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3年7月18日20:00~19日08:00,云南省昆明市12 h内区域站共出现44站暴雨以上量级的降水,针对这次强降水过程,从高空形势场、物理量场、卫星云图、天气雷达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青藏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之间的辐合区是此次强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昆明上空有两股水汽输送,且水汽通量散度对流层中低层辐合中高层辐散,水汽输送条件较好,水汽充沛;昆明上空强降水时段内对流层中低层为正涡度,中高层为负涡度,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为对流的发展、持续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昆明上空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合并发展,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位置少动是造成这次大暴雨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此次降水回波属于混合型降水回波,在大片层状云回波中夹杂一些积云强雨团;此次昆明地区的大暴雨天气,与逆风区持续时间密切相关。
关键词大暴雨;高空形势;物理量;卫星云图;雷达
中图分类号S1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07-193-04
Analysis on a Heavy Rainfall Event in Kunming during 18-19 July 2013
ZHANG Hui-ying1, YAN Sheng-jie1, DOU Xiao-dong2
(1. Xiangyun Meteorological Bureau, Xiangyun, Yunnan 672100; 2. Yunnan Province Meteorological Bureau, Kunming, Yunnan 650034)
AbstractThere were 44 station rainstorms above the level in Kunming regional station from 20:00 on July 18 to 08:00 on July 19, 2013. A detailed study on the height fields, physical quantity field, satellite cloud charts and weather radar for this event was conducte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convergence zone between the Tibetan high and the West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is the main effect system at 500hPa; There were two water vapor transports over Kunming and moisture flux convergence in the middle-lower troposphere and divergence in the middle-upper troposphere provided the good condition of water vapor transportation and water vapor content; During the relatively strong rainfall period, the vorticity value was positive in the middle-lower troposphere and negative in the middle-upper troposphere, while the atmosphere was in unstable state, it is beneficial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continuation of convection; One of the main reasonsof this heavy rainfall in Kunming is the development of mesoscale convective clouds and the less movement in the process of its development; The precipitation echo belongs to mixed type precipitation echo with some strong cumulonimbus clouds in a large area of stratiform cloud echo; The heavy rain in Kunming area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uration of upwind section.
Key wordsHeavy rainfall; Upper situation; Physical quantity; Satellite cloud charts; Radar data
暴雨是我国夏季多见的灾害性天气,对国家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大影响,与全国大多数地方相比,云南地处低纬高原地区,暴雨范围、日雨量偏小,但局地突发性却非常明显,预报难度较大,使得云南成为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地[1-2],因此对云南暴雨的研究是气象、水文以及防洪减灾部门的重要课题之一。暴雨尤其是大范围的暴雨是在有利的天气尺度系统背景下由中尺度系统触发产生的[3],前人对暴雨发生的中尺度背景、水汽输送、演变特征等进行了许多的研究,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论[4-6]。近年来随着我国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的业务应用,气象工作者开始重视暴雨过程中中尺度系统的雷达观测研究,其对于暴雨临近预报有明确的指导意义[7-10]。
