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精神的长旅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lubuku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作家艾英的行走,不是简单的游玩,去赏风景,解除世俗中的压力。她是在寻找,追寻另一个女作家萧红的脚踪。
   艾英是东北人,本名张乃英。她的家乡距离呼兰河不算太远。在北京读完大学,毕业后,她留在江南常州生活。对于漂泊的感受,她和萧红有相同的感觉。当女作家艾英返回东北,去寻访萧红的时候,心情发生与众不同的变化。萧红在文坛上热了又冷,冷了又热,寂寞和她形影不离,不是什么人都能读懂的。萧红是原生的创作者,她不会拉开架子大放议论,点评人生的苦难。萧红的主题如同蔓延的野草,一层层的丰富,她所写的人,不是停留物质的生与死,而是关注灵魂的归宿地,對人性深刻的感触,并不是每个作家都有的。美国哲学家A.J.赫舍尔,在关于人的问题时说:“他并不寻找自己的起源,而在寻找自己的命运。”
   艾英刊发在《朔方》的文字,写了访萧红故居的感受。这篇文章写得厚重,每一个字沉甸甸的,抒发对萧红的敬畏。断片式的写作,形成一支庞大的组歌,献给早逝的天才女作家。朴白的描写,只是把情感表达出来,没有故弄玄虚的做作。“萧红对呼兰来说,不是一个平凡的名字、普通的作家,而是代表这方水土最动人的一个文化符号;因为萧红的《呼兰河传》,呼兰河这条松花江的支流被世人知晓,偏远闭塞的呼兰成为中国地图上一个鲜明的文化坐标。呼兰河滋养和养育萧红,萧红在乱世和困境中创作,这些风格独特的作品超越时空,超越时代。呼兰河,因萧红作品而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永恒的魅力。”
   阅读一个经过苦难磨砺人的作品,才懂得笔下小人物的真诚、可爱和深刻,明白故乡的含义。浪迹者在遥远的异乡,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带着强烈的爱与恨,在凄美的回忆之中,记下小城人的生存状态。
   萧红是值得尊敬的作家,“而坚硬、凛冽,是不是来自于那些鲜活的生命生活地、悲惨的场景发生地西后院?这些文字读来有时令人愉悦,有时让人揪心般地疼痛,这正是萧红的文字具有的意义和力量。童年的生活、饱满的感情烙印在她灵魂深处,她的文字落笔故乡高远的天空、厚重的土地,以及生活在苍天之下、厚土之上,那些卑微的穷苦的、被侮辱和被迫害的人们。”
   《淮南子·齐俗训》有云:“傲世轻物,不污于俗。”说的是坚持高洁的品行,轻视社会环境。萧红没有翻身跳跃,逃出尘世的苦海,而是紧密的和受苦难的平常人贴近。她笔下的人物,不是悬空虚构,却是双脚踩在大地泥土中。萧红没有借物喻志,发一些个人的小牢骚,宣泄内心积压的情感。她有一颗悲悯的心,同情那些小人物,有二伯、团圆媳妇,这些在社会是产值得一提的人,构成多维立体的历史记忆,一幅黑土地上的风俗画卷。
   每个人有独立品格,不是虚情假意赏玩标本。萧红的文字不是“倍清谈”,她经受太多的苦难,寻找个性的解放,又以悲情结束一生。评论家谢有顺指出:“散文就是一种味道,精神的味道,以及文字的味道。如果一篇散文没有味道,没有语言个性,就没有多大的价值。”谢有顺说的味道,是流动在文字中的精神分子,它决定每一个字的重量。如果文字中没有这个味道,那么就是说,这个字是瘪字,不存在精神的核。如果一个人染上世俗的气味,他的灵敏度降低,甚至消失,没有嗅觉。染尘沾俗,是一点点侵入骨髓,难以清除干净。评论家清醒地说出,好散文无语言个性,没有精神散发的味道,那么这篇文章存在和不存在,都无任何意义。
   以世俗的眼光看,萧红的一生,热闹而又滥情。人们更多的是拿着放大镜,截屏似的裁取一部分,夸大张扬。女作家丰富的内心,柔弱的身体中,流淌朴素的安静。她的文字不带一点脏污,过于浮夸的描写。很多人读的是喧嚣,不是去勘探女作家的心灵史。
   艾英写的是真实的萧红,没有强迫在人物身上涂抹色彩,乔装打扮。她的生活来自于原生态,有着野性的力量。萧红懂得从生活中汲取什么,提炼的过程,体现一个作家的风格,和文本的形成。
   真实,真情,这是创作的最高标准。许多拙劣的写作者,在此面前败下阵来。这种寻找,对于作家艾英,不仅是对萧红的敬爱,而是一次精神的长旅。留下的记忆,会时时影响她的创作。
   费尔南多·佩索阿说:“哪怕是被我们称作次要艺术的东西,它们在散文中也能找到共鸣。散文为自己唱歌,为自己跳舞,为自己朗诵:散文中有踩着妙曼舞步的文字韵律,表达的思想就像剥去外衣,露出堪称典范缸的真实感官,散文中还有伟大演员的微妙手势,文字带着一种节奏,将宇宙中的无形奥秘转变成有形物质。”艾英的文字应了费尔南多·佩索阿的说法,文字中含有内容,每一个字不是空壳,它们形成鲜明的节奏。这不是装腔做势,而是作家成熟的表现。
   艾英的创作进入一个变化阶段,读过这篇文章,发现她在寻找与决裂中的再生。任何一个真正的作家,每天都在与自己作斗争,与语言作斗争,找到新的表达形式。不是标语似的口号,也不是花拳绣腿的表演,而是心灵的熬炼。
