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对促进学生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提高小学低段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为他们今后大量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笔者认为要提高小学低段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从激发小学生阅读的兴趣、帮助小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为小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随机的“阅读”教育等方面着手,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低段;阅读能力;教学方法
一、激发小学生阅读的兴趣
(一)以激发小学生阅读兴趣为前提,引导小学生自主阅读
阅读前,笔者向小学生提出问题,让小学生怀着寻找答案的心理,有意识地阅读。阅读完毕,笔者鼓励学生指出尚未理解的内容供大家讨论,打破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设计问题
一般说来,学生阅读有一个过程,开始时需要教师先读,接着师生共读,慢慢过渡到学生自己阅读,教师需要在师生一起读的过程中提出适当的问题。接着帮助学生把握情节关系,最后进行讨论归纳。在小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后,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掌握一般翻书的规则。对观察比较细致的学生,除了启发他们观察画面细微变化外,还要求他们对画面进行合理想象;对能力较强的学生,除了让他们理解作品、归纳主题外,更注重发展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对中等水平的学生,则着重帮助他们理解画面与故事构成之间的关系,给他们想象和表达感受的机会;对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引导他们注意画面的变化,并学习将前后画面联系起来观察的方法。这样,有针对性地提出要求,使每个学生都主动地参与学习,增强阅读的兴趣。
(三)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阅读活动
当学生不喜欢阅读的时候,就要设计他们喜欢的事物或活动,可因势利导地把学生对其他事物或活动的興趣转移到阅读中来。培养小学低段学生阅读的兴趣,除了从简单的指导开始,还要有教师充满感情的朗读,从而引发小学生的看书欲望,或家长有意识地多带学生到书店、图书馆,熟悉求知环境,让学生知道,教师和父母所讲的故事都是来自书架上各种各样的儿童读物,从而激发学生对书本的阅读兴趣。
二、帮助小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教会小学生阅读技能、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学生开展阅读活动的前提,也是阅读得以深化的基础。
(一)认识书本的封面和封底,学习按页码顺序看书
认识书本的封面和封底,并学习按页码顺序看书,这是小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的前提条件。首先,教学生认识封面和封底的画面内容,让他们注意观察封面和封底有什么不同。对能力较强的学生,还可以教他们认读图书题目,让他们猜测故事内容,并组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其次,教学生学习按页码顺序看书。在学生已认识阿拉伯数字的基础上,先教他们按页码顺序一页一页地翻书,再教他们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习惯看书。开始选择统一图书,阅读前可以通过提问、猜谜语,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比如:阅读故事《窗外的垃圾》,教师讲述前面部分“一幢楼住着几只小动物,它们把自己喜欢的食物都丢到窗上……”当学生很想知道答案或结果时,就告诉他们:“看看书中是怎么说的。”从而开始认识图书的作用。接下来引导学生理解画面:“小朋友想想会发生什么事吗?”启发小学生阅读下一页,还要注意启发学生把前后几页联系起来阅读,引导学生更深入细致地观察人物场景。最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该页。在看书过程中,让学生亲自感受到图书是一页一页组成的,应该一幅画一幅画有序地看,才能知道故事内容,使他们逐步掌握看书的方法并养成习惯。
(二)恰当引导学生读懂书本内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
当学生拿着一本书的时候,他们往往会觉得无从入手,这时候教师就要充当解说员,边讲故事边恰当地指导。例如阅读故事《黑猫警长》时,笔者提出了“谁匆匆赶来了,这是谁的脚印?为什么?”“黑猫警长发现了线索,会采取什么行动?”等问题,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地思考,读懂图书的内容,从中发现人物表情、动作,并将之与背景串连起来理解故事的情节和作品的主题思想,逐步引导小学生由理解故事表面意义向理解故事的深层意义过渡。
在《小熊请客》这个故事中,可以让学生想象故事中间有悬念的部分,让学生想想:“狐狸会怎样?”这时学生的回答是多方面的,有的说狐狸改正缺点,小动物原谅了他;还有的说狐狸太狡猾,他们一起把狐狸吓跑了……这样,不但可以在上一页讲完后让学生想象下一页的情节,培养其想象能力,而且对学生阅读兴趣的保持和习惯的培养很有帮助。
(三)指导小学生进行独立阅读
如果一味地从旁指导学生看书、讲故事,这样会局限学生的思维。因此,笔者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有目的地选择一些内容比较简单的图书让小学生独立阅读。如《小猪洗澡》这个故事,可以先向学生简单讲述故事主题,然后让学生独立看书。这时教师的指导重点主要在两方面:一方面,观察学生阅读情况,及时鼓励表扬;另一方面,准备图片、实物,借助表情帮助小学生理解图书中的有关词语,并鼓励学生在讲述时运用这些词语。这一时期重在让学生动脑、动口,培养小学生的讲述能力。