尽管以往对暴雨进行过一些研究工作,但难以完全概括,昆明地处低纬高原地区,天气系统和地形地貌均较为复杂,且对于昆明单点性暴雨的研究也不多见。2013年7月18日20:00~19日08:00云南昆明12 h内区域站共出现44站暴雨以上量级的降水。对此次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能够提高对于影响昆明夏季暴雨的天气系统的认识,对今后的预报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笔者首先详细分析了昆明这场罕见大暴雨的天气形势背景、物理量场、卫星云图等,再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对这次大暴雨的回波结构特征进行研究,探讨此次过程的特征和成因。 1暴雨天气实况
2013年7月18日20:00~19日08:00,昆明市大部地区出现强降水,12 h区域站共出现特大暴雨3站、大暴雨5站、暴雨36站、大雨60站,最强的降水出现在盘龙区的金殿水库(达190.7 mm),特大暴雨分别出现在盘龙区和西山区。此次暴雨的特点是来势猛、雨强大,强降水主要发生在19日00:00~08;00(图1),8 h累计最大降水量为190.6 mm,小时最大降水量为57.3 mm。据统计,1950~1992年昆明共出现2次大暴雨天气,分别发生在1957年9月16日和1986年6月6~7日,24 h雨量分别达153.3和165.4 mm[11],此次昆明发生的大暴雨过程也实属罕见。
图12013年7月18日23:00~19日08:00昆明各站点逐时雨量
这次大暴雨造成昆明市区严重的城市内涝,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昆明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的灾情统计,强降雨共淹没77.29 km2,受灾人口46 170人,主要街道淹水最深处达4.5 m,交通中断49 h,供电中断8 h,受淹房屋6 696户、地下设施38 000 m2,城区直接经济损失10 280.75万元。
2天气形势分析
7月17日20:00 500 hPa图上,位于青藏高原南部地区的大陆高压强度偏强,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脊点位于27°N 、110°E附近,青藏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之间辐合区位于四川盆地南部至曲靖—红河一线;18日20:00(图2a),随着副高的西伸,两高之间辐合区移至昆明一带,青藏高压东侧的偏北风引导冷空气南下,四川槽后有冷平流;19日08:00(图2b),副热带高压加强并西伸北抬,辐合区西伸,昆明地区的降水过程趋于结束;19日20:00,副高继续加强西伸,已经控制到整个云南省上空,辐合区减弱,云系减弱,强降水停止。从7月18日20:00 700 hPa图上可知,在川滇交界有明显的切变线,自孟加拉湾来的西南气流和副高外围的暖湿气流有利于水汽的补充,保证了对流的持续发展和切变线附近强降水的形成;至19日08:00切变线的位置少动,系统能量消耗,降水减弱。总的来说,昆明上空对流层中低层的两高辐合区和切变线是此次强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
图22013年7月18日20:00(a)和19日08:00(b)500 hPa高空流场
3大气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分析
3.1大气水汽条件分析
3.1.1水汽通量。
从700 hPa水汽通量看,18日20:00主要有两股气流对云南省进行水汽输送,一股是来自孟加拉湾的水汽东伸北抬,在西南气流的引导下进入滇西南;另一股是副热带高压外围水汽通过西南气流进入滇东北一线(图3a)。昆明也处于水汽通量的大值区内,说明昆明上空有充足的水汽输送。到19日08:00(图3b),来自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仍然维持,但强度明显减弱,副热带高压外围水汽通量大值区东移入贵州一带,昆明上空水汽条件明显减弱。
图32013年7月18日20:00(a)和19日08:00(b)700 hPa水汽通量
[单位:g/(cm·hPa·s)]
3.1.2水汽通量散度。从以昆明站的纬度为基准做的水汽通量散度剖面可以看出,7月19日02:00昆明(102°10′~103°40′ E)上空500 hPa附近以下水汽通量散度位于负值区中心,水汽辐合;500 hPa以上水汽通量散度处于正值区,水汽辐散,说明降水发生时,水汽条件充沛(图4)。研究表明,水汽的垂直结构能较好地反映暴雨落区,且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与暴雨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12]。
3.2动力条件分析
3.2.1涡度。从7月18日20:00~20日20:00涡度垂直剖面(图5)可看出,昆明上空对流层中低层为正涡度,中高层为负涡度,负涡度值明显大于正涡度,从散度场也可以得知昆明上空600 hPa以下为辐合区、以上到300 hPa为辐散区,表明在该地区形成强烈的抽吸作用,其动力作用产生强烈的上升运动,有利于强降水的发生和发展。
3.2.2SI指数。
结合昆明站的探空资料进行分析可以看出,18日20:00昆明站对流不稳定能量较大,主要有正的不稳定能量存在,且不稳定能量出现的层次范围大,从850 hPa附近开始出现(图6a);CAPE值达760.9 J/kg,整层大气的湿度较大,湿层深厚,SI指数为-0.24 ℃,表明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容易产生强降水对流天气;同时,500 hPa附近有风向切变。到19日08:00,昆明站正不稳定能量面积明显减小(图6b),CAPE值为137.0 J/kg,中高层大气的湿度明显减弱,SI指数为0.05 ℃,表明大气处于稳定状态,强对流天气减弱。
图42013年7月19日02:00沿25°N的水汽通量散度纬向剖面
[单位:10-7 g/(cm2·hPa·s)]
