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化技术已经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尤其是对国家审计工作的开展,影响甚大。为使国家审计工作与信息化环境实现无缝衔接,充分发挥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职责和免疫作用,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是必然趋势。基于此,本文探讨了信息化环境下推进机关计算机审计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国家审计;信息化环境;计算机审计]
一、信息化环境下机关计算机审计工作出现的问题
1.计算机审计理论知识不足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审计人员关于计算机审计方面的相关理论知识不足,年龄较大的审计人员虽然拥有多年丰富的审计工作经验,但往往对计算机知识却了解甚少,从传统的审计方式转换到目前的信息化审计方式仍需较长一段时间。而较为年轻的审计人员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他们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审计业务经验却十分不足,因此导致他们也难以适应日益提高的审计要求。
2.计算机审计能力水平不够
由于审计部门的计算机审计事业起步较医疗、住房等领域晚,导致审计人员难以跟上这些信息化水平较高领域的审计要求。而在基础建设、农业等领域信息化程度相对低,也使得计算机审计工作无法开展。
3.计算机审计操作系统操作性弱
现阶段,被审计部门所使用的软件五花八门并未实现统一,并且这些办公软件也在不断更新换代中,逐渐从单纯的核算型软件向综合性的管理软件转变,而审计软件却无甚大改变,以致于与其它各部门的应用软件难以实现数据直接对接。
4.信息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这一方面的风险主要来自于网络环境的影响,如今普遍存在的是网络黑客和电脑木马病毒极其容易造成审计信息的泄露。因此,加强信息风险的防范意识势在必行。
二、信息化环境下机关计算机审计工作的推进建议
1.增强计算机审计理论研究
为适应信息化建设潮流,首要任务就是增强审计部门全体成员在计算机审计方面的理论研究,以此来不断提高审计工作中的技术含量。审计人员应积极学习计算机审计方面的先进理论知识,不断开拓计算机审计应用的全新领域。同时,针对传统人工审计和计算机审计各自的优劣势,利用传统审计方法中的精华资源,对计算机审计中涉及到的对象、方法、数据等技术进行有建设性的有效研究,以求计算机审计应用效果的进一步优化。
2.培养计算机审计专业人才
审计人才的素养是决定计算机审计技术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审计部门需要充实专业人才,形成坚实的审计人才,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首先,注重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工作。定期开办计算机审计技术培训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结合本地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并让审计人员参与具体案例的讨论中,增强人员的业务与计算机水平。其次,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尤其是同时精通审计业务和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充实人才队伍。最后,重视骨干力量的培养,从而能够实现以点带面地带动全体人员提高计算机审计水平。
另外,审计部门也可引入员工激励机制。例如,直接将员工每阶段或每年度的绩效考核成绩与计算机审计水平挂钩,加大员工的学习紧迫感。或者在评选每年度的优秀员工时,将计算机审计水平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并在之后利用物质或精神方面的丰厚奖励来激励审计机关员工不断提升自身计算机审计技术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审计部门整体的计算机审计水平。
3.注重开发计算机操作系统
由于不同审计软件之间的操作要求、数据库等方方面面等都存在着诸多差异,这就给计算机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很大程度上的阻碍。因此,开发科学有效的审计软件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应进一步完善通用性强的审计软件,实现审计软件与其他各部门软件的无障碍链接,提高审计软件的实用性。另一方面,应因地制宜,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利用程序预设和软件自编技术自行开发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计算机审计软件,从而满足不同地区的审计需求,大大提高计算机审计工作的效率。
4.完善信息风险防范制度
第一,加强系统检测。加强对操作程序、工作记录以及防护体系等全方位的檢测,加大对系统操作人员的监督力度,从源头就进行严格把控。
第二,加强软件控制。对审计软件的控制就是指检查审计软件实用性,比如审计软件与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系统软件难以实现实时的数据对接等。
第三,注重数据通道检测。首先,应用抽查法对数据进行检测,查看其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其次,也可通过秘钥管理和口令控制系统来确保数据通道的安全。
5.建设数据库完善审计体系
计算机审计的实际操作功能十分重要,直接关系到国家审计工作的开展效率和成效,要强化计算机审计的实际操作功能就必须注重大型数据库的建设,以及联网审计的研究,逐渐完善计算机审计体系。具体可从三方面着手:首先应尽快创建审计统计资料、审计法规、审计对象资料、审计档案等数据库,及时更新并不断完善数据库内容;其次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资源的多样化组织,确保审计工作能及时共享到相应的经济类信息,拓展审计人员视野的同时也能实现宏观层面的有效监督;再次注重联网审计体系的完善,实现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设审计署和国务院办公厅及其他有关部门的网络连接,在网络屏障的笼罩下实现现场审计和远程联网相结合的新型审计模式,有效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与成效。
在信息化环境下,想要推动机关计算机审计工作的发展,审计部门必须直面计算机审计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增强计算机理论研究,加快培养专业人才的步伐,注重易上手的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开发,以及完善信息风险的防范制度,充分发挥计算机审计的优势,提高国家机关的审计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双玲.如何利用计算机审计技术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14):92-93.
