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州罗秀当铺的千古后今

来源 :文史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38082895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广西来宾市象州县罗秀镇旧街的河边耸立着一幢深灰色的清代高大建筑。从对岸望去,它挺拔的身姿在古榕繁枝茂叶之中显得格外雄健,像一座不可攻破的堡垒,又像一位历尽沧桑的巨人,那就是闻名已久的罗秀当铺大楼。
  罗秀当铺,背临罗秀河,整体占地面积363平方米,其中庭院155平方米,主楼207平方米。当铺庭院两侧是青砖院墙,临街是青砖硬山顶型小房,后部为主楼。主楼白地基以上1.8米为规整方型花岗岩所砌,再上为青砖,顶部东西面皆封火山墙硬山顶型。当铺楼横面宽15.4米,中间开门,门顶及门旁为大块精细打磨的大理石:纵深13.5米:高约18.8米,共7层,各层原先皆有楼板,并各开有十数个内宽外窄的长方斗形小窗通风采光,同时又可作枪洞抵御歹徒强盗的攻击。
  罗秀当铺在当地人们心目中最深的印象就是主楼那高大的外形,这在过去农村、集镇的房屋大致都是占地几十平米,高度仅三五米的情况下,真可谓难得一见的“庞然大物”。正如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笔下描绘的“同福饷押”那样:“全城房屋,完全匍匐在它的膝下。”当时如此高大的当铺楼不仅在象州县境内的十里八乡之中绝无仅有,就是在周边众多县(市)里也十分罕见。所以人们都很好奇,对它的印象特别深。
  為此,不少人心中产生了一个疑问,这样高大的当铺楼为什么不修建在象州县城或别的地方,而建造在了远距县城30公里外的一个不怎么繁华的小小集镇上呢?
  对此,我们当然也不得而知。不过这座当铺之所以选择建造在罗秀这个地方,肯定是有其道理的。至于是什么道理,我们现在只能根据所了解的一些蛛丝马迹试着去推揣一下当时的情况了。
  我们还是先来简单了解一下当铺的一些相关知识吧。当铺是用来典当物品的,典当是一种商业性金融活动,这种买卖在我国很早就有了,远在南北朝时期,一些寺院就有以经营衣物等小件动产作抵押的简单的放款行为。当然那时还没有“当铺”这一名称,叫做“寺库”。后来随着业务的扩大和发展,逐步变化其名称,先后有过“质库”“解库”“质押”或“长生库”等叫法,到了明朝才正式叫“当铺”。不管其名称如何,它从一开始就是以收取他人动产为手段,按照一定折扣向质押人放贷以达到获取利润的目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典当终于堂而皇之地成为一种产业,多方面满足社会的需求。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典当行业曾一度被政府取缔,改革开放后重新得以恢复。现阶段我国典当业属非银行金融机构,受商务部监管。
  典当服务既然是为了赚钱,所以当铺建造在哪里,首先要考虑的自然是有没有良好的赚钱商机。古代打仗要考虑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因素,经商又何尝不是如此,所谓商机,无非就是要具备有利的时机、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条件。
  象州是一个文明古郡。秦时桂林郡治所在地(如今的军田村附近)距离罗秀集镇不过数公里之遥。桂林郡,其行政级别大致同现在的省(区)级相当。也就是说,秦朝时期罗秀军田一带曾一度是广西最早的省府所在地。作为广西的“首府城市”,整个罗秀,甚至整个象州及周边地区都深受着“郡府”文化的影响,具有良好的人文基础。罗秀河下游不远的纳禄村是明朝皇族后裔朱氏子孙逃难避祸最终选择的落脚之地,落入此地百多年来,他们正是得益于当地良好和谐的社会环境的滋养护佑,得以安居乐业。可见这一带地区人心友善、民风淳朴,社会风气良好,是创业发财的好地方。
