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职学生专业课程中开展情感教育

来源 :教师·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RYJL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阐述了对高职学生在专业课程中开展情感教育这一观点及其重要意义,并就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三类较高级情感探讨了开展该情感教育的方法,从实践上论证了该情感教育的可行性。作者关于情感教育的定义和情感教育的实践方法是对卢家楣教授情感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补充和提升。
  关键词:情感;情感教育;专业课程;情感体验
  
  情感教育大家并不陌生,但如何在高职学生专业课程中开展情感教育?这还是个新问题,要讨论这个问题得先从情感和情感教育这两个基本概念入手。
  
  一、情感和情感教育的相关概念
  
  情感和情感教育是两个复杂的概念。尤其是情感教育,笔者经研究发现各位专家、学者众说纷纭,还没有一个统一和明确的定义。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或现象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理智感、道德感、美感是人类三种较高级的情感。理智感主要表现为人们在探索真理的时候产生的求知欲,了解和认识事物的兴趣、好奇心,认识事物或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喜悦感等。人的理智感愈深,其学习兴趣愈浓,求知欲愈强烈。道德感,仅仅面向人(主要指人的言行思想意图)产生,这是与理智感、美感所不同的,它具有广泛的内容,如自豪感、荣誉感、羞耻感、尊严感、责任感、感激感、诚实感等,倾向于正确的社会道德观的情感是高尚的道德情感。美感是一种能给人带来愉悦感的体验,它包括简单的对事物的形式美感和深刻的对事物的内在美感。本文所指情感就是指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这三种情感。深厚的理智感、高尚的道德情感、丰富而深刻的美感,鼓励着人们追求真、善、美,是积极的、优良的社会性情感,是构筑健康、高尚人格系统的核心。[1][2]人类的各种情感都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3]。
  关于情感教育,笔者通过对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习[4],从徐州教育学院教育系副教授苏虹老师提出的“心理体认”[5]得到启发,再参照道德教育定义,悟出情感教育的定义。笔者认为,情感教育是一个系统、复杂、长期的、他育和自育的过程。概括地说,情感教育是以培养人的高尚的道德情感、深厚的理智感、丰富而深刻的美感为目标,以提高认识为前提,以情感体验为核心,以积极行动为最终目的,需要教育者的正面引导和被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共同努力的一个长期的培育过程。
  
  二、在高职学生专业课程中开展情感教育的意义
  
  鉴于情感教育是一个系统、复杂、长期的他育和自育的过程,对大学生当然也包括高职大学生开展情感教育毫无疑问,作为教书育人的高校教师也责无旁贷。而由教师在专业课程中对高职学生开展情感教育则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高职院校学生情感缺失较为严重,对高职院校学生开展情感教育更为紧迫
  首先,高职院校的学生成绩相对较差,成绩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学习兴趣,也就是缺乏理智感;其次,高职院校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因为没能进入理想的本科大学,心理可能还有自卑感;最后,由于社会风气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群体存在不少的负面情感或情感缺失的现象,表现为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懒散、浪费、缺乏家庭和社会责任感;学习浮躁、考试舞弊、诚信缺失等。[6]
  
  2.高职院校专业及专业基础课程所占比重很大,而注重情感熏陶的人文类课程偏少,在专业课程中积极开展情感教育是对高职学生加强情感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高职院校为了突出学生的操作技能,在课程设置上不得不向专业课程倾斜。以笔者所在学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例,其人文类课程不到总课时数的1/6。教师若在专业课程中积极开展情感教育则可以缓解这一课程设计产生的矛盾。
  
  3.在专业课程中开展情感教育,体现了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的结合,提高了学习效果
  一方面,专业课程知识为情感体验提供了目标,使情感教育能有的放矢;另一方面,心理学告诉我们,积极的情感具有动机作用,能激励人的行为,改善行为效率,还具有组织作用,能改善记忆和思维能力,维持有意的注意。[7]根据这个原理,教师以专业课程知识(点)或相关内容为客体,激起和丰富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可以促进学生对专业课程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进一步提高认识水平。
  
  4.在专业课程中开展情感教育,满足了教师教书育人的需要
  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这早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只有在专业课程中积极开展情感教育,教师才能在完成认知教育的同时,培养好学生情感,完善学生人格,进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在高职学生专业课程中开展情感教育的方法
  
