+动词; ⑦名词(代词)+动词+名词(代词)+动词。
  如果学生能熟练掌握这些常见句式,就能够根据句子中的部分词语去假设这个文言句子是什么样的结构形式,进而推断其他词语分别在句子中做什么样的成分。这样,文言文翻译就能够避免出现胡乱翻译现象。
  学会判断文言句子中的动词,整理并掌握文言文中的常见句式,目的都是要让学生能够具体辨析文言句子成分的构成方式。因为,只有当学生知道了每个词在文言句子中担当什么成分,才知道把它翻译成什么样的词性,这样的翻译才能最大限度地贴近正确答案。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高级中学(222042)
其他文献
隐私权是指个人生活、私生活和家庭生活的信息不被知悉以及不受非法收集、利用和公开的权利,属于人格权和个人尊严的范围,个人隐私信息是隐私权的表现形式。我国宪法并没有直
目前,导学案教学正处在研究分析阶段,导学案体系还不完善,还存在很多问题。教师需要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调整对策,充分发挥导学案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存在的问题  1.模式单一  导学案的作用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但是,从语文导学案教学现状可以看出,导学案的模式过于单一,教师把问题简单罗列出来,这样就失去了导学案教学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