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现代化:前景再探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kie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割裂、分流与汇聚


  ——东亚现代化进程与中国角色
  进入21世纪,作为全球瞩目的新兴大国的中国,如何在东亚乃至整个亚洲发挥作用?回顾东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分析中国与东亚其他国家在这一进程中的相互关系,可以为我们把握当下、规划未来、明了中国的角色带来一些启示。
2017年12月31日晚,总长约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全线点亮灯光,迎接新年的到来。

从割裂到分流的东亚现代化


  东亚地区的现代化大致始于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在将近100年的时间里,东亚现代化的图景呈现的基本是一种割裂状态。与率先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欧美不同,东亚地区的现代化并非内生,而是源于西方的冲击。背景虽然相似,但各国的经历却很不一样。
  在东亚现代化的初始阶段,中日两国都是先行者。但中国步履蹒跚,一再蹉跎;日本则以开放的心态捷足先登,并仿效西方列强走上侵略扩张道路,后在二战中遭受重挫。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则几乎全部沦为列强殖民地,由于受制于宗主国的需要,发展极为缓慢。事实上,在遭受过殖民统治的各大洲,这种现代化发展的割裂状况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而非东亚地区所独有。
  不过,割裂并不意味着彼此间互无影响。以中国为例,除受西方影响这个主要因素外,中国的现代化还直接受到来自东部、南部两个方向的影响。东部就是日本,它对中国既有所启示、有所刺激,又有所阻碍,对此无须赘述。而常被忽视的是东南亚地区的影响。中国南方沿海地区是开风气之先的地方之一,与东南亚的人文商贸来往十分频繁。经南洋华人华侨带来的新思想和新文化影响、商贸经验和投资等,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东亚现代化进程从战前的割裂转趋分流。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和美苏冷战的发生,不仅支配着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也深刻影响着东亚地区包括中国对现代化路径的选择。
  二战后东亚与全球其他地区一样发生巨大变化,获得独立或新生的各国皆面临着保障安全和发展经济的要求。但冷战的发生迫使这一地区所有国家不得不在美苏两大集团之间做出选择。冷战带来的不仅是意识形态对立,还有全球工业化国家的分野,形成两种相互隔离的世界经济体系和两个市场,其所带来的影响更为深刻。在东亚地区,新中国、朝鲜、越南和蒙古选择跟随苏联,其他大多数国家选择跟随美国。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处在亚洲冷战的前沿地带,得到美国的大力扶植。印度尼西亚一度选择中立,但最终倒向美国。冷战是导致东亚地区现代化分流、各国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情况同样具有全球性。
  新中国是在冷战初期的国际环境中诞生的。立国后的20多年间,新中国先以苏联为榜样,后依靠自力更生,基本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与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绝大多数国家建立起正常的外交关系。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从1949年至1977年,中国的工农业总产值增长近11倍,發展并不算慢,但是与东亚其他一些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却在加大。从区域现代化的角度看,新中国在这一时期与东亚其他国家经济联系有限,在现代化进程中可谓各行其道。

中国改革开放与东亚现代化的汇聚


  从上世纪70年代末起,东亚现代化从分流转向汇聚。这一历史性转变主要由四方面因素交互作用促成:中国坚定实行改革开放、中国与东亚其他国家的关系逐步实现全面改善、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的关系发生重大变化、自70年代出现的一波全球化浪潮在80?90年代形成高潮。
  上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的正常化,为中国营造了有利于改革开放的良好外部环境。此时,东亚地区已形成日本领头、“四小龙”(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香港)和“四小虎”(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梯次跟进的发展格局。
  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全面推开,海峡两岸交流开始,港澳回归过程启动。历时已久的柬埔寨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东亚形势有了重大改善。改革开放之初,日本在中日建交后即已开始的对华支持与援助力度进一步加大。与此同时,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也踊跃回国投资,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新加坡和韩国现代化的经验也受到中国的高度重视。
  90年代,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按照“一国两制”方针相继实现了港澳回归,中国与东亚其他国家的关系也有广泛发展,包括与东盟进行对话、与新加坡和韩国建交、与印尼复交、与越南关系正常化等。这又进一步推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繁荣。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发挥了重要的稳定作用。世纪之交,中国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关系格局,同时也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在这一格局中,中国与东亚其他各国的联系比以往更加密切。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延续了高速稳定增长的势头,2010年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这不仅意味着中国,也意味着东亚在整个亚太地区和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升。
  东亚地区现代化的汇聚是一个良性的互动过程。这个过程以中国改革开放为牵引,在其初期,日本、“四小龙”和“四小虎”为中国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支持。随后,中国经济的“起飞”又为整个东亚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动力和新鲜经验。

