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中国前进的过程中,有这样一些名字,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焦裕禄、王进喜、孔繁森、任长霞、丁晓兵、罗健夫……他们虽然生活在不同地区,工作在不同领域,但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称号:中国共产党党员。
2009年,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中央有关部门联合发起并评选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本刊把其中的90位共产党员呈献给读者,这些共产党员的言行虽然刻有时代烙印,但他们所坚守的信仰永远熠熠生辉。
孟泰(1898-1967)
在“文革”中,面对遭受严重破坏的鞍钢生产,孟泰顶着各种压力,使鞍钢的生产秩序免于受到各种各样的冲击。在他担任鞍钢炼铁厂副厂长的8年中,被工人们称为“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的干部”。
马恒昌(1906—1985)
马恒昌生前曾任开齐哈尔第二机床厂党委副书记、总机械师。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马恒昌小组”通过《工人日报》向全国职工发出了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的倡议,在不长的时司内,得到了全国各地18万个班组的积极响应,许多企业劳动生产率成倍、甚至十几倍地增长,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
华罗庚(1910一1985)
华罗庚是江苏省金坛县人,他在国际数学界享有盛誉,为中国当代数学发展及其应用作出重大贡献。他在多复变函数、数论、代数及应用数学等研究领域取得了杰出成果。在生命的最后20年,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推广应用数学方法的工作中,特别是优选法、统筹法的应用,取得了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钱学森(1911-2009)
钱学森长期担任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并以他在动力、制导、气动力、结构、材料、计算机、质量控制和科技管理等领域的丰富知识,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马永顺(1914-2000)
马永顺是新中国第一代伐木工人,生前曾任黑龙江省伊春市铁力林业局副局长。上世纪50年代,他创造了手工年伐木1200立方米的全国纪录。1959年,他又投身绿化事业,决心把自己伐的36000棵树补栽上。1991年,他还带领全家15口人,到荒山坡上营造义务林,当年栽树1200多棵,终于完成了夙愿。
时传祥(1915—1975)
时传祥是北京市崇文区环卫战线的一名普通淘粪工人。他以“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崇高精神,在平凡的环卫岗位上无私奉献一生,为首都的环卫事业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他向人们生动诠释了劳动的光荣和生命的价值。
谷文昌(1915—1981)
谷文昌在福建省东山岛县掀起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的全民造林运动。至1964年,全县造林8.2万亩,400多座小山丘和3万多亩荒沙滩基本完成绿化,194公里的海岸线筑起了“绿色长城”。他常年深入农村,带领群众大力发展生产,实现粮食亩产过干斤,群众称他为“谷满仓”。
吴大观(1916—2009)
1949年11月,吴大观任新中国重工业部航空筹备组组长,参与了新中国航空工业的筹建,是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奠基人和创始人。从1963年开始,他每月多交100元党费。他还为“希望工程”等捐款9万多元。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在病床上叮嘱家人拿出10万元积蓄交纳最后一次党费。
张秉贵(1918—1987)
张秉贵从1955年11月到北京市百货大楼站柜台,30多年接待顾客数百万人,没有怠慢过任何一个人。他将自己的柜台服务经验,编写成《张秉贵柜台服务艺术》,并到各单位表演、讲课,听众达十多万人次。
焦裕禄(1922—1964)
1962年12月,焦裕禄调任兰考县委书记后,面对危害老百姓生产生活的三大灾害——内涝、风沙、盐碱,他带领全县人民全身心投入封沙、治水、改地斗争。1964年5月,焦裕禄因肝癌不幸病逝,年仅42岁。
毛岸英(1922-1950)
毛岸英从不以领袖的儿子自居,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和普通劳动群众打成一片。1950年,新婚不久的毛岸英主动请求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1月25日上午,美空军轰炸机突然飞临志愿军司令部上空,投下了几十枚凝固汽油弹,在作战室工作的毛岸英壮烈牺牲,年仅28岁。
杨根思(1922—1950)
1950年11月,在坚守朝鲜长津湖畔1071.1高地东南侧小高岭战斗中,杨根思率领三排打退美军8次进攻,在最后只剩下他一人时,他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年仅28岁。
常香玉(1923—2004)
常香玉13岁即以演出新改编剧《西厢》而闻名。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她率领剧社在西北、中南等地区义演,以演出全部收入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一架,体现出高度的爱国情怀,被誉为“爱国艺人”。
王进喜(1923—1970)
王进喜是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1960年3月,他率队从玉门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打第一口井时,为解决供水不足,王进喜带领工人破冰取水。打第二口井时发生井喷,当时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石粉,王进喜用水泥代替:没有搅拌机,他不顾腿伤,带头跳进泥浆池里用身体搅拌。他被人们誉为“铁人”。
马万水(1923—1961)
马万水于1949年来到河北龙烟铁矿当工人,当时年仅26岁的马万水被调到该矿5组,他看到全组一块干,工作效率低,便倡议分班赛着干。于是5组成了全矿第一个分班干活的小组和第一个开展爱国红旗竞赛的小组。在以后的 几年中,“马万水小组”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开凿工艺史上的奇迹。
邓稼先(1924—1986)
邓稼先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1950年,他放弃了国外的工作生活条件,回到祖国。他领导完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他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与试验工作。