图52013年7月18日08:00~20日20:00涡度垂直剖面图
(单位:10-5s-1)
图62013年7月18日20:00(a)和19日08:00(b)昆明站T-logp图
43卷7期
章慧英等2013年7月18~19日昆明大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
4卫星云图分析
从逐小时卫星云图演变(图7)可看出,18日22:00,切变云系南移至云南省西北部,并朝东南方向移动且发展迅速,同时,昆明东南部有对流云团生成和发展,并逐渐向西北方向移动;19日00:00,在昆明东南部的对流云团零星地移至昆明上空,昆明开始降水;19日02:00,来自西北的冷空气云系和云南东南部对流云云团相互合并,促使了云团更进一步的发展,昆明最强降水开始出现;之后西北对流云系继续东南移,且面积扩大,强度加强,同时云南东部的对流云团也一直维持,形成中尺度对流云带,持续影响昆明,使强降水得以维持;到19日08:00,昆明上空对流云带开始分裂减弱,降水减弱,强降水持续近8 h。从此次降水的云图分析可以得知,昆明上空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合并发展,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位置少动是造成这次大暴雨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把握卫星云图上对流云团生成、合并、发展可以提前预报强降水落区和等级。 图72013年7月18日22:00~19日08:00卫星云图演变
5多普勒雷达回波分析
不同的降水在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三维结构上有不同的特征,在此对流降水表现为反射率因子强、垂直厚度大、顶部不平整等,在回波形态上也有显著地特征,如基本反射率图上的弓形回波、钩状回波、“V”型缺口,垂直剖面上的有界弱回波、垂悬回波等[13]。在此对于此次昆明地区强降水过程的雷达回波特征也进行了分析。雷达资料取自于昆明雷达站的CINRAD/CC(3830)多普勒雷达(102°34′47″E、25°3′0″N),扫描半径为150 km,为连续VPPI扫描资料,数据采样间隔为6 min,每个VPPI资料共14层,最低仰角0.5°,最高仰角19.5°,该雷达能提供强度、速度和谱宽等信息。
以0.5°仰角的昆明多普勒雷达回波反射率的演变过程(图8)可以看出,18日22:00昆明无云系,在其西北的楚雄、东南的玉溪有回波较强的对流云系;22:05开始有呈离散状态的多个中小尺度对流回波单体在昆明上空形成;23:05形成呈NW-SE向的中尺度带状回波,带状回波的东南部不断有对流回波单体形成并快速向西北移动,昆明开始出现系统性的积层混合降水;23:58回波进一步加强,形成“人”字形回波,回波强度>60 dBz,昆明出现强降水;19日00:34块状回波往东北方向移动,而东南部的官渡附近不断有新的对流回波快速生成并朝昆明上空移动,形成“列车效应”;01:19冷空气从西北部向东南移动,在昆明附近两股气流交汇形成辐合区,为昆明地区持续性的强降水提供了条件;03:14昆明上空辐合区继续发展,此时最强回波为55 dBz;到07:11昆明上空的辐合区逐渐减弱,最强回波<35 dBz。从VCS垂直剖面看,此次暴雨过程回波顶高大部分为6~8 km,仅局部会达11 km,强回波核高度在5 km左右。此次过程自东南向西北传播,降水回波属于混合型降水回波,在大片层状云回波中夹杂一些积云强雨团或强雨带。
图82013年7月18日22:05~19日03:14多普勒雷达反射率因子演变
从昆明0.5°仰角多普勒天气雷达径向速度场(图9)上看,18日23:58东南和西北气流在禄劝、昆明一线形成辐合区,0 ℃线表现为S型,昆明处于明显的逆风区(正速度区内出现闭合零速度线的负速度区),且与最大回波强度基本重合,说明“人”字形回波中上层存在较强的辐合上升运动,此时昆明地区的雨强>10 mm/h,金殿水库降水量为24.7 mm/h。
图92013年7月18日23:58(a)和19日05:12(b)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
逆风区一直维持,到19日05:12仍然明显且位置有所南移,存在风的辐合切变,枧槽河泵站19日05:00~06:00降水量为43.9 mm。分析表明,昆明市区出现的大暴雨天
气与逆风区持续时间较长密切相关。逆风区是一种强对流
性天气中产生的天气现象,在多普勒雷达速度图上的反映是强烈降水区域的特有流场特征,该区域往往对应着强风、强降水、冰雹等灾害性天气,逆风区一般出现在暴雨开始之前[7,13-15],实现对逆风区的自动识别功能,可以为短时临近暴雨及强对流区域的预报提供一个重要的判定依据。
6小结
(1)造成此次昆明地区强降水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为青藏高压和副热带高压之间的两高辐合区,且有川滇切变的配合。
(2)昆明上空有两股水汽输送,水汽通量散度对流层中低层辐合中高层辐散,且处于水汽通量散度的大值区,CAPE值较大,水汽输送的条件和集中的程度均较好,为昆明地区暴雨的发生发展和维持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
(3)昆明上空强降水时段内对流层中低层为正涡度,中高层为负涡度,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为对流的发展、持续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
(4)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合并发展,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位置少动是造成这次大暴雨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
(5)由多普勒雷达反射率因子演变分析得知,此次过程自东南向西北传播,降水回波属于混合型降水回波,在大片层状云回波中夹杂一些积云强雨团或强雨带。
(6)此次昆明地区的大暴雨天气与逆风区持续时间较长密切相关,实现对逆风区的自动识别功能,可以为短时临近暴雨及强对流区域的预报提供一个重要的判定依据。
参考文献
[1] 许美玲,段旭,杞明辉,等.云南省天气预报员手册[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1:1-294.
