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乡村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决定着我国教育的总体质量和水平。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师是关键。本文通过对乡村小学教师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归纳该地区对乡村学校教师师资状况进行分析研究揭示了乡村学校师资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引发问题的原因,结合乡村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对教师切实可行的培训策略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乡村教师;教师队伍;小学;师资状况 ;建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乡村师资现阶段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山区乡村学校教师编制偏少。
根据省教育厅有关数据统计,乡村中小学占全省中小学校总数的70.58%,而乡村中小学专任教师占全省中小学专任教师的55.1%比例严重失衡。虽然乡村学生总数仅占全部学生总数的33%,但每个学校中所设的课程应该是一样的,所需的教员也应当差不多。从这个情况看,乡村学校教师配备严重不足。主要缺少英语、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等学科的专任教师。由于缺少教员,有的乡村学校教师一人兼数门课程,影响教学质量。有的课程因缺乏教师而无法开设。特别是一些偏僻的山区乡村学校由于没有编制,已数年没有补充大中专师范毕业生,教师队伍青黄不接,开始老化。按省里规定,城区学校已经全部清退了代课教师,而有的山区乡村学校则做不到。山区乡村学校中由民办教师、代课教师转正的教师仍占较多数量。这批教师在文化层次和教学能力方面都有一定差距。
(二)整体素质不高。
在乡村小学教师中普遍存在结构不优,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以某普通乡镇小学为例,骨干教师缺乏:市级骨干教师仅占教师总数 4.6%;年龄结构老化:46岁以上教师占48.3%,31-45 岁教师占23.3%,30 岁以下教师占28.4%;学历层次不高:大专以上教师(均为自考、函授等成人教育学历)占20.9%,中专学历占76.7%,其中近半数为民师毕业,高中及以下学历占2.4%;学科、专业单一:语文、数学专任教师占绝大多数,其他学科专任教师几乎没有。全乡教师中仅有 2人是体育专业毕业,其余均为普师和幼师专业毕业。音、体、美、英语、信息技术、科学等专业教师十分紧缺。
(三)工作负担重。
只要有炊烟升起的地方,就有小学教师的身影”,是山区教师工作环境艰苦的写照。目前在乡村中心小学教师课时数普遍为16-20节/周,村小及教学点教师大都在20节以上,大多数教师跨科目、跨年级任课,边远教学点实行包班上课,有的要负责两个班。此外,还要承担个别辅导、家访等工作。新课改的培训、教研日活动有时占用双休日。大部分教师反映自己每日累计工作时间在10 小时以上。师资配备严重不足,多余的教学工作量自然分摊到其他教师身上。
(四)管理制度缺乏创新和活力,普遍存在管理简单指标化,不尊重教育规律。
改革浪潮此起彼伏,考试指挥棒依然权威,一边是喊素质要减负,一边是保质量,“减负减负,后果自负”,让教师在传统与改革的困惑中无所适从。既要忙着能力素质的培养,又要应付各类考试、竞赛,肩负着多重压力。面临来自社会、领导、教师、学生、家长的压力,在与奖惩、待遇、职称、提升、下岗、分流挂钩的竞争性管理制度下,校长与教师以及教师间的关系普遍紧张,教师感到人际压力沉重;“分是学生命根,考是老师的法宝”,也导致师生关系仍以权威式为主,平等合作和放任型比例很小,师生难融洽。
二、政府已采取的措施
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各级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要高度重视乡村基础教育的发展。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保障乡村教育发展的基本条件,缩小城乡之间教育发展的差距,改善乡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加快乡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将此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乡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乡村教师的素质。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要树立科学的课程观,教学工作中不在单单是教书匠,而是课程的实施者、创造者,教师要能根据课程标准、学生的实际、现实的课程资源等,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等;教师要能根据一定的教育理念、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生发展的需要等,开发校本课程等。这些对乡村中小学教师来说都是新问题、新要求。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应抓住这一机会,建立和完善新的教师培训机制,开展以新课程为主的新一轮教师培训。要通过在职培训、专题研修、教学研究、远程教育、送教下乡、观摩示范等多种形式,提高乡村教师业务的能力,使乡村教师熟采新课程,掌握新课程的主要特点,树立现代教育观、质量观和学生观,特别要使乡村教师树立科学的课程观、宽广扎实的业务知识和终生学习的自觉性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观念和能力。在提高业务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教师的思想道德教育,使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乡村教育事业,热爱乡村儿童。要通过教育和其它有效措施,使广大教师敬业爱岗,其根乡村小学。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乡村小学教师的待遇,比如大幅度提高工资、实行轮换制、延迟退休年龄、提供专门的进修机会、举办专门的培训班等,使乡村教师能够安心工作,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以更好地促进乡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打破一潭死水。
