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茶峒是一个风景优美、风俗古朴的地方。这里山朗水秀,云淡风清,所以说风景优美。每逢端午节,家家都闭门锁户到河边观赏年轻小伙龙舟竞赛;每个新年都能看到舞龙耍狮子的热闹景象;元宵节的夜空则被炮仗的雷鸣声充塞,布满了漫天花雨。可见,这里一直传承着亘古不变的民俗风习,所以说风俗古朴。那么这块钟灵之地究竟孕育了一群怎样的人呢?人们常用展现了“人性之美”来高度评价《边城》,就让我们一起通过一些细节来探究边城人们单纯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吧。
“人性之美”首先体现在亲人之间。由于翠翠父母的早逝,对于互为仅有亲人的爷爷和翠翠来说,彼此间的感情自不待言。又一个端午节到了,从茶峒城方向传来的“蓬蓬”鼓声抓住了翠翠的心。祖孙俩有这样一段对话:“我人老了,记性也坏透了。翠翠,现在你人长大了,一个人一定敢上城去看船,不怕鱼吃掉你了。”“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呢。”“人老了才应当守船。”“人老了应当歇憩。”翠翠究竟想不想看船呢?翠翠大约十五六岁,这正是女孩儿家贪玩的年龄,更重要的是两年前和傩送相遇在心中埋下了那一点朦胧的情愫,她很想趁龙舟竞赛这个机会见到傩送。可是,翠翠放心不下爷爷,爷爷毕竟年纪大了,身边时刻需要自己。两种心理相互斗争的结果是翠翠决定陪着爷爷,她永远是那个乖巧体贴、聪明懂事的好孙女。而爷爷对翠翠也是宠爱有加,他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为翠翠觅得好婆家,虽然阴差阳错未能如愿,最终抱憾而去,但他用垂暮的阳光给了翠翠最大的温暖。
“人性之美”还体现在熟人之间。掌管水码头的龙头大哥顺顺处事公正,明事明理,在茶峒享有很高的声望。他是如何对待老船夫和翠翠的呢?“大老把河中的鸭子捉回家里后,因为守渡船的老家伙称赞了那只肥鸭两次,顺顺就要大老把鸭子给翠翠。且知道祖孙二人所过的日子,十分拮据,节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又送了许多尖角粽子。”如果我们从世俗的角度来看,顺顺是船总,老人是撑渡船的,两人身份的悬殊不在小处。给鸭子、送粽子对于顺顺来说是举手小事,关键是施与者没有任何高高在上的味道,而受惠者也能心安理得地接受这份施与,没有任何情感上的不快。这一切看起来是那么自然,没有任何忸怩造作的成分。在世俗重重标准的衡量下,人和人之间是不平等的,但当贫穷者和富有者、弱小者和强大者、卑贱者和尊贵者有意模糊了那条界线时,每个人都会快乐许多。
“人性之美”更体现在陌生人之间。老船夫拉船的渡头属公家所有,过渡人本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仍要给钱。来看看老船夫和一个卖皮纸的过渡人之间的一段争执吧,“一个不能接受所给的钱,一个却非把钱送给老人不可。”过渡人的送钱气派有些“强横”,难道他是强横之人吗?不是,他也是好心好意地想用这种方式感谢老船夫。可这恰恰让老船夫觉得受了点“压迫”,“迫着那人把钱收回”。老人的固执绝非表面上的客气,在那人将铜钱撒进船舱转身就走时,他赶忙喊翠翠帮他拦住那个小伙子,直到把钱“强迫”塞回小伙子手心里,并且搭了一大束草烟到他的担子上。老船夫的“强迫”还钱和小伙子的“强横”送钱性质不是一样吗?他们不贪人便宜,受人恩惠必然诚心回报,所谓“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这就是素昧平生之人彼此间的信约。“狡猾”的老人留下了一枚单铜子,可是不说那束草烟的价值远远超出那枚单铜子的价值,至少也相差不多吧。
如果撇除这些人物个体性格的差异,我们会发现他们有一些共通的东西,那就是他们身上都程度不同地闪烁着质朴、善良的人性光芒,有着单纯的善良,原始的可爱,体现出了人性之美。沈从文先生曾把自己的创作比作建筑一座“希腊小庙”,而这小庙供奉的不是神灵,而是“人性”。《边城》的确向我们展示了纯美的人性,我们也分明从中感受到一种向善的力量。
当然,小说的核心内容不是在泛写湘西茶峒人的美好品质,而是在这样的人情氛围中展开了一段爱情故事,天保和傩送兄弟俩同时爱上了翠翠。这是一个现在看来未免有些老套的爱情故事,但在这三个年轻人的爱情纠葛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人性之美”的闪光。
边地有这样的风俗,逢到月夜,青年男女会在皎洁的月光下用对歌的方式互相倾吐爱慕之情。于是兄弟俩决定在碧溪岨对面的高崖上轮流唱歌,谁得到回答,谁便得到翠翠的心。不过就唱歌而言,天保远远不是傩送的对手,那么天保为什么在明知自己处于劣势的情形下却不主动放弃呢?这说明天保执着于自己的爱情。边民在追求心中所爱时是不时兴“奉让”的,哪怕对手是自己的兄弟,哪怕自己实力不济,也要努力争取。他们不像大城市的那些怯懦男子,在爱与仇面对面时会作出种种可笑行为,且美其名曰“只要你过得比我好”。这种执着和老船夫的固执不是有相似之处吗?
