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也经常存在阅读理解的问题,在教学中需要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因为在数学中不光有数字运算,还有题意理解和思维转换的问题。而阅读理解能力常常是解决数学问题,特别是数学解决问题的必要前提。本文将讨论阅读理解在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以及教育对策等问题。
发现问题。在教学中低年级数学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不具备很好的读题能力,也不爱读题,他们仍旧是习惯地通过简单地算式或图形来理解题目的意思。然而这阶段的学生接触过的题型还比较少,一旦碰到拐弯提问的题目,没有较贴切的算式或图形来呈现题意的时候,学生就理解不了题目的意思,经常会像老师提问,或者漏题,错题。例如下面这道题:在四边形这一课的作业中,第一题呈现了一道填空题,将下图中的四边形挑选出来,在横线上写上序号。继而第三题要求,请将第一题中的四边形画在下面的方格图内(要求形状大致相同)。看到这道题目,学生就会问:“老师,这道题要画什么啊?”“老师,要画什么样的四边形啊,什么形状都可以吗?”第一次听到学生问这样的问题,我会以责备的眼光看向学生,然后以比较苛责的语气问她,“你怎么不看题目的呀,来!读这句话,读给我听!”学生读完后讪讪地笑笑后走开表示理解了。但是接下来有不少同学都来问了我这个问题,没问过我的,在第二天批作业的时候就发现他们都做得不够完整,画的意思根本不对。这时我便意识到,这并不是学生的个别现象而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解决学生的这个困惑,只需要教师稍加提点,或手指点着题目中重要的话,请学生自己再读一遍的时候,学生就能有所反映,注意到原来这里说明了题意。于是我便开始思考,这个年龄的孩子在读数学题时,到底是怎样的习惯。如何才能让他们养成耐心读题,分析题意然后再解题的数学思考过程呢。
问题的归因:解题习惯。一、二年级时,学生碰到的题目都较为直观,很少需要动脑子去明白题目到底要我们干什么,只需要考虑怎么算出答案。然而随着年级的增长,题目就不是这么简单了,要会解题,读懂题目是前提,也是关键。事实也证明,只要学生能弄明白題目的意思,解决它其实并不是大问题,因此要努力让学生改变读题的习惯,让学生静下心来。学生可能原来认为每道题都是只要看个一眼就能知道意思的,但读懂题意其实很重要,如果没读懂题,宁愿不做。即使,在理解题意时花的时间比较长,但也是十分值得的。
数学直观。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图形的吸引力远大于文本。因而学生在看图理解意思的时候,往往会比理解文本来得简单地多。并且当题目图文并茂时,学生第一眼看到的也会是图,而忽略文本。例如在四边形这一单元的单元独立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分两个小题。(1)画一个和下图同样的平行四边形(2)在下图中画周长是12厘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各一个。两行文字之后,下面就是一个方格图。在批卷时,我就发现,很多孩子就画了第二小题,没画第一小题。可想而知,和图临近的几个字学生能注意到,远点儿的他就看不见了。因此,细心耐心的孩子可以较好的完成,稍浮躁点的孩子就容易出错。
数学语言。数学中的语言总是非常简洁,一些数学概念、数量关系通常是隐藏的,含蓄的。小学生在阅读数学文本时,通常是先注意到明显的数字,对于那些连接数字的文本文字常常一掠而过,看个大概就急于解题,因而常常出错。如减数是325,差是80,求被减数是多少?学生就会算成325-80,而非用加法计算。
采取的措施:提供充分的读题时间。每当出示一个题目时,教师先不说话,请学生自己去看,自己去想意思,不着急提问,最多给看不清的某几个学生单独读读题,然后让他们自己在课练本上算一算。给学生充分的读题和理解的时间,减慢做题的速度。紧抓个别,反复警示学生。当有同学没耐心看完题就像老师提问题目的意思时,教师不要给予关于题意的回应,仅提示她再读读题:“这个问题提得好,相信很多同学也会有类似的疑问,相信你们再花点时间读读题就能知道了。”分步出示题目。当碰到图文并茂的题目时,不要直接呈现整个题目,先让学生读文字,然后试着自己根据题目意思去画图。或者在学生理解了文字的意思后,再把图呈现出来。这样就能保证学生的注意力在字上,而不在图上,增加对文字的思考。这样,去逐渐让学生知道题目中的文字是很重要的。(单位:湖南省祁东县黄土铺镇五四小学)
