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活动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的形式。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本着促进学生发展的宗旨进行符合学生实际的选题,真诚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以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下面以《走向宽容》为例,谈谈自己对心理活动课的几点认识。
一、选题实而小,直面学生现实的心理问题
现在的小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他们大多是在父母及家人的宽容、甚至溺爱中长大的,习惯了别人对他们的宽容,却不太懂得也要宽容待人。基于这样的认识和现实,我确定了“宽容”的主题。
而宽容是一个很大的范畴。首先,孩子们碰到的不愉快事,有来自社会的,有来自家庭的,还有来自同伴间的,涉及到自己对别人的宽容和别人对自己的宽容两大方面。其次,做到宽容也可以有很多的途径,如:“遇事要克制忍让,退一步海阔天空”,“豁达大度,不斤斤计较”,“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胸怀开阔,多看别人的优点”等等。但是,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不可能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因此,我选取了孩子们与同伴间发生的不愉快事,并且重点引导在发生矛盾时首先想到站到对方的立场,想对方所想,化解矛盾,进一步将主题限定于“宽容他人”方面。
就这样,通过不断筛选,不断舍弃,主题的切入点越来越小,而实际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针对性也更强。因此,心理健康辅导课的切入点一定要有现实性,讲究实效性,也就是要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口。
二、交流诚而深,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一)教师的心理定位:不做“导演”做朋友
在心理活动课上需要一种平等的互相尊重的人际关系。作为朋友,辅导老师就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问题,用一颗真诚的心与孩子的童心相互碰撞,相互沟通。
《走向宽容》活动课前,我查阅资料,看案例,又接连看了几节心理活动课录像,知道了心理健康活动原来可以这么生动活泼地演绎,让参与的人心灵不断地触动。可是,要做到这点却不容易,我显得很不自信。有位同事便鼓励我说:“没事的,备好课,你就做一回导演,把这节课导演好就行了。”
第一次小试牛刀,我竭力把自己教案上的过程导演出来,可结果可想而知,根本走不到学生心坎里去。显然,教师不能一厢情愿地去导演这出戏,而是要设身处地想学生所想,与学生悲喜与共,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才有可能对症下药而又不露痕迹地开展心理辅导。
(二)有效辅导的前奏:开启学生的心扉
一堂心理活动课,只有让学生敞开心扉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才能有效地进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获得同情、接纳、认同、理解是马斯洛论述的人的基本需要中关于爱与归属的需要。学生的这种需要在心理活动课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因而,教师首先要解除自己的心理防线,积极地设身处地地体察学生的内心感受,用同理心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看问题,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
在《走向宽容》一课的热身活动后,我安排了“心有千千结”这样一个环节:1.了解学生和同伴相处时是否有过不愉快,感到过委屈;2.回忆与同伴发生的不愉快事,写在纸条上;3.引导每位学生挑选代表心结的石头,外显感受,并交流心中那件不愉快的事。这是一个切入正题的环节,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打开心扉,坦然地面对自己与同伴相处中发生的不愉快事,并以“心中的石头”为载体,外显学生与同伴之间不愉快的程度,感受由此带来的心理压力,从而激起学生放下这些石头,解开心结的欲望,为后面如何解决问题找到源头。
我通过煽情的语言叩开学生的心门:同学们,你们都写下了自己的一个个心结,这些心结就好比眼前的一块块石头,大大小小,有的粗糙,有的光滑,甚至有的还有些尖尖的棱角,它们压在我们的心头,让我们感觉难受。现在,请你静静地问问自己,你觉得哪块石头最能代表你的这个心结,就把你心中的那块石头悄悄地找出吧。(生挑石头)同学们都已经挑选到了自己心中的那一块石头。现在,把你写下的这件不愉快事贴在石头上,来,让我们轻轻地拿起这块心中的石头,把它握在手里。
那么多石头,你为什么挑了这一块?能说说你的这件事吗?