三、为小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对提升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要营造一个处处能够见到汉字与实物紧密结合的大环境。如校门、花坛、鱼池、操场、楼梯、课室、桌椅、玩具等等,这些能够与汉字结合的实物都可配上相应的汉字卡片,便于学生在见到物的同时就能见到与之对应的汉字,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把图像、声音、语义、符号自动地整合起来,从而逐步实现对汉字的认识。其次,要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在日常生活当中营造宽松的汉字教育环境和文字阅读的内容。如:把小学生的名字作为一个标记,把它贴在茶杯、书包、桌子、椅子、墙上等等,让小学生在日常生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汉字教育。根据季节变化,把相关句子打印出来贴在知识角内,让学生利用每天自由活动时间去识读句子。另外,在班中设立图书角和相应的区域活动,添置构图新颖、颜色鲜艳、画面大、趣味性较强的图书让学生随时阅读。开展“小小故事会”活动,在活动中要求小学生讲述自编的图画故事或图画书中看到的故事,或者大家围绕一幅、多幅图展开讲述活动。最后,积极和家长取得联系,让家长切实认识到提高阅读水平的重要性。比如,在家长开放日,向家长展示阅读形式的故事教学,与家长达成共识。班级开设语言专栏,让家长与家长、家长与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吸取经验,采取有效的指导措施。
四、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阅读”教育
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契机,只要我们善于观察,捕捉并运用得当,就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如:鼓励学生在校外散步时,将在沿途中的花草树木、游乐园、商店等,与阅读充分结合起来,让学生将已有的经验运用到新的情景之中,表达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另外,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自由选择交流对象,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告诉他人。根据笔者的观察与实践,学生会自由选择一页一页的故事,再订成一本图书,或会戴上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头饰与墙面上的动植物互动,有的还会把最新的消息告诉教师、同伴。学生的阅读经验在日常交往中得到迁移,阅读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总而言之,要培养小学生阅读的兴趣,使他们掌握阅读的习惯和方法,使每一次低段阅读活动都生动而愉快,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不断地感知、内化、积累,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为今后大量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沈磊.基于绘本阅读提高低年级学生说写能力策略探微[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21(01).
[2]阳文萱.运用精彩影视资源,激发低年级小学生阅读兴趣[J].课外语文,2019(36).
关键词:小学低段;阅读能力;教学方法
一、激发小学生阅读的兴趣
(一)以激发小学生阅读兴趣为前提,引导小学生自主阅读
阅读前,笔者向小学生提出问题,让小学生怀着寻找答案的心理,有意识地阅读。阅读完毕,笔者鼓励学生指出尚未理解的内容供大家讨论,打破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设计问题
一般说来,学生阅读有一个过程,开始时需要教师先读,接着师生共读,慢慢过渡到学生自己阅读,教师需要在师生一起读的过程中提出适当的问题。接着帮助学生把握情节关系,最后进行讨论归纳。在小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后,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掌握一般翻书的规则。对观察比较细致的学生,除了启发他们观察画面细微变化外,还要求他们对画面进行合理想象;对能力较强的学生,除了让他们理解作品、归纳主题外,更注重发展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对中等水平的学生,则着重帮助他们理解画面与故事构成之间的关系,给他们想象和表达感受的机会;对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引导他们注意画面的变化,并学习将前后画面联系起来观察的方法。这样,有针对性地提出要求,使每个学生都主动地参与学习,增强阅读的兴趣。
(三)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阅读活动
当学生不喜欢阅读的时候,就要设计他们喜欢的事物或活动,可因势利导地把学生对其他事物或活动的興趣转移到阅读中来。培养小学低段学生阅读的兴趣,除了从简单的指导开始,还要有教师充满感情的朗读,从而引发小学生的看书欲望,或家长有意识地多带学生到书店、图书馆,熟悉求知环境,让学生知道,教师和父母所讲的故事都是来自书架上各种各样的儿童读物,从而激发学生对书本的阅读兴趣。
二、帮助小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教会小学生阅读技能、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学生开展阅读活动的前提,也是阅读得以深化的基础。
(一)认识书本的封面和封底,学习按页码顺序看书