发现问题。在教学中低年级数学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不具备很好的读题能力,也不爱读题,他们仍旧是习惯地通过简单地算式或图形来理解题目的意思。然而这阶段的学生接触过的题型还比较少,一旦碰到拐弯提问的题目,没有较贴切的算式或图形来呈现题意的时候,学生就理解不了题目的意思,经常会像老师提问,或者漏题,错题。例如下面这道题:在四边形这一课的作业中,第一题呈现了一道填空题,将下图中的四边形挑选出来,在横线上写上序号。继而第三题要求,请将第一题中的四边形画在下面的方格图内(要求形状大致相同)。看到这道题目,学生就会问:“老师,这道题要画什么啊?”“老师,要画什么样的四边形啊,什么形状都可以吗?”第一次听到学生问这样的问题,我会以责备的眼光看向学生,然后以比较苛责的语气问她,“你怎么不看题目的呀,来!读这句话,读给我听!”学生读完后讪讪地笑笑后走开表示理解了。但是接下来有不少同学都来问了我这个问题,没问过我的,在第二天批作业的时候就发现他们都做得不够完整,画的意思根本不对。这时我便意识到,这并不是学生的个别现象而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解决学生的这个困惑,只需要教师稍加提点,或手指点着题目中重要的话,请学生自己再读一遍的时候,学生就能有所反映,注意到原来这里说明了题意。于是我便开始思考,这个年龄的孩子在读数学题时,到底是怎样的习惯。如何才能让他们养成耐心读题,分析题意然后再解题的数学思考过程呢。
问题的归因:解题习惯。一、二年级时,学生碰到的题目都较为直观,很少需要动脑子去明白题目到底要我们干什么,只需要考虑怎么算出答案。然而随着年级的增长,题目就不是这么简单了,要会解题,读懂题目是前提,也是关键。事实也证明,只要学生能弄明白題目的意思,解决它其实并不是大问题,因此要努力让学生改变读题的习惯,让学生静下心来。学生可能原来认为每道题都是只要看个一眼就能知道意思的,但读懂题意其实很重要,如果没读懂题,宁愿不做。即使,在理解题意时花的时间比较长,但也是十分值得的。
数学直观。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图形的吸引力远大于文本。因而学生在看图理解意思的时候,往往会比理解文本来得简单地多。并且当题目图文并茂时,学生第一眼看到的也会是图,而忽略文本。例如在四边形这一单元的单元独立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分两个小题。(1)画一个和下图同样的平行四边形(2)在下图中画周长是12厘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各一个。两行文字之后,下面就是一个方格图。在批卷时,我就发现,很多孩子就画了第二小题,没画第一小题。可想而知,和图临近的几个字学生能注意到,远点儿的他就看不见了。因此,细心耐心的孩子可以较好的完成,稍浮躁点的孩子就容易出错。
数学语言。数学中的语言总是非常简洁,一些数学概念、数量关系通常是隐藏的,含蓄的。小学生在阅读数学文本时,通常是先注意到明显的数字,对于那些连接数字的文本文字常常一掠而过,看个大概就急于解题,因而常常出错。如减数是325,差是80,求被减数是多少?学生就会算成325-80,而非用加法计算。
采取的措施:提供充分的读题时间。每当出示一个题目时,教师先不说话,请学生自己去看,自己去想意思,不着急提问,最多给看不清的某几个学生单独读读题,然后让他们自己在课练本上算一算。给学生充分的读题和理解的时间,减慢做题的速度。紧抓个别,反复警示学生。当有同学没耐心看完题就像老师提问题目的意思时,教师不要给予关于题意的回应,仅提示她再读读题:“这个问题提得好,相信很多同学也会有类似的疑问,相信你们再花点时间读读题就能知道了。”分步出示题目。当碰到图文并茂的题目时,不要直接呈现整个题目,先让学生读文字,然后试着自己根据题目意思去画图。或者在学生理解了文字的意思后,再把图呈现出来。这样就能保证学生的注意力在字上,而不在图上,增加对文字的思考。这样,去逐渐让学生知道题目中的文字是很重要的。(单位:湖南省祁东县黄土铺镇五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