彭加木(1925—1980)
彭加木先后踏遍云南、福建、新疆等10多个省区,曾15次赴新疆考察并帮助改建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后任该院副院长。他冒着生命危险,先后3次进入罗布泊地区,调查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为我国植物病毒研究做了大量工作。1980年6月,在新疆罗布泊考察中献出生命。
邱少云(1926—1952)
1952年10月中旬,在抗美援朝一次战斗中,邱少云所在营奉命担负潜伏任 务。执行任务中,一颗燃烧弹正好落在邱少云身边,烧着了他的棉衣、头发和皮肉。为了不暴露潜伏部队,他咬紧牙关,双手深深插进泥土中,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剧痛,直至壮烈牺牲,年仅26岁。
吴仁宝(1928—)
吴仁宝现任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华西集团公司副董事长兼副总经理,是华西村原党委书记。1961年,他担任华西大队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带领下,华西人缔造了“天下第一村”的奇迹,村年经济总产值超过400亿元,上缴利税8亿多元:全村大部分人家住上了别墅,户户拥有至少一辆轿车,人均存款超过百万元。
申纪兰(1929—)
申纪兰现任山西省长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西沟村党总支副书记、西沟村金星经济合作社社长。1952年春,23岁的申纪兰带头动员和组织妇女参加社里劳动,在全国率先实行男女同工同酬。改革开放以来,她使西沟村初步形成了建筑建材、冶炼化工、农副产品加工和外向型企业为主的发展新格局。
史来贺(1930—2003)
1952年,年仅21岁的史来贺当选为河南省新乡市七里营镇刘庄村党支部书记,挑起了带领全村人治穷致富的重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史来贺带领群众向高科技进军,建起全国最大的生产肌苷的华星药厂。他带领刘庄形成了以农促工、以工建农、农工商并举的商品经济的新格局。
黄继光(1931—1952)
在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所在部队受阻于零号阵地。关键时刻,黄继光挺身而出,用胸膛堵住疯狂扫射的敌枪眼,以生命为战友开辟了前进道路,年仅21岁。
谭竹青(1931—005)
谭竹青从事居委会工作50多年,始终坚持上为党和政府分忧、下为居民群众解难时时处处心系群众,带领社区干部群众白手起家,努力发展社区经济和各项事业。十几年来,她把政府发给自己的10多万元奖金全部用于社区建设和扶贫帮困,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小巷总理”。
罗盛教(1931—1952)
1952年1月2日,朝鲜北部成川都石田里村少年崔莹不慎跌进冰窟,罗盛教立即跳进冰窟,使尽全身力气用头成功将崔莹顶出水面,自己却壮烈牺牲,年仅21岁。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金日成将军亲自为罗盛教烈士纪念碑题词:“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
向秀丽(1933—1959)
1956年公私合营后,向秀丽在广州何济公制药厂当上了一名包装工。1958年12月13日晚,向秀丽所在厂区起火,如不及时扑灭,将会引起60多公斤易燃易爆的金属钠爆炸。向秀丽用自己的身躯扑向燃烧的酒精,最终避免了一场恶性爆炸事故的发生。因伤势过重向秀丽光荣牺牲,年仅26岁。
赵梦桃(1935—1963)
赵梦桃是中国纺织战线的一面旗帜。16岁进入陕西西北国棉一厂后,她第一个响应厂党委“扩台扩锭”的号召,生产效率提高了3倍。在她的影晌和带动下,“人人当先进,个个争劳模”蔚然成风。1963年,她创造的一套清洁检查操作法在陕西省全面推广,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罗健夫(1935—1982)
1969年,罗健夫作为课题组组长开始研制国家空白项目——图形发生器。1972年、1975年,先后研制出第一台“图形发生器”、“Ⅱ型图形发生器”为我国航天工业作出重大贡献。1982年6月,因病去世,年仅47岁。生前系原航天工业部771所工程师。
钟南山(1936—)
钟南山40多年来一直耕耘在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一线,先后主持国家“863”、“十一五”科技攻关以及国际医疗合作等重大项目,荣获20余项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在临床治病工作中,他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赢得了同事和病人的广泛赞誉。
杨怀远(1937—)
杨怀远曾先后担任原交通部上海海运局和平14号轮、大庆11号轮的生火工、服务员、副政委、政委。1980年他主动辞去政委职务,担任服务员,直到1997年11月退休。38年中,他甘当人民的“挑夫”,自备120多种方便旅客的用具,践行着“为人民服务到白头”的承诺。
容国团(1937—1968)
1959年,在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容国团先后战胜各国乒坛名将,为中国夺得了第一个乒乓球男子单打世界冠军,成为新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获得者。1961年4月,在第二十六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团体决赛上,他为中国队第一次夺得男子团体冠军作出了重要贡献。
王启民(1937—)
1961年,王启民从北京石油学院毕业参加大庆石油会战。40多年来,王启民先后主持了油田8项重大开发试验任务,参加了40项科研攻关课题和油田“七五”、“八五”、“九五”开发规划编制研究等工作。他的辛勤工作,为大庆油田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蒋筑英(1938—1982)
蒋筑英是我国光学界的优秀人才。1965年,他和他的研究小组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量装置,建成了国内一流的光学检测实验室。他还设计了中国第一台电子分色机的分色特性和镀膜要求,先后解决了国产镜头研制工作中的许多关键性技术难题。
樊锦诗(1938—)
樊锦诗1963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扎根戈壁沙漠40多年,潜心于敦煌石窟的考古研究,为敦煌莫高窟这一人类宝贵的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作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敦煌的女儿”。
雷锋(1940—1962)
“雷锋出差一干里,好事做了一火车”当年传为美谈。他生活俭朴,把省吃俭用积存起来的钱,基本都捐寄给受灾群众和需要帮助的战友。1960年,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他一次捐款就达200元。1962年8月15日,他执行运输任务时不幸殉职,年仅22岁。
欧阳海(1940—1963)
