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审查通过,没有王朔署名
1997年春节刚过,北京电影制片厂的韩三平厂长约我聊聊。
大致的意思我还记得,他说:你在北影拍的三部影片,两部栽了大跟头(我知道他也忌讳说“枪毙”),作为厂长,我有责任把你打捞上岸。眼下那么多拍电影的导演跑去拍电视剧,而你却毅然投身到电影行列中来,这是难能可贵的,应该支持。
他又说:你也要从失败的阴影里走出来,最好的方式就是积极地准备剧本,和电影局多沟通,我尽全力支持你。
我问他:拍什么东西能通过呢?我显然是一个被打入另册的导演。
他说:你多虑了,就你来说是对事不对人,即使有一些成见也是可以消除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拍一部双方都能接受的电影。当然,我并不是说,让你这样的导演去拍“主旋律”,说句心里话,让你拍“主旋律”我们也不会放心。你还是应该发挥你的特点,可以拍一部贺岁片。喜剧这种形式,领导、观众、创作人员三个方面,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达成一致。重点就在观赏性上下点功夫,我认为一部高票房的电影,一点也不亚于在国内外的电影节上拿到的任何一项大奖。电影局的工作我去做,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阻力,我已经和电影局的王更年局长沟通过了,他也表示欢迎你继续拍电影。关键看本子。
他又说:现在下岗已经成了热点的社会问题,你能不能拍一部反映下岗工人再就业的喜剧?
我说:这样的题材有人看吗?不是所有的社会热点都能成为电影的卖点。下岗工人是没有心情去看电影的;在岗的人又不能理解下岗人的心情。在现实中承受苦难的人,在电影里要获得解脱。
我想起了王朔的一篇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向韩厂长大致介绍了小说的中心情节——“好梦一日游”。
韩厂长说:这倒是一个非常有想象力的电影结构,每个梦的消费者都要从中有所体会,但不能是消极的,应该是积极的,充满诚意的。把住这个方向改剧本,通过不会有问题。
韩三平找我谈话的当天,我就给身在美国养伤的王朔打了电话,王朔对事情的估计没有我乐观,他怀疑这样一篇闲得没事拿别人开涮的小说,又是他写的,是否能通过?我说可以改成你好我好他也好的故事。他同意把小说的改编权交给我,只是不抱什么希望。有一件事我有点为难,可还是对他说了,我说:为了便于剧本通过,能不能在电影上不署原著作者的名字?王朔想了想,同意了。现在想想,他当时的心情一定很复杂,从中也可以看出王朔曾经非常看重我们的友情。后来影片公映,没有王朔的署名,明眼人都知道这是改编自他的小说,每次记者问到这件事我都无言以对。
在此,我向读者郑重申明:
电影《甲方乙方》改编自王朔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
“小刚,叫‘甲方乙方’怎么样?”
1997年入夏,剧本初稿完成,取名《比火还热的心》。剧本经过北影厂厂审通过,送电影局候审。等信儿的时间很难熬,我显得有些忐忑不安。
我问韩厂长:能通过吗?
韩三平笑着对我说:放心,这次一定能过。
我又问:万一过不了呢?
韩三平严肃起来,他说:如果还不能通过,那不是你冯小刚气数尽了,就是我韩三平气数尽了!