  当时象州和其他山区丘陵地带一样,陆路交通是十分不便的。人们出行大多靠自己的两条腿,搬运东西,只能靠人扛肩挑。罗秀街旁边有一条小河可通行一般运货小船,这点便利一下就被商贾们盯中了,而且从罗秀顺河而下,十几公里就到达运江古镇。据知情人士介绍,罗秀当铺大约兴建于清咸丰年间。那时运江古镇正处于繁荣发展之中。在此之前,粤东商人早就发现了象州的大好商机,纷纷涌入,还分别在象州、寺村、运江等地建立了粤东会馆,最终促使运江发展成商埠重镇。所以可以肯定地说,运江及整个象州当时商机的发展形势对罗秀当铺的兴建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是不小的。
  当铺座落在河沿的码头旁边。这里环境清幽、绿树成荫,附近还生长着好多高大的榕树。以前河上没有桥梁,沿河上下南来北往的人必须经由这唯一的渡口去到对岸。过往行人及上下的船只,总喜欢在大榕树下停留歇脚。还没形成集镇前,树阴下只有几个卖粥、卖茶水的小摊。后来人们发现这是块聚财宝地,在河岸上建起房屋做买卖的人便越来越多,于是一个小小的贸易集镇就这样慢慢形成了。当铺选择座落于这样一个南北东西交汇的中心点上,人流长年络绎不绝,可见商家的锐利眼光。
  罗秀河其实是一条不太宽大的小河,平时水面只有三五十米,涨大水时水面也不过两三百米。它是柳江河的支流,其下游在运江古镇附近汇入柳江,上游经中平、百丈、大樟可通达金秀大瑶山。当时一些不太大的人力商船是可以自由上下的。象州自古就盛产水稻,有“桂中粮仓”的美誉,而以罗秀为中心的附近乡镇,如寺村、运江、大乐、水晶、中平、百丈等一带土地平整,土壤肥沃,稻谷产多质优,简直就是“桂中粮仓”中的粮仓。当时每年大量运往广州及海外的象州大米,还有大瑶山的药材、山货及各种特产,相当一部分要经由罗秀河道运到运江或象州装上大船再运出去。同时山里人的日常生活用品,包括食盐、布匹等物品的运送也要由罗秀河来承载。所以,可以想象得出,小小一条罗秀河在当初陆路交通极为有限的时代里有多繁忙,又有多重要。人员来往频繁,为当铺提供的商机当然也就多了。
  当铺虽然选择建在罗秀河边,老板盯准的目标肯定不会是河里船中的货物,而是船上商人们的钱袋。试想一下,来来往往的船只上那些沉重的货物,一般情况下有谁会将其从船上卸下来扛上百多级码头拿去典当一阵子呢?除非实在走投无路了迫不得已,这种情况肯定是极少的。而商人钱袋的钱那就难说了,有时带出来的太多了,或者刚转卖出一批货物,太多的钱带在身边,既不方便,也不安全。最好的办法就是拿到当铺托管一时。要知道,那时的钱不像我们现在使用的人民币这样轻巧、方便,一张薄薄的纸币,面值就可以是几十元或一百元:又或者一张小小的银行卡就可以将整个身家带走。那时流通的钱,不是有斤有两的白银,就是沉甸甸的铜钱。商贩出门采购一批货物,如果净带铜钱,实在是非常不方便。   安全问题来往客商们要考慮,当铺老板自然也要考虑。把当铺建在罗秀,肯定也包含有一定安全因素的考虑。人们拿到当铺典当的东西,大都是价值较高的,当铺其实就相当于另类的钱庄。所以除了雇佣保安人员守护在当铺外,选一个相对偏避的地址,也不失为远谋良策。罗秀当时并非名镇,罗秀河也只是柳江的一条小小支流,稍不留意,根本不会发现溯流而上几公里,竟还有一个罗秀这样的洞天。即使偶遭不测,也容易沿河追击或拦截。据罗秀镇当地旧时著名文人何广福后人及当铺周边邻里所述,罗秀当铺当时雇佣的员工及护院伙计总共不到10个人。如果真要遭暴徒攻击,这些人手显然是不足抵御的,好在当铺也没有发生过什么危险。
  以上说到的这些,对于商家来说,都只是考虑当铺选址的外部因素,而真正促使商家最终拍板将当铺分号设在象州罗秀的内在因素又是什么呢?在我国近代史上,清朝咸丰年间有一个重大事件,那就是发生在咸丰八年(1856年)10月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殖民主义者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向中国发起猛烈进攻,两三天时间就占领了我虎门口内的所有炮台,然后大肆炮轰广州。英军进入广州后,烧杀掳掠,无恶不作。亲眼目睹英侵略者罪行的“岭南才子”郑小谷曾用诗记录了那一个个惊心动魄的画面。“晓角初停晓日明,红毛鬼子登城矣……城中之人望城外,负者负矣戴者戴。四门闭尽一门开,排挤死人蹋其背……”(《丁巳十月十四日夷人入城,十六日携家出城,纪事一首》)“鱼贾盐商强自豪,狼奔豕突此同牢。炮来江上千樯直,火照城中四壁高。相府私开小黄阁,将台已据大红毛。可怜百万生灵聚,一半羁留一半逃。”(《感事四首》)在这种形势下,商家们别说做生意,自身性命都难以保障,因此逃离战火纷飞的粤东,暂且潜身相对比较偏避安全而又有一定生计可经营的广西象州,应该是当铺老板最终决定的主要因素。