在明知哥哥唱歌不如自己的情况下,傩送会怎么办呢?按一般人想法,这场竞争对傩送是有利的,傩送心中暗喜才对。可傩送不愿得这个好处,他提出二人轮流唱歌,轮到天保时就由自己代替,翠翠对了谁的歌,谁便取得求爱的资格,二人凭命运来决定自己的幸福。那么天保会同意这种做法吗?当然不会。天保决不允许弟弟帮忙,弟弟不愿得好处,难道哥哥会吗?可见,二人在努力争取属于自己的爱时,不是不择手段,通过损毁对方来抬高自己,而是本着一颗善良之心,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靠实力来赢得翠翠的芳心。那么,这种力求公允和他们的父亲顺顺作为船总的处事公正不是相吻合的吗?
等到唱歌的那一天,弟弟一开口,哥哥明知不是对手,就不开口唱了。哥哥也不死缠烂打,为了成全弟弟和翠翠,外出闯滩,结果船只失事而死。故事的结局是,傩送心怀内疚离开了故乡,祖父也忧伤去世,只剩下翠翠苦等傩送回来。每每读到傩送决然远走,总会怅然地想,傩送可不可以不走呢?这样做对翠翠太残忍。可是转念再一想,傩送又怎能不走呢?天宝活着,傩送可以和哥哥公平坦诚却又毫不相让地追求翠翠,可现在天宝死了,而且天宝之死和这场爱情角逐或多或少有着关联,手足情深的傩送怎能在哥哥死后心安理得地和翠翠在一起呢?于是他选择了离开。
沈从文先生曾经说过,“美丽总使人忧愁”,也许三个俊美的年轻人三颗柔美的心碰撞在一起,就注定了有这样的感伤吧,也注定了让我们有无边的怅惘,好在那些关于“人性之美”的东西已经留在了我们心间。
小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这样的,“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于是一对有情人一个在渡口作无尽的等待,一个在船上作无尽的漂泊,小说在淡淡的感伤中落下了帷幕。傩送到底回不回来,没有人知道。不管这个故事最终是悲剧结局还是喜剧收尾,我们都在整个故事的演变过程中看到了一种别样的“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纯美的人性气息弥漫在边城的每一个角落,令人无限神往。我们无意通过这部作品来反观现实社会中人性的种种沦落,人与人之间的种种隔膜,只是《边城》让我们明白,曾经有那么一群人那样地活着,曾经有那么一种人生的形式让我们追怀,并且让我们在追怀时心中感到无限温暖。
“人性之美”首先体现在亲人之间。由于翠翠父母的早逝,对于互为仅有亲人的爷爷和翠翠来说,彼此间的感情自不待言。又一个端午节到了,从茶峒城方向传来的“蓬蓬”鼓声抓住了翠翠的心。祖孙俩有这样一段对话:“我人老了,记性也坏透了。翠翠,现在你人长大了,一个人一定敢上城去看船,不怕鱼吃掉你了。”“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呢。”“人老了才应当守船。”“人老了应当歇憩。”翠翠究竟想不想看船呢?翠翠大约十五六岁,这正是女孩儿家贪玩的年龄,更重要的是两年前和傩送相遇在心中埋下了那一点朦胧的情愫,她很想趁龙舟竞赛这个机会见到傩送。可是,翠翠放心不下爷爷,爷爷毕竟年纪大了,身边时刻需要自己。两种心理相互斗争的结果是翠翠决定陪着爷爷,她永远是那个乖巧体贴、聪明懂事的好孙女。而爷爷对翠翠也是宠爱有加,他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为翠翠觅得好婆家,虽然阴差阳错未能如愿,最终抱憾而去,但他用垂暮的阳光给了翠翠最大的温暖。
“人性之美”还体现在熟人之间。掌管水码头的龙头大哥顺顺处事公正,明事明理,在茶峒享有很高的声望。他是如何对待老船夫和翠翠的呢?“大老把河中的鸭子捉回家里后,因为守渡船的老家伙称赞了那只肥鸭两次,顺顺就要大老把鸭子给翠翠。且知道祖孙二人所过的日子,十分拮据,节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又送了许多尖角粽子。”如果我们从世俗的角度来看,顺顺是船总,老人是撑渡船的,两人身份的悬殊不在小处。给鸭子、送粽子对于顺顺来说是举手小事,关键是施与者没有任何高高在上的味道,而受惠者也能心安理得地接受这份施与,没有任何情感上的不快。这一切看起来是那么自然,没有任何忸怩造作的成分。在世俗重重标准的衡量下,人和人之间是不平等的,但当贫穷者和富有者、弱小者和强大者、卑贱者和尊贵者有意模糊了那条界线时,每个人都会快乐许多。
