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里的大世界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xin0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们在很小的时候,对“存在”都有过自己的朦胧体会,“我是谁?”“世界是什么样的?”是孩子最经常提出的问题。而《登登在哪里》这本书的作者马怡女士用简单而朴素的文字回答了孩子们的问题,像一首儿歌一样朗朗上口。回文诗的形式,很好地将诗歌的韵律感和空间的层次感结合在一起,饶有趣味。
  那一年,在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工作的马怡有了一个孩子,她给孩子取名叫“登登”。马怡住在北京的新外大街,孩子的父亲是个登山运动员——这些原本都是些琐碎的细节,但是因为有了“登登”这个孩子,生活里就不免多了许多亮色。于是,原本研究汉简、专门跟故纸堆打交道的马怡居然开始活灵活现地写起了儿童诗。我们现在回想起来,她的这些诗歌,可不就是妈妈献给孩子的花朵嘛。
  马怡写给“登登”的诗里面,有一首叫做《宇宙里的星星》,我们应该记住它,这,就是《登登在哪里》最早的样子。
  宇宙里有许多星星
  在许多星星中有一颗星星叫地球
  地球上有许多国家
  在许多国家中有一个国家叫中国
  中国有许多城市
  在许多城市中有一座城市叫北京
  北京有许多街道
  在许多街道中有一条街道叫柳树胡同
  柳树胡同里有许多房子
  房子上有许多窗户
  在许多房子的许多窗户中
  有一个挂着蓝窗帘
  窗帘里是一个房间
  房间里有一张小床
  小床里有一条红色的棉被
  棉被里坐着一个小小的娃娃
  那就是你,孩子
  在听妈妈讲故事
  你在听妈妈讲故事
  盖着红被子,坐在小床上
  小床放在房间里,窗上挂着蓝窗帘
  这房子就在柳树胡同
  柳树胡同是北京的一条街道
  北京是中国的一座城市
  中国是地球上的一个国家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星星
  但是真的要用这首诗歌做成一本很好的图画书,却相当难。因为它题材单纯,语言朴素,没有很强的故事情节,如果做不好,就很可能像科普教材。如何能吸引孩子,形象地表达出诗歌里层层递进的空间概念,让孩子不断有发现的惊喜呢?
  孩子们的提问,浅一点,可以看成对空间、地理位置的追问,深一点,可以看成对生命本身的追问。如何用图画回应这种提问呢?作为自然的人,作为社会的人,作为文化的人,怎样才可以和谐地体现在“登登”身上呢?
  纵观发达国家出版的图书,其实越小的孩子读的是体积越大的书,更有很多是可以趴在地上读的地板书。孩子可以在自己铺展开的“大”书里去寻找、去发现想要的东西。于是,用整张纸来表现城市地图的构想就这样在头脑中定下来了。那又该如何解决其它的画面和这张图之间的衔接关系呢?在不断尝试不同的折叠纸张的方式和打开的方式,讨论画面在折叠过程中的衔接问题后,最佳的方案终于确定下来了。
  《登登的一天》是从登登在妈妈怀里看书的场面开始画起来的。妈妈和孩子分享一本书,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生活场景,画里的小登登读的书不是别的,正是《登登在哪里》。用这张画来做全书的“眼”,《登登在哪里》讲空间,讲一种对生命、对我们所生存的世界的理性追问;《登登的一天》讲时间,讲个体生命对生活的感性体验与热爱。两本书的互相配合下,登登不再是一个抽象的“符号”,而成为真正有血有肉的具体生命形象,活活泼泼地走近孩子们的内心。
  其实回环诗本身并没什么稀奇,以回环诗作为线索的图画书也有很多,但是《登登在哪里》却实在是完全不一樣的。蔡皋(国内优秀图画书作者)母女天才的形式设计,让孩子们每翻一页都有期待、有惊喜,当最后整本书变成一张巨大地图的时候,孩子的心也跟着丰盈了起来。而在这最初的惊喜之后,孩子们细细去寻找画面上的一个个城市,一座座建筑的时候,才会更深刻地体会到,原来这本书是这么的丰富。
  从这个角度看,这本书的阅读是要分成好几个阶段的:惊喜的阶段、探索的阶段,最后还有感悟的阶段。感悟什么?感悟诗的深邃和朗朗上口,又引起人不停地联想——当最后孩子在画面上、在诗歌里找到深藏着的那个“我”时,妈妈也一定会和他/她一起,感受到成长的喜悦。
  很大很大的宇宙里有很多很多星球。很多很多的星球里有一个星球叫地球。拥有很多很多国家的地球上,有一个国家叫中国……在中国,在北京,很多很多的大街里有条大街叫东街。有很多很多大街的东街里有大楼、有四合院。在一个四合院里,住着一个小登登。本书另外一个奇特之处是它完全由一整张纸折叠而成的,随着阅读展开,书越来越大,书里的世界越来越小,直到最后,聚焦到小登登……
  这是一本好玩有趣、可以翻来翻去的书。在翻来翻去之中,世界的宏观、微观层次分明地呈现在孩子面前,孩子们开始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站在哪里,让他们很轻松就掌握了认知世界和自我定位的方法。
  奇异的文字与精美而极富创意的图画相得益彰,共同构建了这本神奇的图画书。让我们一起翻来翻去,开始一次奇异之旅。
