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传承千年的教学模式发生了一些变化,现代教育的种种辅助手段也以各种形式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来,给广大师生带来了视觉和听觉的震撼,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然而,它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应引起各位教师的重视!
一、 传统的模式
作为内涵极丰富主体感极强的学科,语文课堂教学也应当是一门立体式艺术。传统的语文观认为语文只是文字的组合,因而只须注解文字、体悟内涵即可。后来趋向认同语文综合学科的主体地位,赋予语文学科更多更深的工具性、基础性的内涵,于是大语文教学便成为语文教学的主导和时尚。
自古至今我们发现人们注重对文字及文意(道)的体味与鉴赏,从而摈弃单纯的文字层面的考据与训诂(即韩愈说的“句读”“小学”)。其实从诸葛亮“好为梁父吟”的“吟”,到苏轼的“味摩诘之诗”的“味”,再到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读书“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的入神朗诵,我们发现了本为传统却为今人忽视甚或漠视的“吟、味、悟、诵”以及联想和想象。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及其与课堂教学手段的日益结合,人们时常运用多媒体教学,来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也引来更具现代色彩的评价与认同。
二、 学生的评价
“随着上课铃声,教师让全体起立,多媒体奏响了雄浑的国歌,我的心也一下子被这场景这气氛震撼了!而后再和着音乐节拍,我们读着那首似曾相识的诗篇,泪水也就随之下来了,或许谁也理解不了我此刻的心情,但我任泪水缓缓而下,不仅仅是因为感动,还在于那份震撼……多媒体教学很有韵味,在宽大的屏幕上我们认识了壮丽的河山、高耸的森林、潺潺的流水,感悟到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多媒体教学课)
“多媒体教学打破了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三个一’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使我们在图、文、声并茂的情境之中理性地去接受知识,它使知识形象化,更容易让人接受,而且容量大,方便快捷。相信不久的将来,它将代替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正规化、高效化。”
这种全新的教学新模式让学生耳目一新,学习趣味大增,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可见,立体式多层次多视角全方位的多媒体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不应忽视不同感悟:
“我认为诗本身有一种意境,一种思想,国歌雄浑激越,让人热血沸腾,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应注重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祖国的深沉的爱和希望,我总觉得那些画面和音乐有点喧宾夺主的味道,令我们几乎没有时间去感悟。其实一首好的诗词并不需要很多修饰的东西来理解,比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李煜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读一遍都让人感动,老师稍加引导,发表一下自己对这首诗的感触即可,还可以旁征博引,将别的诗与之比较,就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这份极有见解的学生评论,指出了老师在进行语文多媒体教学时,偏爱于倚重多媒体方式而忽视了语文学科的自身特色,在现代教学理念的作用下单纯追求教学方式的现代性,忽视了语文学科自身的人文性,语文老师应引以为鉴。我以为这是一个相对清醒并有自己见解的学生向老师提的醒,是极有价值的。
由此,我们不妨从以下角度来重新审视多媒体教学并对之进行一些反思。
三、 教学的思考
1. 多媒体应基于课文
应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品味写法、增强审美感受为主导,多媒体只是手段而非内容,更不是目的。
2. 多媒体的教学并非适应一切
对抒情性画面感强的作品来说,这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借鉴,对科技含量高、学生因科技知识缺乏而产生的认知不足,多媒体教学更是一种弥补。但对一些知识性、逻辑性相对突出的文章,则未必合适。
3. 多媒体教学的评价系统要更趋科学、更客观
不应只看教师怎么教,用了什么画面,配了什么音乐,设计了什么动画,而应关注学生接受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方法,是否有助于学生掌握理解文章的钥匙。应以课堂教学效果的认定来构建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如此才不至于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阜宁县陈集中学)
一、 传统的模式
作为内涵极丰富主体感极强的学科,语文课堂教学也应当是一门立体式艺术。传统的语文观认为语文只是文字的组合,因而只须注解文字、体悟内涵即可。后来趋向认同语文综合学科的主体地位,赋予语文学科更多更深的工具性、基础性的内涵,于是大语文教学便成为语文教学的主导和时尚。
自古至今我们发现人们注重对文字及文意(道)的体味与鉴赏,从而摈弃单纯的文字层面的考据与训诂(即韩愈说的“句读”“小学”)。其实从诸葛亮“好为梁父吟”的“吟”,到苏轼的“味摩诘之诗”的“味”,再到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读书“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的入神朗诵,我们发现了本为传统却为今人忽视甚或漠视的“吟、味、悟、诵”以及联想和想象。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及其与课堂教学手段的日益结合,人们时常运用多媒体教学,来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也引来更具现代色彩的评价与认同。
二、 学生的评价
“随着上课铃声,教师让全体起立,多媒体奏响了雄浑的国歌,我的心也一下子被这场景这气氛震撼了!而后再和着音乐节拍,我们读着那首似曾相识的诗篇,泪水也就随之下来了,或许谁也理解不了我此刻的心情,但我任泪水缓缓而下,不仅仅是因为感动,还在于那份震撼……多媒体教学很有韵味,在宽大的屏幕上我们认识了壮丽的河山、高耸的森林、潺潺的流水,感悟到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多媒体教学课)
“多媒体教学打破了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三个一’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使我们在图、文、声并茂的情境之中理性地去接受知识,它使知识形象化,更容易让人接受,而且容量大,方便快捷。相信不久的将来,它将代替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正规化、高效化。”
这种全新的教学新模式让学生耳目一新,学习趣味大增,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可见,立体式多层次多视角全方位的多媒体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不应忽视不同感悟:
“我认为诗本身有一种意境,一种思想,国歌雄浑激越,让人热血沸腾,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应注重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祖国的深沉的爱和希望,我总觉得那些画面和音乐有点喧宾夺主的味道,令我们几乎没有时间去感悟。其实一首好的诗词并不需要很多修饰的东西来理解,比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李煜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读一遍都让人感动,老师稍加引导,发表一下自己对这首诗的感触即可,还可以旁征博引,将别的诗与之比较,就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这份极有见解的学生评论,指出了老师在进行语文多媒体教学时,偏爱于倚重多媒体方式而忽视了语文学科的自身特色,在现代教学理念的作用下单纯追求教学方式的现代性,忽视了语文学科自身的人文性,语文老师应引以为鉴。我以为这是一个相对清醒并有自己见解的学生向老师提的醒,是极有价值的。
由此,我们不妨从以下角度来重新审视多媒体教学并对之进行一些反思。
三、 教学的思考
1. 多媒体应基于课文
应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品味写法、增强审美感受为主导,多媒体只是手段而非内容,更不是目的。
2. 多媒体的教学并非适应一切
对抒情性画面感强的作品来说,这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借鉴,对科技含量高、学生因科技知识缺乏而产生的认知不足,多媒体教学更是一种弥补。但对一些知识性、逻辑性相对突出的文章,则未必合适。
3. 多媒体教学的评价系统要更趋科学、更客观
不应只看教师怎么教,用了什么画面,配了什么音乐,设计了什么动画,而应关注学生接受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方法,是否有助于学生掌握理解文章的钥匙。应以课堂教学效果的认定来构建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如此才不至于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阜宁县陈集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