几天后,喜讯传来,电影局负责创作的副局长王更年,给韩三平打来电话,据说电话打了一个多小时,王局长对剧本中的情节和对话,逐字逐句地和韩厂长交换了意见,并告之这些意见哪些是一定要删改的,哪些只是有些担心,哪些仅仅是出于个人的不同看法,导演可酌情考虑。最后他说:剧本原则上通过,修改后报电影局备案。同意建组筹备。
当我得到这个消息时,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喝酒!哥哥的剧本通过了!谁再说电影局不好我跟谁急!美着美着,酒醒了,想起了一件事,剧本通过了,投资还没着落。
这时,一位贵人现身了,感谢上帝,在拍电影这件事上,他老人家给我派来了一位又一位的使者。
时任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总经理的张和平约我见面。张和平有一个特点,干一行爱一行,原来做音像,推出了两部王朔的电视剧《爱你没商量》和《过把瘾》,后来当文化局长抓戏曲,又成功地推出了京剧连台本戏《刘罗锅》,演出时场场爆满。当时,他正好在全力以赴抓电影,紫禁城影业公司刚刚组建不久,一上手,就成功地推出了《离开雷锋的日子》,享誉全国。
一见面,他就说:我得给你捞出来,干活。
这句话听起来和韩三平对我说过的话如出一辙,就像他们事先商量好了一样。
我给他讲了《比火还热的心》,听了我的故事,张和平当即表示,“紫禁城”愿意投资,与北影厂联合拍摄这部贺岁片。他当晚一口气读了剧本,第二天打来电话,说:把剧本好好调整一下,干吧。
之后的工作开展得非常有效率,一方面迅速把剧本上报市委宣传部;一方面责成“北京新影联电影发行公司”面向全国预订影片的上映档期;同时组织电影院的经理、发行公司管宣传的人看剧本,开讨论会,让电影院的经理说,哪些情节观众会感兴趣,反复论证它的市场前景。
当张和平得知市委宣传部的同志对剧本有些担心的时候,他又连夜打电话给正在山西开会的龙新民部长,对剧本做了大量的解释工作。得到宣传部的批准立项后,张和平找到我。
他问:你有信心吗?
我说:有。
他说:既然你有这个信心,先不拿片酬怎么样?我们可以给你一个比例,按影片的市场效益分账,票房越高你分得越多。
我没有想到,张和平会用这种方式将我一军,但那时我已别无选择,拍电影心切,心想就是没挣到钱也不冤,还过瘾了呢。
我在合同书上签了字,从此揭开崭新的一页。
开机前,张和平随团去台湾访问,在香港机场等待转机时,突然灵机一动,随即打通我的手机,他兴奋地说:小刚,我想了一个片名“甲方乙方”,你觉得怎么样?
我想了想,觉得挺对路子的。“甲方乙方”在现代生活中,似乎每天都在说,一旦变成电影的名字,马上感觉很独特,不仅独特还产生出其他更丰富的含义。我们俩都在电话里笑了。
1997年春节刚过,北京电影制片厂的韩三平厂长约我聊聊。
大致的意思我还记得,他说:你在北影拍的三部影片,两部栽了大跟头(我知道他也忌讳说“枪毙”),作为厂长,我有责任把你打捞上岸。眼下那么多拍电影的导演跑去拍电视剧,而你却毅然投身到电影行列中来,这是难能可贵的,应该支持。
他又说:你也要从失败的阴影里走出来,最好的方式就是积极地准备剧本,和电影局多沟通,我尽全力支持你。
我问他:拍什么东西能通过呢?我显然是一个被打入另册的导演。
他说:你多虑了,就你来说是对事不对人,即使有一些成见也是可以消除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拍一部双方都能接受的电影。当然,我并不是说,让你这样的导演去拍“主旋律”,说句心里话,让你拍“主旋律”我们也不会放心。你还是应该发挥你的特点,可以拍一部贺岁片。喜剧这种形式,领导、观众、创作人员三个方面,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达成一致。重点就在观赏性上下点功夫,我认为一部高票房的电影,一点也不亚于在国内外的电影节上拿到的任何一项大奖。电影局的工作我去做,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阻力,我已经和电影局的王更年局长沟通过了,他也表示欢迎你继续拍电影。关键看本子。
他又说:现在下岗已经成了热点的社会问题,你能不能拍一部反映下岗工人再就业的喜剧?
