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研究生创新学分的作用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ytott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知识经济的本质在于不断创新。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研究生教育必须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而实施研究生创新学分,是高校主动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素质创新人才需求而作出的积极探索,这不仅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而且激励了研究生导师的教学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创新学分;研究生;导师;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3-0249-02
  
  创新学分制是学分制改革的新视野,是高校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素质创新人才需求而作出的积极探索。作为为社会输送人才的研究生教育,应该先从教育创新入手,实施研究生创新学分制,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不仅丰富了研究生的创新教育理论内容,而且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研究生导师的教学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研究生创新学分的内涵
  “创新学分”是指全日制研究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从事超出本专业教学计划要求的科研和实践活动而取得的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智力劳动成果或其他优秀成果,经学校创新学分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认定后被授予的学分。“创新学分”制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素质教育为核心,能够发挥研究生的创造性,培养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研究生创新学分的主要内容有:学术论文、科研实践、独立研究或创业、专利发明、课外作品竞赛及其他。
  学术论文:为提高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要求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必须发表一定数量与专业或毕业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如在国内中文核心期刊或中文非核心期刊以及非正式刊物上发表论文,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发表并宣读论文等。
  科研实践:科研实践是每位研究生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必备的环节。研究生积极参加到导师的课题研究,承担与课题研究相关的基础性工作,包括科学实验、社会调查与现场调研、数据收集与信息处理、科研总结等。
  独立研究或创业: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可利用各种机会积极拓展课外科学研究活动(自主申请),或者申请自主创业。
  专利发明: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是专利发明或实用新型发明。
  课外作品竞赛:课外作品竞赛是指在正常培养环节之外,引导和组织研究生开展寓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创造性于一体的智力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科研实践活动的继续。其包括校内外不同单位所组织的不同层次的以学术为主的主题作品竞赛活动。
  二、创新学分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用
  (一)创新学分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前提。创新学分的实施培养了研究生强烈的创新意识,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个体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首先,创新学分的实施唤醒了研究生的自主意识。思维独立、人格自主的自主意识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前提和基本要求。实施创新学分,可以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让他们根据客观事实冷静地思考问题,敢于向权威的错误挑战,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自己做主,独立思考、自力更生,不受别人支配。同时,加强研究生自主意识教育,可以进一步深化研究生对自我的认识,把握自我发展方向,强化自我控制,自我评价、自我教育等能力,增强了他们科研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实施创新学分激发了研究生的问题意识。“疑问”能使学生产生认识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创新学分的实施为研究生提供了一个产生疑问的良好环境,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使潜在的、静态的问题意识转化为显性的、动态的问题意识。强烈的“问题意识”会促使研究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再者,创新学分培养了研究生的求异意识。求异能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求知精神,是创新的前提。研究生提出带有求异思维性的问题或课程中有争议的不确定性问题,得到导师的充分认可和引导后进一步思索,在此过程中利用他们独特敏捷的甚至是反传统、反常规的思维触角,将其延伸到一个广阔的领域,触及常人不去关注的一些问题,完成各种伟大的创造和发明。
  (二)创新学分有利于强化研究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新思维能力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创新能力的根本和核心。在研究生教育中实施创新学分是培养和强化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力措施。实施创新学分,首先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研究生教育并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框定的课程的学习,仍留有发挥创造力的发展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突破必修课、选修课的限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撰写科研论文、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独立申请科研项目,在科研活动中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质。其次,使学生意识到,走上工作岗位后也不应该局限于日常的工作职责,应勇于打破常规,积极探索未知领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为了获得创新学分,学生必须参加科研活动,在科研活动中,学生通过创造性的思维与实践,逐步具备怀疑精神、开拓精神和求实精神,这些精神即是创新精神的具体体现。在科研活动中要大胆怀疑,善于发现问题,摆脱传统思维方式的羁绊,从而逐步培养怀疑精神;在科研活动中要取得一定的创新成果,只靠单一专业方面的知识往往难以取得突破,因此必然要求学生主动学习、利用其他专业的知识,拓宽知识范围,从而逐渐培养其开拓精神和主动学习的精神,克服固步自封;通过参与科研活动,学生能深刻领会创新在任何一个具体的人类活动领域中的价值,从而形成推动自己终身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强大而持久的动力,达到创新教育的最高目标,在学生心中产生一种强烈的、内在的精神状态,即创新精神。
