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相关问题及解决方案

来源 :中国房地产业·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FI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迅猛发展与科学技术水平的显著提升,这在客观上刺激了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水平的提升与消费理念的转变,人们更加倾向于追求绿色环保、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氛围,这就对生态城市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其不断的改革创新与优化升级,生态城市规划是一项繁琐复杂的系统性综合工程,它涉及城市建设、发展的多个方面,在具体规划时必须要全盘考虑且认真做好每个细节,有效改善缓解当期严格被污染的大气环境,而且生态城市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城市建设是否科学合理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要全面做好生态规划,进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进步。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相关问题;解决方案
  1、规划生态城市的主要内涵
  1.1生態城市的特点
  生态城市具有减少消耗的作用,并且能够有效减少排放量,提高产量,进而促进城市的经济增长。在城市的产业中,第三产业的效果最为显著,结合第三产业的发展趋势,发现生态环境的作用能够使资源得到更大的利用价值,减少浪费消耗,并且能够带动生产,这使自然环境的污染大大减小,还可以发挥高效的功能。生态城市的主要目标是使自然和人类社会相融合,和谐发展,创造健康的自然环境可以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保障,还可以维持环境的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节省资源的使用,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了达到三者的协调,需要对城市进行全面的完善,合理规划城市建设,使资源的使用更加科学,符合协调发展的要求。
  1.2生态城市规划的原则
  生态城市的建设要遵循生态要素的原则,在设计上考虑自然的发展规律,根据环境的情况进行规划,对能源要进行节约和再次开发,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要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状况规划设计,以促进物质的发展为主要核心,提高社会的发展水平,优化人们的生活环境,对自然的发展提高重视,创建满足社会发展要求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需要遵循复合生态环境的原则,将自然环境与城市发展相互协调,保证经济的发展不会影响自然的发展,作为难度比较大的原则,生态城市的规划要考虑多个方面,在设计工作开展时,要加强协调设计的内容,提高规划的质量。结合实际的原则进行生态城市的建设,将生态城市的设计与实际的情况共同考虑,采用最佳效果的设计方案,提高规划设计的实用性,还要避免出现设计的模仿和照搬的情况,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分析设计,才能够得出最适合当地发展的设计方案。
  2、目前生态城市规划以及设计工作过程中显现出的不足之处
  2.1城市规划这一学科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向
  从当下的实际情况来看,生态城市规划以及设计的思想观念在我们国家应用的相对来说比较晚,正因如此在实际展开这项工作的过程中会发现,所应用的方法和与其相关的理论还没有达到完全成熟的水平。正因如此在实际进行城市的规划工作时,在对城市内部的整体空间以及土地资源进行的改造活动就是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干预,正因如此把生态设计的观念融入进去在实际进行的过程中是十分困难的。在实际进行生态城市的规划以及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该城市内外所具有的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的分析以及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优化与改善,而我们国家的特点就是幅员辽阔,各个城市都具有十分明显的特征,如果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以及设计工作的过程中使用同样的一种方案就很难达到十分理想的效果,城市规划设计师在实际进行工作的过程中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设计思想理念,对于生态方面的具体概念也不够清晰,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向,很难发展成为一个全面统一的模式。
  2.2生态城市规划以及设计工作的科学程度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当下在实际进行生态城市规划以及设计工作的过程中,所普遍应用的观念是重点保护城市内部的生态坏境,但是在实际开始进行的时候却缺少一个标准性的案例,正因如此规划以及设计的根本目的还是有很大程度上的宏观性,相对来说比较笼统。生态城市的规划以及设计是需要长时间的累积才能够顺利完成的,所以目前有很多正在进行规划及设计的城市也正处于持续探索和创新的阶段,但是在实际进行的过程中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技术以及经济等等方面的影响和阻碍,如果说应用的指导思想理论不够明确,那么生态城市的规划以及设计工作的科学程度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和优化。
  3、当下生态城市规划以及设计工作的具体方案
  3.1充分的发挥城市内外原有的生态环境
  生态城市的规划以及设计一定要以城市内外原有的生态系统作为根本,在规划的具体过程中一定要对城市原有的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的研究与分析,全面的发挥出城市所在地原有的生态基础。城市内部本身所固有的生态系统自身拥有特殊的变化规律,并且净化空气的能力也比较强,将固有的生态系统全面的进行利用可以将城市内部的生态程度做出最为根本的保障,并且还可以减少资源的开发,减少资源的应用,可以适当的运用新型能源帮助生态城市的建设工作顺利的进行,这样首先可以保证城市的生态功能得以进一步的实现,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保护环境的实际作用。
  3.2遵循生态可持续发展道路