1963年11月18日,欧阳海所在部队按照既定路线国雨行军,在经过铁路轨道时,由广州开往武汉的282次客车鸣着长笛飞奔而来,笛声使一匹战马受惊挣脱缰绳,驮着炮架窜上铁路,欧阳海冲上铁路,推开战马,避免了一起严重事故,他却被轧断左腿,壮烈牺牲,年仅23岁。
吴登云(1940—)
1963年,吴登云大学毕业后志愿来到祖国版图最西端的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工作。从上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末,他每年都花三四个月时间,深入到牧区巡诊和防疫,足迹踏遍了全县9个乡的30多个自然村,受到当地各族干部群众的爱戴,被誉为“白衣圣人”、“马背医生”。
邢燕子(1941—)
1958年,17岁的邢燕子初中毕业后回到了当时的天津市宝坻县司家庄村。她先是组织成立幼儿园,解放妇女劳动力,后来干脆带领女团员,组成了“燕子突击队”,影晌带动全村妇女干了起来。她在我国农村经济最困难的时期成为“发奋图强,扎根农村,大办农业”的青年典型。
王乐义(1941—)
王乐义现任山东省寿光市孙家集街道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为了兑现上任时带领群众致富的诺言,王乐义分别到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拜师学艺,并三下关东“取经”,他带领乡亲们发明了冬暖式大棚蔬菜生产技术,引发了蔬菜生产领域的“绿色”革命,结束了我国北方冬季吃不上新鲜蔬菜的历史。
王杰(1942—1965)
王杰1961年入伍,生前系中国人民解放军73081部队工兵营1连5班班长。1965年7月14日上午,王杰在组织民兵进行实爆训练时,当炸药包即将发生意外爆炸的危急关头,为了保护在场的]2名民兵和人民武装干部,他临危不惧,毅然扑向炸药包,英勇牺牲,献出年仅23岁的生命。
吴金印(1942—)
吴金印现任河南省新乡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卫辉市唐庄镇党委书记。他1959年参加工作,40多年的工作中,吴金印主动放弃组织上调他到上级机关工作的机会,深深扎根基层,与群众同甘共苦,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他严于律己,心系农民,甘愿到最贫困、最艰苦的地方工作,被誉为“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
孔繁森(1944—1994)
孔繁森是山东省聊城市人。1979年,他来到海拔4700多米的西藏自治区岗巴县,一干就是3年。1988年,他再次带队进藏任拉萨市副市长时,他跑遍全市绝大部分中小学校、敬老院和养老院。1992年,他又到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的阿里地区任地委书记。1994年11月,他在考察工作途中因车祸殉职。
吴天祥(1944—)
吴天祥原是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政府巡视员。他把家里的电话向社会公布,方便遇到困难的群众及时求助:他坚持每天早上6点半上班,接待上访群众2万余人次:他捐钱捐物、甚至捐骨髓,倾其所有救济困难的下岗职工,把女儿用来结婚的新房让给困难户,卖掉父母遗留的房产,抵押贷款助人创业。
麦贤得(1945—)
1965年“八六”海战中,611艇后左主机意外停车,轮机兵麦贤得立即去帮助启动机器。一块弹片打进麦贤得的右前额,插到左侧靠近太阳穴的额叶里。在接受简单的包扎后,麦贤得又站到了自己的岗位上,他以一往无前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坚持到战斗胜利结束。
刘英俊(1945—1966)
刘英俊1962年入伍,生前系中国人民解放军65444部队重炮连战士。1966年3月15日,他所在炮连到佳木斯市郊外执行训练任务过程中,一辆炮车辕马被汽车喇叭震惊,冲向人群,6名儿童的生命受到威胁。刘英俊用力踢倒惊马,6名儿童脱险,他却被压在翻倒的车下英勇牺牲,年仅21岁。
林秀贞(1946—)
作为一名普通村民,林秀贞视社会责任为己任,模范地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她三十年如一日,义务赡养了6位与自己及家庭成员无任何血缘关系的孤寡老人:她学科技、学经济,带头创办个体企业,并把企业作为扶贫济困奉献社会的基础。
邱娥国(1946—)
在江苏南昌近30年的基层民警生涯中,邱娥国心系辖区群众生活,他有一本孤寡老人帮扶记录簿,上面详细记录着辖区每位老人的基本情况。他先后奉养了11位孤寡老人,为9位老人送终。
张云泉(1948—)
张云泉坚守信访岗位26年,在江苏省信访局平均每年接待上访群众2000多人次,处理人民来信2000多封,接听来访电话几干次,以务实的作风和高尚的人格化解矛盾,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了一方稳定,维护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被广大干部群众赞誉为贴心人。
李梦桃(1948—)
李梦桃1964年支边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40多年来,他靠着一匹马、一个药箱、一件羊皮大衣、一块毡子和一支枪,走遍了牧场的每道山岭,累计行程26万多公里,救治病人2万多人次,接生800多个婴儿,赢得了牧区人民的尊重和爱戴,被誉为“哈萨克人民的好儿子”。
李登海(1949—)
李登海从事农业科研工作以来,长期致力于玉米育种和高产栽培研究,连续30多个春节都在海南育种基地度过,以每年3至4代的速度进行科研育种,开创了我国紧凑型玉米育种先河。他研究的玉米品种7次刷新我国夏玉米高产纪录,被誉为“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
许振超(1950—)
1974年,许振超进入山东省青岛港工作。30多年来,他在工作中练就了“一钩准”、“一钩净”、“无声响操作”等绝活,并模范地带出了“王啸飞燕”、“显新穿针”、“刘洋神绳”等一大批具有社会影响的工作品牌。近年来,他组织实施了轮胎吊“油改电”技术改造,年节约资金3000万元以上。
徐虎(1950—)
徐虎是上海一名普通的水电维修工,自从事维修工作以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他制作了3只“特约报修箱”挂在居委会、电话间墙上。多年来,他每天晚上7点准时打开报修箱,义务为居民修理2100余处故障,花费了6300多小时的业余时间,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晚上七点的太阳”。
包起帆(1951—)
包起帆现任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他是一名从码头工人成长起来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在港口生产一线从事物流工程的研发工作。上世纪80年代,他结合港口生产实际,开展新型抓斗及工艺系统的研发,创造性地解决了一批关键技术难题,被誉为“抓斗大王”。
达吾提·阿西木(1952—)
2003年2月24日发生了巴楚伽师地震。灾后,达吾提-阿西木代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巴楚县琼库恰克乡吐格曼贝希村党支部向乡亲们承诺,要让村里的面貌根本改变。如今,村里的耕地面积从原来的4000多亩增加到现在的5460亩:林果面积由400亩增加到1400亩,新建的10。个蔬菜大棚也产生了明显经济效益。
