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Hello,夏烈,你有没有过被父母的期望压得喘不过气的经历呢?现在的我就处于这样的状态之中。
从小,爸爸妈妈对我的期望就很高:考试要考第一,要当班长,要评上“三好学生”……当然,我也没让他们失望过,从小到大,我的成绩都是很不错的。现在我上了高中,他们自然希望我将来能考上“一本”线,上重点大学。在他们看来,我的成绩在班里不是第一就是第二才是正常的。
可事实上呢?山外有山,考上了这所重点高中,我才知道自己并不是最好的,班里还有很多很厉害的同学,我的成绩只能排在中等。一年过去了,我努力地学习,但成绩始终达不到理想的水平。
对于我成绩上不去的情况,爸爸妈妈很恼火。也许是觉得我一定考不上重点大学了,最近,他们提出让我去学画画,作为美术特长生去考艺术类重点院校。我已经上高二了,现在再来学画画,根本学不好吧?!而且我自己一点也不喜欢画画!可是,我的成绩确实上不去,即便努力了还是成效不大,我不得不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如果不学画画,可能我真的就考不上好大学了;而作为美术特长生,或许还能有一线希望上好大学。虽然自己不喜欢,但为了不让爸妈失望,也让自己能考上好大学,我是不是应该妥协呢?
Flying
Dear Flying:
看到你的英文名字,觉得这应该是你最真心的渴望吧?整个来信都沉浸在被压抑的现实诉说之中,到了署名终究要昂扬一下自己的期望,算是低调的抵抗,我喜欢。
每个年轻人都希望自己能够飞翔,不被过多的纪律羁绊,发挥自己的理想和热忱,成为自信、快乐、有成就感的人。我内心也还有这样的年轻的冲动,我讨厌现实中的陈规和虚伪,我依旧愿意相信这样的状态就是人生最棒的状态,所以我理解Flying的向往。
只是,客观世界是一个充满地心引力的世界,提醒我们俯身看脚下——飞翔是有条件的,所在的生活空间决定了飞翔的起点。从这个角度想,我们也可以认为,飞翔实际上有地心引力的功劳,只有在决定了地平线之后的展翅高飞才展现杰出者的才华。那么,让我们从这个意义上开始交流吧。
“父母对我期望很高,怎么办?”
在目前这个年龄段,父母的高期望都表现在升学上。因为你已经在重点高中,父母就觉得你应该考上“一本”线,上重点大学;结果发现你“成绩始终达不到理想的水平”,于是一番恼火中要求你临阵磨枪,改弦易辙,转作美术生,考艺术类院校。
父母期望的高和低,跟过往的心理预设有关。因为你过去“没让他们失望过”,他们的心理预设就是你理应在高中里依旧出类拔萃、名列前茅,理应考上重点大学。这类高期望的父母确实会令孩子挺辛苦、备感压力。不过梳理他们的心理轨迹,不难发现所谓“高压”,主要来自他们无法顺应你过去的出色和今天的中等之间的变化,无法从容地对待子女学习上的波折。你在来信中比较清楚地陈述了父母心理变化的过程,这不仅仅是对他们言行的碎碎念,也是一个理解他们行为和思想轨迹的机会。
既然父母对学习成绩的起伏一时难以从容面对,那不如由我们来掌握理解的主动权,承认他们有期望也是很正常的,如同学习成绩在不同的竞争环境中总有起伏一样正常。
人只要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建设,就不会很焦躁、很粗暴或者很逆反,就会互相体谅、鼓励。这一点不光是孩子要学习,成人同样要克制、要学习。
当然,还有些父母把期望表现得很高,只是为了给孩子一个适当的压力阀,免得孩子过于放松。这其中有一定的表演性,他们内心也是做好了心理建设的,不一定非华山一条路不可,逼迫一下,确实有困难就退而求其次,采用的语言以激励、理解为主。我觉得这就问题不大。孩子们也要领父母的情,做力所能及的努力和回馈。
“临阵磨枪转学画画行不行得通?”
