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早有“言为心声” “情动而辞发”的说法,认为“心声”与“情动”应是作文的发端。可见,作文教学首要的是引发学生的习作需要,回到情动而辞发的原点,找回学生的童真、童心、童趣,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从而酝酿情感,点燃表达的热情!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从找回童真、激活童趣、发掘童心出发,沿着一种“快乐作文”的思路,给学生提供自由的空间,引导学生愿写、乐写、会写。
一、走进大自然,找回童真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很多时候我们过分注重课堂,往往轻视了学生多彩的生活。因此,在快乐作文教学中,我带领孩子们走出了枯燥的课堂,重新走进美好的大自然,找回被遗忘的童真,点燃孩子们对文学的兴趣。
例:《桂花》
秋天来临,学校里的桂花开了,到处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香味。我带领学生到校园里亲自感受桂花的美和香。
师:启发学生先闻香味:闭上眼睛深呼吸,你闻到了什么?
生1:好甜的桂花香味呀!我觉得嗓子里甜甜的、痒痒的……
生2:闻到这香味,就像是吃了棉花糖一样美滋滋的……
师:远观桂花树,整个大树像什么?花朵藏在树叶中又像什么?
近赏桂花:桂花的颜色、大小、形状?是怎样生长的?一大串的桂花像什么?一朵一朵的桂花又像什么?
动态:当风吹过的时候,桂花是什么样的?桂花树的周围什么样?
在观赏与启发后学生写出了如下片段:
生1:桂树高大、繁密,就像一把遮阳的大伞,又像给小青蛙挡雨的巨大蘑菇。桂花是金黄色的,花小小的。有的还没开,就像米粒一般;有的只开了一两瓣,像小朋友的小手;有的全開了,像展翅欲飞的蝴蝶,可爱极了!微风吹来,桂花漫天飞舞,一群小蜻蜓也赶来凑热闹,纷纷飞过来,围着桂花树翩翩起舞。
生2:桂花金黄金黄的,就像闪亮的小星星,躲在碧绿碧绿的树叶中。桂花的形状非常奇特,它们一簇一簇地生长,有的连起来像一串串美丽的花环;有的像玉米粒儿;还有的像黄灿灿的爆米花儿。单朵的小桂花形状更奇特,就像娃娃张开的小手掌。仔细一瞧,花里还有两根小小的花蕊呢!就好像两颗小爱心,又像两把小扇子,更像展翅欲飞的蝴蝶!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把学生关在教室里闭门造车,只会导致小学生作文无话可说。只有走进大自然,重拾童真,孩子们笔下的世界才不会显得苍白无力、毫无生趣。
二、引进小游戏,激活童趣
游戏是孩子们唯一乐此不疲的活动,游戏也是激发学生作文的最佳形式。在作文中引进小游戏,激活童趣,何愁学生写不出生动活泼、充满童趣的美文。
例:《吹泡泡》
听到要写《吹泡泡》的作文时,不少学生开始愁眉苦脸:这有什么好写的?而当我把吹泡泡的游戏引进课堂时,学生们的眼睛一下子亮了,大家一齐欢呼起来。游戏之前我请小朋友从以下几方面仔细观察:
1.如何才能吹出好看的泡泡?
2.泡泡的大小、形状如何、像什么?在阳光的照耀下,它的颜色怎么样?
3.泡泡如何运动、吹往何方、最后如何消失的?
游戏开始了,台上的小朋友努力吹泡泡,台下观察的小朋友则不断发出惊叹声。我趁机问吹得好的小朋友:用什么样的力气才能吹出好看的泡泡?在亲自感受后,他们认为要“不轻不重地吹”,吹重了反而吹不出泡泡,而吹轻了泡泡则比较小。
当小朋友吹出大而成串的泡泡时,我适时地问他们:这串泡泡像什么?
生1:像一条巨龙。
生2:像一列飞驰的火车。
当有人吹出小小的、连续不断的泡泡的时候,我再问:这时的泡泡像什么?
生1:像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珍珠。
生2:像一串串玲珑可爱的马奶葡萄。
当有人吹出一个巨大、单个的泡泡时,我又问:这个泡泡好大呀,它像什么?
生1:像一个大水晶球。
生2:像一个有趣的大皮球。
师:快看,这些泡泡是什么颜色的呀?
