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习题的质量以及习题教学的方式对高三复习效果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针对高三学生就电磁感应中电量动量问题的复习,基于程序性知识的习得理论,采用习题组的策略。即通过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习题组成的习题组的集成化训练,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从而取得比较好的复习效果。这种复习策略在其他内容的复习中也同样有效。
关键词:程序性知识;知识结构;习题组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7)10-0045-4
物理在浙江高考中由理科综合变为7选3选考后,考点有较大的变化。纵观四次选考电磁感应试题,尤其是2017年4月选考22题,除了传统的考点与方法外,新增的动量考点作为一个难点在复习中应高度重视。
电磁感应中电量动量问题复习的主要方式是习题的练习与讲评,当然做题与讲题的目的不仅仅是解决某个问题,更应该是对解决这类问题的程序性知识的概括性建构;如何帮助学生对原有物理认知结构进行重组和完善是高三复习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一些重难点问题和易错问题的复习,最好把习题由零碎的变成有体系的,重新整合后使它们形成一系列有递进关系或有对比关系的习题组,让它们联合作战,产生更大的“战斗力”,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和综合贯通,提高复习效率。
本文针对电磁感应电量动量问题,按照学习发生的顺序,从以下几个角度分类:为总结方法和规律而整编的习题组;为巩固知识和检测而整编的习题组;为提升综合应用能力而整编的习题组。这样编制习题组的优势是可以直接在一个知识点的复习中完整地使用。
1 为总结方法和规律而整编的习题组
解决物理计算题的知识主要是一种程序性知识,或者说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习得依赖于个体的体验,来源于对各种个例共性的抽象。高三的学生对电磁感应习题的各种解题方法和策略虽然都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还不熟练,尤其是与动量相结合的部分,还不能较准确地选择合适的方法,或者会有一些混淆。基于以上两个问题,复习时可以把曾经做过的习题中关于电量动量问题的这部分挖出来,这些习题一般难度不大,问题比较单一,可以采用一题多变的形式(变换条件)把它们重新整合成一个有相互关联的起点较低的习题组,每个习题组应体现一种或几种解题策略或方法。习题组的主要功能是把这些方法串在一起集中呈现,让学生在真实的任务中经历一定的自主学习过程;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概括提炼出一些有用的结论来促进记忆和提升解题能力,完善知识结构。需要注意的是,这个习题组应尽量去除无关材料,避免过于繁杂的数字运算,以免冲淡主题。
习题组1.1(2016浙江六市六校联盟等,整编)如图1所示,足够长的平行金属导轨ab、cd放置在水平面上,处在磁感应强度B=1.00 T的竖直方向的匀强磁场中。导轨间连接阻值为R=0.30 Ω的电阻,质量m=0.5 kg的金属棒ef紧贴在导轨上,ef处于两导轨间的长度L=0.40 m、电阻r=0.10 Ω。在水平恒力F作用下金属棒ef由静止开始向右运动,其运动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如表1所示。导轨电阻不计,g=10 m/s2。
(1)求0.0~4.0 s时间内,通过金属棒的电荷量q;
(2)求4.0~7.0 s时间内,通过金属棒的电荷量q和整个回路产生的焦耳热Q。
(3)若在7.0 s时撤去拉力,直到停止,求此过程通过金属棒的电荷量q,以及棒上产生的焦耳热Q。
(4)庆丰同学在计算7.0 s时间内整个回路产生的焦耳热Q时,是这样计算的:先算7.0 s内的电荷量,再算电流I=,再用公式I2(R r)t计算出焦耳热。请你简要分析这样做是否正确?认为正确的,请算出结果;认为错误的,请用自己的方法算出7.0 s内,整个回路产生的焦耳热Q。
自主生成學习中,教师的指导、提示与提问可以起到很好的脚手架的作用。所以,在这个习题组后面应紧跟着几个问题,以便初步实现学生自主生成的目的。
请总结:
(1)求电量的常用方法有哪些?分别在什么情况下适用?
(2)求焦耳热的常用方法有哪些?分别在什么情况下适用?
其二,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指导学生画出思维导图(如图2),让其交流、分享具有个性化的思维导图并做好记录,这样能把散乱的知识与方法系统化,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也是考前复习的宝贵财富。
其三,教师整理反馈与总结拓展:
(1)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直接用q=It求电量?用推论q=N求电量?用动量定理求电量?
(2)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直接用Q=I2Rt来求?用动能定理或能量守恒来求?回路总焦耳热与金属棒克服安培力做的功有什么关系?
(3)通过R和r的电量大小有什么关系?R和r产生的焦耳热大小什么关系?若在电阻R两端再并联一个电阻R,如图3,R1=R2=R=0.30 Ω,r=0.10 Ω,则流过R1、R2与r的电量之比为多少?(1:1:2)R1、R2与r的焦耳热之比为多少?(3:3:4)
(4)如果是变化的电流,则q=It与Q=I2Rt这两个公式中的电流有什么区别?对于一个电流最大值为1 A的正弦交变电流来说,一个周期内电流的平均值与有效值分别是多少?
