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环境中“非常规公共卫生事件”对大学生体育行为影响的调查

来源 :科学时代·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采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方法,对“非常规公共卫生事件”前、后沿海城市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变化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非常规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大学生的健康意识有了进一步提高,锻炼频率在“非常规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前、后变化较大,锻炼目的更加明确,对运动项目的选择更加务实。
  [关键词] 社会环境非常规公共卫生事件大学生体育行为调查
  
  1.引言
  社会环境中“非常规公共卫生事件”给社会带来了灾难,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2003年以来“非典”、“SARS”、“冠状病毒”、“疑似病例”、“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新名词充诉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扰乱了人们正常的生活、工作秩序,给人类带来了一次又一次严峻考验,同时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使人们更加明确的认识到合理的体育锻炼、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是防治“非常规公共卫生事件”侵袭的第一道屏障。
  大学生即是高素质人群,同时又是相对集中的群体,作者选定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对经过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的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变化进行调查、分析,以便于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体育的方法、手段正确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侵袭,增强健康意识,学会锻炼方法,保护自身健康,使学生成为既懂得健身原理与健身方法,又具备健康心理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的健康人。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沿海城市流动人口较多,在促进城市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公共安全隐患。本文随机抽取山东省驻青岛、烟台、威海三个城市八所院校的3581名男、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2007人,女生1574人,共发放问卷5000份,收回4018份回收率为80.36%,有效问卷3581份,有效率为89.12%。
  2.2研究方法
  为了全面了解驻山东沿海城市大学生在“非常规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前、发生期间和发生后体育行为的变化情况,自行设计了有关健康意识、锻炼目的、锻炼频率等问卷,同时查阅了相关的文献资料、报道以及研究成果,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非常规公共卫生事件前、中、后大学生健康意识的比较
  表1非常规公共卫生事件前、中、后大学生健康意识比较
  
  健康意识也叫健康素养,是个人获取和理解健康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如果没有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大学生们也许不明白健康有多么的重要,更不清楚自己的生活习惯可能有多糟糕。从表1中我们就可以看出,非常规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前,只有38.4%的大学生非常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有24.5%的大学生在感到身体不适时就会尽快就诊,能够严格遵守日常卫生习惯的大学生不足30%,另有35.1%的大学生有时还会有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的不良行为。在非常规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期间和发生后大学生的健康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事件发生期间非常留意自身健康状况的学生比率达到77.1%,事件发生过后达到81.4%,认为自己虽然年轻,但同样应注意保健的学生也有事件前的59.7%提高到事件期间的84.6%和事件后的89.3%。非常规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期间和发生以后有60.3%以上的大学生能够主动了解、学习保健知识,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的现象得到很好的遏制。但感到身体不适及时就诊的大学生从非常规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期间的91.4%下降到了非常规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的61.6%,能够严格遵守日常卫生习惯的大学生也从非常规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期间的93.4%降到了非常规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以后的68.8%。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过后,部分指标出现下降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认为,虽然学生认识到了健康的重要性,但由于他们自身的懒惰,又没有好的生活习惯,到医院就诊花销大,又太耗费时间,非常规公共卫生事件高峰期过后,形势也不那么严峻了,另外,良好的日常卫生习惯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因此,非常规公共卫生事件过后部分指标出现下降趋势是客观存在的。
  3.2非常规公共卫生事件前、中、后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频率的比较
  表2反映出,非常规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前84.5%的大学生除每周一次的体育课外从不参加健身活动,但非常规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期间有57.3%的大学生能够坚持每周2—3次健身活动,每次30—90分钟,另有19.5%的学生每周也能坚持参加一次健身活动。说明非常规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期间,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并注意加强体育锻炼来增强自身免疫力,同时调节非常规公共卫生事件所带来的恐慌情绪。但非常规公共卫生事件发生过后能够坚持每周2—3次健身活动,每次30—90分钟的学生只有18.2%,除体育课外从不参与健身运动的学生比率又上升到60.0%。调查得知,学生自身的惰性、场地设施不足、组织指导跟不上、学生也没有将体育课上学会的健身方法运用到实际的体育锻炼中,良好的体育习惯还没有形成以及学生的就业压力大,都是导致他们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
  表2 非常规公共卫生事件前、中、后大学生锻炼频率比较
  
  3.3非常规公共卫生事件前、中、后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目的的比较
  表3表明,非常规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前有30.3%的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是应付体育课考试,37.2%的大学生为消遣娱乐,只有14.1%的大学生是为了健身。非常规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期间60.3%的大学生是为了健身而参加体育锻炼。分析认为,是他们亲身经历了几次大的非常规公共卫生事件后,看到了这些事件给人们生命带来的巨大伤害和威胁,使他们更清楚的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的紧迫感。但非常规公共卫生事件发生过后,为健身而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比率较非常规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期间回落了近13个百分点,锻炼目的出现非常规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前、发生期间和发生过后变化较大的现象,说明部分大学生是受形势所迫,良好的体育习惯并没有养成,因此,出现比率回落的情况是必然的。
  表3 非常规公共卫生事件前、中、后大学生锻炼目的比较
  
  4.结论与建议
  4.1被调查大学生在非常规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之后,健康意识有了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在突发事件期间,大学生对于健康的关注程度是较高的,但由于非常规公共卫生事件高峰期的严峻形势已过、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在短时间内又较难形成和学生自身的懒惰,因此出现了非常规公共卫生事件过后部分指标下降的趋势。建议学校有关部门加强组织领导,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使学生既懂得健身原理与健身方法,又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4.2被调查大学生锻炼频率在非常规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期间有较大提高,锻炼积极性有所增强,发生前和发生过后锻炼频率处于较低水平,说明学生是受当时形势所迫,良好的体育习惯并没有形成。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所在,建议学校体育部门在进行体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切合学生实际,真正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终生体育习惯的养成打下坚实基础。
  4.3部分大学生锻炼目的是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说明部分大学生是受形势所迫,并没有良好的体育习惯,其调查结果是符合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的十几年中,年年在上体育课,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课程改革也进行了多年,但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却在逐年下降,体育习惯也未形成,这种现象的出现令我们深思,说明我们的体育教育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这将是我们转变理念、深化体育教学和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张秀莲。后“非典”现象引发的大学生体育教育思考[J]。体育学刊,2004(2):91-92.
  [2] 康健。后SARS时代的健身[J]。健与美,2003(8):12.
  [3] 柯建民。从抗击非典,看学校运动会的定位[J]。中国学校体育,2003,5(3)4—5.
其他文献
统编语文教材二下第七单元以“改变”为人文主题,共安排了四篇有思维价值的童话故事.本文以二下第七单元《蜘蛛开店》为例,结合本单元语文要素“借助提示讲故事”,引导学生依
期刊
通过在不同区域、采用不同方式采集大量比测数据,对GPS RTK在不同观测条件、不同观测方式下的外符合与内符合测量精度进行评估.本试验研究为采用GPS RTK技术进行图根控制测量
体育课作为向学生传授体育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技术、形成一定的运动技能、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的一种基本形式,其教学的形式与方法也同样地不再具有唯一性,因此改
期刊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以课堂教学为抓手,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抓好课堂教学,探寻一种适应自己、适应学生,有助于提升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