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我的忌日

来源 :英语学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x_5203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Every year without knowing it I have passed the day
  When the last fires will wave to me
  And the silence will set out
  Tireless traveller
  Like the beam of a lightless star
  Then I will no longer
  Find myself in life as in a strange garment1
  Surprised at the earth
  And the love of one woman
  And then shamelessness of men
  As today writing after three days of rain
  Hearing the wren2 sing and the falling cease
  And bowing not knowing to what
  每年我在不知情中就度过了这一天
  那时最后一缕烟火向我招手
  寂静就此蔓延
  永不疲惫的旅者
  就像无光的星射出的光
  然后我便不再
  像身穿奇怪的衣服般活在这人间
  也不再惊异于脚下的泥土
  惊异于一个女人的爱
  惊异于人性的无耻
  而今天执笔时雨已下了三天
  我听着鹪鹩歌唱听着雨声渐息
  向不知何物弯下了身躯
  1. garment: (一件)衣服。
  2. wren: 鹪鹩,一种棕色的小鸟。

评价


  好一个“写在我的忌日”!读者不禁要问,既然是“我的忌日”,那么“我”已经死了,又是谁在写这首诗呢?毫无疑问,还是“我”,是诗人在这首诗中的代言人。如此一来,就有了两个“我”,一个如躯壳、替身一般,躺在棺材里,享受永远的寂静,不再活着,不再爱,不再愤世嫉俗;而另一个,则如灵魂一般,站在高处,不朽而又充满敬畏。
  在第四、五行,我们看到了一个比喻:永不疲惫的旅者,就像无光的星射出的光。二者显然是有共同点的:既然没有光,哪里来的光?既然已经死去,又谈什么旅途?问题在于这个比喻是什么意思。我的理解是:灵魂。只有灵魂才会永不疲惫。而无光,则是因为我们看不到,但看不到不等于不存在,正如灵魂一样。
  第二节的前五行,是一般人会在乎的人世间的东西,或戴上这样那样的面具,扮演这样那样的身份,或为世界的广袤多变所折服,或为感情所羁绊,或为人心所伤神。然而人死之后,这些就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什么呢?是下了三天的雨,是唱着歌的鹪鹩,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它或许是自然本身,或许是全能的造物主,或许是一种敬畏之情,可是没法点明,也不必点明,因为老子说了:道可道,非常道。(Nothing that can be said in words is worth saying.)
  诗人默温(1927— )的父亲是基督教的牧师,可是基督教义却无法使他信服。在基督教的神话中,亚当被上帝赋予了为动物命名的权利。默温对此显然是不认可的,他宁愿选择沉默。在同年写就的另一首短诗《黄昏》中,诗人说道,黄昏时分,他感到有什么东西在离开(something passing at that time),可是当他抬起头,却只有黄昏,像一顶无头的帽子。然后他问:还有多久他才能在离开时说话?(How long will it be till he speaks when he passes?)这个“他”指谁?究竟是谁在离开,又为什么要说话?诗人在等待什么,又在寻找什么?面对这些问题,默温继续沉默。
  《写在我的忌日》这首诗,和陶渊明的《拟挽歌辞三首》颇有些异曲同工之妙。“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正是第二节前半的写照。而到了第二节的后半,则是“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了。只是默温并不寄身于山岭,而是寄身于窗外的雨和鸣鸟。异曲之处,则在于陶诗恢宏大气,而默诗则婉转细腻。
  这样的比较并非毫无根据。事实上,默温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颇深,他不懂中文,但是接触过大量翻译成英语的中国诗歌。他写过《致苏东坡的一封信》,回应东坡的《后赤壁赋》:“我会想起你在河边/水鹰梦中的皎洁月光/我听见你问题后/所带来的宁静/今夜那些问题有多悠久”。白居易写过一首诗,讲他放生了一只大雁,却担心它飞向战乱的西北。而默温则通过《寄语白居易》回应道:“我一直想让你知道/那只大雁至今还在我的身边”。这样跨越时空的唱和,怎能不让人动容?对翻译成英文的中国诗歌,默温说:“它扩充了我们语言的范畴与能力……难以想象,没有这种影响美国诗歌会是什么样子。这影响已经成为美国诗歌传统的一部分了。”