[2]谢晓瑜.刍议计算机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新西部,2016(15):58-58.
关键词:国家审计;信息化环境;计算机审计]
一、信息化环境下机关计算机审计工作出现的问题
1.计算机审计理论知识不足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审计人员关于计算机审计方面的相关理论知识不足,年龄较大的审计人员虽然拥有多年丰富的审计工作经验,但往往对计算机知识却了解甚少,从传统的审计方式转换到目前的信息化审计方式仍需较长一段时间。而较为年轻的审计人员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他们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审计业务经验却十分不足,因此导致他们也难以适应日益提高的审计要求。
2.计算机审计能力水平不够
由于审计部门的计算机审计事业起步较医疗、住房等领域晚,导致审计人员难以跟上这些信息化水平较高领域的审计要求。而在基础建设、农业等领域信息化程度相对低,也使得计算机审计工作无法开展。
3.计算机审计操作系统操作性弱
现阶段,被审计部门所使用的软件五花八门并未实现统一,并且这些办公软件也在不断更新换代中,逐渐从单纯的核算型软件向综合性的管理软件转变,而审计软件却无甚大改变,以致于与其它各部门的应用软件难以实现数据直接对接。
4.信息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这一方面的风险主要来自于网络环境的影响,如今普遍存在的是网络黑客和电脑木马病毒极其容易造成审计信息的泄露。因此,加强信息风险的防范意识势在必行。
二、信息化环境下机关计算机审计工作的推进建议
1.增强计算机审计理论研究
为适应信息化建设潮流,首要任务就是增强审计部门全体成员在计算机审计方面的理论研究,以此来不断提高审计工作中的技术含量。审计人员应积极学习计算机审计方面的先进理论知识,不断开拓计算机审计应用的全新领域。同时,针对传统人工审计和计算机审计各自的优劣势,利用传统审计方法中的精华资源,对计算机审计中涉及到的对象、方法、数据等技术进行有建设性的有效研究,以求计算机审计应用效果的进一步优化。
2.培养计算机审计专业人才
审计人才的素养是决定计算机审计技术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审计部门需要充实专业人才,形成坚实的审计人才,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首先,注重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工作。定期开办计算机审计技术培训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结合本地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并让审计人员参与具体案例的讨论中,增强人员的业务与计算机水平。其次,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尤其是同时精通审计业务和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充实人才队伍。最后,重视骨干力量的培养,从而能够实现以点带面地带动全体人员提高计算机审计水平。
另外,审计部门也可引入员工激励机制。例如,直接将员工每阶段或每年度的绩效考核成绩与计算机审计水平挂钩,加大员工的学习紧迫感。或者在评选每年度的优秀员工时,将计算机审计水平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并在之后利用物质或精神方面的丰厚奖励来激励审计机关员工不断提升自身计算机审计技术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审计部门整体的计算机审计水平。
3.注重开发计算机操作系统
由于不同审计软件之间的操作要求、数据库等方方面面等都存在着诸多差异,这就给计算机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很大程度上的阻碍。因此,开发科学有效的审计软件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应进一步完善通用性强的审计软件,实现审计软件与其他各部门软件的无障碍链接,提高审计软件的实用性。另一方面,应因地制宜,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利用程序预设和软件自编技术自行开发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计算机审计软件,从而满足不同地区的审计需求,大大提高计算机审计工作的效率。
4.完善信息风险防范制度
第一,加强系统检测。加强对操作程序、工作记录以及防护体系等全方位的檢测,加大对系统操作人员的监督力度,从源头就进行严格把控。
第二,加强软件控制。对审计软件的控制就是指检查审计软件实用性,比如审计软件与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系统软件难以实现实时的数据对接等。
第三,注重数据通道检测。首先,应用抽查法对数据进行检测,查看其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其次,也可通过秘钥管理和口令控制系统来确保数据通道的安全。
5.建设数据库完善审计体系
计算机审计的实际操作功能十分重要,直接关系到国家审计工作的开展效率和成效,要强化计算机审计的实际操作功能就必须注重大型数据库的建设,以及联网审计的研究,逐渐完善计算机审计体系。具体可从三方面着手:首先应尽快创建审计统计资料、审计法规、审计对象资料、审计档案等数据库,及时更新并不断完善数据库内容;其次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资源的多样化组织,确保审计工作能及时共享到相应的经济类信息,拓展审计人员视野的同时也能实现宏观层面的有效监督;再次注重联网审计体系的完善,实现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设审计署和国务院办公厅及其他有关部门的网络连接,在网络屏障的笼罩下实现现场审计和远程联网相结合的新型审计模式,有效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与成效。
在信息化环境下,想要推动机关计算机审计工作的发展,审计部门必须直面计算机审计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增强计算机理论研究,加快培养专业人才的步伐,注重易上手的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开发,以及完善信息风险的防范制度,充分发挥计算机审计的优势,提高国家机关的审计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双玲.如何利用计算机审计技术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14):92-93.
[2]谢晓瑜.刍议计算机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新西部,2016(15):5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