生1:五颜六色(其他人补充:五彩斑斓、五彩缤纷、晶莹透明……)
生2:像梦幻的彩虹桥一般。
过了一会儿,教室里充满了泡泡。此时再问:这些泡泡飞往何方?会怎么样?
生:泡泡载着我飞向蔚蓝的天空……
引进小游戏后,孩子们的童趣被激活,作文开始变得精彩纷呈。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可见,只有激活童趣,才能使学生产生写作的内在动力,从而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写作。
三、创设新情境,发掘童心
语文的学习必须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作文教学也应当创设一个与学生现实生活相似的交际情境。通过创设新情境,为学生们提供语言表达的氛围,从而使其走出无话可说的误区。
例:看图作文《孙悟空的妙计》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四幅画,看清画上人物在干什么。
然后请学生用一两句话把四幅图的大意说清楚,最后我请了两个小朋友当场演一演这个故事。
八戒手捧“橘子皮”和悟空手拿“木棒”上场了,场下学生一片欢呼。
师:他们这是到哪儿去呀?
生1:他们要去捉妖怪。
生2:他们经过一座山要去化缘。
师:注意观察他们的表情动作。
生:八戒一边得意洋洋地哼着歌儿,一边啃着西瓜……
师:悟空差点被瓜皮害得摔跤,这时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生:我很生气:“这小子太不像话了!一点儿也不爱护环境!得想个办法教训他一下。”
……
师:悟空是怎样把瓜皮变到八戒脚边的?
生:他挠挠脑袋,拔了一根毫毛,轻轻一吹,嘴里念叨着“变”西瓜皮就神奇地飞到了八戒的脚边……
师:八戒摔倒后心里想什么、会说什么呢?
生:他气呼呼地说:“唉呀,是哪个讨厌的家伙乱扔垃圾,害得老猪我摔了个四脚朝天?真是太可气了!”
师:这时悟空是怎么趁机教育八戒的呢?
生:“呆子!这不正是你自己乱扔的垃圾吗?你还怨别人!看你以后还要不要乱扔垃圾,破坏环境了!”
……
这节作文课给我的启示是:要在尽可能的情形下,创设切合孩子们生活实际的新情境,深度发掘孩子们的童心,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很明显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通过快乐作文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如果教师能提供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激活孩子们的童真、童心、童趣,点燃表达激情,孩子们一定会插上想象的翅膀,在快乐作文的天空里飞得更远!
一、走进大自然,找回童真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很多时候我们过分注重课堂,往往轻视了学生多彩的生活。因此,在快乐作文教学中,我带领孩子们走出了枯燥的课堂,重新走进美好的大自然,找回被遗忘的童真,点燃孩子们对文学的兴趣。
例:《桂花》
秋天来临,学校里的桂花开了,到处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香味。我带领学生到校园里亲自感受桂花的美和香。
师:启发学生先闻香味:闭上眼睛深呼吸,你闻到了什么?
生1:好甜的桂花香味呀!我觉得嗓子里甜甜的、痒痒的……
生2:闻到这香味,就像是吃了棉花糖一样美滋滋的……
师:远观桂花树,整个大树像什么?花朵藏在树叶中又像什么?
近赏桂花:桂花的颜色、大小、形状?是怎样生长的?一大串的桂花像什么?一朵一朵的桂花又像什么?
动态:当风吹过的时候,桂花是什么样的?桂花树的周围什么样?
在观赏与启发后学生写出了如下片段:
生1:桂树高大、繁密,就像一把遮阳的大伞,又像给小青蛙挡雨的巨大蘑菇。桂花是金黄色的,花小小的。有的还没开,就像米粒一般;有的只开了一两瓣,像小朋友的小手;有的全開了,像展翅欲飞的蝴蝶,可爱极了!微风吹来,桂花漫天飞舞,一群小蜻蜓也赶来凑热闹,纷纷飞过来,围着桂花树翩翩起舞。
生2:桂花金黄金黄的,就像闪亮的小星星,躲在碧绿碧绿的树叶中。桂花的形状非常奇特,它们一簇一簇地生长,有的连起来像一串串美丽的花环;有的像玉米粒儿;还有的像黄灿灿的爆米花儿。单朵的小桂花形状更奇特,就像娃娃张开的小手掌。仔细一瞧,花里还有两根小小的花蕊呢!就好像两颗小爱心,又像两把小扇子,更像展翅欲飞的蝴蝶!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把学生关在教室里闭门造车,只会导致小学生作文无话可说。只有走进大自然,重拾童真,孩子们笔下的世界才不会显得苍白无力、毫无生趣。
二、引进小游戏,激活童趣
游戏是孩子们唯一乐此不疲的活动,游戏也是激发学生作文的最佳形式。在作文中引进小游戏,激活童趣,何愁学生写不出生动活泼、充满童趣的美文。
例:《吹泡泡》
听到要写《吹泡泡》的作文时,不少学生开始愁眉苦脸:这有什么好写的?而当我把吹泡泡的游戏引进课堂时,学生们的眼睛一下子亮了,大家一齐欢呼起来。游戏之前我请小朋友从以下几方面仔细观察:
1.如何才能吹出好看的泡泡?