  根据情感及情感教育的含义,考虑到高职学生的社会道德观和审美观已基本形成,结合在专业课程中的特点,笔者得出在高职学生专业课程中开展情感教育的方法应为:教师有计划地利用专业课程知识点及其相关内容作为情感体验的客体,运用启发诱导等各种教学方法,激起和丰富学生深厚的理智感、高尚的道德情感和深刻的美感体验(他育);学生在丰富的、高尚的、深刻的与其理智的、道德的、美的等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情感体验的影响下,进一步加强学习和自我教育,丰富自己的生活实践(自育),进而使自己的社会道德观、世界观、审美观得以端正和巩固,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得以加强,专业课程知识得以有效地掌握,认识水平得以进一步提高(结果)。对于教师来说,在高职学生专业课程中开展情感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拟用什么样的专业课程知识点或相关内容作为情感体验的客体,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哪一类情感的问题。下面笔者就理智感、道德感、美感三大情感培养目标加以说明。
  
  1.主要以专业课程知识(点)为客体,通过设置悬念、展示实物、启发诱导、理论联系实际、实验等多种方法教学,激起和加深学生的理智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展示专业课程知识的结晶——科技产品实物,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启发和指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到问题的答案,引起学生的成就感和喜悦感;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社会实际相联系,或让学生动手实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等。诸如此类激发学生理智感的方法有很多,但要求教师在教学计划中精心设置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灵活组织,以达到激起并加深学生理智感的目的。
  此外,教师作为本专业课程的讲授者,对本专业课程及学生的态度也十分重要。心理学认为情感具有感染作用,教师如果热爱本专业课程,热爱学生,自然地会把这种爱表现在教学的一举一动中,倾注在字里行间,这样可能令学生也情不自禁地受到感染,燃起对本课程的爱,对老师的爱,进而激发起学习兴趣,也就培养了理智感。[7]
  
  2.以专业课程相关内容(包括人)为客体,通过榜样、类比、讨论等方法激发和丰富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体验
  一般说来,高职学生专业课程知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不是人的言行、思想和意图,不能成为道德体验的客体,也就是说,专业课程知识一般不能直接激起学生与其社会道德观念相联系的情感体验。但是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激起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
  (1)利用从事专业课程知识研究、开发、生产、运用的人或者公司的言行、思想、事迹等作为榜样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教师自己也是好的榜样,教师自身丰富、健康、高尚的情感和完整的人格就是一面旗帜。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表现出来的言行一致、乐于奉献、敬业爱岗、服务学生等高尚的道德风范,会时时刻刻激起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体验,对学生的情感培养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2)通过将专业课程知识与现实社会进行类比、拟人化,使学生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体验。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笔者在这里以自己从教的《计算机网络》这一高职学生专业课程举例。如笔者在教授“网络层次体系结构”时,对“透明服务”这一专业课程知识点进行了类比处理:首先将“透明服务”这个概念展开,“透明”即不可见,也不必要见,接受该服务的某层次网络实体在与其对等的网络实体对话时,感觉不到其以下层次服务的存在,像直接对话一样,这就是“透明服务”。然后笔者要求学生将透明服务与社会实际相类比,大家纷纷想到了打电话、取款、坐飞机等,原来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处处是透明服务。笔者适时对透明服务加以了积极评价:透明服务的背后是许许多多的人在坚守岗位,恪守职责,默默无闻地为大家服务,其实为别人服务也是为自己服务。想到了这些,我们在工作上还有什么不能尽职尽责、团结协作,存一颗感恩的心呢?由此,学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就不言而喻了。
  (3)专业课程知识一般要应用于社会实践,教师可以通过因此带来的社会意义或引发的道德问题与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例如,笔者讲授“因特网”时,就谈到了因特网带来的巨大的社会意义,以及其引发的网络道德问题。笔者就此与学生积极展开讨论,学生在与教师、同学的讨论过程中,激发起丰富的网络道德情感体验,教师也就可以趁机引导学生遵守网络秩序与规则,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和职业道德。
  