历史的趋势与当前的不确定性


  从割裂到分流再到汇聚,昭示了历史的趋势。东亚地区如能进一步整合,不仅有利于各国的发展,也将在世界上发挥更大作用。然而,这个进程不会一帆风顺。如果把当前形势与上世纪后期相比,可以看到两方面的明显变化,即东亚地区各国关系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走向都呈现出复杂局面,带上了不确定性。   近年来,引起东亚地区关系变动的历史和现实因素很多,而根本原因是该地区的力量格局已不同以往。其中,中国的崛起、中美两国经济总量的差距的不断缩小是最明显的变化;同时,东亚总体实力的增长和地区内各国力量的变化也不容忽视。
  美国虽不是东亚国家,但长期以来在东亚事务中占居主导地位。当前中美关系的变化最令人关注。两国虽仍在许多重要领域保持合作,但已呈现全面竞争的趋势,结构性矛盾凸显,双方战略互疑加重。由于东亚在全球经济政治中的地位日趋重要,美国必然会尽其所能地加大在这一地区的投入。中美合作与竞争的态势如何演变,其影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东亚地区内部,有四方面情况值得注意:第一,东亚总体实力明显增长。2017年东亚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达到19万亿美元以上,超越美国,也超越欧盟总量。第二,东亚内部力量的变化,不仅在于中国的崛起,还在于这一地区的大多数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实现了经济增长。第三,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有很大不同,日本、新加坡和韩国已基本实现了现代化,而中国等一大批国家则处于现代化进程的不同阶段。第四,在处理相互关系时,各国都表现出更大的独立性,更精心地维护自己的权益。这些情况表明,随着东亚总体实力的增长和地位的提升,其内部的矛盾和竞争也呈现出多样性。
  东亚现代化的进展和地区关系的变动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经济全球化走向的影响。全球化在造就一轮经济发展和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主要是各国内部与各国之间,普遍出现了贫富分化加剧、产业升级和转移加快、金融风险增加的情况,原先被地域和国界区割开的宗教、种族矛盾和冲突也由于全球人口流动变成了一些国家的内部问题。此前,各国可以通过互补方式来解决各自面临的不同问题,而当问题趋同后,各国间的竞争加剧,各种矛盾也凸显出来。近年在全球范围内发生的许多现象,如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民粹主义兴起、舆论的左右都与此有关。这些问题在东亚地区也有程度不同的表现。

东亚的前景与中国的角色


  观察东亚地区的前景,最重要的问题是看现代化汇聚交融的进程还能否继续下去。全球化走向和地区关系的复杂局面及不确定性,带来的主要风险就是有可能延缓甚至逆转这一进程,而现在正处于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
  最近几年,世界各国包括东亚国家,共同面对和需要解决的是全球化带来的一些问题,并防止全球化的退潮。在这方面,中国的态度最坚定、最积极,包括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等。这些反映新时代的理念正为国际社会所接受。
鸦片战争后的广州。东亚地区的现代化并非内生,而是源于外力的冲击。