我说:这样的题材有人看吗?不是所有的社会热点都能成为电影的卖点。下岗工人是没有心情去看电影的;在岗的人又不能理解下岗人的心情。在现实中承受苦难的人,在电影里要获得解脱。
我想起了王朔的一篇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向韩厂长大致介绍了小说的中心情节——“好梦一日游”。
韩厂长说:这倒是一个非常有想象力的电影结构,每个梦的消费者都要从中有所体会,但不能是消极的,应该是积极的,充满诚意的。把住这个方向改剧本,通过不会有问题。
韩三平找我谈话的当天,我就给身在美国养伤的王朔打了电话,王朔对事情的估计没有我乐观,他怀疑这样一篇闲得没事拿别人开涮的小说,又是他写的,是否能通过?我说可以改成你好我好他也好的故事。他同意把小说的改编权交给我,只是不抱什么希望。有一件事我有点为难,可还是对他说了,我说:为了便于剧本通过,能不能在电影上不署原著作者的名字?王朔想了想,同意了。现在想想,他当时的心情一定很复杂,从中也可以看出王朔曾经非常看重我们的友情。后来影片公映,没有王朔的署名,明眼人都知道这是改编自他的小说,每次记者问到这件事我都无言以对。
在此,我向读者郑重申明:
电影《甲方乙方》改编自王朔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
“小刚,叫‘甲方乙方’怎么样?”
1997年入夏,剧本初稿完成,取名《比火还热的心》。剧本经过北影厂厂审通过,送电影局候审。等信儿的时间很难熬,我显得有些忐忑不安。
我问韩厂长:能通过吗?
韩三平笑着对我说:放心,这次一定能过。
我又问:万一过不了呢?
韩三平严肃起来,他说:如果还不能通过,那不是你冯小刚气数尽了,就是我韩三平气数尽了!
几天后,喜讯传来,电影局负责创作的副局长王更年,给韩三平打来电话,据说电话打了一个多小时,王局长对剧本中的情节和对话,逐字逐句地和韩厂长交换了意见,并告之这些意见哪些是一定要删改的,哪些只是有些担心,哪些仅仅是出于个人的不同看法,导演可酌情考虑。最后他说:剧本原则上通过,修改后报电影局备案。同意建组筹备。
当我得到这个消息时,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喝酒!哥哥的剧本通过了!谁再说电影局不好我跟谁急!美着美着,酒醒了,想起了一件事,剧本通过了,投资还没着落。
这时,一位贵人现身了,感谢上帝,在拍电影这件事上,他老人家给我派来了一位又一位的使者。
时任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总经理的张和平约我见面。张和平有一个特点,干一行爱一行,原来做音像,推出了两部王朔的电视剧《爱你没商量》和《过把瘾》,后来当文化局长抓戏曲,又成功地推出了京剧连台本戏《刘罗锅》,演出时场场爆满。当时,他正好在全力以赴抓电影,紫禁城影业公司刚刚组建不久,一上手,就成功地推出了《离开雷锋的日子》,享誉全国。
一见面,他就说:我得给你捞出来,干活。
这句话听起来和韩三平对我说过的话如出一辙,就像他们事先商量好了一样。
我给他讲了《比火还热的心》,听了我的故事,张和平当即表示,“紫禁城”愿意投资,与北影厂联合拍摄这部贺岁片。他当晚一口气读了剧本,第二天打来电话,说:把剧本好好调整一下,干吧。
之后的工作开展得非常有效率,一方面迅速把剧本上报市委宣传部;一方面责成“北京新影联电影发行公司”面向全国预订影片的上映档期;同时组织电影院的经理、发行公司管宣传的人看剧本,开讨论会,让电影院的经理说,哪些情节观众会感兴趣,反复论证它的市场前景。
当张和平得知市委宣传部的同志对剧本有些担心的时候,他又连夜打电话给正在山西开会的龙新民部长,对剧本做了大量的解释工作。得到宣传部的批准立项后,张和平找到我。
他问:你有信心吗?
我说:有。
他说:既然你有这个信心,先不拿片酬怎么样?我们可以给你一个比例,按影片的市场效益分账,票房越高你分得越多。
我没有想到,张和平会用这种方式将我一军,但那时我已别无选择,拍电影心切,心想就是没挣到钱也不冤,还过瘾了呢。
我在合同书上签了字,从此揭开崭新的一页。
开机前,张和平随团去台湾访问,在香港机场等待转机时,突然灵机一动,随即打通我的手机,他兴奋地说:小刚,我想了一个片名“甲方乙方”,你觉得怎么样?
我想了想,觉得挺对路子的。“甲方乙方”在现代生活中,似乎每天都在说,一旦变成电影的名字,马上感觉很独特,不仅独特还产生出其他更丰富的含义。我们俩都在电话里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