  3.以专业课程知识中蕴涵的科学美为客体,通过剖析、探究、挖掘等方法,激起学生深刻的科学美感;以科技产品实物为客体,通过展示、鉴赏等方法,激起学生科学的、工艺的、实用的美的体验
  高职学生专业课程大多是科学、技术、工程、应用类课程,这些课程知识中的公式、定理、法则、工程、开发、应用等饱含着人类无穷的智慧,揭示了许多看似无序,实则充满和谐、统一的自然规律,展示了人类高超的技巧,给人带来了贴切的实用价值,同时能给人以科学美。教师可以通过剖析科学原理,探究科学奥妙,通过挖掘工程应用中的技巧等途径,给学生以深刻的科学美的体验。
  科技产品实物是专业课程知识的实际应用,是科技原理与生产工艺相结合的产物,是科学美、工艺美和实用美的结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带领学生分析鉴赏,让学生领略科学美、工艺美和实用美相结合的风韵,产生丰富深刻的、科学的、工艺的、实用的美的体验。
  当然,教师得体的衣着、优美的语言、良好的表情,更是激发学生美感体验的重要源泉,这里包括教师的基本功和自身的精心设计。
  此外,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为我们在专业课程中激发学生各种情感体验带来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例如,通过展示科技产品实物难以实现激发学生美感时,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其图片或视频剪辑就可以使问题迎刃而解了。
  
  四、结语
  
  上述情感教育方法是笔者的亲身体验。笔者多年来一直大力倡导在专业课程中积极开展情感教育。笔者推行情感教育后,师生关系明显改善,学生学习兴趣普遍较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笔者从教育学和心理学角度对情感教育下了一个完整的定义,这是在众多情感教育论文中所不曾见过的。而且,笔者从情感的概念出发,以情感体验为核心,将教学知识点作为情感体验的客体,主张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完成对客体的正确认知和评价,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完成情感教育。这较之卢家楣教授关于领悟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充分利用教学内容中的“情感资源”的提法更为精确和科学[8]。
  
  参考文献:
  [1] 胡启先.心理学原理与应用[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247-269.
  [2] 李晓文,等.现代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64.
  [3] 杨清.心理学概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459-464.
  [4] 王道俊,王汉生.教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31-134.
  [5] 苏虹.“心理体认”及道德教育意义[J].教育与科学研究,2004(12).
  [6] 林蔚.大学生反思人格缺失[N].中国青年报,2003-9-23.
  [7] 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43-244,260-261.
  [8] 卢家楣.论情感教学模式[J].教育研究,2006(12)
其他文献
传统的德育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是枯燥的、被动的、空洞的教学。学生不容易接受。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传统的德育教学模式,变枯燥无味的被动学习为主动的快乐学
采用微电解、催化氧化预处理后厌氧酸化、加药除硫、生化处理工艺在制药废水治理上的应用,该工艺自2008年10月投产至今处理效果稳定,处理效率达90%以上,出水COD浓度均在80 mg
针对传统磺化酞菁钴或聚酞菁钴存在的催化活性低、碱溶性差、容易发生液膜装置过滤器堵塞的缺点,通过对市场上不同催化剂的对比试用,筛选出了性能优良的W803新型双核酞菁钴磺酸
几年前有本叫《圈子圈套》的商战纪窦小说曾经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虽然是部小说,但其情节源于作者的真实经历,并揭露了在华外企圈子中不为人知的一些事情,使其在一定意义上不仅仅是
小麦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粮食作物,每年的小麦产量超过一亿吨,而且小麦也是我国的主要食物,因此如何有效的提升小麦产量十分重要,在现有种植面积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正确合理的对
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药学基础学科。理论知识来源于实践研究,生物化学的实验技术和方法不仅为生物化学的迅速发展创立了条件,也为其他基础医学和药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针对
水产养殖是重要的蛋白质来源,很多国家都把关注点放在了水产养殖上.但是,水产养殖之中环境会受到相应的侵害,在管理方法和技术条件的约束下,可能会对当地的水产养殖环境形成
白桦树是我国主要的天然林树种之一,在全国很多地区都有栽植。尤其在我们北方很多地区都种植在道路两旁、公园、森林、草原等地方既美观又有防风沙等效果,同时也美化了城市环
朝阳市龙城区地处辽宁西部,位于东经120°15'—27',北纬41°27'—45'之间,东部与朝阳城和双塔区相连,北部与北票市毗邻,西、南与朝阳县接壤。社会总
沼肥当前农村普遍存在的重要有机肥料,沼肥已经广泛的用于农业生长,在西瓜种植领域也得到了广阔的普及。不还要进一步腰身有效的措施达到发挥沼肥对辅助西瓜种植方面的应用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