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慨与感动:我与早期《诗歌报》

来源 :诗歌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zhiqiang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初,几乎就是一个诗歌新纪元的开端。1982年考入人文鼎盛的河南大学后,我开始接触到朦胧诗,从北岛、顾城、舒婷,到后来老木编选的《新诗潮诗集》;从全国各高校诗社的社刊,到自己也参与编印的河南大学羽帆诗社社刊《羽帆》(我接任第四任羽帆诗社社长后担任主编,并将刊名改为《黄河风》),我被新诗潮裹挟着,摸索着。除了各类民刊,当时所能读到的公开发行的诗歌刊物不过是《诗刊》和《星星》等,直到《诗歌报》面世,它全新的样式、先锋的气质、开放的姿态,一下子征服了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大学生诗歌爱好者。
  《诗歌报》是国内诗坛第一张大型诗歌类报纸。她于1984年在安徽合肥正式创刊。最初为每月两期,每期对开四版,除刊登作品外,还刊登中外诗坛重要新闻、诗人动态、诗歌信息等,辟有“诗坛争鸣”“诗人剪影”“诗歌知识讲座”等专栏。当年的《上海文学》第9期和一些文艺报刊还刊登了《诗歌报》创刊消息。最早的主办人是严阵,继任者有蒋维扬、乔延凤,编辑有姜诗元等。
  我那时和《诗歌报》的几位老师并未谋面,只是持续地投稿,并邮寄河南大学羽帆诗社的社刊,多次收到他们的回函,并先后发表过我的一些诗作和诗评。自1985年下半年,我开始尝试口语诗写作。出于对朦胧诗的反拨,我写了一篇短评《新诗当代性略谈》,刊发于1986年6月6日的《诗歌报》头版。
  以大学生诗派为首的年轻诗人对朦胧诗的反思与反拨,也引发了很多人的思考,诗歌到底该往何处去?一些有识之士也开始谋划,要不要对纷乱繁杂的诗坛作一下梳理?毫无疑问,《诗歌报》(蒋维扬、姜诗元等)和《深圳青年报》(徐敬亚等)联合发起的“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是新诗潮的标志性大事件。大展第一辑刊发在1986年10月21日出版的《诗歌报》上,共计推出诗群20家、宣言18篇、含北岛在内的作者27人、诗作30首。我和河南大学羽帆诗社的白占海、白书庄被冠以“河南三脚猫”占其一,无宣言,发诗一,即我的诗作《倒立世界》。编辑在作品末尾标注选自河南大学《黄河风》,只是校对有误,把《黄河风》误为《堂河风》。后来,这首诗被选人徐敬亚所编的大展“红皮本”。同日,《深圳青年报》的大展第二辑刊发了我的另外一首小诗《在报社实习之下午》。印象中,河南另一位先锋诗人郎毛的作品刊发在《深圳青年报》随后推出的大展第三辑上。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展的主要策劃人、组织者之一徐敬亚受聘为河南杜氏地产做文案,方见其真容。2006年10月,当年在大展上亮相的部分诗人在安徽黄山聚会,纪念大展举办20周年,我第二次见到徐敬亚,并第一次见到姜诗元和诸多大展作者。
  1989年初夏,我在郑州接到参加《诗歌报》浙江桐庐改稿会的通知,带着女诗人阿娉一起去参会。6月21日,在会议举办地严子陵钓台,终于见到了乔延凤和江浙沪皖的一些诗人,像梁如云、伊甸、柯平、陆瑾、方向(方向后因故自杀)等。6月22日,改稿会开幕,包括我在内的16名《诗歌报》函授学员代表,得与诸位指导老师充分交流,并乘船游览了富春江,一路云与鸟齐飞,诗与歌相伴。
  改稿会前后在《诗歌报》刊发的作品还有:1989年3月6日《诗歌报》总第108期二版的《感觉秋天》(外二首),因其中一诗写到当时所在单位住房紧张,占用一间废弃的厕所蜗居,还被加了编者按:1989年8月8日《诗歌报》函授版第七期的诗作《小鱼小青鱼小鲢子》。1989年10月6日《诗歌报》总第122期,刊发诗评文章《触摸那最永恒的》。
  1990年,《诗歌报》改为《诗歌报月刊》出版发行。1990年第6期发表了我的诗歌《哀悼范源》(外一首)。1991年第4期发表了我的评论《低谷中的希望:我对“先锋诗歌”的一点印象》,1991年第9期发表我一首短诗。1991年第10期发表了我的评论《十年诗潮不寻常》,对十年新诗潮做了回顾与思考。
  转眼又是许多年过去了。2019年5月23日,河南长葛诗友高凤池通过微信发来几张照片,竟然是我在《诗歌报月刊》1991年第10期刊发的评论《十年诗潮不寻常》的截图。现在读来,颇见粗疏。那时无电脑,手稿或已不存。而与《诗歌报》的渊源已成为永恒的记忆,每每想起,内心还有许多感慨和感动。
  2019年10月17日,郑州
  吴元成,1962年生于河南淅川。198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协会员。出版诗文集九部,先后获得杜甫文学奖、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河南省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等。
