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间隙比下近壁面圆柱绕流尾涡特性研究

来源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chellan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采用DNS方法数值模拟了小间隙比(L/D≤0.5),即圆柱与下壁面距离L和圆柱直径D之间的比值不大于0.5时近壁面单圆柱绕流的流场,并采用瞬时涡度偏差(IVD)和拉格朗日平均涡度偏差(LAVD)方法对涡旋在脱落初期及壁面碰撞阶段的演化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近壁面圆柱绕流脱落涡在初期会存在一段涡旋合并的过程,间隙比小于0.3时,合并发生在脱落涡之间;而间隙比介于0.3和0.5之间时,合并发生于脱落涡和壁面分离涡之间。同时利用从涡旋生成到发展成LAVD涡旋结构(稳定的卡门涡)的时间得到不同间隙比与不同雷诺数下涡旋合并持续的时间,并定量描述了该过程中涡旋内部流体与外部流体的物质交换。该文同时分析了脱落涡与壁面碰撞阶段的能量与动量输运问题,当碰撞发生时,碰撞区域摩擦力方向会发生改变,从而引起近壁涡旋运动特性改变,导致涡旋碰撞前后动能的损失,且其能量损失随间隙比增大而增大,在L/D=0.3、0.4和0.5时碰撞前后动能损失率分别为0.28、0.31和0.36。
其他文献
<正>人作为个体时,重点是面对当下,做最好的自己;但作为社群人,还要传承前人,有益于后人。正如叶秀山教授所说:“我们总是在前人的指导下,为后人工作;总是缅怀着曾在,设计着将在,而努力工作于现在。”(叶秀山,《思·史·诗——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第一版)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在传承优秀历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
期刊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多数零部件开始朝着轻量化、高硬度、高强度、耐磨、耐热、抗腐蚀的方向发展。蜂窝芯复合材料以其优异的结构和力学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由于芳纶蜂窝材料为正六边形结构,横向切削性能较差,传统加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高质量、高数量的生产加工需求,经研究发现,纵-扭超声振动辅助铣削加工能够明显降低铣削力、提高加工效率、改善工件表面质量、减小刀具磨损,可以弥补传统加工的不足。因此,本文
<正>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将根据每期主题在《月诵》这个栏目推送诗歌以及名家名篇。闲暇时光,大家可以大声朗读这些名作,将朗读作品发送至投稿邮箱,我们将不定期奖励优秀的小朗读者哟!
期刊
<正>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孔子、王阳明、曾国藩,孔子被称为至圣先师,《朱子语类》卷九三中记载:“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司马迁在《史记》中也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向)往之。”(《史记·孔子世家》)这样一位圣人,我们是通过什么来了解他的呢?主要就是通过《论语》这本书。《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期刊
土壤微塑料(MPs)污染引起的生态环境风险问题逐渐引起关注。污染土壤中,MPs暴露于植物生长环境,甚至可能作为重金属的载体形成MPs-重金属的复合污染,对土壤质量、农业安全高效生产以及人体健康都存在潜在威胁。但目前对MPs引起的植物生长效应机制仍不清楚,MPs作为重金属载体导致的植物生长效应研究更加缺乏。Sb是阻燃塑料添加剂组分之一,研究土壤中MPs污染及其作为Sb载体对植物生长的效应,有助于加深
微塑料污染已经成为环境与生态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微塑料一旦进入地下环境,可能会吸附重金属等污染物,改变其迁移和归趋。因此,微塑料在地下环境中的迁移成为亟需关注的环境问题。Pb(Ⅱ)是环境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潜在有毒元素,对生态和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微塑料通常具有较强疏水性,不易在含水介质中迁移或与金属离子反应。表面活性剂是包含疏水和亲水端的两性化合物,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疏水链容易与微塑料的疏水表面结合
<正>高中议论文写作,加强审题立意,掌握合适的行文构思方法,不仅是写作的重要开端,也是决定习作质量的重要因素。不少同学在审题立意时较为马虎,没有充分解读题意,也没有进行深入构思,就开始动笔。在这种情况写作会让自己思路混乱,写出的文章难以突出重点,主题不够明确,文章的质量自然会受到影响。同学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审题立意的重要性,学会构思方法,这样才能写出优质的习作。
期刊
报纸
<正>读《〈论语〉里孔子的教育智慧》,令我沉浸其中,经历了一场思想历程,姑且谈谈读这本书的一些浅显的感受吧。我先读了序言,邱华国先生在序言里写道:君子务本,何老师写的这本书可以让我们在眼花缭乱的现代科技信息面前冷静下来思考,教育的"本来"在何处?如何在"本来"中寻找"未来"?
期刊
<正>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十三五"时期,农业科技支撑引领从"一农"向"三农"转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0%,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全覆盖,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1%,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提供了强有力支撑。本报告旨在梳理"十三五"农业农村科技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回顾"十三五"农业科技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