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1952—)、玉荣(1955—)
1964年2月9日,12岁的龙梅和9岁的玉荣替父亲出去放牧集体的羊群,因遭遇突袭的暴风雪,羊群顺风乱窜。 为了不让一只羊丢失,她们与暴风雪搏斗了20多个小时,姐妹俩均被严重冻伤,龙梅失去了左脚拇趾,玉荣右腿膝关节以下和左腿踝关节以下做了截肢手术。
苏宁(1953—1991)
1991年4月21日,苏宁指挥团队建制连手榴弹实弹投掷训练。一名投弹手由于挥臂过猛,手榴弹落在监护员脚下。苏宁冲过去推开监护员,抓起手榴弹想扔出堑壕,但手榴弹还未出手就爆炸了。两名战友得救了,苏宁却身负重伤,经抢救无效光荣牺牲,年仅38岁。
李素芝(1954—)
李素芝担任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10多年来,他先后带领500余批医疗队,行程百万余公里,巡诊病人30余万人次。他积极推行西藏农牧民免费医疗政策,为1000多名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被藏族群众亲切地称为“门巴将军”。
王有德(1954—)
王有德现任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他20多年坚持在浩瀚的毛乌素沙漠治沙播绿、兴场富民,完成治沙造林45万亩,控制流沙面积58万亩,建设沙地果园4000多亩,兴办5个多种经营公司,建立1000余亩苗木花卉培育中心,对外承揽100多处绿化工程,创收1亿多元。
孔祥瑞(1955—)
孔祥瑞现任天津港煤码头公司孔祥瑞操作队党支部书记,参加工作30多年来,他坚持边干边学,逐渐由一位初中文化的工人成长为生产一线的“蓝领专家”。近年来,由他主持的技术创新项目180多项,为企业节约增效过亿元。“电缆卷筒防出槽下滑保护装置改造”等创新成果获得国家级实用新型发明专利。
廷·巴特尔(1955—)
廷·巴特尔1974年从呼和浩特来到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萨如拉图亚嘎查,在草原上一干就是30多年。1993年他当选党支部书记后,先在自家牧场实行围场轮牧,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在他的带领下,全嘎查牧民都实行了“围栏轮牧”和“减羊增牛”,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改善了牧民生活。
张海迪(1955—)
张海迪5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她以顽强的毅力自学,获得哲学硕士学位。20多年来,她出版了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等,散文集《鸿雁快快飞》等,翻译了《莫多克——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丽贝卡在新学校》等外语著作。张海迪现任中国残联主席。
叶欣(1956—2003)
2003年春节前后,非典开始在广州流行。叶欣所在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担负了接诊非典患者的任务。为了减少其他医护人员的感染机会,叶欣几乎包揽了检查、抢救、治疗和护理工作。2003年3月4日中午,叶欣开始出现发热症状,被确诊感染上了非典型肺炎,后因抢救无效于3月24日凌晨逝世,年仅47岁。
窦铁成(1956—)
窦铁成坚持走自学成才之路,从一名只有初中文化的普通工人,成长为一名学习型、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技术专家。参加工作30多年来,窦铁成主持安装铁路变配电所38个,全部获得优质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窦铁成为企业节省成本、创造效益1380万元。
邓平寿(1956—2007)
邓平寿生前是重庆市梁平县虎城镇党委书记。30多年中,他扎根偏远艰苦农村,始终牢记党的宗旨,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扎根基层、真抓实干,创造性地开发农村特色产业,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实事,使当地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草鞋书记”、“田坎书记”、“农民书记”。
孟二冬(1957—2006)
盂二冬生前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为支援新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孟二冬主动要求到石河子大学支教。支教期间,出现严重的嗓子喑哑,但他坚持为学生和教师授课,直至病倒在讲台上。2006年4月22日,孟二冬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年仅49岁。
谭千秋(1957—2008)
谭千秋从教26年,教学成绩突出,多次受到表彰奖励。担任中学教导主任后,他致力于学校的教学改革和创新,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日常工作中,他非常爱学生,被同事们称为“最疼爱学生的老师”。2008年“5·12”汶川地震中,为掩护学生献出了生命。
邱光华(1957—2008)
邱光华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代少数民族飞行员。他先后飞过6种机型,累计飞行5800多小时,和战友一道开创数十项直升机飞行纪录。驾机开辟直升机青藏航线,填补了世界航空史上的一项空白。2008年5月31日,在汶川重灾区执行任务返航途中飞机不幸失事,光荣牺牲。
张华(1958—1982)
1982年7月11日,西安市霸桥区新筑乡69岁的魏志德老人在公共厕所疏通粪便时,被沼气熏倒,落入粪池。正在附近的张华听到呼救声,毫不犹豫地下到3米深的粪池内,奋力抢救魏大爷,不幸被浓烈的沼气熏倒在粪池中,因严重中毒窒息,抢救无效,光荣牺牲,年仅24岁。
谭彦(1960—2004)
当得知生命已变得短暂可数时,他没有被病魔所吓倒,也没有住院治疗和休养,而是经常身揣诊断书,更加拼命地投入到审判工作中去。1994年6月,他连续高烧5天不退,还坚持4次开庭,庭审完后才去医院治疗。2004年11月,谭彦因病逝世,年仅44岁。
韩素云(1961—)
韩素云长期以来竭尽全力积极支持丈夫为国戍边,被誉为“好军嫂”。1983年在家务农的韩素云为了支持参军戍边的未婚夫倪效武安心服役,未过门就主动搬进未婚夫的家,毅然挑起了一家9口人的生活重担。
秦文贵(1961—)
1982年,秦文贵来到我国海拔最高、环境最艰苦的油田——青海油田,在这儿工作的20年里,他主持完成了多项科研项目,推广应用了数十项新技术、新工艺,解决了大量生产技术难题。他以对祖国石油事业的热爱和忠诚,走出了一条当代青年知识分子在苦干、实干中锻炼成长之路。
王瑛(1961—2008)
王瑛生前系四川省南江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她清正廉洁、不徇私情,先后多次拒收礼金,拒绝弟弟等亲属要她特殊关照的要求。她先后资助了12名贫困学生,帮助露宿街头的“背二哥”建起了民工公寓,支持涉水过河不方便不安全的山区群众建起了被称为“连心桥”的桥梁。
史光柱(1963—)