[2] 秦剑,琚建华,解明恩.低纬高原天气气候[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7:1-203.
[3] 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天气学原理和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
[4] 晏红明,肖子牛,张晓玲,等.低纬高原地区南支槽强降水中尺度MCS系统的模拟与分析[J].高原气象,2005(5):672-684.
[5] 秦剑,解明恩,刘瑜.云南气象灾害总论[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1-250.
[6] 许美玲,段旭,孙绩华.与低空急流相伴的暴雨天气诊断分析[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6(4):320-324.
[7] 王改利,刘黎平.多普勒雷达资料在暴雨临近预报中的应用[J].气象,2005,31(10):12-15.
[8] 张沛源,陈荣林.多普勒速度图上的暴雨判据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1995,6(3):373-377.
[9] 张沛源,余志敏,王慕维,等.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在强天气短时预报中的应用[C]//第十一届亚运会气象保障研究论文集.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1-74.
[10] 刘洪恩.单多普勒天气雷达在暴雨临近预报中的应用[J].气象,2001,27(12):17-22.
[11] 解明恩,李贵福.初夏昆明罕见大暴雨分析[J].气象,1994,20(1):34-37.
[12] 孙建华,周海光,赵思雄.2003 年7 月4~5 日淮河流域大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观测分析[J].大气科学,2006,30(6):1103-1118.
[13] 张崇莉,和爱群,钱宝敏.滇西北高原冰雹天气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3(S2):367-373.
[14] 尹丽云,张腾飞,许迎杰,等.低纬高原中部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多普勒雷达和闪电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10,29(4):1026-1035.
[15] 张家国,岳阳,牛淑贞,等.一次长历时特大暴雨多普勒雷达中尺度分析[J].气象,2010,36(4):21-26.
关键词大暴雨;高空形势;物理量;卫星云图;雷达
中图分类号S1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07-193-04
Analysis on a Heavy Rainfall Event in Kunming during 18-19 July 2013
ZHANG Hui-ying1, YAN Sheng-jie1, DOU Xiao-dong2
(1. Xiangyun Meteorological Bureau, Xiangyun, Yunnan 672100; 2. Yunnan Province Meteorological Bureau, Kunming, Yunnan 650034)
AbstractThere were 44 station rainstorms above the level in Kunming regional station from 20:00 on July 18 to 08:00 on July 19, 2013. A detailed study on the height fields, physical quantity field, satellite cloud charts and weather radar for this event was conducte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convergence zone between the Tibetan high and the West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is the main effect system at 500hPa; There were two water vapor transports over Kunming and moisture flux convergence in the middle-lower troposphere and divergence in the middle-upper troposphere provided the good condition of water vapor transportation and water vapor content; During the relatively strong rainfall period, the vorticity value was positive in the middle-lower troposphere and negative in the middle-upper troposphere, while the atmosphere was in unstable state, it is beneficial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continuation of convection; One of the main reasonsof this heavy rainfall in Kunming is the development of mesoscale convective clouds and the less movement in the process of its development; The precipitation echo belongs to mixed type precipitation echo with some strong cumulonimbus clouds in a large area of stratiform cloud echo; The heavy rain in Kunming area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uration of upwind section.