“人性之美”更体现在陌生人之间。老船夫拉船的渡头属公家所有,过渡人本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仍要给钱。来看看老船夫和一个卖皮纸的过渡人之间的一段争执吧,“一个不能接受所给的钱,一个却非把钱送给老人不可。”过渡人的送钱气派有些“强横”,难道他是强横之人吗?不是,他也是好心好意地想用这种方式感谢老船夫。可这恰恰让老船夫觉得受了点“压迫”,“迫着那人把钱收回”。老人的固执绝非表面上的客气,在那人将铜钱撒进船舱转身就走时,他赶忙喊翠翠帮他拦住那个小伙子,直到把钱“强迫”塞回小伙子手心里,并且搭了一大束草烟到他的担子上。老船夫的“强迫”还钱和小伙子的“强横”送钱性质不是一样吗?他们不贪人便宜,受人恩惠必然诚心回报,所谓“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这就是素昧平生之人彼此间的信约。“狡猾”的老人留下了一枚单铜子,可是不说那束草烟的价值远远超出那枚单铜子的价值,至少也相差不多吧。
如果撇除这些人物个体性格的差异,我们会发现他们有一些共通的东西,那就是他们身上都程度不同地闪烁着质朴、善良的人性光芒,有着单纯的善良,原始的可爱,体现出了人性之美。沈从文先生曾把自己的创作比作建筑一座“希腊小庙”,而这小庙供奉的不是神灵,而是“人性”。《边城》的确向我们展示了纯美的人性,我们也分明从中感受到一种向善的力量。
当然,小说的核心内容不是在泛写湘西茶峒人的美好品质,而是在这样的人情氛围中展开了一段爱情故事,天保和傩送兄弟俩同时爱上了翠翠。这是一个现在看来未免有些老套的爱情故事,但在这三个年轻人的爱情纠葛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人性之美”的闪光。
边地有这样的风俗,逢到月夜,青年男女会在皎洁的月光下用对歌的方式互相倾吐爱慕之情。于是兄弟俩决定在碧溪岨对面的高崖上轮流唱歌,谁得到回答,谁便得到翠翠的心。不过就唱歌而言,天保远远不是傩送的对手,那么天保为什么在明知自己处于劣势的情形下却不主动放弃呢?这说明天保执着于自己的爱情。边民在追求心中所爱时是不时兴“奉让”的,哪怕对手是自己的兄弟,哪怕自己实力不济,也要努力争取。他们不像大城市的那些怯懦男子,在爱与仇面对面时会作出种种可笑行为,且美其名曰“只要你过得比我好”。这种执着和老船夫的固执不是有相似之处吗?
在明知哥哥唱歌不如自己的情况下,傩送会怎么办呢?按一般人想法,这场竞争对傩送是有利的,傩送心中暗喜才对。可傩送不愿得这个好处,他提出二人轮流唱歌,轮到天保时就由自己代替,翠翠对了谁的歌,谁便取得求爱的资格,二人凭命运来决定自己的幸福。那么天保会同意这种做法吗?当然不会。天保决不允许弟弟帮忙,弟弟不愿得好处,难道哥哥会吗?可见,二人在努力争取属于自己的爱时,不是不择手段,通过损毁对方来抬高自己,而是本着一颗善良之心,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靠实力来赢得翠翠的芳心。那么,这种力求公允和他们的父亲顺顺作为船总的处事公正不是相吻合的吗?
等到唱歌的那一天,弟弟一开口,哥哥明知不是对手,就不开口唱了。哥哥也不死缠烂打,为了成全弟弟和翠翠,外出闯滩,结果船只失事而死。故事的结局是,傩送心怀内疚离开了故乡,祖父也忧伤去世,只剩下翠翠苦等傩送回来。每每读到傩送决然远走,总会怅然地想,傩送可不可以不走呢?这样做对翠翠太残忍。可是转念再一想,傩送又怎能不走呢?天宝活着,傩送可以和哥哥公平坦诚却又毫不相让地追求翠翠,可现在天宝死了,而且天宝之死和这场爱情角逐或多或少有着关联,手足情深的傩送怎能在哥哥死后心安理得地和翠翠在一起呢?于是他选择了离开。
沈从文先生曾经说过,“美丽总使人忧愁”,也许三个俊美的年轻人三颗柔美的心碰撞在一起,就注定了有这样的感伤吧,也注定了让我们有无边的怅惘,好在那些关于“人性之美”的东西已经留在了我们心间。
小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这样的,“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于是一对有情人一个在渡口作无尽的等待,一个在船上作无尽的漂泊,小说在淡淡的感伤中落下了帷幕。傩送到底回不回来,没有人知道。不管这个故事最终是悲剧结局还是喜剧收尾,我们都在整个故事的演变过程中看到了一种别样的“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纯美的人性气息弥漫在边城的每一个角落,令人无限神往。我们无意通过这部作品来反观现实社会中人性的种种沦落,人与人之间的种种隔膜,只是《边城》让我们明白,曾经有那么一群人那样地活着,曾经有那么一种人生的形式让我们追怀,并且让我们在追怀时心中感到无限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