史光柱1982年入伍,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77283部队副政委。1984年史光柱在执行重大军事行动中,身上8处受伤、双目失明,仍带领官兵出色完成
2009年,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中央有关部门联合发起并评选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本刊把其中的90位共产党员呈献给读者,这些共产党员的言行虽然刻有时代烙印,但他们所坚守的信仰永远熠熠生辉。
孟泰(1898-1967)
在“文革”中,面对遭受严重破坏的鞍钢生产,孟泰顶着各种压力,使鞍钢的生产秩序免于受到各种各样的冲击。在他担任鞍钢炼铁厂副厂长的8年中,被工人们称为“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的干部”。
马恒昌(1906—1985)
马恒昌生前曾任开齐哈尔第二机床厂党委副书记、总机械师。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马恒昌小组”通过《工人日报》向全国职工发出了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的倡议,在不长的时司内,得到了全国各地18万个班组的积极响应,许多企业劳动生产率成倍、甚至十几倍地增长,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
华罗庚(1910一1985)
华罗庚是江苏省金坛县人,他在国际数学界享有盛誉,为中国当代数学发展及其应用作出重大贡献。他在多复变函数、数论、代数及应用数学等研究领域取得了杰出成果。在生命的最后20年,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推广应用数学方法的工作中,特别是优选法、统筹法的应用,取得了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钱学森(1911-2009)
钱学森长期担任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并以他在动力、制导、气动力、结构、材料、计算机、质量控制和科技管理等领域的丰富知识,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马永顺(1914-2000)
马永顺是新中国第一代伐木工人,生前曾任黑龙江省伊春市铁力林业局副局长。上世纪50年代,他创造了手工年伐木1200立方米的全国纪录。1959年,他又投身绿化事业,决心把自己伐的36000棵树补栽上。1991年,他还带领全家15口人,到荒山坡上营造义务林,当年栽树1200多棵,终于完成了夙愿。
时传祥(1915—1975)
时传祥是北京市崇文区环卫战线的一名普通淘粪工人。他以“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崇高精神,在平凡的环卫岗位上无私奉献一生,为首都的环卫事业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他向人们生动诠释了劳动的光荣和生命的价值。
谷文昌(1915—1981)
谷文昌在福建省东山岛县掀起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的全民造林运动。至1964年,全县造林8.2万亩,400多座小山丘和3万多亩荒沙滩基本完成绿化,194公里的海岸线筑起了“绿色长城”。他常年深入农村,带领群众大力发展生产,实现粮食亩产过干斤,群众称他为“谷满仓”。
吴大观(1916—2009)
1949年11月,吴大观任新中国重工业部航空筹备组组长,参与了新中国航空工业的筹建,是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奠基人和创始人。从1963年开始,他每月多交100元党费。他还为“希望工程”等捐款9万多元。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在病床上叮嘱家人拿出10万元积蓄交纳最后一次党费。
张秉贵(1918—1987)
张秉贵从1955年11月到北京市百货大楼站柜台,30多年接待顾客数百万人,没有怠慢过任何一个人。他将自己的柜台服务经验,编写成《张秉贵柜台服务艺术》,并到各单位表演、讲课,听众达十多万人次。
焦裕禄(1922—1964)
1962年12月,焦裕禄调任兰考县委书记后,面对危害老百姓生产生活的三大灾害——内涝、风沙、盐碱,他带领全县人民全身心投入封沙、治水、改地斗争。1964年5月,焦裕禄因肝癌不幸病逝,年仅42岁。
毛岸英(1922-1950)
毛岸英从不以领袖的儿子自居,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和普通劳动群众打成一片。1950年,新婚不久的毛岸英主动请求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1月25日上午,美空军轰炸机突然飞临志愿军司令部上空,投下了几十枚凝固汽油弹,在作战室工作的毛岸英壮烈牺牲,年仅28岁。
杨根思(1922—1950)
1950年11月,在坚守朝鲜长津湖畔1071.1高地东南侧小高岭战斗中,杨根思率领三排打退美军8次进攻,在最后只剩下他一人时,他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年仅28岁。
常香玉(1923—2004)
常香玉13岁即以演出新改编剧《西厢》而闻名。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她率领剧社在西北、中南等地区义演,以演出全部收入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一架,体现出高度的爱国情怀,被誉为“爱国艺人”。
王进喜(1923—1970)
王进喜是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1960年3月,他率队从玉门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打第一口井时,为解决供水不足,王进喜带领工人破冰取水。打第二口井时发生井喷,当时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石粉,王进喜用水泥代替:没有搅拌机,他不顾腿伤,带头跳进泥浆池里用身体搅拌。他被人们誉为“铁人”。
马万水(1923—1961)
马万水于1949年来到河北龙烟铁矿当工人,当时年仅26岁的马万水被调到该矿5组,他看到全组一块干,工作效率低,便倡议分班赛着干。于是5组成了全矿第一个分班干活的小组和第一个开展爱国红旗竞赛的小组。在以后的 几年中,“马万水小组”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开凿工艺史上的奇迹。
邓稼先(1924—1986)
邓稼先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1950年,他放弃了国外的工作生活条件,回到祖国。他领导完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他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与试验工作。
彭加木(1925—1980)