  这位粤东商家(详细姓名已无从考证)将当铺分号选择在罗秀,或多或少都会对罗秀经济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可惜当铺经营时间不太长,前后大约是10年的光景,商家老板就突然撤离了。商家撤离的原因也应该与鸦片战争结束有关。咸丰十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粤东的动荡形势逐步平静,四处逃散的商人自然要返回原地。据了解,自从商铺老板撤走生意后,当铺楼似乎再也没有同任何生意结过缘,只做为象州罗秀大地的一座地标建筑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虚度了100多年的宝贵时光,好不令人遗憾。
  罗秀当铺楼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也有过几次不平凡的经历。
  1940年代侵华日军途经罗秀时,给罗秀当铺留下了深深的伤痕。街上老人们对70多年前的情景都还记忆犹新。那是1945年春,有一小队日军自礼教方向来到罗秀河南岸渡口,欲渡河过岸。当时为掩护镇上民众自镇北门撤往山中暂避,10多名民团成员持枪登上当铺楼,阻止日军渡河。民团临高开枪,日军三往而不能渡。民团使用的都是土枪,威力并不很大。相持约两小时,双方都没有伤亡。日军后续部队来到后,架起了迫击炮向当铺轰击,民团估计镇上民众应已避至山中,便快速撤离当铺。日军放了几炮,见再无动静,便停止轰击。过了两天大家从山里回来,已没有了日军踪影,然而数间民房被焚烧得七零八落,当铺楼顶上西面山墙也被炸塌了一角。到了1960年代,地方政府出资将其修复。
  另外,据象州县宣传部龚坚及罗秀镇巫永富老人介绍,曾担任过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的韦纯束,青年时弃学从戎赴桂林参加学生军,步行途经罗秀时天色已晚,曾在当铺楼里住了一晚,天亮后继续赶路。之后韦纯束从事地下革命活动中屡遭国民党政府机关通缉,有一回他逃离大樟来到罗秀,当晚也是借当铺楼柄身。韦纯束退休后,有一次回到象州,特地来到罗秀当铺,与随行人员一同回顾革命战争年代的风雨历程。
  由于时间的推移,在现代高层楼房急剧猛增的今天,罗秀当铺的身影逐步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罗秀当铺曾经耸立在罗秀大地的这段历史,我们没有理由将它遗忘。相反,我们应当想方设法尽可能地延长人们对它的记忆,采取一些必要的保护措施,开发其潜能,让这一古老建筑焕发新的生机,重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改革开放事业,不枉它曾伴随象州度过的风风雨雨及它百多年来的顽强坚守与期待……
其他文献
一 发明背景  在电视上看到有关离心力的实验,我们觉得非常好玩,就想:能不能运用这种离心力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服务呢?思考中,我们第一时间想到了锤子。  二 发明过程  想到更要做到,我们开始对锤子进行改进。我们往锤子的手柄内装入三分之一的沙子,然后用橡胶塞将后方开口处堵住。之后我们又找来一把重量与形状都相同的锤子,进行对比测试。  首先,我们拿这两把不同的锤子用同样的力分别击打测力计。第一次,用普通