生1:石头很重,因为我很在乎和这位同学的友谊,可是一件小事却让我们有了隔阂,这件事是这样的……
生2:我挑的石头表面比较粗糙,因为我感觉这件事情在我和那个同学间像是抹上了一层粗糙的东西,不再那么光滑了,这件事是……
生3:我的石头上有棱角,代表了我和这位同学间发生过的一件不愉快事,那件事让我一直记在心里,是这样的……现在我想把这张纸撕碎,把这块石头扔掉,我再也不要把这件事记在心头,压在我心里了!
生4:我挑了一块凹凸不平的石头,因为这件事在我心里感觉很难受,就像路上有坑坑洼洼一样,我的心情也一直不好,那天……
生5:我的石头很不规则,说明我心中与一个伙伴不愉快的几件事,事情都很小,但一直搁在我心里,让我不能和她像从前那样愉快地相处……
生6:我挑的石头比较小,也比较轻,因为我和伙伴发生的那件事已经过去很久了,我也不想再提起它了。
挑选石头,只是借助这样一个外在的载体让学生有一个心理体验的过程。在孩子们敞开心扉的同时,我也用同理心积极地回应着,由此激起孩子对我的信任,更拉近了我们的距离。
(三)心理辅导的关键:重体验轻结果
心理活动课重在引导学生感受心理体验的过程,从体验中让他们尝试着找到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此,我设计了“真情面对面”的环节:1.出示班中个案,揣摩当事人当时的想法;2.采访当事人,了解其当时真实的想法;3.互动交流、体验。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课前调查,用班中真实的事例,引导学生用同理心体验矛盾发生时当事人各自的感受,揣摩当事人当时的想法。整个过程中,孩子们进行着不同角度的心理体验,尝试着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同伴间相处的困扰,逐步走向宽容。这虽是一个个案处理的“助人”环节,但学生遇到的问题有相似性,因此也是让全体同学经历面对矛盾与化解矛盾时的心理体验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宽容的重要性。
总之,要提高心理活动课学生主体参与的水平,使心理活动课取得积极的效果,教师的作用毋庸置疑。因此在选题与辅导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自己的心理定位,慎重地处理好每个环节,真诚地与孩子们交流,重视心理体验的过程,让孩子们体验一种心灵释放的畅快和愉悦,以期达到良好的辅导效果。
(作者单位:浙江桐乡市茅盾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王红曼
一、选题实而小,直面学生现实的心理问题
现在的小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他们大多是在父母及家人的宽容、甚至溺爱中长大的,习惯了别人对他们的宽容,却不太懂得也要宽容待人。基于这样的认识和现实,我确定了“宽容”的主题。
而宽容是一个很大的范畴。首先,孩子们碰到的不愉快事,有来自社会的,有来自家庭的,还有来自同伴间的,涉及到自己对别人的宽容和别人对自己的宽容两大方面。其次,做到宽容也可以有很多的途径,如:“遇事要克制忍让,退一步海阔天空”,“豁达大度,不斤斤计较”,“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胸怀开阔,多看别人的优点”等等。但是,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不可能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因此,我选取了孩子们与同伴间发生的不愉快事,并且重点引导在发生矛盾时首先想到站到对方的立场,想对方所想,化解矛盾,进一步将主题限定于“宽容他人”方面。
就这样,通过不断筛选,不断舍弃,主题的切入点越来越小,而实际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针对性也更强。因此,心理健康辅导课的切入点一定要有现实性,讲究实效性,也就是要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口。
二、交流诚而深,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一)教师的心理定位:不做“导演”做朋友
在心理活动课上需要一种平等的互相尊重的人际关系。作为朋友,辅导老师就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问题,用一颗真诚的心与孩子的童心相互碰撞,相互沟通。
《走向宽容》活动课前,我查阅资料,看案例,又接连看了几节心理活动课录像,知道了心理健康活动原来可以这么生动活泼地演绎,让参与的人心灵不断地触动。可是,要做到这点却不容易,我显得很不自信。有位同事便鼓励我说:“没事的,备好课,你就做一回导演,把这节课导演好就行了。”