彭加木先后踏遍云南、福建、新疆等10多个省区,曾15次赴新疆考察并帮助改建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后任该院副院长。他冒着生命危险,先后3次进入罗布泊地区,调查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为我国植物病毒研究做了大量工作。1980年6月,在新疆罗布泊考察中献出生命。
邱少云(1926—1952)
1952年10月中旬,在抗美援朝一次战斗中,邱少云所在营奉命担负潜伏任 务。执行任务中,一颗燃烧弹正好落在邱少云身边,烧着了他的棉衣、头发和皮肉。为了不暴露潜伏部队,他咬紧牙关,双手深深插进泥土中,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剧痛,直至壮烈牺牲,年仅26岁。
吴仁宝(1928—)
吴仁宝现任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华西集团公司副董事长兼副总经理,是华西村原党委书记。1961年,他担任华西大队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带领下,华西人缔造了“天下第一村”的奇迹,村年经济总产值超过400亿元,上缴利税8亿多元:全村大部分人家住上了别墅,户户拥有至少一辆轿车,人均存款超过百万元。
申纪兰(1929—)
申纪兰现任山西省长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西沟村党总支副书记、西沟村金星经济合作社社长。1952年春,23岁的申纪兰带头动员和组织妇女参加社里劳动,在全国率先实行男女同工同酬。改革开放以来,她使西沟村初步形成了建筑建材、冶炼化工、农副产品加工和外向型企业为主的发展新格局。
史来贺(1930—2003)
1952年,年仅21岁的史来贺当选为河南省新乡市七里营镇刘庄村党支部书记,挑起了带领全村人治穷致富的重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史来贺带领群众向高科技进军,建起全国最大的生产肌苷的华星药厂。他带领刘庄形成了以农促工、以工建农、农工商并举的商品经济的新格局。
黄继光(1931—1952)
在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所在部队受阻于零号阵地。关键时刻,黄继光挺身而出,用胸膛堵住疯狂扫射的敌枪眼,以生命为战友开辟了前进道路,年仅21岁。
谭竹青(1931—005)
谭竹青从事居委会工作50多年,始终坚持上为党和政府分忧、下为居民群众解难时时处处心系群众,带领社区干部群众白手起家,努力发展社区经济和各项事业。十几年来,她把政府发给自己的10多万元奖金全部用于社区建设和扶贫帮困,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小巷总理”。
罗盛教(1931—1952)
1952年1月2日,朝鲜北部成川都石田里村少年崔莹不慎跌进冰窟,罗盛教立即跳进冰窟,使尽全身力气用头成功将崔莹顶出水面,自己却壮烈牺牲,年仅21岁。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金日成将军亲自为罗盛教烈士纪念碑题词:“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
向秀丽(1933—1959)
1956年公私合营后,向秀丽在广州何济公制药厂当上了一名包装工。1958年12月13日晚,向秀丽所在厂区起火,如不及时扑灭,将会引起60多公斤易燃易爆的金属钠爆炸。向秀丽用自己的身躯扑向燃烧的酒精,最终避免了一场恶性爆炸事故的发生。因伤势过重向秀丽光荣牺牲,年仅26岁。
赵梦桃(1935—1963)
赵梦桃是中国纺织战线的一面旗帜。16岁进入陕西西北国棉一厂后,她第一个响应厂党委“扩台扩锭”的号召,生产效率提高了3倍。在她的影晌和带动下,“人人当先进,个个争劳模”蔚然成风。1963年,她创造的一套清洁检查操作法在陕西省全面推广,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罗健夫(1935—1982)
1969年,罗健夫作为课题组组长开始研制国家空白项目——图形发生器。1972年、1975年,先后研制出第一台“图形发生器”、“Ⅱ型图形发生器”为我国航天工业作出重大贡献。1982年6月,因病去世,年仅47岁。生前系原航天工业部771所工程师。
钟南山(1936—)
钟南山40多年来一直耕耘在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一线,先后主持国家“863”、“十一五”科技攻关以及国际医疗合作等重大项目,荣获20余项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在临床治病工作中,他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赢得了同事和病人的广泛赞誉。
杨怀远(1937—)
杨怀远曾先后担任原交通部上海海运局和平14号轮、大庆11号轮的生火工、服务员、副政委、政委。1980年他主动辞去政委职务,担任服务员,直到1997年11月退休。38年中,他甘当人民的“挑夫”,自备120多种方便旅客的用具,践行着“为人民服务到白头”的承诺。
容国团(1937—1968)
1959年,在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容国团先后战胜各国乒坛名将,为中国夺得了第一个乒乓球男子单打世界冠军,成为新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获得者。1961年4月,在第二十六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团体决赛上,他为中国队第一次夺得男子团体冠军作出了重要贡献。
王启民(1937—)
1961年,王启民从北京石油学院毕业参加大庆石油会战。40多年来,王启民先后主持了油田8项重大开发试验任务,参加了40项科研攻关课题和油田“七五”、“八五”、“九五”开发规划编制研究等工作。他的辛勤工作,为大庆油田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蒋筑英(1938—1982)
蒋筑英是我国光学界的优秀人才。1965年,他和他的研究小组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量装置,建成了国内一流的光学检测实验室。他还设计了中国第一台电子分色机的分色特性和镀膜要求,先后解决了国产镜头研制工作中的许多关键性技术难题。
樊锦诗(1938—)
樊锦诗1963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扎根戈壁沙漠40多年,潜心于敦煌石窟的考古研究,为敦煌莫高窟这一人类宝贵的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作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敦煌的女儿”。
雷锋(1940—1962)
“雷锋出差一干里,好事做了一火车”当年传为美谈。他生活俭朴,把省吃俭用积存起来的钱,基本都捐寄给受灾群众和需要帮助的战友。1960年,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他一次捐款就达200元。1962年8月15日,他执行运输任务时不幸殉职,年仅22岁。
欧阳海(1940—1963)
1963年11月18日,欧阳海所在部队按照既定路线国雨行军,在经过铁路轨道时,由广州开往武汉的282次客车鸣着长笛飞奔而来,笛声使一匹战马受惊挣脱缰绳,驮着炮架窜上铁路,欧阳海冲上铁路,推开战马,避免了一起严重事故,他却被轧断左腿,壮烈牺牲,年仅23岁。
吴登云(1940—)
