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活动性参数在地震危险性判断中的应用

来源 :国际地震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skle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家口-渤海地震构造带(简称张渤带)在华北地区的地震活动历年来备受关注,特别是1991年后张渤带西段的晋冀蒙交界区多年来被确定为地震危险区,中部的首都圈地区、东段的秦唐及环渤海地区,又是近年来中等地震活跃的地区.大家从来没有间断过对张渤带的地震危险性研究.
其他文献
松辽盆地是指由开原—赤峰断裂、嫩江断裂、讷莫尔河断裂、南北河断裂和依舒断裂(郯庐带北段)围成的区域。许多学者从背景噪声成像、地质地貌等方法均说明了该盆地作为一个独立的子块体存在。块体周边的地震活动具有20年的准周期性。中强地震前无前震活动,每个地震序列的第1个地震即是该序列的主震,突发性强。在中强地震后,余震序列数量少,持续时间短,且地震活动具有成组性。即在1次中强地震发生后的1年尺度左右接连发生
由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和福建省地震局联合主办的“中国地震预报论坛——2014福州学术交流会议”于2014年7月21~24日在福建省地震局召开。来自中国地震局及其直属
利用基于P波初动和振幅比反演震源机制解的HASH方法,得到晋冀蒙交界地区2008年1月-2015年12月共1280次ML2.0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选取结果较为可靠的1068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1)研究区三维速度结构的非均匀性.用6268个地震,123022个Sg-Pg,Sm-Pm,Sn-Pn到时差资料,使用多震相地震走时成像法获得了郯庐断裂带鲁苏段及附近地壳(30°~37°N,113&#17
从哈萨克斯坦地震生物观测的发展历史入手,简要介绍了哈萨克斯坦地震生物观测网的现状,地震生物观测的对象与方法,地震生物观测的信息采集内容等;归纳了利用地震生物行为资料开展
1668年7月25日晚8时许(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山东省郯城发生8%级大地震.它是中国东部最大的历史地震,波及范围北至辽宁,南达广东信宜,东至朝鲜半岛,西达山西一带,几乎震动
基于应力转移的模型与基于准周期复发的模型一起组成了时间相依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的两个分支,能够为中长期地震预测提供参考。Reid(1910)提出的大地震复发的弹性回跳理论,从地震能量积累和释放的角度指出大地震的复发具有准周期性。之后,许多地震学家对大地震的发生率展开了研究。Shimazaki和Nakata(1980)提出了大地震发生的时间可预测模型和滑动可预测模型。Schwartz和Coppersmi
从2013年10月31日开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吉林省前郭县就发生了5次5级以上地震,最大地震为11月23日的Ms5.8地震。根据震源机制解、余震序列特征、震中区地质构造特点以及历史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