  (三)创新学分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在研究生教学管理体系中实施创新学分,让学生主动参与科研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引导学生自觉地提高创新实践能力。首先,学生要取得创新学分,必须参加科研项目,而科研项目往往来源于实践,没有实践不可能提出问题,更谈不上创新。学校举办的各项竞赛活动,如组织研究生举办校内科研立项、研究生创业计划、软件设计大赛等活动,以及组织培训学生参加的全国性重大比赛。其次,创新学分促使研究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渠道。一方面,研究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近距离地接触社会,可以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解决在实践中碰到的问题,可以达到完善知识结构、培养敬业精神的效果;另一方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研究生学习的理论知识只有通过社会实践的检验,才能找出自身综合能力与社会需要的实践能力间的差距,以便有针对性地完善自己的能力结构。
  三、创新学分对研究生导师提高教学能力的激励作用
  (一)创新学分的设立促使导师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教学质量
  创新学分的实施,加之近年来学时的压缩,不断提醒教师要注意适时调整教学方法,认真研究教学内容,要“少而精”,侧重思路、方法的讲解和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采取形式多样的授课方式,如采取讨论式、问题式、参与式等的教学方法,加强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引进,引导他们懂得如何获得现有的知识,使研究生在掌握现成知识的同时,努力去发现新的知识;在了解现成结论的同时,要设法突破现成的结论,从而独立地创造出新的结论。实施研究生创新学分既可以激发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的奥秘,以增强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同时又可以鼓励教师多开、开好选修课,确保课程结构的合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是设立研究生创新学分的重要依据,由于学生的兴趣的广泛性和爱好的差异性,实施创新学分能很好地促进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的繁荣和发展,因而研究生根据自身的爱好和特点选择课程,以使他们达到博览群书、兼收并蓄的目的。此外,为了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导师应尽可能参加一些国内外学术会议,接触和讨论理论前沿和实际工作中产生的问题,以便更新观念,了解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理论前沿的动态,把握本学科发展的脉搏,激发创新激情。
  (二)创新学分的设立有利于提高导师自身的科研能力
  科研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在选修课中有相当部分课程本身就是教师对个人研究成果的讲授,这就要求研究生导师在教学之余搞好科研。创新学分的实施要求导师切实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科研能力。导师个人必须有自己的科研优势和学术特色,从事研究某一领域并在这一研究领域取得有特色、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同时要认真学习和钻研不断发展变化的现代科技文化知识,调整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及时了解本学科在国内外发展的趋势,把最新科技成果及自己的科学思想和创见带入课堂,传给学生。此外,通过制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计划和指导研究生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促使教师改进教学内容和形式,精心设计符合创新学分要求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尝试和实践教育创新,在积极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三)创新学分的设立促使导师更好地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创新学分不止是单纯的研究学分,它还包括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所取得的具体创新意义的智力成果。研究生创新人才除了要受到良好的课堂教育外,还应该在求学期间参与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培养创新能力,发掘创造性的潜能。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参与重要的实践活动和实习,教师在带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时,能够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理论指导实践。开展学术交流,加强学校与企业、社会的合作,使学生直接了解生产实践,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并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只有学校与社会之间保持必要的联系,教师才能更好地把握社会的变化、了解研究生的思想动态,构建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
其他文献
This paper aims to introduce and summarize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telligence, analyze it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rend and significance in business and
期刊
该研究通过外国口音感知评分实验,调查受试的外国口音评分结果和语料的音高之间的回归关系从而探究受试对音高变化的敏感度。语料包括陈述句语料和一般疑问句语料。实验结果
合作原则是人们日常交际中共同遵循的基本准则,是保证会话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然而,在实际交际中,人们并非都严格遵守这一准则,于是就产生了"会话含义"。基于合作原则理论,
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礼貌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必须维护和遵照的社会准则。中西社会由于思维方式、文化背景的不同形成了风格迥异的礼貌用语。该文从中西方遵从的礼貌
传统的词典义项编撰参照时间、频率和逻辑顺序,存在忽视词汇认知理据、割裂义项间的内在联系的问题。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揭示了多义性形成的认知机制,为词典义项编排提供了新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