回答这个问题得一分为二。
首先,我是很不满意在高考指挥棒下的人才遴选模式中出现的各种功利行为的,临阵磨枪转学画画就是其一。觉得文化课分数不够,进不了好大学,于是高二时节纷纷“赶”孩子如赶鸭子上架一般,逼他们转为美术生,让他们走另一条还是千军万马在过的独木桥,勉强发挥他们文化课上一点残余的优势,挤进大学校门。
我工作的学院就是大学下设的美术类学院,我能清楚地看到靠这样突击考上大学的孩子有多少是不热爱艺术的、对艺术一知半解的、文化课和艺术课都半吊子水平的。除了少量可以通过大学的学习和熏陶真正领悟到艺术的窍门和境界的,还有不少孩子到毕业时仍迷茫于自己为什么会学这个、将来能做什么、该做什么。
另一方面,我也不得不告诉你,很多高二转型、临阵磨枪的同学确实幸运地进入了大学校园,成功实现大学梦,拥有一纸好文凭。如果你考虑到这些现实的需求,转为美术生学画画也不是不可选择的路径。当然,有理想和有智慧的孩子可以在进入大学之后将自己的特长与所学结合,或者另修自己喜欢的课程、专业,也可以在研究生阶段再次调整到自己更感兴趣的方向。
即便现在在要不要转作美术生的问题上妥协了,最后成功实现了大学梦,我觉得我们依旧不要忘记现行的考试机制存在的弊端,期待它的改革,以更符合新时代选拔各类人才的要求。我们要做明智的人,不要做被现实扭曲了价值观和判断力的人。
“我的能力是否值得怀疑?”
答案很简单:不。
你在来信的开篇就问我,是否曾经也被父母的期望压得喘不过气来。我的经历跟你不太相同,我当年读的是普通中学,虽然高考是中国所有学生的瓶颈,必然受挤压,但那时候大学录取率才27%,上不了大学也不可耻。况且我从来没有优秀到令父母期望很高,他们的心理预设还不至于让我喘不过气。我是在高中毕业工作后被社会的压力逼回来学习的,同时也是被自己的兴趣牵引着选择了热爱的专业——中文,我重新回到了大学的课堂。而即便没有再上大学,我相信自己也不会脱离阅读、研究和写作。
真正的学习源自内心的渴求,真正的学习也必然跟年轻的个体深入社会、自然和生命奥秘有关。所以考试分数一时的高低不能说明人生质量的高低,也不能说明一个人综合能力的高低。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每个人的才能是不同的,有些可以用标准化的考试来衡量,有些完全不能。常规的考试固然能够考查诸如逻辑、认知、计算、记忆等的能力,可依旧有很多能力与整齐划一的考试无关。
就社会而言,更多元的人才选拔和评价方式代表社会制度的健全与人性水准;就个人而言,自信、明智、积极、从容一定是走向完善和成功的美好力量。我们要这样期待社会,更要这样成就自己。
所以,我不直接给你意见。但支持你认识自己,认识社会,给未来的自己做主。只有这样,妥协与否才不会是最重要的,家长的期望高低也远远被你自己的高瞻远瞩抛在后面,你将为自己的趣味和梦想而活。
从小,爸爸妈妈对我的期望就很高:考试要考第一,要当班长,要评上“三好学生”……当然,我也没让他们失望过,从小到大,我的成绩都是很不错的。现在我上了高中,他们自然希望我将来能考上“一本”线,上重点大学。在他们看来,我的成绩在班里不是第一就是第二才是正常的。
可事实上呢?山外有山,考上了这所重点高中,我才知道自己并不是最好的,班里还有很多很厉害的同学,我的成绩只能排在中等。一年过去了,我努力地学习,但成绩始终达不到理想的水平。
对于我成绩上不去的情况,爸爸妈妈很恼火。也许是觉得我一定考不上重点大学了,最近,他们提出让我去学画画,作为美术特长生去考艺术类重点院校。我已经上高二了,现在再来学画画,根本学不好吧?!而且我自己一点也不喜欢画画!可是,我的成绩确实上不去,即便努力了还是成效不大,我不得不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如果不学画画,可能我真的就考不上好大学了;而作为美术特长生,或许还能有一线希望上好大学。虽然自己不喜欢,但为了不让爸妈失望,也让自己能考上好大学,我是不是应该妥协呢?
Flying
Dear Flying:
看到你的英文名字,觉得这应该是你最真心的渴望吧?整个来信都沉浸在被压抑的现实诉说之中,到了署名终究要昂扬一下自己的期望,算是低调的抵抗,我喜欢。
每个年轻人都希望自己能够飞翔,不被过多的纪律羁绊,发挥自己的理想和热忱,成为自信、快乐、有成就感的人。我内心也还有这样的年轻的冲动,我讨厌现实中的陈规和虚伪,我依旧愿意相信这样的状态就是人生最棒的状态,所以我理解Flying的向往。
只是,客观世界是一个充满地心引力的世界,提醒我们俯身看脚下——飞翔是有条件的,所在的生活空间决定了飞翔的起点。从这个角度想,我们也可以认为,飞翔实际上有地心引力的功劳,只有在决定了地平线之后的展翅高飞才展现杰出者的才华。那么,让我们从这个意义上开始交流吧。
“父母对我期望很高,怎么办?”