  关于东亚地区关系,当前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是,相关各国对东亚力量格局的变动所造成的现实影响和未来前景判断不一,各谋应对。历史经验表明,这种时期最易发生矛盾和冲突,而和平有序的过渡需要相关各国的远见与合作。就东亚地区的现状而言,在塑造未来的相互关系时,有三点尤须注意:第一,这一调整将牵动各方利益,必然充满博弈与磨合,中美日韩和东盟各国等都会在其间发挥作用;第二,东亚缺乏一个类似欧盟那样的地区机制,现有机制都是局部的、区域性的,协调各方、防范风险难度较大。第三,要形成一个新的、能为各方接受、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结构,需要较长时间,难以一蹴而就,这一过程将受多重因素影响,结果尚难预料。
  当前,中美关系的调整无疑最具挑战性,并直接影响东亚地区关系的全局。中美关系涉及三个层次,即全球性问题、亚太地区问题、双边关系问题。中美之间的矛盾在增长,但双方的共同利益已经是巨大的,特别是许多重大的全球性、地区性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中美两大国的合作。当前,美国对华政策的危险在于重返大国竞争的老路。对此,中国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妥为应对。为确保合作大局不被瓦解,中美应以务实态度解决双方出现的结构性矛盾,了解对方的重大利益和底线,减少猜忌,明确竞争规则。简单说,中美关系如合作大于竞争,将有利于东亚地区的进一步整合;反之,将成为东亚地区发展的一个消极因素。
  未来东亚地区关系如何演变是一个多方参与的博弈过程,并非仅受中美两国影响。东亚地区各国发展水平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面临的问题不同,利益和主张也必然有所不同。这意味着在重大问题上,占优一方的主张和做法不仅要符合自己的利益,也必须符合多数的利益。对于东亚地区的现存格局来说,中国既是受益者,也是建设者。在当前情况下,中国应更坚定地实行睦邻政策,更加注意倾听各方声音,更好地兼顾各方利益,进一步密切与东亚各国的关系。同时,鉴于东亚地区缺少总的协调机制,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多边和双边机制进行沟通,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危机加以管控。需要强调的是,东亚地区关系的调整应以现状为基础,目的是为了更有利于东亚地区的稳定、发展和繁荣。如何把握历史大趋势,通过良性互动、多方合作使东亚现代化汇聚交融的进程持续下去,将是对中国智慧、中国气度的巨大挑战和考验。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新兴大国,自身最重要的任务是实现“两个百年”目标。中国在地缘上为众多邻国所环绕,安全和发展都离不开周边国家的合作。在取得巨大进步之后,中国要在国际事务、特别是东亚事务中有更大作为,同样离不开各国的认可、支持与合作。同时,由于中国影响力的提升,中国国内政策的制订也越来越需要具有国际视野。
  “内圣外王”是中国古代哲人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原本讲的是个人德行修养与建业树威的关系。其实,这也是自古以来,中国处理与外部世界关系的一条基本经验,即主要依靠自身的清明昌盛来感召天下,而非依仗膺懲使四方臣服。这对于今天仍不乏启示。
  中国作为一个超大型国家的崛起,对现存世界秩序的冲击是巨大的、多方面的。中国将如何改变世界?究竟是使世界变得更美好,还是开始新一轮的大国争霸?对此,中国的回答是明确而清晰的。然而,许多国家仍不放心。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必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增加自身的亲和力,以互利、回报而非索取的心态,争取广泛的国际合作。此时,最应避免的是自负的大国主义,它将对中国有百害而无一利。
  (作者原为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其他文献
8月25日,国务委员杨洁篪同日本国家安全保障局长谷内正太郎在北京共同主持第三次中日高级别政治对话。  杨洁篪表示,当前中日关系改善进程仍不断受到各种问题干扰,特别是最近涉海问题比较突出,这不符合双方利益。希望日方言行一致,切实奉行积极友善的对华政策,在合作共赢上多做“加法”,在矛盾分歧上多做“减法”,为两国关系改善发展积累积极因素,创造有利条件。明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后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
