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对比研究新闻报道的语义韵倾向

来源 :校园英语·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闻报道承载新闻态度,语义韵对这种态度的实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采用语料库语言学的相关研究方法,探究英国媒体BBC(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英国广播公司和中国对外媒体China Daily《中国日报》新闻报道中关于中国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大阅兵相关表述的语义韵,进而阐释新闻语篇凭借语义韵呈现态度意义的机制。
  【关键词】语料库 新闻报道 语义韵
  一、引言
  新闻媒体作为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介,一直追求的是真实准确、不偏不倚。作为一种直截了当的发言方式,新闻报道可以代表新闻媒介对当前的重要事件和问题表明态度,所以很有必要研究新闻语篇中媒体非客观的报道,探究语言层面的特点以及结合所处的社会背景,深入挖掘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目的。新闻报道语篇中的语言分析并不是语篇中全部出现的词汇分析,所分析的主要是语篇中直接导向性的词语,也就是“关键词”。它们的表达方式,意义的变化,尤其是隐藏在这些词汇背后的潜在意义。而语义韵是指节点词与某一类词语或语法现象反复共现不断积累形成常模,从而表达某种特定的态度意义。因此,本文将尝试以语义韵方法分析新闻报道中客观话语背后的态度意义。
  二、文献综述
  语义韵是语料库语言学迄今为止发现的重要语言运作机制之一,它是指节点词的搭配词在其语境里营造的一种语义氛围,有积极语义韵、消极语义韵和中性语义韵三种。如果节点词吸引的词项几乎都有积极涵义,那么该词具有积极语义韵。相反,如果节点词吸引的词项几乎都有消极涵义,那么该词具有消极语义韵。已有的语义韵研究,多数是通过分析语料库中的相关数据,发现某些词项的语义韵特征。
  三、语义韵解析
  1. BBC“PROVE”与 China Daily“DEMONSTRATE” 对比分析。为了揭示英国媒体关于中国反法西斯胜利大阅兵的报道绝非客观,下文将以BBC对此报道中所用标题“What is China trying to prove with military parade?”中所用词“PROVE”与China Daily中相应报道中用词“DEMONSTRATE”进行语义韵对比分析,在这俩篇报道中“PROVE”与“DEMONSTRATE”均表示“证明,证实”之意。
  (1)“PROVE”语义韵分析。在BNC语料中搜索动词“PROVE”,随机得到100条索引,逐条分析每条索引中“PROVE”的使用情况。“PROVE”左搭配主语,以不含感情色彩以及不加修饰的中性人称为主(90%)人称以及组织机构为主。其中,在口语语料库中当“PROVE”与“try to”相共现时,其语义带有明显消极意义,其中“What is someone trying to prove?”同样表达证明之意,却含有对某人的行为表示生气和不理解。例如:What are you trying to prove? I really do not see you。“PROVE”倾向搭配:1)观点、事实以及自己本身,例如:facts、innocence、myself、murder、herself、skills、improvement、crucial等,表达了展示,展现,证明(自己的实力)亦或是证实某些事实或者观点,后面所搭配词语既有消极意义又有积极意义的词语,形成错综语义韵。2)搭配不定式以及从句,例如prove to be true、prove that...等,同样是表达证明之意。
  从节点词“PROVE”语料库中的搭配和类联接以及分析所得的语义趋向,可以发现该行为主要用于表达“证实”之意,以中性语义韵为主,然而在口语“What is someone trying to prove?”中,其语义韵带有明显的消极态度。
  (2)“DEMONSTRTE”语义韵分析。在BNC语料库中随机抽取“DEMONSTRTE”作为形容词的100条索引,观察得到以下结果:
  “DEMONSTRTE”左搭配即其动作的施事者或者名词,基本多为中性。右搭配demonstrate 的内容在类联接形式中,体现出通过提供证据或者事件来证明或者表达、表现以及显露一些事情,以积极45条和中性30 为主,搭配多为值得庆祝的、有巨大进步的事情或者是需要证实以及说明的内容,例如:significant associations、positive human attitudes、real progress、her newly acquired skills。总体而言,呈现比较偏向积极的混合语义韵。与prove相比之下,demonstrate在证明以及证实个人以及国家的进步和实力时无反语以及讽刺之意,只是客观地在表达。
  2. BBC“LAVISH”与 China Daily“GRAND” 对比分析。为了进一步明确英国媒体对于我国大阅兵所展现出的态度,将抽其所用词与我国的新闻媒体进行语义韵对比分析。首先,“LAVISH”与“GRAND”在各自的报道中均表示盛大之义,修饰“parade”。本文接下来就将对“LAVISH”和“GRAND”两词在英国现代英语语料库BNC中做具体分析。
  (1)“LAVISH”语义韵解析。在BNC语料中搜索“LAVISH”,取其形容词形式,随机得到100条索引,逐条分析每条索引中“LAVISH”的使用情况。