Key wordsHeavy rainfall; Upper situation; Physical quantity; Satellite cloud charts; Radar data
暴雨是我国夏季多见的灾害性天气,对国家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大影响,与全国大多数地方相比,云南地处低纬高原地区,暴雨范围、日雨量偏小,但局地突发性却非常明显,预报难度较大,使得云南成为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地[1-2],因此对云南暴雨的研究是气象、水文以及防洪减灾部门的重要课题之一。暴雨尤其是大范围的暴雨是在有利的天气尺度系统背景下由中尺度系统触发产生的[3],前人对暴雨发生的中尺度背景、水汽输送、演变特征等进行了许多的研究,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论[4-6]。近年来随着我国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的业务应用,气象工作者开始重视暴雨过程中中尺度系统的雷达观测研究,其对于暴雨临近预报有明确的指导意义[7-10]。
尽管以往对暴雨进行过一些研究工作,但难以完全概括,昆明地处低纬高原地区,天气系统和地形地貌均较为复杂,且对于昆明单点性暴雨的研究也不多见。2013年7月18日20:00~19日08:00云南昆明12 h内区域站共出现44站暴雨以上量级的降水。对此次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能够提高对于影响昆明夏季暴雨的天气系统的认识,对今后的预报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笔者首先详细分析了昆明这场罕见大暴雨的天气形势背景、物理量场、卫星云图等,再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对这次大暴雨的回波结构特征进行研究,探讨此次过程的特征和成因。 1暴雨天气实况
2013年7月18日20:00~19日08:00,昆明市大部地区出现强降水,12 h区域站共出现特大暴雨3站、大暴雨5站、暴雨36站、大雨60站,最强的降水出现在盘龙区的金殿水库(达190.7 mm),特大暴雨分别出现在盘龙区和西山区。此次暴雨的特点是来势猛、雨强大,强降水主要发生在19日00:00~08;00(图1),8 h累计最大降水量为190.6 mm,小时最大降水量为57.3 mm。据统计,1950~1992年昆明共出现2次大暴雨天气,分别发生在1957年9月16日和1986年6月6~7日,24 h雨量分别达153.3和165.4 mm[11],此次昆明发生的大暴雨过程也实属罕见。
图12013年7月18日23:00~19日08:00昆明各站点逐时雨量
这次大暴雨造成昆明市区严重的城市内涝,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昆明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的灾情统计,强降雨共淹没77.29 km2,受灾人口46 170人,主要街道淹水最深处达4.5 m,交通中断49 h,供电中断8 h,受淹房屋6 696户、地下设施38 000 m2,城区直接经济损失10 280.75万元。
2天气形势分析
7月17日20:00 500 hPa图上,位于青藏高原南部地区的大陆高压强度偏强,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脊点位于27°N 、110°E附近,青藏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之间辐合区位于四川盆地南部至曲靖—红河一线;18日20:00(图2a),随着副高的西伸,两高之间辐合区移至昆明一带,青藏高压东侧的偏北风引导冷空气南下,四川槽后有冷平流;19日08:00(图2b),副热带高压加强并西伸北抬,辐合区西伸,昆明地区的降水过程趋于结束;19日20:00,副高继续加强西伸,已经控制到整个云南省上空,辐合区减弱,云系减弱,强降水停止。从7月18日20:00 700 hPa图上可知,在川滇交界有明显的切变线,自孟加拉湾来的西南气流和副高外围的暖湿气流有利于水汽的补充,保证了对流的持续发展和切变线附近强降水的形成;至19日08:00切变线的位置少动,系统能量消耗,降水减弱。总的来说,昆明上空对流层中低层的两高辐合区和切变线是此次强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
图22013年7月18日20:00(a)和19日08:00(b)500 hPa高空流场
3大气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分析
3.1大气水汽条件分析
3.1.1水汽通量。
从700 hPa水汽通量看,18日20:00主要有两股气流对云南省进行水汽输送,一股是来自孟加拉湾的水汽东伸北抬,在西南气流的引导下进入滇西南;另一股是副热带高压外围水汽通过西南气流进入滇东北一线(图3a)。昆明也处于水汽通量的大值区内,说明昆明上空有充足的水汽输送。到19日08:00(图3b),来自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仍然维持,但强度明显减弱,副热带高压外围水汽通量大值区东移入贵州一带,昆明上空水汽条件明显减弱。
图32013年7月18日20:00(a)和19日08:00(b)700 hPa水汽通量
[单位:g/(cm·hPa·s)]