其他文献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曾说,一个作家一辈子都在写同一个主题,但这话套在小说家林郁庭身上,却有点不太适用。她兴趣广泛,脑筋动得快,下笔也快,对香水等小对象有兴趣,便写了小说《离魂香》;喜爱饮食与烹饪,便写出美食小说《爱无餍》,活色生香,引人胃口大开。文字明确利落,读来叫人好过瘾,问她题材怎能如此源源不绝?她却说这些都是生命的机缘,碰上什么,有了兴趣便写,煞是轻快。而这次,林郁庭把场景拉到上海,如她书中
期刊
二十年前,作家还是一个扑朔迷离的名词,源于空间与地域的隔离,纸本阅读弥补了作者与读者之间咫尺天涯的陌生感。后来的后来,像回忆一段古老的传说,传统写作集体转型,几乎在一夜之间,红泥小火炉的温情转换成觥筹交错的狂欢。  这些年,写作这种职业与写作本身分离,小说家也被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时光倒回二十年前,彼时的曹寇16岁,青春期的酒瘾才刚开始,偶尔沉浸在文字的排序中,尚未遇见自己“中间代”、“先锋派”的
期刊
2011年春天,在大连中山区客运码头旁,港湾广场港湾街一号空空荡荡的十五库二楼,回声书店打开一种新的可能性。  距此四年的冬天,Linlin想开书店的念头开始萌生。当时她并不清楚自己需要通过开书店做什么,实现什么。她和所有喜欢看书的文学青年一样,觉得开书店无比浪漫有趣,她在想象中的书店倾斜的阳光下慵懒地翻看一本小说,腿上卧着一只温顺的猫。反对和质疑的声音她全都听不进,不是因为思路清晰或者很有自信,
期刊
今年八月的上海书展,别有新意地来了一番与独立书店的热恋——邀请了10家实体书店设摊展览。其中最为显眼最具体验感的便是字里行间的空间——原木的背景墙面上,暖色的灯光打在绿色的水滴状的Logo;穿过排排书架,是一个吧台和咖啡区域,在逼仄的空间里将字里行间的基本型态展示给了市民。  2001年7月,字里行间的第一家店慈云寺店在北京朝阳区远洋国际中心开业。或许不少人已经忘了,2000年前后,是大陆实体书店
期刊
前不久两岸签署服贸协议的事情,在台湾引起轩然大波。台湾的出版产业被某些业者视为一个典型的,将在开放市场的过程中迅速被大陆的庞大资本击败、并吞噬的产业;我们伟大、自由而珍贵的出版产业,是如此的脆弱,只要大陆业者借着印刷注资叩关,我们“原来就小型、纳米型的业者”就会“形同以卵敌石,难逃被消灭或并购的命运”(郝明义:《我们剩不到二十四小时了》)。  这是真的吗?台湾的出版产业真的如此脆弱,如此不堪一击吗
期刊
那是哪里的岛屿呢  对现在还互相安慰的人们  鸟已不再回来  水荫萍《彩色雨》  《南风》是一本关于台湾彰化县大城乡台西村的纪实摄影与报导作品。这个目前常住人口只有四百多人的小村,多数为老人与隔代教养的孩童,位于浊水溪出海口的北岸。这里的人世代以农渔业维生,冬天吹的是强劲的九降风,以往他们最期待的是春分过后扬起的南风,但如今南风吹来的是污染,是死亡。  西瓜与标语  在面对台61线公路彰化县大城乡
期刊
立体书与普通纸质书相比,历史也不短,但却一直未有很大的发展。针对本期专题所探讨的立体书,我认为它完全有望走俏儿童书市场。  首先是儿童喜欢立体书。他们对世界的探索欲望、童趣,使他们喜欢图文并茂的书,但相比之下立体书的吸引力更大,因为立体书形象生动,表达直观,且易于引起孩子好奇心。多变、有层次感、有神秘感,给孩子很多惊喜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开发孩子的创意潜能。孩子喜欢,家长也认为对孩子有帮助,自然会
期刊
漫游者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是隶属于台湾大雁出版集团的出版品牌(非全资)。庄子云:“超然世外,欲乘物以游心。”“漫游者”意味着自由自得,也因此,漫游者文化在出版方向上最大的特点是“不设限”。文学、人文、艺术、商业、学习、生活杂学,以及解决问题的实用学,这些都是漫游者文化的范畴。“但或许,我们只是找到了一些想与别人分享的书。”总编辑李亚南说。  出版社的出版方向与李亚南的专长向来有很
期刊
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每年在上海举办的大大小小的展览多如牛毛,而其中最能吸引老少妇孺集体出动的第一展,非上海书展莫属。每年的八月,哪怕有着烈日的炙烤,或是台风的肆虐,市民总会风雨无阻地汇集于书展现场,年年如斯,甚至成为了每年夏天上海的一道独特风景。  没有多少人会想到,最初只是局于一隅的沪版图书订货会,如今会成为举国瞩目的大型书展。而如今的上海书展,就像是一场文化圈的盛会,每年的这个时候,作家、出
期刊
以“弹”字来形容立体书给读者的那种“跃然纸上”的感觉,应该是再合适不过了。“立体书”的“立体”,来源于英文pop-up一词,这个中文译意为“突然出现,上托”的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地看着书中提到的各种景象突然“弹”起在眼前一样。  作为一种图文并茂的书籍,立体书在吸引力上与图画书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与图画书在市场上的广受关注与热销不同,立体书却一直没有真正走进广大讀者的视野。这一方面与其高昂的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