  “LAVISH”左侧搭配较为混合、均衡,以不含感情色彩和不加修饰的物主性人称代词、动词及介词为主(70%)。与此同时,左侧常搭配一些消极副词对其修饰,如extremely、too、notoriously。观察右搭配可以确定“LAVISH”这一词作形容词时所表示的语义,搭配有中性意义的词语有15条,如affair、houses、costumes、home等,带有明显积极意义的有7条,如bloom及opportunity等,带有明显消极意义的词有22条,例如daydream、insane amounts of celebrations、bitterness。“LAVISH”作为形容词时的倾向搭配:1)各类宴会以及食物、服装、建筑等(70%),例如banquet(10次)、meal(4次)、dinner(3次)、costumes(5次)等,这些与一些副词相结合与该词搭配之后,均表达过分多铺张以及丰盛。2)以“be lavish with”为常见搭配,常一起共现的词语有gift、praise、attention等,所要表达的含义为过分慷慨地给予,过于大方地出手。总体而言,从节点词“LAVISH”在语料库中的搭配和类联接以及分析所得的语义趋向,可以发现其词表達了其内含事物过多,华丽,超出了正常的范围,通常营造的是消极氛围,也有少些有积极影响或是正常描述,不惨杂消极与积极的态度,所以该词以消极语义韵为主,辅以中性语义韵。   (2)“GRAND”语义韵分析。在BNC语料库中随机抽取“GRAND”作为形容词的100条索引,观察得到以下结果:“GRAND”左搭配多为中性的物主性形容词性代词以及形容词等。“GRAND”右倾向搭配:1)右搭配以不含感情色彩不加修饰的中性大建筑物以及机构等为主(40%),用于名称,例如 the Grand Canyon、the Grand Junction、the Grand Banks、the Grand Lake等。2)搭配中性名词,用于表达宏大的,盛大的,有气派的,例如 a grand plan/design/plan/strategy/jury等(40%)。3)搭配一些上层的组织机构以及上层社会的人,用于表达其高高在上的,气派的,例如jury(10%),the Grand Duchess Elena(大公夫人埃琳娜)。总而言之,“GRAND”作为形容词时,修饰各类事物以及活动之时,均表达其盛大、壮丽以及重大之意,营造出中性偏积极的氛围,以中性语义韵为主,辅以积极语义韵。而在其修饰人时,虽使用较少,但呈现出一些中性偏消极的语义韵。
  四、讨论
  首先,中国在北京举行的是一次极具纪念意义的盛大的阅兵仪式,然而在BBC媒体使用的却是“lavish”,一个含义是盛大奢华,含有奢侈挥霍意味的形容词,呈献给读者的是带有个人感情色彩的报道,是在有意贬损中国的形象。其次,在报道的标题中所用“prove”加其共现的话语形式,所译同样是《中国想通过阅兵证明什么?》潜意识却表达了对中国此次阅兵的不满。BBC如此表述,同时在一段时间内的新闻语篇中反复使用,深化了其庞大的读者群对这一信息的接收。那么如果只接受这一信息来源或者相似新闻源媒体在理解这篇对于中国阅兵的报道的描述时就会产生相应的态度,认为中国是借这次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的阅兵来凸显中国的实力,炫耀中国强大的国际大国的重要地位。相对的,该报读者便会对中国此次阅兵的真实目的进行怀疑。
  China Daily 是中国面向全世界的国家英文报刊,对外宣传中国的主流思想,是外国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因此不仅其报道内容能够提供不同角度的信息,其词句隐含的语义韵也能够渗透其读者对其中的态度的体会。该报对于我国此次阅兵的意义描述非常明确,表述时也常用“grand” 来形容此次阅兵仪式,同时用“demonstrate” 来表达中国此次阅兵只是正常的展示,并无其他意思,正是表达了其盛大之意,没有表达分歧。
  五、结论
  语义韵作为意义单位在语篇中作用的态度功能和意义,决定并限制与核心词汇共现的搭配内容、语法型式,因此在研究语义韵时,从搭配词、类联接、语义趋向来展开,以求从现象看到本质,反向推理出语义韵。英国主流媒体BBC以及中国对外媒体China Daily对我国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大阅兵的报道的所用词句的不同,因其潜在的语义韵倾向的不同,不同程度上呈现出各自报道媒体的态度。
  本文所析英国主流媒体BBC对我国阅兵的报道,虽然所表达也在描述此次阅兵的情况,然而细察其遣词造句并辅以语义韵分析法便可揭示此媒体对我国阅兵的意义进行了其他的解读。语义韵代表的宇篇功能与态度明确表明了其媒体在新闻报道中表面上看似是表态客观,实则通过本族语者所能理解和体会到的态度意义即语义韵,选择词语,建构事实,在新闻报道中传递态度,引导读者。
  参考文献:
  [1]Bell,A.The Language of New Media[M].Oxford:Blackwell, 1991.
  [2]Hunston,S.Semantic prosody revisite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rpus Linguistics,2007,(2):249-268.
  [3]廖艳君.新闻报道的语言学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6.
  [4]杨斯思.BBC关于世界经济论坛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语篇分析[D].东华大学,2014.
  作者簡介:罗丹妮,在哈尔滨理工大学攻读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目前是研二学生。
其他文献
会议
会议
会议
简要介绍Rogowsik线圈的测量原理,给出了测量系统的民和测量结果,测量结果表明:采用谐振逆变电源作充电器和采用闸流管作放电回路主开关,使得脉冲发生器具有脉冲放电幅度晃动小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