2.泡泡的大小、形状如何、像什么?在阳光的照耀下,它的颜色怎么样?
3.泡泡如何运动、吹往何方、最后如何消失的?
游戏开始了,台上的小朋友努力吹泡泡,台下观察的小朋友则不断发出惊叹声。我趁机问吹得好的小朋友:用什么样的力气才能吹出好看的泡泡?在亲自感受后,他们认为要“不轻不重地吹”,吹重了反而吹不出泡泡,而吹轻了泡泡则比较小。
当小朋友吹出大而成串的泡泡时,我适时地问他们:这串泡泡像什么?
生1:像一条巨龙。
生2:像一列飞驰的火车。
当有人吹出小小的、连续不断的泡泡的时候,我再问:这时的泡泡像什么?
生1:像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珍珠。
生2:像一串串玲珑可爱的马奶葡萄。
当有人吹出一个巨大、单个的泡泡时,我又问:这个泡泡好大呀,它像什么?
生1:像一个大水晶球。
生2:像一个有趣的大皮球。
师:快看,这些泡泡是什么颜色的呀?
生1:五颜六色(其他人补充:五彩斑斓、五彩缤纷、晶莹透明……)
生2:像梦幻的彩虹桥一般。
过了一会儿,教室里充满了泡泡。此时再问:这些泡泡飞往何方?会怎么样?
生:泡泡载着我飞向蔚蓝的天空……
引进小游戏后,孩子们的童趣被激活,作文开始变得精彩纷呈。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可见,只有激活童趣,才能使学生产生写作的内在动力,从而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写作。
三、创设新情境,发掘童心
语文的学习必须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作文教学也应当创设一个与学生现实生活相似的交际情境。通过创设新情境,为学生们提供语言表达的氛围,从而使其走出无话可说的误区。
例:看图作文《孙悟空的妙计》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四幅画,看清画上人物在干什么。
然后请学生用一两句话把四幅图的大意说清楚,最后我请了两个小朋友当场演一演这个故事。
八戒手捧“橘子皮”和悟空手拿“木棒”上场了,场下学生一片欢呼。
师:他们这是到哪儿去呀?
生1:他们要去捉妖怪。
生2:他们经过一座山要去化缘。
师:注意观察他们的表情动作。
生:八戒一边得意洋洋地哼着歌儿,一边啃着西瓜……
师:悟空差点被瓜皮害得摔跤,这时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生:我很生气:“这小子太不像话了!一点儿也不爱护环境!得想个办法教训他一下。”
……
师:悟空是怎样把瓜皮变到八戒脚边的?
生:他挠挠脑袋,拔了一根毫毛,轻轻一吹,嘴里念叨着“变”西瓜皮就神奇地飞到了八戒的脚边……
师:八戒摔倒后心里想什么、会说什么呢?
生:他气呼呼地说:“唉呀,是哪个讨厌的家伙乱扔垃圾,害得老猪我摔了个四脚朝天?真是太可气了!”
师:这时悟空是怎么趁机教育八戒的呢?
生:“呆子!这不正是你自己乱扔的垃圾吗?你还怨别人!看你以后还要不要乱扔垃圾,破坏环境了!”
……
这节作文课给我的启示是:要在尽可能的情形下,创设切合孩子们生活实际的新情境,深度发掘孩子们的童心,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很明显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通过快乐作文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如果教师能提供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激活孩子们的童真、童心、童趣,点燃表达激情,孩子们一定会插上想象的翅膀,在快乐作文的天空里飞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