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院校教师威信建立途径探索

来源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du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学生已被00后的学生所覆盖,00后学生,他们身上拥有青春、朝气、激情、敢于创新等优点,但是也还有自私、懒散、怕苦、被动学习等缺点。高职院校学生个体的矛盾性和多面性的特点较为突出,为高职学生管理提出了很大的难题和挑战。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的威信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有个性,不服管等实际情况,提出教师威信建立途径。
  关键词:教师威信;高职教育;途径探索
  当代高职学生群体成长在网络时代,他们在入学之前基本生活在教育大众化、经济全球化、生存网络化、价值多元化时空背景之下,这些境遇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较大影响,加之他们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家庭结构中,他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碎片化的特点[1]。教师的威信是教师在学生中树立的威望和信誉,是教师具有的一种使学生尊敬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实质上反映的是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2]。怎样树立教师威信,本文提出五条途径。
  第一,教师应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以正派的工作和生活作风及对本职工作的高度负责精神建立起自己的人格威信。师以德为本,德无形,而行有形。师德是一种人格要素,它往往通过我们的一言一行体现出来,而一切美德都蕴含在日常的小事中。教育的育人功能决定了教师应是一个“学为人师,德为世范”的群体;身体力行的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教师获得威信的基本条件。
  第二,教师应有良好的认知能力,专业能力和性格特征。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或一些爱调皮捣蛋的学生往往还会给精心设计的课堂制造出各种各样的“意外”情况,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应变能力。不同教师对同一个知识点的传授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但妙语连珠的讲解、鞭辟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刻画、游刃有余的演练,应该成为教师对自己授课技巧永无止境的追求,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教學效果的提高。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积累广博的文化知识、积极深入地钻研教育理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吃透所讲授的知识,要时刻记住“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至少要有一桶水”。良好的态度特征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学生会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体察到教师的态度,久而久之,教师良好的态度及方式潜移默化地在学生的身上起了作用,影响了学生相应性格的形成。
  第三,教师应注重良好的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师的仪表不但反映了一个教师的风度气质、精神面貌,而且也代表了一个教师要以什么样的风范姿态去影响带动受教育者。当教师接触到这些受教育者时,仪表行为也就参与了教书育人的全过程,直接地影响到了受教育者的情操陶冶、行为习惯等,触及灵魂深处,产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纵然没有漂亮的外貌姿容、美丽的打扮,但只要能在教师的职业仪表行为要求下,树立起高尚的为人师表形象,也同样能以自己的内在气质和美好的心灵影响、感染、打动学生,使学生从中得到教益与启迪。
  第四,教师应注重第一印象。假如教师的第一印象留给学生的是一种“美”,那么这位教师在学生中就有威信,他的课大家就愿意听,教学效果也就好。精心设计第一堂课,从讲课主题的确定到备课材料的选用,到服装、发型的讲究,到板书的设计,最后到课堂言语的表达,每一环节都是一种“美”的创造,每一环节又都是教师教育能力的自我检测。
  第五,教师应作学生的良师益友。当今社会,师生关系已不仅是以前的“师道尊严”,更多的需要教师从学生立场出发,打破“弟子不如师”的制度权威,用人格魅力和高尚品格来塑造个人权威。学生与教师之间更应平等、正面交流,只有亲其师方会信其道,“不敢管”的“无感”、“不会管”的“无心”、“管太多”的“无趣”都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马卡连柯说:“威信本身的意义,在于它不要求任何证明,在于它是一种不可怀疑的长者资望及其力量与品质。可以说,这种资望力量与品质,连单纯的儿童眼 里也是明白的。”[3]因此,教师应该确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努力占据师生平等关系中的“首席”地位,做一个受学生敬重和爱戴的教师,让学生因为“亲其师而信其道”[4]。
  参考文献:
  [1]刘秋红,张学英,董晓芳.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研究[J].时代金融,2017(29):317。
  [2]杜芳,何志强.浅析教师的威信与教育成效的关系[J].职业教育研究,2006(7):36。
  [3] 吴式颖.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40。
  [4] 于忠海.权威和权力审视下的教师权威[J].江苏大学学报,2005(2):76。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学校都在各个方面加强德育教育,新的课程标准也要求各个学科必须要有德育教育的渗透,音乐是一门美的学科,是一门情感艺术,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深刻而有力的。本人是一位初中音乐教师,现就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音乐教学;德育;学生  一、把握好歌曲内容,给学生一些正能量  音乐陶冶人的身心,不少音乐作品歌词内容都带满满的
