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级德育工作的探讨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hu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道德教育成功‘秘诀’在于,当一个人还在少年时代的时候,就应该在宏伟的社会生活背景上给他展示整个世界、个人生活的前景。”因此,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的位置,认真学习做好德育工作的政策。
  一、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 德育教学局限于课本
  在小学班级德育教学中,书本是教学的范本。德育教学不应该只停留在书本上,书本安排的内容只是用来给教师教学时提供参考的范例。在德育教学中,我们更应该注重如何教育学生去认识“德”,学会“德”。如果只是口头上将共产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内容生硬的灌输给学生,不如向学生引入现实生活中有价值的和他们自身息息相关的道德文明事例,这样会更能激起导致学生的兴趣,才会让他们学会“德”,将学到的道德思想转化为道德行为,而不是对思想道德产生抵触心理。
  2. 教师不能完全应对孩童贪玩调皮的天性
  在学校,很多科任教师觉得德育工作主要是班主任和德育老师的工作,自己把任教课程教好就好。又因为现在小孩子天性爱玩,难以管教。只有全校教育工作者共同为孩子的德育工作负责,团结协作,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否则在老师的这种“管不了就不教”的教育模式下,会使孩子的德育教育成果为零,甚至因为教师的教育态度,导致孩子走向道德的负面。
  二、解决小学班级德育工作存在问题的对策
  1. 以实践为主
  王廷相曾说:“讲得一事,即行一事,行得一事,即知一事,所谓真知矣。徒讲而不行,则遇事终有眩惑。”因此,为了克服德育脱离现实生活的弊端,做好小学班级德育工作,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去外面广阔的社会进行实践。实践出真知,在德育工作过程中,学校可以开展一些能发展德育的活动,如开展原生态体验的德育课、“一帮一”活动、献书活动、“日行一善,周明一理,月养一习”道德长跑活动等。同时,在学生班级里建立互相监督、互相帮助的考评制度,让学生互相督促,互相成长。教师也要及时看到学生身上的优点,并且加以表扬,形成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
  2. 明确责任,调动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小学班级德育工作要做得好,必须明确德育工作者的职责,提高对德育工作的重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共同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在小学班级德育工作中,校长要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学好《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小学德育纲要》,了解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建立落实小学班级德育工作的目标,明确的对全体教师职工进行分工,做到人人参与,打造良好的德育氛围。作为德育教学的教师,要树立能做好德育工作的自信心,清楚的认识到德育不是速成的,而是一个长期艰苦的工作。要全面认识我国德育课程的改革,多查阅资料,如《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提高自己的理论素质。要客观的面对学生的进步,不能急躁,要有耐心,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
  3. 抓典型,重视学困生等类型学生
  小学生处于低年龄阶段,明辨是非能力低,也总喜欢模仿别人。因此,在一个班级里,要注重某些道德观念缺失的学困生,关注他们的德育教育,以免造成其他孩子“跟风”。做好小学班级德育工作,就要采取与众不同的方法,要坚持教育的多元化,一方面德育工作者对班级全体开展思想品德课,另一方面要对发现品德素质有缺失的学困生单独进行咨询与引导,了解问题学生的家庭情况、个人状况,与他们多进行交流,帮助他们端正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班级里,通过对学生关心关爱,帮助学生走入正确的人生轨道,是现在德育工作者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班级里,人人守纪,互相友爱,慢慢的就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风气、德育风气。这种做法对于小学班级德育工作的效率性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4. 更新德育工作观
  學校教育不但要抓好智育,还要抓好德育,摒弃德育是软工作的错误观点,改进现在落后的德育工作方式,克服形式化的“德育首位”。德育工作者要着眼于现在社会主义人才市场对人才的素质的需求,明确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实现学生人格的社会化,树立发展学生个性和健全学生人格的现代德育教育观念,树立为学生今后教育打下基础的观念,树立为学生成为一个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信念。要建设一个精神文明的德育校园环境,优美的学习环境,高雅文化氛围,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学生在这种教育环境下,陶冶情操,发展德、智、体、美、劳,健全自身人格。
  责任编辑邱丽
其他文献
客观现实告诉我们,科任教师不可能像班导和辅导员那样花大量时间和学生沟通,有的放矢地对学生实施德育工作。科任教师的德育工作只能体现在课程教学中,以及与学生有限的接触中。  一、严抓常规,诚信做人  少年儿童的头脑就像一张白纸,从小接受什么样的信息和思想,其言行处事就会受到影响。要想使孩子从小就做到诚实守信,必须从日常学习行为中开始进行诚信教育。  数学学科作业的特点是练习量大,答案简单。有的孩子为了
大陆法系侵权法中的过错,通常是指行为人的心理状态,包括故意和过失。由于传统民法“无过错即无责任”归责原则的影响,致使过错在侵权法中不恰当地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形成了种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就要求一切课程理念的贯彻和课程改革的推进都要立足于课堂,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将课堂教学和学生的生活体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将道德与法治教学充分融入真实的生活情境之中,从而提升这一学科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一、转变教学理念,让课堂回归生活   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普遍存在教学方
农村学生相对市区学生而言,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差异性较大,家长普遍重视力度不高,教育方法简单,加之部分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家庭教育。有的家庭觉得分数是学习的根本,忽略了好习惯的重要性。还有部份家庭,因为经济条件不允许,孩子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不但没有什么“良好的习惯”,而且已经养成了不少的“恶习”,文明守礼、学习习惯意识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结合学校“三全”育人工作,我校构建了农村小学习惯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