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国细菌耐药监测报告

来源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全面介绍2021年全国细菌耐药现状,掌握耐药流行趋势,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科学数据。

方法

本研究为描述性研究,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9月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成员单位共计1 373所医院的监测数据,对纳入统计的3 743 027株细菌的主要分析指标,如主要分离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临床常见耐药菌的比较、重要耐药菌的检出率等进行分析。

结果

革兰阴性杆菌的分离率(71.1%,2 659 447/3 743 027)高于革兰阳性菌(28.9%,1 083 580/3 743 027)。分离率排名前5位的细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20.7%(776 145/3 743 027)、肺炎克雷伯菌14.7%(550 618/3 743 027)、金黄色葡萄球菌9.2%(344 515/3 743 027)、铜绿假单胞菌8.4%(314 288/3 743 027)、鲍曼不动杆菌6.4%(241 383/3 743 027)。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对葡萄球菌和肠球菌保持很高的体外抗菌活性。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为11.3%,较2020年的10.9%上升了0.4%,其他重点监测的耐药细菌大部分呈下降趋势;耐药菌的检出率全国各地区间有一定差异。

结论

目前我国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监管的成效逐步显现,但仍需进一步加强监管,减少碳青霉烯类等广谱抗菌药物的过度使用,并做好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以遏制其流行播散,不断降低耐药菌检出率。

其他文献
人工智能辅助听诊是以电子听诊器和计算机辅助的心音分析算法为基础的心血管疾病辅助检查技术。人工智能通过对心音信号进行去噪、分段、特征提取和分类,能够准确识别异常心音,判断特定的疾病。应用目前最先进的深度学习方法诊断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均可达到较高的准确性。人工智能所具备的高度准确性,加之听诊本身便具有的无创、费用低、便捷等优点,为该技术在心血管疾病的早期筛查方面带来了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该文将对心脏听诊、电子听诊器以及计算机辅助的心音信号的处理分析方法进行简要介绍,概述人工智能辅助听诊技术的研究现状与
抗凝治疗是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但抗凝治疗可导致部分患者出血事件风险增加。近年来,以Ⅺ因子为靶点的药物研发开启了抗凝治疗的新时代,或可在有效抗凝治疗的同时减少出血事件的发生。目前以Ⅺ因子为靶点的抗凝治疗制剂包括反义寡核苷酸、单克隆抗体和小分子活性位点抑制剂等。该文围绕以Ⅺ因子为靶点的抗凝治疗制剂的最新基础及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院外心脏骤停(OHCA)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OHCA一旦发生,如不立即救治,几分钟内患者即可出现不可逆的生物学死亡,约一半的心血管死亡来自OHCA。许多国家或地区遵循乌斯坦因(Utstein)模式对OHCA进行登记分析,以提高OHCA生存率。我国OHCA登记尚处于发展初期,OHCA总体生存率不足1%。该文回顾世界范围内主要Utstein模式OHCA登记,为我国开展OHCA登记提供参考。此外,作为开展OHCA公共卫生干预的靶人群,“旁观者”在Utstein指南中缺少明确定义。该文从公共卫生干预视角将“旁观
经导管缘对缘修复(TEER)已经成为二尖瓣反流/二尖瓣关闭不全介入领域中最热门、认可度最高的修复技术之一。欧美指南将外科手术高风险、解剖合适列为二尖瓣反流的适应证,然而目前符合TEER技术适应证的患者仍相对较少。国内尚无学者对TEER疗效相关因素进行总结。该文基于当前已有的临床证据,主要从临床、解剖、操作、术后因素4个方面综述TEER疗效的预测因素,期待有助于心脏团队对病例的选择、手术过程中细节的把握、术后病例的随访及药物调整等,促使这项技术更成熟、更长远地发展。
我国著名心血管病学家、教育家、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综合医疗科创始人,同济医院教授、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余枢教授因病于2023年5月15日在武汉逝世,享年93岁。
期刊
在病原学诊断技术快速发展,检验新技术逐渐应用于微生物检测的背景下,检验工作者与临床相关学科应及时提出中国标准、中国指南、中国方案,始终坚持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和应用临床微生物学相关行业标准和指南,持续推动病原学诊断标准化建设的良性循环,逐步提高我国感染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能力和行业进步。
基于宏基因测序技术的血浆微生物游离DNA(mcfDNA)测序为感染性疾病提供了一种非侵袭性的病原学诊断技术,在脓毒症和血流感染中,与血培养等传统病原学诊断技术相比,mcfDNA测序在敏感性、时效性和致病原覆盖面方面具有优势,但在用于肺部感染时,其敏感性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等高质量下呼吸道标本的宏基因二代测序仍有较大差距,而且缺乏高质量临床研究数据,因此,还不宜将其作为肺部感染病原学诊断的一线技术,其临床应用尚需控制在亟须明确病原学诊断、传统病原学诊断技术难以达到目的、侵袭性病原学检测标本无法获得的少数疑难危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807-2022临床微生物培养、鉴定和药敏检测系统的性能验证》已于2022年11月2日发布,2023年5月1日起实施。该卫生行业标准(推荐标准)是制定和实施微生物检验程序性能验证方案的依据和实验室质量管理的准则,其目的是促进临床微生物检验领域的性能验证更加规范化和同质化。本文就卫生行业标准立项背景、编写情况、主要内容和实施难点及意义等进行解读和分析,以帮助临床微生物实验人员更充分地理解和执行卫生行业标准的相关规定,促进行业标准化和学科发展。
侵袭性真菌病是感染病学、微生物学、临床药学等学科共同的焦点。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和真菌研究小组教育与研究联合会诊断标准中,确定诊断和极似诊断对应有不同的真菌学检查。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临床微生物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临床微生物学组、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分会临床微生物学组组织专家制定指南,就真菌侵入人体导致的血流感染、肺部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眼部感染、胸腔腹腔感染、关节感染等的适应证、适用样本、检测技术、结果解释和会诊等真菌学信息给出了共识性推荐意见,包括了常见的念珠菌、曲霉、毛霉
戊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的一种急慢性传染病。全球每年约发生2000万例HEV感染,其中约有330万例戊型肝炎,7万例与HEV感染相关的死亡病例。过去10年,我们对戊型肝炎的认识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仍有大部分HEV感染者,尤其是重症及慢性戊型肝炎患者被漏诊或误诊。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到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这一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并基于医疗机构是目前我国诊断和治疗HEV的主要场所这一事实,中国戊型肝炎研究协助组(CCSHE)、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分会和国家感染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