  城市规划中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常常以牺牲环境来保证经济的高速发展。这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追求经济利益的方式使我的生活生产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同时环境的污染也制约了经济的增长,我们需要加强环保意识,把生态性融入到城市规划发展的内容当中,遵循生态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城市的健康成长。
  3.3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
  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是就建设生态城市的前提,是城市建设活动的核心,城市规划要保持城市建设和城市目标发展一致,根据生态环境特征,确定城市规划和城市布局,实现人与生态之间的平衡。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有生态环境布局、生态经济发展、城市人口分布、自然生态环境优化、环境质量的提高,始终兼顾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内容,建立起由三要素构成的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达到协调统一。
  结语:
  生态城市的规划根据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要求而提出,按照生态学的基础进行设计,结合科学的方法优化,为实现生态环境和社会的各方面发展相互协调,为城市的环境带来改善,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浪费,提高自然环境的健康,促进社会的正常发展,规划生态城市要符合自然的发展规律,参考实际情况进行改善,加强城市环境和经济等方面的发展能够融合,再从其他角度进行考虑,比如产业、住区等,为城市建设提供全面的生态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剑.关于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相关问题探讨[J].居业,2017(09):69-70.
  [2]李红娟.基于紧凑城市发展的土地利用政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7.
  [3]尹路,冯婷.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研究[J].建设科技,2017(09):72-73.
  [4]臧鑫宇,王峤,陈天.绿色视角下的生态城市设计理论溯源与策略研究[J].南方建筑,2017(02):14-20.
  作者简介:
  翟杰,中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南京。
其他文献
年初以来,我国外贸实现较快增长,质量和效益双双提升.目前,受国际环境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外贸平稳运行仍有一些挑战.稳外贸,是7月3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
期刊
【摘要】伴随我国城市化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城市的占地面积也呈现出逐步扩张的趋势。现阶段我国诸多城市都逐渐朝着其周边区域扩展和延伸,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进行城市发展的科学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求相关人员在开展城市设计工作的时候,必须借助相关空间理论与新兴规划方法。本文笔者就针对空间句法在大尺度城市设计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空间句法;大尺度城市设计;运用  1、空间句法概述  1.1空间
同志们:  根据大会(上海市九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安排,现在我向大家做一个自我介绍,也许要超过大会规定的时间,因为如果我不讲的话,也许过不了这个关,一会儿还得提问题,还不如我主动“交代”为好。  第一,我的简历。我参加革命的时间比较晚,经历比较简单。我1928年10月出生于长沙,中学都是在湖南省念的,1947年毕业于湖南省立一中,同年在上海考取清华大学,念电机系。入大学后就参加了学生运动,1948年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日趋完善,进一步促进了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起到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宏观经济一样,房地产经济在发展的时候,其往往会
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能源优化配置成为能源规划者和决策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建立了一系列模型来探讨美国四个州的能源生产和利用情况,特别是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安倍经济学由“三支箭”组成。第一支箭是旨在消除通缩的货币政策。第二支箭是灵活的财政政策,目的是在短期内支撑日本经济、在长期内确保财政稳定。第三支箭是旨在扩大投资和提高趋势增长的结构性改革。  在这三支箭中,第一支最有可能命中目标。今年1月,日本央行出台了明确的通胀目标,即消费价格通胀要达到2%。不过,这一新政策是在外部人士黑田东彦(Haruhiko Kuroda)被任命为日本央行行长后才得以出台的
商务部日前发布的《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17》(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电子商务延续快速发展态势,交易额同比增长11.7%,达29.16万亿元;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2.2%
期刊
近日,河南省安阳市政府为进一步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确立了“一个转变、三个结合、五个社会化”的发展思路.rn“一个转变”.推进安阳市养老服务由补缺型向普惠型转变.具体是
摘 要:中国、印度、新加坡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重要的贸易大国,中国和新加坡以电子产品为主要出口产品,印度以能源和资源类产品为主要出口产品。中国出口优势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较低的初级产品,印度出口优势也集中在初级产品部门,新加坡制造业具有显性比较优势。近十几年来,中国与印度、新加坡的贸易竞争逐渐增加,但贸易竞争激烈程度不显著;印度与新加坡的贸易竞争激烈;中印新三国的贸易合作关系均逐渐加深。基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