认识书本的封面和封底,并学习按页码顺序看书,这是小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的前提条件。首先,教学生认识封面和封底的画面内容,让他们注意观察封面和封底有什么不同。对能力较强的学生,还可以教他们认读图书题目,让他们猜测故事内容,并组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其次,教学生学习按页码顺序看书。在学生已认识阿拉伯数字的基础上,先教他们按页码顺序一页一页地翻书,再教他们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习惯看书。开始选择统一图书,阅读前可以通过提问、猜谜语,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比如:阅读故事《窗外的垃圾》,教师讲述前面部分“一幢楼住着几只小动物,它们把自己喜欢的食物都丢到窗上……”当学生很想知道答案或结果时,就告诉他们:“看看书中是怎么说的。”从而开始认识图书的作用。接下来引导学生理解画面:“小朋友想想会发生什么事吗?”启发小学生阅读下一页,还要注意启发学生把前后几页联系起来阅读,引导学生更深入细致地观察人物场景。最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该页。在看书过程中,让学生亲自感受到图书是一页一页组成的,应该一幅画一幅画有序地看,才能知道故事内容,使他们逐步掌握看书的方法并养成习惯。
(二)恰当引导学生读懂书本内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
当学生拿着一本书的时候,他们往往会觉得无从入手,这时候教师就要充当解说员,边讲故事边恰当地指导。例如阅读故事《黑猫警长》时,笔者提出了“谁匆匆赶来了,这是谁的脚印?为什么?”“黑猫警长发现了线索,会采取什么行动?”等问题,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地思考,读懂图书的内容,从中发现人物表情、动作,并将之与背景串连起来理解故事的情节和作品的主题思想,逐步引导小学生由理解故事表面意义向理解故事的深层意义过渡。
在《小熊请客》这个故事中,可以让学生想象故事中间有悬念的部分,让学生想想:“狐狸会怎样?”这时学生的回答是多方面的,有的说狐狸改正缺点,小动物原谅了他;还有的说狐狸太狡猾,他们一起把狐狸吓跑了……这样,不但可以在上一页讲完后让学生想象下一页的情节,培养其想象能力,而且对学生阅读兴趣的保持和习惯的培养很有帮助。
(三)指导小学生进行独立阅读
如果一味地从旁指导学生看书、讲故事,这样会局限学生的思维。因此,笔者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有目的地选择一些内容比较简单的图书让小学生独立阅读。如《小猪洗澡》这个故事,可以先向学生简单讲述故事主题,然后让学生独立看书。这时教师的指导重点主要在两方面:一方面,观察学生阅读情况,及时鼓励表扬;另一方面,准备图片、实物,借助表情帮助小学生理解图书中的有关词语,并鼓励学生在讲述时运用这些词语。这一时期重在让学生动脑、动口,培养小学生的讲述能力。
三、为小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对提升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要营造一个处处能够见到汉字与实物紧密结合的大环境。如校门、花坛、鱼池、操场、楼梯、课室、桌椅、玩具等等,这些能够与汉字结合的实物都可配上相应的汉字卡片,便于学生在见到物的同时就能见到与之对应的汉字,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把图像、声音、语义、符号自动地整合起来,从而逐步实现对汉字的认识。其次,要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在日常生活当中营造宽松的汉字教育环境和文字阅读的内容。如:把小学生的名字作为一个标记,把它贴在茶杯、书包、桌子、椅子、墙上等等,让小学生在日常生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汉字教育。根据季节变化,把相关句子打印出来贴在知识角内,让学生利用每天自由活动时间去识读句子。另外,在班中设立图书角和相应的区域活动,添置构图新颖、颜色鲜艳、画面大、趣味性较强的图书让学生随时阅读。开展“小小故事会”活动,在活动中要求小学生讲述自编的图画故事或图画书中看到的故事,或者大家围绕一幅、多幅图展开讲述活动。最后,积极和家长取得联系,让家长切实认识到提高阅读水平的重要性。比如,在家长开放日,向家长展示阅读形式的故事教学,与家长达成共识。班级开设语言专栏,让家长与家长、家长与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吸取经验,采取有效的指导措施。
四、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阅读”教育
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契机,只要我们善于观察,捕捉并运用得当,就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如:鼓励学生在校外散步时,将在沿途中的花草树木、游乐园、商店等,与阅读充分结合起来,让学生将已有的经验运用到新的情景之中,表达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另外,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自由选择交流对象,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告诉他人。根据笔者的观察与实践,学生会自由选择一页一页的故事,再订成一本图书,或会戴上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头饰与墙面上的动植物互动,有的还会把最新的消息告诉教师、同伴。学生的阅读经验在日常交往中得到迁移,阅读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总而言之,要培养小学生阅读的兴趣,使他们掌握阅读的习惯和方法,使每一次低段阅读活动都生动而愉快,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不断地感知、内化、积累,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为今后大量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沈磊.基于绘本阅读提高低年级学生说写能力策略探微[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21(01).
[2]阳文萱.运用精彩影视资源,激发低年级小学生阅读兴趣[J].课外语文,20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