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5例非综合征唇腭裂的发病特点

来源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bei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非综合征唇腭裂的发病特点,为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1435例非综合征唇腭裂病例,对患者的性别、疾病部位、血型、伴发畸形、遗传史等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435例中,单纯唇裂397例(27.67%),单纯腭裂655例(45.64%),唇裂伴腭裂383例(26.68%)。男性801例(55.82%),女性634例(44.18%)。单纯唇裂组男性60.20%(239例)多于女性39.80%(158例),左侧57.43%(228例)多于右侧27.96%(111例),左侧多于双侧14.61%(58例),右侧多于双侧;唇裂伴腭裂组男性78.33%(300例)多于女性21.67%(83例),左侧41.50%(159例)多于右侧28.20%(108例),左侧多于双侧30.29%(116例);单纯腭裂女性60.00%(393例)多于男性40.00%(262例);AB型血在单纯唇裂组患者的比例(28/369)高于单纯腭裂组(28/6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畸形者占5.09%(73例),其中伴发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数量最多2.51%(36例)。单纯唇裂、单纯腭裂与唇裂伴腭裂病例间父系、母系、同胞来源的遗传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单纯唇裂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左侧多于右侧,单侧多于双侧;唇裂伴腭裂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左侧多见;单纯腭裂患者中女性发病高于男性;单纯唇裂患者AB型血比例高于单纯腭裂患者。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应用整形美容技术修复面部软组织损伤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面部软组织创伤患者,采用整形外科技术,根据具体伤情设计不同修复方法,严格遵守无菌、无创原则,进行清创、创面修复、皮瓣修复等治疗。结果49例患者术后Ⅰ期愈合,4例伴有轻微瘢痕,3例患者Ⅰ期愈合后出现局部皮下可吸收线头外露,予以消毒后拆除,无并发症发生。随访6~12个月,无感染、无坏死、无明显瘢痕等并发症发生。52例患者面
目的探讨乳晕内皮下复合组织瓣交叉填充联合持续牵引治疗中度和重度乳头内陷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3例(59只)中度和重度乳头内陷者,以乳头基底部为蒂,在两侧乳晕内皮下掀起三角形复合组织瓣,通过乳头下隧道交叉推进转移至对侧填充支撑乳头,术后持续外牵引2~4周,随访6个月至3年,评价临床效果和并发症。结果术后均未发生乳头血运障碍。54只乳头内陷完全矫正,无复发,无乳头、乳晕坏死等并发症,医患双方对矫正后的乳
目的探讨超脉冲二氧化碳点阵激光联合微针治疗面部痤疮凹陷性瘢痕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6例面部痤疮凹陷性瘢痕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完全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点阵二氧化碳激光和微针联合治疗;对照组仅用超脉冲二氧化碳点阵激光治疗。治疗间隔1~3个月,治疗2~8次。治疗前、后对两组的痤疮瘢痕权重评分(ECCA)、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前、后ECCA评分均明显下降,其中观察组评分从(61±1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面部美学分区及其在脂肪颗粒注射面部年轻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接受面部脂肪颗粒注射面部年轻化23例进行美学评估。根据美学标准,将全颜面划分为10个美学单位,49个美学亚单位。评价美容效果和并发症。结果对23例149个美学单位实施脂肪颗粒注射,涉及300余个美学亚单位。每个美学单位注射1~35 ml。脂肪颗粒注射后面部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肿胀,10~14 d消退;11例出现局部淤血,5~20 d
期刊
目的探讨优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VEGF165)、血管生成素-1(Ang-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配比对移植脂肪颗粒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将18只大鼠分成9组,每组2只,9组的VEGF165、Ang-1、bFGF配比依次为1∶0∶0、0∶1∶0、0∶0∶1、1/2∶1/2∶0、0∶1/2∶1/2、1/2∶0∶1/2、1/3∶1/3∶1/3、2/3∶1/6∶1/6、1/6∶2/3
期刊
目的探讨足底内侧岛状皮瓣修复足跟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足跟部恶性黑色素瘤明确诊断患者5例,男3例,女2例。行足跟局部扩大切除手术,切缘距病灶2 cm,深度达跟骨骨膜,根据缺损大小及足底内侧动脉解剖学特点,选择适合的带神经、血管蒂足底内侧皮瓣移位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随访8~14个月。结果5例术后皮瓣全部成活,皮瓣感觉功能良好,足部外形满意,能正常承重行走,无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