期刊
摘要:效率的高低,方法是关键,增强教学互动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趣味性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是师生有效互动。当前物理教育兴趣缺少严重,学习效率低下,原因是初中物理教学缺乏趣味性,不能有效引导学习,学习兴趣低,学习效率自然不高,针对这一现象,深入探讨、研究初中物理趣味性教学,发挥教学主动性,促进高效学习。  关键词:初中物理;趣味性教学;教学策略  一、初中物理教学趣味性缺失的原因  (一)学生心理素质限
期刊
摘要:德育是学生人格发展的主导因素,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环节。它在学生的道德、智力、身体、审美和劳动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青春期是生活中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决定道德品性的特殊时期。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复兴事业的肩负者,是中华文明的继承者。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因此,做好对未成年人的德育工作,既对自身有益,对他人也受益,对和谐发展也寄予希望。正确认识德育的重要性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方面。 
期刊
摘要:新课改下,高校英语的教学途径也愈来愈广,只依靠单纯的课堂教学不仅无法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而且还会对教学理念的创新造成不利影响。基于此,通过“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实现课下教学的开拓,对多种教学方式实施整合,不仅可以使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而且还能使学生实现高效学习。基于此,本文主要对高校英语具体教学中,“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应用优势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校英语
期刊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传统教育慢慢显露出弊端,如教学形式单一,学生自主学习性不高等。混合式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语文课堂学习模式,可以将传统教学与互联网教学的优势相结合,取长补短。笔者将结合语文课堂特点分析混合式学习的语文教学策略,以期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语文;教学  一、混合式学习的由来  当下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事业的信息化趋势日益增强,这种信息化
期刊
摘要:阅读素养是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养成的重要要素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小学数学教师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更多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不仅仅要教授给学生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内容,还需要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所以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地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策略  前言
期刊
摘要:H5是一种兼具图片、音视频、超链接等传播元素的新媒介传播技术,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深受喜爱。在新媒体时代,运用基于H5技术提升大学生基层党建宣传工作实效具有较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能够不断创新高校大学生基层党建宣传工作实效,提升党建思想引领的获得感和吸引力,进一步提升高校党建育人工作建设水平。  关键词:H5;大学生党建;创新应用  随着移动互联浪潮的兴起,“互联网+”的思维渐渐深入人心,多媒体
期刊
摘要: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国家对高职学生在校健康意识的重视,各大高职学校在近年来也不断加强了对高职学生生活习惯和健康意识的关注。作为教育和培养祖国栋梁的沃土,社会不仅关注高校对学生的教育方式和师资力量,也更加的关注学高职生在校内的身体健康情况。目前部分高职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很少关注自身健康状况,近视眼、肥胖甚至高血压都变成常态,长久下去,不利于学高职生的身心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家庭、
期刊
摘要:汉语中新“被”字句因其形式和语义的不可预测性,引起了学者们对该结构的研究热潮。国内已有学者从概念整合、原型理论、构式压制等方面解释该句式的生成机制。本文试图指出前人研究在理论基础和论证价值方面的不足之处,并借助转喻剖析该句式的认知动机。最后基于构式网络的继承性,本文证实了“新被字句继承并创新于经典被字句”这一说法。   关键词:新“被”字句;转喻;构式语法;认知语法  一、引言:新“被”字句
期刊
摘要:针对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的缺点,同时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契合江工学院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提出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翻转课堂;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我校是一所在“改革中诞生,开放中成长,创新中发展”的地方本科院校。学院提出“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借鉴德国应用大学的办学经验,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关键要素进行系统改革和实践,构建起具有鲜明特色的应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