   读艾英的文字,看到她的安静,也感受朴来的散文气息,这样的文学不仅好看,而是耐读的。
   高维生,著名散文家,出版散文集、诗集三十余种,主编“大散文”“独立文丛”等书系,现居山东滨州。
其他文献
吉利格恩是个孤儿。一个傍晚,他拿着六便士,离开对他非常凶恶的舅舅和舅妈,去挣大钱。  六便士那么一点点,怎么用它挣大钱?  吉利格恩丝毫不担心,他勇敢地沿着伦敦官道前进。在道路的尽头,是那座伟大的城市,他毫不怀疑,在那里可以找到适合的工作,挣到合理的工钱。  行走的途中,吉利格恩遇到了一个农夫,驾着一辆载满了一袋袋谷物的马车。  “用你的六便士换我的一袋黑麦吧,黑麦可以磨成面粉,做成面包,卖钱。”
桃园三结义后,刘关张成立了猪式会社.可是突然天下大乱,生意就冷清了下来。
《蒋子龙文学回忆录》日前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蒋子龙的作品致力于改革者形象的塑造。1979年,他创作并发表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首开“改革文学”先河。他始终把创作的着眼点放在人们关心的经济改革领域,以雄放刚健的风格,把改革者的个性心理、精神風貌以及为现代化建设进行可歌可泣的奋斗表现得极具感染力。其陆续发表的《开拓者》《赤橙黄绿青蓝紫》《锅碗瓢盆交响曲》等一系列表现工厂、城市改革的中短篇小说,对
邵逸夫数学科学奖你知多少?  邵逸夫数学科学奖是邵逸夫奖中的一个奖项。邵逸夫奖为國际性奖项,有“东方诺贝尔奖”之称,设立于2002年,有天文学、生命科学与医学、数学科学三个奖项,自2004年开始每年颁奖一次。  获奖者应从事相关领域工作,在学术研究或应用上有杰出贡献,或近期获得突破性的成果。  奖励为奖章、奖金和获奖证书。  奖章大亮相  奖章正面为邵逸夫的浮雕肖像,反面写有奖项、颁奖年度及获奖者
老师:贝卡,你怎么这么晚才来。  贝卡:我在路上被一个强盗给拦住了。  老师:天啊!他有没有抢走你的什么东西?  贝卡:有,他把我的家庭作业本抢走了。  安徽省青阳县实验小学603班 张 蓝
内容摘要:佛朗索瓦·莫利亚克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他的全部作品阐明了人性的深度只有在神性的照耀下才能彰显出来。他所挖掘的人性的幽暗及深不可测,代表着人类某种恒定的东西。本文拟重温他的经典之作《苔蕾丝·德丝盖鲁》,通过对小说女主人公苔蕾丝·德斯盖鲁这一典型人物的生存困境进行多维度视角的分析,揭示她作为集社会性、人性、特殊环境与文化为一体的复杂个体的生存困境。本文在一定程度上,既是对个体人物生存困境
圆规  两脚伶仃的圆规,  是勤奋者学习的亲密伙伴。  两脚一张,一个旋转,  便作出了一个漂亮的圆圈。  让我们学习圆规吧,  立足今天,把知识面不断扩展,  夺取学习上的圆满胜利,  不留下半点知识缺陷。  直尺  别看它的长度很短、很短,  用它可作一条无限延长的直线,  把短少变无限,  多么可贵的实践!  我们的学习,正需要这样一往无前!  别看它的刻度不太显眼,  但上面的分寸却很细、
去完奥地利,乔乔和贝卡顺路就去到了奥地利西边的邻国瑞士。  刚上火车,贝卡便掏出一袋瑞士糖:“尝尝特产!”  乔乔吓了一跳:“你带了这么多,吃得完吗?”  贝卡很不以为然:“怎么会吃不完?我们现在要穿越一个国家,少说也要一两天吧,我还嫌少呢。”  乔乔扶住了额头:“贝卡,你明白邻国的意思吗?去邻国是不需要穿越一整个国家的。”  贝卡哼了一声,抱住了自己的糖袋:“那又怎么样,反正我吃得完!”  乔乔
内容摘要:如果说《庄子》是我们考察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关键,那么其以“道”为核心构筑的审美观则是打开庄子美学王国的锁钥。围绕“道”的审美原则,进一步分析庄子美学中“崇尚自然”“等物齐观”“格无致至”的审美面向问题,才能深刻把握其理想主义的审美逻辑。   关键词:古典美学 庄子 审美面向    庄子的美学思想大致体现了三重审美面向,在本文中,审美面向即审美活动的先决条件和审美过程投注的审美视野以及在二
通过今天的数学课,我不仅知道了什么是周长,还学会了怎样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课后我和小伙伴们都非常好奇学校长方形操场的一周有多长,于是大伙儿就商量着来到操场上,齐心协力地用卷尺测量出了操场的长和宽,最后我们根据长方形周长=(长 宽)×2,顺利地算出了操场的周长。  但是在独立做作业时,我却碰到了这样一道题: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正好得到两个边长为2分米的正方形。这张长方形纸的周长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