三、意见和建议
(一)建议给乡村学校增加编制,充实力量。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各级政府要把抓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位。针对当前我省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城乡教育发展不够均衡的问题,建议各级政府始终要把加强教育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加強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上。因此,建议给乡村学校增加编制,充实力量。对于素质差,适应不了教学要求,又不能交流的人员,有的校长建议是否能给予允许提前退休的政策。
(二)建议省政府出台相关规定,逐步提高教师收入。各级政府要从财政上确保教师工资、培训经费以及各项津贴、补贴的发放。在确保其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教师收入。以确保教师队伍稳定。
(三)建议省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对乡村优秀教师频繁流动问题加以规范。针对当前山区、乡村学校教师流动过多,影响学校教学的情况,建议省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规范乡村优秀教师频繁流动问题。要提倡教师终身制。乡村教师队伍中被评上优秀教师和中高级职称的教师,一般应有服务年限的规定。对于因特殊情况确需调离岗位的教师,建议调入单位要拿出补就办法。同时要求各级政府严格执行各项规定。对于乡村教师素质偏低的问题,要针对不同情况,提出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提倡提升学历再教育、加大老师培训力度、加快培育优秀教师步伐,提高乡村教师队伍待遇,切实稳定乡村教师队伍。
四、结语
“十四五”阶段,乡村建设高素质小学教师师资队伍,唯有以教育科研为支撑,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实施课题带动战略,从孤独走向合作探索,创建一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科研型、学者型、专家型教师队伍,为建设教育强校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付钰雯. 学前教研员队伍建设现状及路径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20.
[2]屈婉蓉,茹宗志,杨姣.农村中小学高水平师资流失问题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70):109-111+117.
[3]周赞梅.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改进浅谈[J].教育家,2020(16):51-53.
关键词:乡村教师;教师队伍;小学;师资状况 ;建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乡村师资现阶段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山区乡村学校教师编制偏少。
根据省教育厅有关数据统计,乡村中小学占全省中小学校总数的70.58%,而乡村中小学专任教师占全省中小学专任教师的55.1%比例严重失衡。虽然乡村学生总数仅占全部学生总数的33%,但每个学校中所设的课程应该是一样的,所需的教员也应当差不多。从这个情况看,乡村学校教师配备严重不足。主要缺少英语、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等学科的专任教师。由于缺少教员,有的乡村学校教师一人兼数门课程,影响教学质量。有的课程因缺乏教师而无法开设。特别是一些偏僻的山区乡村学校由于没有编制,已数年没有补充大中专师范毕业生,教师队伍青黄不接,开始老化。按省里规定,城区学校已经全部清退了代课教师,而有的山区乡村学校则做不到。山区乡村学校中由民办教师、代课教师转正的教师仍占较多数量。这批教师在文化层次和教学能力方面都有一定差距。
(二)整体素质不高。
在乡村小学教师中普遍存在结构不优,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以某普通乡镇小学为例,骨干教师缺乏:市级骨干教师仅占教师总数 4.6%;年龄结构老化:46岁以上教师占48.3%,31-45 岁教师占23.3%,30 岁以下教师占28.4%;学历层次不高:大专以上教师(均为自考、函授等成人教育学历)占20.9%,中专学历占76.7%,其中近半数为民师毕业,高中及以下学历占2.4%;学科、专业单一:语文、数学专任教师占绝大多数,其他学科专任教师几乎没有。全乡教师中仅有 2人是体育专业毕业,其余均为普师和幼师专业毕业。音、体、美、英语、信息技术、科学等专业教师十分紧缺。
(三)工作负担重。
只要有炊烟升起的地方,就有小学教师的身影”,是山区教师工作环境艰苦的写照。目前在乡村中心小学教师课时数普遍为16-20节/周,村小及教学点教师大都在20节以上,大多数教师跨科目、跨年级任课,边远教学点实行包班上课,有的要负责两个班。此外,还要承担个别辅导、家访等工作。新课改的培训、教研日活动有时占用双休日。大部分教师反映自己每日累计工作时间在10 小时以上。师资配备严重不足,多余的教学工作量自然分摊到其他教师身上。
(四)管理制度缺乏创新和活力,普遍存在管理简单指标化,不尊重教育规律。
改革浪潮此起彼伏,考试指挥棒依然权威,一边是喊素质要减负,一边是保质量,“减负减负,后果自负”,让教师在传统与改革的困惑中无所适从。既要忙着能力素质的培养,又要应付各类考试、竞赛,肩负着多重压力。面临来自社会、领导、教师、学生、家长的压力,在与奖惩、待遇、职称、提升、下岗、分流挂钩的竞争性管理制度下,校长与教师以及教师间的关系普遍紧张,教师感到人际压力沉重;“分是学生命根,考是老师的法宝”,也导致师生关系仍以权威式为主,平等合作和放任型比例很小,师生难融洽。