1963年,吴登云大学毕业后志愿来到祖国版图最西端的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工作。从上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末,他每年都花三四个月时间,深入到牧区巡诊和防疫,足迹踏遍了全县9个乡的30多个自然村,受到当地各族干部群众的爱戴,被誉为“白衣圣人”、“马背医生”。
邢燕子(1941—)
1958年,17岁的邢燕子初中毕业后回到了当时的天津市宝坻县司家庄村。她先是组织成立幼儿园,解放妇女劳动力,后来干脆带领女团员,组成了“燕子突击队”,影晌带动全村妇女干了起来。她在我国农村经济最困难的时期成为“发奋图强,扎根农村,大办农业”的青年典型。
王乐义(1941—)
王乐义现任山东省寿光市孙家集街道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为了兑现上任时带领群众致富的诺言,王乐义分别到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拜师学艺,并三下关东“取经”,他带领乡亲们发明了冬暖式大棚蔬菜生产技术,引发了蔬菜生产领域的“绿色”革命,结束了我国北方冬季吃不上新鲜蔬菜的历史。
王杰(1942—1965)
王杰1961年入伍,生前系中国人民解放军73081部队工兵营1连5班班长。1965年7月14日上午,王杰在组织民兵进行实爆训练时,当炸药包即将发生意外爆炸的危急关头,为了保护在场的]2名民兵和人民武装干部,他临危不惧,毅然扑向炸药包,英勇牺牲,献出年仅23岁的生命。
吴金印(1942—)
吴金印现任河南省新乡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卫辉市唐庄镇党委书记。他1959年参加工作,40多年的工作中,吴金印主动放弃组织上调他到上级机关工作的机会,深深扎根基层,与群众同甘共苦,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他严于律己,心系农民,甘愿到最贫困、最艰苦的地方工作,被誉为“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
孔繁森(1944—1994)
孔繁森是山东省聊城市人。1979年,他来到海拔4700多米的西藏自治区岗巴县,一干就是3年。1988年,他再次带队进藏任拉萨市副市长时,他跑遍全市绝大部分中小学校、敬老院和养老院。1992年,他又到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的阿里地区任地委书记。1994年11月,他在考察工作途中因车祸殉职。
吴天祥(1944—)
吴天祥原是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政府巡视员。他把家里的电话向社会公布,方便遇到困难的群众及时求助:他坚持每天早上6点半上班,接待上访群众2万余人次:他捐钱捐物、甚至捐骨髓,倾其所有救济困难的下岗职工,把女儿用来结婚的新房让给困难户,卖掉父母遗留的房产,抵押贷款助人创业。
麦贤得(1945—)
1965年“八六”海战中,611艇后左主机意外停车,轮机兵麦贤得立即去帮助启动机器。一块弹片打进麦贤得的右前额,插到左侧靠近太阳穴的额叶里。在接受简单的包扎后,麦贤得又站到了自己的岗位上,他以一往无前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坚持到战斗胜利结束。
刘英俊(1945—1966)
刘英俊1962年入伍,生前系中国人民解放军65444部队重炮连战士。1966年3月15日,他所在炮连到佳木斯市郊外执行训练任务过程中,一辆炮车辕马被汽车喇叭震惊,冲向人群,6名儿童的生命受到威胁。刘英俊用力踢倒惊马,6名儿童脱险,他却被压在翻倒的车下英勇牺牲,年仅21岁。
林秀贞(1946—)
作为一名普通村民,林秀贞视社会责任为己任,模范地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她三十年如一日,义务赡养了6位与自己及家庭成员无任何血缘关系的孤寡老人:她学科技、学经济,带头创办个体企业,并把企业作为扶贫济困奉献社会的基础。
邱娥国(1946—)
在江苏南昌近30年的基层民警生涯中,邱娥国心系辖区群众生活,他有一本孤寡老人帮扶记录簿,上面详细记录着辖区每位老人的基本情况。他先后奉养了11位孤寡老人,为9位老人送终。
张云泉(1948—)
张云泉坚守信访岗位26年,在江苏省信访局平均每年接待上访群众2000多人次,处理人民来信2000多封,接听来访电话几干次,以务实的作风和高尚的人格化解矛盾,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了一方稳定,维护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被广大干部群众赞誉为贴心人。
李梦桃(1948—)
李梦桃1964年支边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40多年来,他靠着一匹马、一个药箱、一件羊皮大衣、一块毡子和一支枪,走遍了牧场的每道山岭,累计行程26万多公里,救治病人2万多人次,接生800多个婴儿,赢得了牧区人民的尊重和爱戴,被誉为“哈萨克人民的好儿子”。
李登海(1949—)
李登海从事农业科研工作以来,长期致力于玉米育种和高产栽培研究,连续30多个春节都在海南育种基地度过,以每年3至4代的速度进行科研育种,开创了我国紧凑型玉米育种先河。他研究的玉米品种7次刷新我国夏玉米高产纪录,被誉为“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
许振超(1950—)
1974年,许振超进入山东省青岛港工作。30多年来,他在工作中练就了“一钩准”、“一钩净”、“无声响操作”等绝活,并模范地带出了“王啸飞燕”、“显新穿针”、“刘洋神绳”等一大批具有社会影响的工作品牌。近年来,他组织实施了轮胎吊“油改电”技术改造,年节约资金3000万元以上。
徐虎(1950—)
徐虎是上海一名普通的水电维修工,自从事维修工作以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他制作了3只“特约报修箱”挂在居委会、电话间墙上。多年来,他每天晚上7点准时打开报修箱,义务为居民修理2100余处故障,花费了6300多小时的业余时间,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晚上七点的太阳”。
包起帆(1951—)
包起帆现任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他是一名从码头工人成长起来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在港口生产一线从事物流工程的研发工作。上世纪80年代,他结合港口生产实际,开展新型抓斗及工艺系统的研发,创造性地解决了一批关键技术难题,被誉为“抓斗大王”。
达吾提·阿西木(1952—)
2003年2月24日发生了巴楚伽师地震。灾后,达吾提-阿西木代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巴楚县琼库恰克乡吐格曼贝希村党支部向乡亲们承诺,要让村里的面貌根本改变。如今,村里的耕地面积从原来的4000多亩增加到现在的5460亩:林果面积由400亩增加到1400亩,新建的10。个蔬菜大棚也产生了明显经济效益。
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1952—)、玉荣(1955—)