3.1.2水汽通量散度。从以昆明站的纬度为基准做的水汽通量散度剖面可以看出,7月19日02:00昆明(102°10′~103°40′ E)上空500 hPa附近以下水汽通量散度位于负值区中心,水汽辐合;500 hPa以上水汽通量散度处于正值区,水汽辐散,说明降水发生时,水汽条件充沛(图4)。研究表明,水汽的垂直结构能较好地反映暴雨落区,且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与暴雨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12]。
3.2动力条件分析
3.2.1涡度。从7月18日20:00~20日20:00涡度垂直剖面(图5)可看出,昆明上空对流层中低层为正涡度,中高层为负涡度,负涡度值明显大于正涡度,从散度场也可以得知昆明上空600 hPa以下为辐合区、以上到300 hPa为辐散区,表明在该地区形成强烈的抽吸作用,其动力作用产生强烈的上升运动,有利于强降水的发生和发展。
3.2.2SI指数。
结合昆明站的探空资料进行分析可以看出,18日20:00昆明站对流不稳定能量较大,主要有正的不稳定能量存在,且不稳定能量出现的层次范围大,从850 hPa附近开始出现(图6a);CAPE值达760.9 J/kg,整层大气的湿度较大,湿层深厚,SI指数为-0.24 ℃,表明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容易产生强降水对流天气;同时,500 hPa附近有风向切变。到19日08:00,昆明站正不稳定能量面积明显减小(图6b),CAPE值为137.0 J/kg,中高层大气的湿度明显减弱,SI指数为0.05 ℃,表明大气处于稳定状态,强对流天气减弱。
图42013年7月19日02:00沿25°N的水汽通量散度纬向剖面
[单位:10-7 g/(cm2·hPa·s)]
图52013年7月18日08:00~20日20:00涡度垂直剖面图
(单位:10-5s-1)
图62013年7月18日20:00(a)和19日08:00(b)昆明站T-logp图
43卷7期
章慧英等2013年7月18~19日昆明大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
4卫星云图分析
从逐小时卫星云图演变(图7)可看出,18日22:00,切变云系南移至云南省西北部,并朝东南方向移动且发展迅速,同时,昆明东南部有对流云团生成和发展,并逐渐向西北方向移动;19日00:00,在昆明东南部的对流云团零星地移至昆明上空,昆明开始降水;19日02:00,来自西北的冷空气云系和云南东南部对流云云团相互合并,促使了云团更进一步的发展,昆明最强降水开始出现;之后西北对流云系继续东南移,且面积扩大,强度加强,同时云南东部的对流云团也一直维持,形成中尺度对流云带,持续影响昆明,使强降水得以维持;到19日08:00,昆明上空对流云带开始分裂减弱,降水减弱,强降水持续近8 h。从此次降水的云图分析可以得知,昆明上空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合并发展,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位置少动是造成这次大暴雨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把握卫星云图上对流云团生成、合并、发展可以提前预报强降水落区和等级。 图72013年7月18日22:00~19日08:00卫星云图演变
5多普勒雷达回波分析
不同的降水在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三维结构上有不同的特征,在此对流降水表现为反射率因子强、垂直厚度大、顶部不平整等,在回波形态上也有显著地特征,如基本反射率图上的弓形回波、钩状回波、“V”型缺口,垂直剖面上的有界弱回波、垂悬回波等[13]。在此对于此次昆明地区强降水过程的雷达回波特征也进行了分析。雷达资料取自于昆明雷达站的CINRAD/CC(3830)多普勒雷达(102°34′47″E、25°3′0″N),扫描半径为150 km,为连续VPPI扫描资料,数据采样间隔为6 min,每个VPPI资料共14层,最低仰角0.5°,最高仰角19.5°,该雷达能提供强度、速度和谱宽等信息。
以0.5°仰角的昆明多普勒雷达回波反射率的演变过程(图8)可以看出,18日22:00昆明无云系,在其西北的楚雄、东南的玉溪有回波较强的对流云系;22:05开始有呈离散状态的多个中小尺度对流回波单体在昆明上空形成;23:05形成呈NW-SE向的中尺度带状回波,带状回波的东南部不断有对流回波单体形成并快速向西北移动,昆明开始出现系统性的积层混合降水;23:58回波进一步加强,形成“人”字形回波,回波强度>60 dBz,昆明出现强降水;19日00:34块状回波往东北方向移动,而东南部的官渡附近不断有新的对流回波快速生成并朝昆明上空移动,形成“列车效应”;01:19冷空气从西北部向东南移动,在昆明附近两股气流交汇形成辐合区,为昆明地区持续性的强降水提供了条件;03:14昆明上空辐合区继续发展,此时最强回波为55 dBz;到07:11昆明上空的辐合区逐渐减弱,最强回波<35 dBz。从VCS垂直剖面看,此次暴雨过程回波顶高大部分为6~8 km,仅局部会达11 km,强回波核高度在5 km左右。此次过程自东南向西北传播,降水回波属于混合型降水回波,在大片层状云回波中夹杂一些积云强雨团或强雨带。
图82013年7月18日22:05~19日03:14多普勒雷达反射率因子演变
从昆明0.5°仰角多普勒天气雷达径向速度场(图9)上看,18日23:58东南和西北气流在禄劝、昆明一线形成辐合区,0 ℃线表现为S型,昆明处于明显的逆风区(正速度区内出现闭合零速度线的负速度区),且与最大回波强度基本重合,说明“人”字形回波中上层存在较强的辐合上升运动,此时昆明地区的雨强>10 mm/h,金殿水库降水量为24.7 mm/h。