二、政府已采取的措施
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各级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要高度重视乡村基础教育的发展。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保障乡村教育发展的基本条件,缩小城乡之间教育发展的差距,改善乡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加快乡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将此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乡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乡村教师的素质。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要树立科学的课程观,教学工作中不在单单是教书匠,而是课程的实施者、创造者,教师要能根据课程标准、学生的实际、现实的课程资源等,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等;教师要能根据一定的教育理念、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生发展的需要等,开发校本课程等。这些对乡村中小学教师来说都是新问题、新要求。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应抓住这一机会,建立和完善新的教师培训机制,开展以新课程为主的新一轮教师培训。要通过在职培训、专题研修、教学研究、远程教育、送教下乡、观摩示范等多种形式,提高乡村教师业务的能力,使乡村教师熟采新课程,掌握新课程的主要特点,树立现代教育观、质量观和学生观,特别要使乡村教师树立科学的课程观、宽广扎实的业务知识和终生学习的自觉性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观念和能力。在提高业务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教师的思想道德教育,使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乡村教育事业,热爱乡村儿童。要通过教育和其它有效措施,使广大教师敬业爱岗,其根乡村小学。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乡村小学教师的待遇,比如大幅度提高工资、实行轮换制、延迟退休年龄、提供专门的进修机会、举办专门的培训班等,使乡村教师能够安心工作,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以更好地促进乡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打破一潭死水。
三、意见和建议
(一)建议给乡村学校增加编制,充实力量。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各级政府要把抓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位。针对当前我省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城乡教育发展不够均衡的问题,建议各级政府始终要把加强教育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加強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上。因此,建议给乡村学校增加编制,充实力量。对于素质差,适应不了教学要求,又不能交流的人员,有的校长建议是否能给予允许提前退休的政策。
(二)建议省政府出台相关规定,逐步提高教师收入。各级政府要从财政上确保教师工资、培训经费以及各项津贴、补贴的发放。在确保其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教师收入。以确保教师队伍稳定。
(三)建议省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对乡村优秀教师频繁流动问题加以规范。针对当前山区、乡村学校教师流动过多,影响学校教学的情况,建议省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规范乡村优秀教师频繁流动问题。要提倡教师终身制。乡村教师队伍中被评上优秀教师和中高级职称的教师,一般应有服务年限的规定。对于因特殊情况确需调离岗位的教师,建议调入单位要拿出补就办法。同时要求各级政府严格执行各项规定。对于乡村教师素质偏低的问题,要针对不同情况,提出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提倡提升学历再教育、加大老师培训力度、加快培育优秀教师步伐,提高乡村教师队伍待遇,切实稳定乡村教师队伍。
四、结语
“十四五”阶段,乡村建设高素质小学教师师资队伍,唯有以教育科研为支撑,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实施课题带动战略,从孤独走向合作探索,创建一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科研型、学者型、专家型教师队伍,为建设教育强校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付钰雯. 学前教研员队伍建设现状及路径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20.
[2]屈婉蓉,茹宗志,杨姣.农村中小学高水平师资流失问题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70):109-111+117.
[3]周赞梅.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改进浅谈[J].教育家,2020(16):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