不寻常的高考  七七级每位同学参加高考,几乎都有一段不寻常的经历,我也一样。  1977年,打起背包,我与伙伴们来到了距家乡4公里的鹿寨县江口公社古董大队龙口村插队。不久,我被抽调到古董大队利民小学附设初中班当民办老师。  小学附设初中班,是那个年代的特殊产物。当时办学的口号是:小学不出生产队(基本是自然村),初中不出大队(相当于现在的村民委),高中不出公社(相当于现在的乡镇)。由此,各大队纷纷办
我公开承认,珍赛妮女士办的学校是世界上最好的女子学校。对于任何有相反的看法和说法的人,我都要认为是无赖和诽谤者。
那是个阳光明媚的清晨,太阳光格外耀眼,温哥华的大街上人山人海,车水马龙。  一群憨態可掬的小鸭子在鸭妈妈的带领下漫步在温哥华街头。迎着温哥华的第一缕阳光,享受着徐徐吹来的清风,他们优哉游哉地在街头闲逛。  鸭子们一边走一边向路人点头示好,有的路人会停下脚步观察这些可爱的鸭子,有的路人会扔一些面包片给他们吃,有的路人还会和鸭子们打招呼,鸭子们成了温哥华街头一道独特的风景。  鸭妈妈看到马路对面有一个
CASABLANCA  导演:迈克尔·柯蒂斯  主演:英格丽·褒曼  亨弗莱·鲍嘉  根据舞台剧《人人都去里克酒店》改编,拍摄于1942年    卡萨布兰卡是一种百合花的名字,一种充满回忆的花,花语是淡泊的永恒。    情节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纳粹德国的军队闪电般地横扫整个欧洲大陆。摩洛哥最大的港口卡萨布兰卡云集着各种各样的外来者,他们都试图在这个“避风港”搞到一张护照,到远离战争的美
决定一个人本质和生命的理想以充满神秘的方式存在于他的心中。当他走出童年,它就开始在他心中发芽;当他充满青年人对于真和善的热忱时,它就开花结果。我们以后的收获,取决于我们的生命之树在春天的萌芽。  在生活中,我们应努力始终像青年那样思想和感受。像一个忠诚的顾问,这一信念陪伴着我的生活道路。我本能地防上自己成为人们通常所理解的“成熟的人”。  被应用于人的说法——“成熟”,始终有些令我害怕。因为,与它
很早之前就听说过《E·T》这部电影,这是斯皮尔伯格的成名作。一直到今天才看了这部片子,看完之后,感慨良多。  电影讲述的故事非常简单。小男孩艾里奥特偶然发现了被遗弃在地球上的外星人,善良的他收留了外星人,教会了他很多东西,他们之间建立了十分深厚的友谊。可他渐渐发现,外星人想念他的家。于是,艾里奥特坚定了帮助外星人回家的信念。经过了艰辛的努力,战胜了人类的重重阻挠,他们终于成功地召唤了外星人的同类接
窗外的天空是很淡很淡的蓝色,掺着一点灰白。飞鸟翅膀振动的声音在这一瞬间显得特别响。  舞动的笔尖下面,是一本英语二级优秀的模拟测试。去年的今天,我应该在为一级拼搏吧?那时还只有五年级。小学时我的人际关系一直处理不好,现在中学里也只是还好而已。  预备班真是一个尴尬的过渡阶段。每次别人问及我几年级,往往是我最头痛的时候。我必须不厌其烦地向别人一遍又一遍地解释:我们这儿的小学六年级是在中学上的,叫作“
书,可以称得上我的老师,它教会了我许多知识。我喜欢的书有很多,其中《伟大的母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讲的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为了一个死去的孩子辩解,而体现出来的高贵品质。事情发生在放学的路上,两个孩子不幸掉进河里淹死了。很多人认为是一个孩子掉进河里,另一个孩子为了救他才掉进河里去的。为此,救人的孩子被称为了小英雄。但她的妈妈却认为自己的孩子不会救他的同学。因为他从小胆小,也不会游泳,怎么会去救人
五四运动前,周恩来在留学日本时,已经初步接触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爆发时,他是天津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1920年1月29月,天津各校五六千人奔赴直隶省公署请愿,遭到军警的阻拦和镇压,周恩来等被捕办禁。在被羁押的半年时间里,他重新思考了许多问题,如他在一封信中所说,理想信念的“思想是颤动于狱中”的。出狱后,他即赴欧洲勤工俭学,经过实地考察,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