(5)在电磁感应中,研究对象往往在磁场力(变力)作用下做加速度变化的变速运动,在既无电流I又无时间t也不知位移x的情况下,应考虑用动量定理,将I与t组合起来求电量。要注意的是不要把电流的瞬时值与平均值混淆;当合外力不只是磁场力时,不要遗漏其他力的冲量,动量定理是矢量式,注意合力的方向。
2 为巩固知识和检测而整编的习题组
有研究者认为,有效学习的关键理念在于,并不是你梳理了多少知识,记忆了多少知识,而是在需要的时候你能够调用多少知识。程序性知识的掌握通常需要经过积累感性认识,进行抽象概括,及时强化巩固,不断拓展提高这一系列的过程;所以,在提炼出带有普遍性的解题方法和策略之后,一定要辅之以相应的强化训练。
关键词:程序性知识;知识结构;习题组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7)10-0045-4
物理在浙江高考中由理科综合变为7选3选考后,考点有较大的变化。纵观四次选考电磁感应试题,尤其是2017年4月选考22题,除了传统的考点与方法外,新增的动量考点作为一个难点在复习中应高度重视。
电磁感应中电量动量问题复习的主要方式是习题的练习与讲评,当然做题与讲题的目的不仅仅是解决某个问题,更应该是对解决这类问题的程序性知识的概括性建构;如何帮助学生对原有物理认知结构进行重组和完善是高三复习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一些重难点问题和易错问题的复习,最好把习题由零碎的变成有体系的,重新整合后使它们形成一系列有递进关系或有对比关系的习题组,让它们联合作战,产生更大的“战斗力”,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和综合贯通,提高复习效率。
本文针对电磁感应电量动量问题,按照学习发生的顺序,从以下几个角度分类:为总结方法和规律而整编的习题组;为巩固知识和检测而整编的习题组;为提升综合应用能力而整编的习题组。这样编制习题组的优势是可以直接在一个知识点的复习中完整地使用。
1 为总结方法和规律而整编的习题组
解决物理计算题的知识主要是一种程序性知识,或者说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习得依赖于个体的体验,来源于对各种个例共性的抽象。高三的学生对电磁感应习题的各种解题方法和策略虽然都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还不熟练,尤其是与动量相结合的部分,还不能较准确地选择合适的方法,或者会有一些混淆。基于以上两个问题,复习时可以把曾经做过的习题中关于电量动量问题的这部分挖出来,这些习题一般难度不大,问题比较单一,可以采用一题多变的形式(变换条件)把它们重新整合成一个有相互关联的起点较低的习题组,每个习题组应体现一种或几种解题策略或方法。习题组的主要功能是把这些方法串在一起集中呈现,让学生在真实的任务中经历一定的自主学习过程;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概括提炼出一些有用的结论来促进记忆和提升解题能力,完善知识结构。需要注意的是,这个习题组应尽量去除无关材料,避免过于繁杂的数字运算,以免冲淡主题。
习题组1.1(2016浙江六市六校联盟等,整编)如图1所示,足够长的平行金属导轨ab、cd放置在水平面上,处在磁感应强度B=1.00 T的竖直方向的匀强磁场中。导轨间连接阻值为R=0.30 Ω的电阻,质量m=0.5 kg的金属棒ef紧贴在导轨上,ef处于两导轨间的长度L=0.40 m、电阻r=0.10 Ω。在水平恒力F作用下金属棒ef由静止开始向右运动,其运动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如表1所示。导轨电阻不计,g=10 m/s2。
(1)求0.0~4.0 s时间内,通过金属棒的电荷量q;
(2)求4.0~7.0 s时间内,通过金属棒的电荷量q和整个回路产生的焦耳热Q。
(3)若在7.0 s时撤去拉力,直到停止,求此过程通过金属棒的电荷量q,以及棒上产生的焦耳热Q。
(4)庆丰同学在计算7.0 s时间内整个回路产生的焦耳热Q时,是这样计算的:先算7.0 s内的电荷量,再算电流I=,再用公式I2(R r)t计算出焦耳热。请你简要分析这样做是否正确?认为正确的,请算出结果;认为错误的,请用自己的方法算出7.0 s内,整个回路产生的焦耳热Q。
自主生成學习中,教师的指导、提示与提问可以起到很好的脚手架的作用。所以,在这个习题组后面应紧跟着几个问题,以便初步实现学生自主生成的目的。
请总结:
(1)求电量的常用方法有哪些?分别在什么情况下适用?
(2)求焦耳热的常用方法有哪些?分别在什么情况下适用?
其二,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指导学生画出思维导图(如图2),让其交流、分享具有个性化的思维导图并做好记录,这样能把散乱的知识与方法系统化,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也是考前复习的宝贵财富。
其三,教师整理反馈与总结拓展:
(1)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直接用q=It求电量?用推论q=N求电量?用动量定理求电量?
(2)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直接用Q=I2Rt来求?用动能定理或能量守恒来求?回路总焦耳热与金属棒克服安培力做的功有什么关系?
(3)通过R和r的电量大小有什么关系?R和r产生的焦耳热大小什么关系?若在电阻R两端再并联一个电阻R,如图3,R1=R2=R=0.30 Ω,r=0.10 Ω,则流过R1、R2与r的电量之比为多少?(1:1:2)R1、R2与r的焦耳热之比为多少?(3:3:4)
(4)如果是变化的电流,则q=It与Q=I2Rt这两个公式中的电流有什么区别?对于一个电流最大值为1 A的正弦交变电流来说,一个周期内电流的平均值与有效值分别是多少?
(5)在电磁感应中,研究对象往往在磁场力(变力)作用下做加速度变化的变速运动,在既无电流I又无时间t也不知位移x的情况下,应考虑用动量定理,将I与t组合起来求电量。要注意的是不要把电流的瞬时值与平均值混淆;当合外力不只是磁场力时,不要遗漏其他力的冲量,动量定理是矢量式,注意合力的方向。
2 为巩固知识和检测而整编的习题组
有研究者认为,有效学习的关键理念在于,并不是你梳理了多少知识,记忆了多少知识,而是在需要的时候你能够调用多少知识。程序性知识的掌握通常需要经过积累感性认识,进行抽象概括,及时强化巩固,不断拓展提高这一系列的过程;所以,在提炼出带有普遍性的解题方法和策略之后,一定要辅之以相应的强化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