从小薛十几年前在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读博士开始,我就经常与他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还经常在《世界知识》、FT中文网等刊物和网站上读到他的文章,不少文章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小薛非常勤奋,著述颇丰。十几年来,他的好几本书都得以出版,他还发表了几百篇长短文章。作为同行,我很清楚完成这些成果需要投入的时间与精力。  印象之一是,他给我的邮件有不少是在下半夜发出的。他也是年过半百的人,一般人到了这个年纪,
9月2日至8日,第三届世界游牧民族运动会在“中亚明珠”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畔举行。自2012年第一届运动会召开以来,这个国际性赛事已经成为了展示世界游牧民族文化的一大盛事。通过它,中亚在走向世界,世界也在注视着中亚。酣畅淋漓的比赛竞技,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往,世界游牧民族运动会留给世人的似乎还有许多。前三届比赛均于吉尔吉斯斯坦举行  世界游牧民族运动会由吉尔吉斯斯坦前总统阿坦巴耶夫倡议举办,每两年举
8月26日,联合国驻尼日利亚机构大楼遭遇自杀性爆炸袭击,这是联合国机构自2003年8月巴格达遇袭以来遭受的最为严重一次恐怖袭击事件,举世震惊。尼日利亚国内最大的宗教极端组织“博科哈拉姆”宣布对事件负责,并声称“还将对任何他们想去的地方发动更多袭击”,立即引发外界的高度关注。    三大标签    被称为尼日利亚的塔利班的“博科哈拉姆”,其正式名称为“伊斯兰传播与圣战联合会”,创立于2002年。自成
【俄】《星火》2018年3月26日  关于蒂勒森可能会辞去美国国务卿的传言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但当他真正被解职时,人们仍感到出乎意料。特朗普在社交媒体推特上宣布了這个消息,并任命中央情报局局长蓬佩奥出任国务卿。去年秋季,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曾爆出蒂勒森在五角大楼举行的会议上骂特朗普愚蠢。据说那时特朗普还保留蒂勒森的职位是因为他还没有找到可以替代的人选,而现在他找到了54岁的前堪萨斯州国会议员蓬佩奥,其
2016年12月22日,在叙利亚北部的阿勒颇市,随着最后一批平民和反政府武装人员撤离完毕,叙利亚政府军正式宣布恢复对阿勒颇的控制。叙利亚军方当天发表声明称,阿勒颇的胜利将是反恐斗争的转折点,开启在叙利亚全境反恐的全新阶段。据外媒报道,此次收复阿勒颇,是自2012年5月以来叙政府军首次全面控制这一长期被反政府武装占领的地区。叙国内冲突爆发六年来,阿勒颇一直是战斗最为激烈的地区之一。  联合国提供的数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大规模加速数据整合和云迁移,提供各种网络安全功能。人工智能算法日益能做到瞬间为人类决策读取大量数据、比对和组织信息,并且行使自动的程序和分析职能。随着人工智能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武器系统和大型作战平台,“第三次军事变革”已悄然发生,成为强国、大国军事竞争的新领域。这一浪潮孕育着怎样的机会和风险?提供何種启示和思考?本期“封面话题”聚焦于此。——编者手记
【英】《经济学人》2017年10月7~13日  今年9月21日,一条由脸书和微软两家企业共同拥有的跨大西洋光缆顺利完工,虽然外界对此报道较少,但它却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条光缆从美国弗吉尼亚延伸至西班牙毕尔巴鄂,该光缆每秒钟可传输160兆字节数据,相当于5000多部高清电影,是目前容量最大的跨大西洋海底光缆。  企業掌握海底光缆有数个优点,例如更多带宽、更低成本、更少延迟等。此外,在不同线路上铺设
据外媒报道,近日在巴西举行的国际捕鲸委员会会议上,关于在南大西洋设置鲸保护区的动议遭拒。由巴西、阿根廷和南非提交的相关议案在表决时未能获得所需的四分之三多数。  据报道,22年来,巴西一直设法说服国际捕鲸委员会设置鲸保护区。但在国际捕鲸委员会会议上,25个国家投票反對新设鲸保护区,其中有要求恢复商业捕鲸的日本、挪威和冰岛。日本代表团曾建议,接受在表决中实施简单多数程序,但前提是,日本关于捕鲸数量限
近日,沙特阿拉伯国王萨勒曼高调的亚洲之行引发全球关注。一来,萨勒曼本次出访阵容庞大,随行人员包括25位王子、十位部长、800余名各界代表等1000多人,仅行李就重达506吨;二来,本次出访历时长达一个月,到访了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日本和中国,原计划还要前往马尔代夫,但因当地猪流感疫情加重而暂时取消访问。  访问成果颇丰  这是萨勒曼2015年初继位后首次密集访问中东以外国家,也是沙特国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