在目前这个年龄段,父母的高期望都表现在升学上。因为你已经在重点高中,父母就觉得你应该考上“一本”线,上重点大学;结果发现你“成绩始终达不到理想的水平”,于是一番恼火中要求你临阵磨枪,改弦易辙,转作美术生,考艺术类院校。
父母期望的高和低,跟过往的心理预设有关。因为你过去“没让他们失望过”,他们的心理预设就是你理应在高中里依旧出类拔萃、名列前茅,理应考上重点大学。这类高期望的父母确实会令孩子挺辛苦、备感压力。不过梳理他们的心理轨迹,不难发现所谓“高压”,主要来自他们无法顺应你过去的出色和今天的中等之间的变化,无法从容地对待子女学习上的波折。你在来信中比较清楚地陈述了父母心理变化的过程,这不仅仅是对他们言行的碎碎念,也是一个理解他们行为和思想轨迹的机会。
既然父母对学习成绩的起伏一时难以从容面对,那不如由我们来掌握理解的主动权,承认他们有期望也是很正常的,如同学习成绩在不同的竞争环境中总有起伏一样正常。
人只要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建设,就不会很焦躁、很粗暴或者很逆反,就会互相体谅、鼓励。这一点不光是孩子要学习,成人同样要克制、要学习。
当然,还有些父母把期望表现得很高,只是为了给孩子一个适当的压力阀,免得孩子过于放松。这其中有一定的表演性,他们内心也是做好了心理建设的,不一定非华山一条路不可,逼迫一下,确实有困难就退而求其次,采用的语言以激励、理解为主。我觉得这就问题不大。孩子们也要领父母的情,做力所能及的努力和回馈。
“临阵磨枪转学画画行不行得通?”
回答这个问题得一分为二。
首先,我是很不满意在高考指挥棒下的人才遴选模式中出现的各种功利行为的,临阵磨枪转学画画就是其一。觉得文化课分数不够,进不了好大学,于是高二时节纷纷“赶”孩子如赶鸭子上架一般,逼他们转为美术生,让他们走另一条还是千军万马在过的独木桥,勉强发挥他们文化课上一点残余的优势,挤进大学校门。
我工作的学院就是大学下设的美术类学院,我能清楚地看到靠这样突击考上大学的孩子有多少是不热爱艺术的、对艺术一知半解的、文化课和艺术课都半吊子水平的。除了少量可以通过大学的学习和熏陶真正领悟到艺术的窍门和境界的,还有不少孩子到毕业时仍迷茫于自己为什么会学这个、将来能做什么、该做什么。
另一方面,我也不得不告诉你,很多高二转型、临阵磨枪的同学确实幸运地进入了大学校园,成功实现大学梦,拥有一纸好文凭。如果你考虑到这些现实的需求,转为美术生学画画也不是不可选择的路径。当然,有理想和有智慧的孩子可以在进入大学之后将自己的特长与所学结合,或者另修自己喜欢的课程、专业,也可以在研究生阶段再次调整到自己更感兴趣的方向。
即便现在在要不要转作美术生的问题上妥协了,最后成功实现了大学梦,我觉得我们依旧不要忘记现行的考试机制存在的弊端,期待它的改革,以更符合新时代选拔各类人才的要求。我们要做明智的人,不要做被现实扭曲了价值观和判断力的人。
“我的能力是否值得怀疑?”
答案很简单:不。
你在来信的开篇就问我,是否曾经也被父母的期望压得喘不过气来。我的经历跟你不太相同,我当年读的是普通中学,虽然高考是中国所有学生的瓶颈,必然受挤压,但那时候大学录取率才27%,上不了大学也不可耻。况且我从来没有优秀到令父母期望很高,他们的心理预设还不至于让我喘不过气。我是在高中毕业工作后被社会的压力逼回来学习的,同时也是被自己的兴趣牵引着选择了热爱的专业——中文,我重新回到了大学的课堂。而即便没有再上大学,我相信自己也不会脱离阅读、研究和写作。
真正的学习源自内心的渴求,真正的学习也必然跟年轻的个体深入社会、自然和生命奥秘有关。所以考试分数一时的高低不能说明人生质量的高低,也不能说明一个人综合能力的高低。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每个人的才能是不同的,有些可以用标准化的考试来衡量,有些完全不能。常规的考试固然能够考查诸如逻辑、认知、计算、记忆等的能力,可依旧有很多能力与整齐划一的考试无关。
就社会而言,更多元的人才选拔和评价方式代表社会制度的健全与人性水准;就个人而言,自信、明智、积极、从容一定是走向完善和成功的美好力量。我们要这样期待社会,更要这样成就自己。
所以,我不直接给你意见。但支持你认识自己,认识社会,给未来的自己做主。只有这样,妥协与否才不会是最重要的,家长的期望高低也远远被你自己的高瞻远瞩抛在后面,你将为自己的趣味和梦想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