图92013年7月18日23:58(a)和19日05:12(b)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
逆风区一直维持,到19日05:12仍然明显且位置有所南移,存在风的辐合切变,枧槽河泵站19日05:00~06:00降水量为43.9 mm。分析表明,昆明市区出现的大暴雨天
气与逆风区持续时间较长密切相关。逆风区是一种强对流
性天气中产生的天气现象,在多普勒雷达速度图上的反映是强烈降水区域的特有流场特征,该区域往往对应着强风、强降水、冰雹等灾害性天气,逆风区一般出现在暴雨开始之前[7,13-15],实现对逆风区的自动识别功能,可以为短时临近暴雨及强对流区域的预报提供一个重要的判定依据。
6小结
(1)造成此次昆明地区强降水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为青藏高压和副热带高压之间的两高辐合区,且有川滇切变的配合。
(2)昆明上空有两股水汽输送,水汽通量散度对流层中低层辐合中高层辐散,且处于水汽通量散度的大值区,CAPE值较大,水汽输送的条件和集中的程度均较好,为昆明地区暴雨的发生发展和维持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
(3)昆明上空强降水时段内对流层中低层为正涡度,中高层为负涡度,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为对流的发展、持续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
(4)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合并发展,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位置少动是造成这次大暴雨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
(5)由多普勒雷达反射率因子演变分析得知,此次过程自东南向西北传播,降水回波属于混合型降水回波,在大片层状云回波中夹杂一些积云强雨团或强雨带。
(6)此次昆明地区的大暴雨天气与逆风区持续时间较长密切相关,实现对逆风区的自动识别功能,可以为短时临近暴雨及强对流区域的预报提供一个重要的判定依据。
参考文献
[1] 许美玲,段旭,杞明辉,等.云南省天气预报员手册[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1:1-294.
[2] 秦剑,琚建华,解明恩.低纬高原天气气候[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7:1-203.
[3] 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天气学原理和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
[4] 晏红明,肖子牛,张晓玲,等.低纬高原地区南支槽强降水中尺度MCS系统的模拟与分析[J].高原气象,2005(5):672-684.
[5] 秦剑,解明恩,刘瑜.云南气象灾害总论[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1-250.
[6] 许美玲,段旭,孙绩华.与低空急流相伴的暴雨天气诊断分析[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6(4):320-324.
[7] 王改利,刘黎平.多普勒雷达资料在暴雨临近预报中的应用[J].气象,2005,31(10):12-15.
[8] 张沛源,陈荣林.多普勒速度图上的暴雨判据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1995,6(3):373-377.
[9] 张沛源,余志敏,王慕维,等.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在强天气短时预报中的应用[C]//第十一届亚运会气象保障研究论文集.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1-74.
[10] 刘洪恩.单多普勒天气雷达在暴雨临近预报中的应用[J].气象,2001,27(12):17-22.
[11] 解明恩,李贵福.初夏昆明罕见大暴雨分析[J].气象,1994,20(1):34-37.
[12] 孙建华,周海光,赵思雄.2003 年7 月4~5 日淮河流域大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观测分析[J].大气科学,2006,30(6):1103-1118.
[13] 张崇莉,和爱群,钱宝敏.滇西北高原冰雹天气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3(S2):367-373.
[14] 尹丽云,张腾飞,许迎杰,等.低纬高原中部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多普勒雷达和闪电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10,29(4):1026-1035.
[15] 张家国,岳阳,牛淑贞,等.一次长历时特大暴雨多普勒雷达中尺度分析[J].气象,2010,36(4):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