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发近视儿童非睫状肌麻痹主觉验光的准确性评估

来源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txs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9~13岁初发近视儿童睫状肌麻痹前后主觉验光是否存在差异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上近视儿童的验光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2017年5-9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就诊的近视儿童90例,所有受检者行非睫状肌麻痹主觉验光,然后测量并记录其隐斜量、正负相对调节力、调节反应值。之后用1%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点眼3次,45 min后测量电脑验光并复测主觉验光。均取右眼数据用于统计,采用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非睫状肌麻痹主觉验光屈光度为(-1.09±0.30)D,睫状肌麻痹后电脑验光屈光度为(-1.27±0.40)D,睫状肌麻痹后主觉验光屈光度为(-1.09±0.33)D,睫状肌麻痹前、后主觉验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睫状肌麻痹后电脑验光柱镜度高于主觉验光(P<0.001),而球镜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睫状肌麻痹前、后屈光度差值不受年龄(β=0.044,P=0.699)、屈光度(β=0.091,P=0.430)、隐斜(β=-0.059,P=0.599)、调节滞后量(β=-0.064,P=0.576)、正相对调节能力(β=0.043,P=0.709)等因素影响。

结论:

在排除调节或集合功能异常的情况下,大部分9~13岁初发性近视儿童可采用非睫状肌麻痹主觉验光获得比较准确的屈光度。

其他文献
目的:利用Corvis ST评估高度近视患者角膜生物力学参数及其相关因素。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17年6-10月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的高度近视患者53例,其中男17例,女36例,年龄18~53(33.0±9.6)岁,均取右眼检测数据。应用Corvis ST测量角膜生物力学参数,包括第1次压平速率(A1V)、长度(A1L);第2次压平速率(A2V)、长度(A2L)以及最大凹陷位置的形
期刊
目的:观察局灶性脉络膜凹陷(FCE)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6年10月至2017年11月在金华眼科医院就诊的FCE患者12例(22眼)。所有患者行最佳矫正视力、裂隙灯显微镜、间接眼底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及超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等检查,部分患者行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结果:12例患者中,双眼FCE 10例,单眼FCE 2例。22眼中,正视10眼,近视12眼。患眼初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患者黄斑病变国际分型特征及其与视网膜劈裂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116例(174眼)高度近视患者的病史资料和眼科检查信息,所有患者均接受眼底照相及高清OCT扫描检查,对图像进行分析评价。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Fisher's精确概率法。结果:11
目的:观察低中度近视患者行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PRK)后中央角膜上皮厚度(CCET)的变化。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屈光手术科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间行TPRK手术的近视患者62例(114眼),按等效球镜度(SE)分为低度近视组(-3.00~-1.25 D)和中度近视组(-6.00~-3.25 D)。观察2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2周、1个月、3个月、6
目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观察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后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形态变化,并探讨OCTA在诊断该类疾病以及在判断预后方面的优势。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7年7月至2018年4月在青岛眼科医院就诊的CNV患者17例(17眼)。所有患者常规进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SD-OCT)以及OCTA等检查,对患眼行玻璃体腔
目的:评估应用Pentacam AXL全景生物测量仪3种人工晶状体(IOL)计算公式(SRK/T、Haigis和Barrett Universal Ⅱ)预测超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术后屈光度的准确性。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行白内障手术的超高度近视[眼轴长度(AL)≥28 mm]白内障患者,应用Pentacam AXL全景生物测量仪进行角
目的:建立单眼视的模拟方法及周边视觉拥挤效应的测量方法,并利用该方法评估模拟单眼视下的周边视觉拥挤效应是否较正常情况更严重。方法:实验研究。于2015年3-11月期间选取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在校健康学生和教师20例。正常对照时,双眼均给予清晰的视标(模糊度数为0 D);模拟单眼视时,左眼给予清晰的视标,右眼给予模糊的视标(模糊度数分别为0.75、1.50、2.50、3.50 D,顺序随机)。视觉
目的:采用以双通道技术为基础的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QAS)评价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的视觉质量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6年10月至2017年6月就诊于四川省人民医院眼科的TAO患者31例(62眼)作为TAO组,其中活动期TAO 28眼,非活动期TAO 34眼;选择就诊于同一医院的眼科健康体检者或门诊眼科检查正常的受检者共31例(62眼)作为正常对照组。对TAO患者进行
目的:比较笔尖训练法和双眼视觉训练法治疗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轻度欠矫的疗效。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眼科接受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并于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发生术后轻度欠矫(-8△~-15△)的患者54例。将患者分为笔尖训练组和双眼视觉训练组。笔尖训练为将笔尖由远移近到鼻根至出现复视后再退回,患者反复训练,20个周期为1组,连续做3组,共约15 min,每天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