其他文献
主持人语  本期评论在文体上作了一点小小的扩展,收入一篇访谈文章。这看起来略显“越轨”,但事实上文艺理论与批评文体最早即源于对话体,柏拉图的文艺论述基本上是用对话体写成的,孔子、庄子的文艺论述也往往以对话形式出现。在今天看来,对话体或许显得过于随意、感性,缺少现代学术规范所要求的严谨性,但它的优点也是明显的,即在两个人的相互交流与辩难中,往往更容易展开论题的复杂肌理,同时也更具戏剧性、现场感和可读
听说《诗歌报》创刊三十五周年,我有当头一棒感觉,原来我的三十五年也就这么擦着《诗歌报》过去,无声无息。  我是看着《诗歌报》创刊的,那年,我二十岁;那时,《诗歌报》真的是一张报纸,《新华日报》大小,《文汇报》大小。  记得我正在南京开会,严迪昌老师时任南京大学教授,或者副教授,刚从合肥出差回来,说:“刘祖慈要我代他向江苏诗友约稿,他准备办《诗歌报》。”  严迪昌老师是研究古典文学的,业余时间大力推
第一门是来自武汉理工大学张晓文老师主讲的“婚恋-职场-人格”,迄今为止已在“中国大学生MOOC”平台开课八次,是一门地地道道的“网红”课。  初次看到“婚恋-职场-人格”这门课,我心中充满了疑惑:这门课到底是讲“婚恋”、“职场”,还是“人格”呢?这三者有什么关系吗?  直到看到课件上被高亮显示的这句话我才明白:“我是一切的根源。一个不会游泳的人,老换游泳池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一个不懂经营感情的人,老
聆听时光  踩着昨天的脚印  看经年潮水涨满心湖  逢春的古木兀自虬曲  如前辈的胡须  新芽托起花魂  于千年腐殖质上舞蹈  随手叩击两片顽石  聆听远古的声音  阅读  你在字里行间艰难游历  或者愉快栖息  你必须变换千百种姿势  才能穿透稠密如原始森林的纸页  有时需要瘦身  有时需要增肥  有时需要削足适履  把心灵和大脑清空  让新鲜血液一次次冲刷毛细血管  饥饿和饱胀轮流挤压肉身  
到处流淌着诗意  到处是云淡风轻的样子  阳光垂下青睐的目光  苍穹袒露湛蓝的本真  溪水随山势汩汩跃下  猫儿狗儿趴在农舍门前做梦  山坡上,野草微黄  蓼子花、波斯菊和不知名的野花相交辉映  红彤彤的柿子勾画出天宇的澄碧  咧开大嘴的石榴,被馋嘴的雀儿啄食大半  还挂在母体的枝头  ——金秋的代庄,因这小小的细节  变得柔软而博大  在代庄,我庆幸有这样的相遇  就像他乡遇故知  就像在这首诗
每当走进商场,圣罗兰的口红、Dior的香水、还有我心心念念的小裙子,意志不坚定的我,总是容易在专柜导购无脑的夸奖中脑袋一热就冲动付款。而另一边,网商行业直播带货的兴起更是让不少同龄的女孩一边哭天抢地地喊穷,又一边义无反顾地“剁手”。  初入大学时的我,刚有了独立支配少额财富的权利,却没有建立起适合自己的成熟消费观,于是,每个月几千块钱的生活费总是被我挥霍一空,宿舍的各个角落堆满了七七八八毫无用处的
疲惫的旅客们停驻在  一居室内  他们指尖捏着那些可供分享的圣饼  把它們分别掰碎  写上各自的学习、工作、婚姻经历  分享起来  小的一块换小的一块  大的一块换大的一块  他们都有所保留  又试图拼凑出对方手中的完整  这些疲惫的旅客  精神十足  这是一次不需要赌注  互相换来换去即可完成的牌局  在乡村算命  一片蛙声中  你闭上双眼  听,算命师傅叭叭地拨打木算珠  他报出你的家庭往事 
绿叶冰凉,冬天在进犯春天  母亲说苦难必有尽头  ——感恩房子和土地,也感恩一只蝉  紧紧咬住枯枝  冰封的河流或许只是二分之一童话  左脚陷入泥淖,右脚必相助  下坠之时风会托举  ——那就感恩,感恩生命之神  像昨天一样悲欣交集  剥开雾霾之后母语日渐消瘦  如苦修的蚱蜢退出庙堂的巨钟  ——那就感恩,感恩光  穿透了黑暗  在榉溪孔氏家庙  种植光线的人生活在古代王朝。  流水自西向东。在榉
老风,本名周慶荣。1963年出生于苏北响水。曾就读于苏州大学外文系和北京大学国政系。出版散文诗集多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获《星星诗刊》第二届散文诗大奖等。  拿去吧  一首彝歌《拿去吧》,让我的泪  打湿了歌词。如同  花不能被所有人采撷,  慷慨有它特定的方向。  歌手唱着拿去吧,财富和荣誉,  拿去吧,如果需要,  连同我的生命,  早就知道人生是空,  我努力用汗水、劳动和无私  去填满。有
這并不奇怪。大海都会涌起不平的波浪  我身上也有痼疾难以去除,有小谬难以抹平  空气的空在吃一块铁。在空的眼里  铁有慈悲的肉身  我的身体里也有沦陷的疆域  不听使唤。铁和我同为弱国之君  我顺利地从里面抽出许多的反面:  懦弱的,言不由衷的和苟且的我  李花漈  我甚至不能确定,那里有一个叫李花漈的站牌  不能确定它是一个村庄,小镇,或古地名  在薄暮的列车上,那些后退的风景、灯火  恍惚而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