1964年2月9日,12岁的龙梅和9岁的玉荣替父亲出去放牧集体的羊群,因遭遇突袭的暴风雪,羊群顺风乱窜。 为了不让一只羊丢失,她们与暴风雪搏斗了20多个小时,姐妹俩均被严重冻伤,龙梅失去了左脚拇趾,玉荣右腿膝关节以下和左腿踝关节以下做了截肢手术。
苏宁(1953—1991)
1991年4月21日,苏宁指挥团队建制连手榴弹实弹投掷训练。一名投弹手由于挥臂过猛,手榴弹落在监护员脚下。苏宁冲过去推开监护员,抓起手榴弹想扔出堑壕,但手榴弹还未出手就爆炸了。两名战友得救了,苏宁却身负重伤,经抢救无效光荣牺牲,年仅38岁。
李素芝(1954—)
李素芝担任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10多年来,他先后带领500余批医疗队,行程百万余公里,巡诊病人30余万人次。他积极推行西藏农牧民免费医疗政策,为1000多名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被藏族群众亲切地称为“门巴将军”。
王有德(1954—)
王有德现任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他20多年坚持在浩瀚的毛乌素沙漠治沙播绿、兴场富民,完成治沙造林45万亩,控制流沙面积58万亩,建设沙地果园4000多亩,兴办5个多种经营公司,建立1000余亩苗木花卉培育中心,对外承揽100多处绿化工程,创收1亿多元。
孔祥瑞(1955—)
孔祥瑞现任天津港煤码头公司孔祥瑞操作队党支部书记,参加工作30多年来,他坚持边干边学,逐渐由一位初中文化的工人成长为生产一线的“蓝领专家”。近年来,由他主持的技术创新项目180多项,为企业节约增效过亿元。“电缆卷筒防出槽下滑保护装置改造”等创新成果获得国家级实用新型发明专利。
廷·巴特尔(1955—)
廷·巴特尔1974年从呼和浩特来到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萨如拉图亚嘎查,在草原上一干就是30多年。1993年他当选党支部书记后,先在自家牧场实行围场轮牧,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在他的带领下,全嘎查牧民都实行了“围栏轮牧”和“减羊增牛”,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改善了牧民生活。
张海迪(1955—)
张海迪5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她以顽强的毅力自学,获得哲学硕士学位。20多年来,她出版了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等,散文集《鸿雁快快飞》等,翻译了《莫多克——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丽贝卡在新学校》等外语著作。张海迪现任中国残联主席。
叶欣(1956—2003)
2003年春节前后,非典开始在广州流行。叶欣所在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担负了接诊非典患者的任务。为了减少其他医护人员的感染机会,叶欣几乎包揽了检查、抢救、治疗和护理工作。2003年3月4日中午,叶欣开始出现发热症状,被确诊感染上了非典型肺炎,后因抢救无效于3月24日凌晨逝世,年仅47岁。
窦铁成(1956—)
窦铁成坚持走自学成才之路,从一名只有初中文化的普通工人,成长为一名学习型、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技术专家。参加工作30多年来,窦铁成主持安装铁路变配电所38个,全部获得优质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窦铁成为企业节省成本、创造效益1380万元。
邓平寿(1956—2007)
邓平寿生前是重庆市梁平县虎城镇党委书记。30多年中,他扎根偏远艰苦农村,始终牢记党的宗旨,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扎根基层、真抓实干,创造性地开发农村特色产业,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实事,使当地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草鞋书记”、“田坎书记”、“农民书记”。
孟二冬(1957—2006)
盂二冬生前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为支援新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孟二冬主动要求到石河子大学支教。支教期间,出现严重的嗓子喑哑,但他坚持为学生和教师授课,直至病倒在讲台上。2006年4月22日,孟二冬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年仅49岁。
谭千秋(1957—2008)
谭千秋从教26年,教学成绩突出,多次受到表彰奖励。担任中学教导主任后,他致力于学校的教学改革和创新,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日常工作中,他非常爱学生,被同事们称为“最疼爱学生的老师”。2008年“5·12”汶川地震中,为掩护学生献出了生命。
邱光华(1957—2008)
邱光华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代少数民族飞行员。他先后飞过6种机型,累计飞行5800多小时,和战友一道开创数十项直升机飞行纪录。驾机开辟直升机青藏航线,填补了世界航空史上的一项空白。2008年5月31日,在汶川重灾区执行任务返航途中飞机不幸失事,光荣牺牲。
张华(1958—1982)
1982年7月11日,西安市霸桥区新筑乡69岁的魏志德老人在公共厕所疏通粪便时,被沼气熏倒,落入粪池。正在附近的张华听到呼救声,毫不犹豫地下到3米深的粪池内,奋力抢救魏大爷,不幸被浓烈的沼气熏倒在粪池中,因严重中毒窒息,抢救无效,光荣牺牲,年仅24岁。
谭彦(1960—2004)
当得知生命已变得短暂可数时,他没有被病魔所吓倒,也没有住院治疗和休养,而是经常身揣诊断书,更加拼命地投入到审判工作中去。1994年6月,他连续高烧5天不退,还坚持4次开庭,庭审完后才去医院治疗。2004年11月,谭彦因病逝世,年仅44岁。
韩素云(1961—)
韩素云长期以来竭尽全力积极支持丈夫为国戍边,被誉为“好军嫂”。1983年在家务农的韩素云为了支持参军戍边的未婚夫倪效武安心服役,未过门就主动搬进未婚夫的家,毅然挑起了一家9口人的生活重担。
秦文贵(1961—)
1982年,秦文贵来到我国海拔最高、环境最艰苦的油田——青海油田,在这儿工作的20年里,他主持完成了多项科研项目,推广应用了数十项新技术、新工艺,解决了大量生产技术难题。他以对祖国石油事业的热爱和忠诚,走出了一条当代青年知识分子在苦干、实干中锻炼成长之路。
王瑛(1961—2008)
王瑛生前系四川省南江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她清正廉洁、不徇私情,先后多次拒收礼金,拒绝弟弟等亲属要她特殊关照的要求。她先后资助了12名贫困学生,帮助露宿街头的“背二哥”建起了民工公寓,支持涉水过河不方便不安全的山区群众建起了被称为“连心桥”的桥梁。
史光柱(1963—)
史光柱1982年入伍,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77283部队副政委。1984年史光柱在执行重大军事行动中,身上8处受伤、双目失明,仍带领官兵出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