第一次小试牛刀,我竭力把自己教案上的过程导演出来,可结果可想而知,根本走不到学生心坎里去。显然,教师不能一厢情愿地去导演这出戏,而是要设身处地想学生所想,与学生悲喜与共,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才有可能对症下药而又不露痕迹地开展心理辅导。
(二)有效辅导的前奏:开启学生的心扉
一堂心理活动课,只有让学生敞开心扉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才能有效地进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获得同情、接纳、认同、理解是马斯洛论述的人的基本需要中关于爱与归属的需要。学生的这种需要在心理活动课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因而,教师首先要解除自己的心理防线,积极地设身处地地体察学生的内心感受,用同理心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看问题,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
在《走向宽容》一课的热身活动后,我安排了“心有千千结”这样一个环节:1.了解学生和同伴相处时是否有过不愉快,感到过委屈;2.回忆与同伴发生的不愉快事,写在纸条上;3.引导每位学生挑选代表心结的石头,外显感受,并交流心中那件不愉快的事。这是一个切入正题的环节,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打开心扉,坦然地面对自己与同伴相处中发生的不愉快事,并以“心中的石头”为载体,外显学生与同伴之间不愉快的程度,感受由此带来的心理压力,从而激起学生放下这些石头,解开心结的欲望,为后面如何解决问题找到源头。
我通过煽情的语言叩开学生的心门:同学们,你们都写下了自己的一个个心结,这些心结就好比眼前的一块块石头,大大小小,有的粗糙,有的光滑,甚至有的还有些尖尖的棱角,它们压在我们的心头,让我们感觉难受。现在,请你静静地问问自己,你觉得哪块石头最能代表你的这个心结,就把你心中的那块石头悄悄地找出吧。(生挑石头)同学们都已经挑选到了自己心中的那一块石头。现在,把你写下的这件不愉快事贴在石头上,来,让我们轻轻地拿起这块心中的石头,把它握在手里。
那么多石头,你为什么挑了这一块?能说说你的这件事吗?
生1:石头很重,因为我很在乎和这位同学的友谊,可是一件小事却让我们有了隔阂,这件事是这样的……
生2:我挑的石头表面比较粗糙,因为我感觉这件事情在我和那个同学间像是抹上了一层粗糙的东西,不再那么光滑了,这件事是……
生3:我的石头上有棱角,代表了我和这位同学间发生过的一件不愉快事,那件事让我一直记在心里,是这样的……现在我想把这张纸撕碎,把这块石头扔掉,我再也不要把这件事记在心头,压在我心里了!
生4:我挑了一块凹凸不平的石头,因为这件事在我心里感觉很难受,就像路上有坑坑洼洼一样,我的心情也一直不好,那天……
生5:我的石头很不规则,说明我心中与一个伙伴不愉快的几件事,事情都很小,但一直搁在我心里,让我不能和她像从前那样愉快地相处……
生6:我挑的石头比较小,也比较轻,因为我和伙伴发生的那件事已经过去很久了,我也不想再提起它了。
挑选石头,只是借助这样一个外在的载体让学生有一个心理体验的过程。在孩子们敞开心扉的同时,我也用同理心积极地回应着,由此激起孩子对我的信任,更拉近了我们的距离。
(三)心理辅导的关键:重体验轻结果
心理活动课重在引导学生感受心理体验的过程,从体验中让他们尝试着找到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此,我设计了“真情面对面”的环节:1.出示班中个案,揣摩当事人当时的想法;2.采访当事人,了解其当时真实的想法;3.互动交流、体验。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课前调查,用班中真实的事例,引导学生用同理心体验矛盾发生时当事人各自的感受,揣摩当事人当时的想法。整个过程中,孩子们进行着不同角度的心理体验,尝试着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同伴间相处的困扰,逐步走向宽容。这虽是一个个案处理的“助人”环节,但学生遇到的问题有相似性,因此也是让全体同学经历面对矛盾与化解矛盾时的心理体验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宽容的重要性。
总之,要提高心理活动课学生主体参与的水平,使心理活动课取得积极的效果,教师的作用毋庸置疑。因此在选题与辅导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自己的心理定位,慎重地处理好每个环节,真诚地与孩子们交流,重视心理体验的过程,让孩子们体验一种心灵释放的畅快和愉悦,以期达到良好的辅导效果。
(作者单位:浙江桐乡市茅盾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王红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