  不仅如此,默温对道教、佛教都有涉猎。他熟读《金刚经》,在采访中常常脱口而出。他在夏威夷的家中有一间禅房,他每天都会在禅房中打坐。他还经常身穿长衫,俨然一位禅师的模样。在默温看来,佛禅有一种不一样的态度,不是去扩张或者统治,而是让你意识到你就是这整体中的一部分。所以默温从不去说服,而是设置一个情境,让读者自己去体悟。在短诗中,这样的情境往往设置在生与死之间,或者今生与来生之间,让读者有一种既抽离又融入的觀感,从而获得一些关于人生的思考。
  从《写在我的忌日》中,我们也能看出默温在形式上非常独特的地方,那就是口语化的词汇和无标点的诗行。默温的用词是比较简单的,理解起来没有太大的障碍。而诗行因为没有标点,所以断句处也往往就在句尾。默温自己是这么解释的:“我逐渐感到,标点就好像是把词语钉在纸面上。既然我想要的是口语的节奏和轻快,那么其中一个途径便是废除标点,像日常讲话那样,让词汇的运动给自己加标点。”无疑,这样的尝试是成功的,也使得默温的诗歌有了更广泛的受众。1971年和2009年,默温两度获普利策诗歌奖,由此奠定了他在当今诗坛中不可撼动的地位。
其他文献
人人都希望自己拥有高智商,但经过人工干预提高智商却会带来各种新的问题和烦恼。Flowers for Algemon(《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里的主人公查理·戈登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查理在面包房做工,整天受到周围人的刁难和嘲笑,因为他在别人眼中始终是傻瓜。他最大的心愿是通过学习使自己聪明起来。斯特劳斯博士在做一项实验,期望手术能改变人的智商。渴望变得聪明的查理便接受了手术,手术后的查理智力超过常人,
2019年11月15日—16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中国英语阅读教育研究院联合举办的第五届全国中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千位中小学英语教研员、一线教师、英语阅读教育从业者齐聚外研社国际会议中心,共享这场年度阅读教育盛宴。大会以“阅读世界,书写人生”为主题,介绍国内外英语阅读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最新发展,既关注教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
Even the best of friends can fill you with tension and make you sick. Why does friendship so readily turn toxic?  即便是最好的朋友也能讓你神经紧张,厌烦不已。为何友情这么容易变质呢?  Think of a time when you sat across from a friend
推荐书目:《英语教学的艺术探究》  作 者:李静纯  出版信息:2018年,广西教育出版社  推 荐 人:李静纯如何阅读一本专业书?  阅读专业书是为了获取专业信息。所以,阅读方法不同于一般圖书。  为了把握专业书的基本品质,我们要把厚厚的书读“薄”;为了获取专业信息,再把薄薄的书读“厚”。在经历“薄”与“厚”的转换过程中,专业书的主体精神即可了然于心。  这个经历可以分为六个步骤:把握主旨,了解
10.Edgar Allan Poe
期刊
这一年,我们试图通过一种特别的形式纪念逝去的攀登者,唤起脑海里相熟的面孔,细数生平往事,说与你听。  他们有人正当壮年,却留下父母妻儿撒手而去;他们有人垂垂老矣,得以福禄绵延寿终正寝。知道了故事的开头,却永远猜不中尾声,或许这就是攀登的魅力。  我们试图去理解什么是攀登,去寻找一个攀登者的身份属性与定义。这不单单是对自我身份与价值观的标榜,更多蕴含着个体对攀登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也因对攀登社群的归属
The cracking sound of a wooden bat hitting a small white ball was just one fascination, and watching spectators, hearing their voices reveal dreams and desperate yearnings were bonuses.1 In the sport
英语副词相对于其他规则复杂的英语词类来说,虽然种类繁多、无处不在,却好像从未当过英语学习路上的拦路虎。首先,从作用上来说,副词用来修饰限定动作、状态等发生的时间、地点、程度、方式,在语言表达中虽然重要,却不占据主谓宾这些决定核心内容的成分;其次,按照功能来分类,一些常用的如时间副词(before, ago, etc.)、频度副词(often, sometimes, etc.)、地点副词(here,
摘 要:庄绎传教授学翻译、做翻译、教翻译,终生乐此不疲。他在人生的三个阶段分别做了几件大事。在第一阶段,庄教授首先参与《毛泽东选集》的翻译工作,撰写《汉英翻译500例》;然后为《翻译通讯》撰文,并出版《英汉翻译练习集》。在第二阶段,庄教授首先在中央电视台主持系列翻译讲座,然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教授广播函授翻译课程一年,并编写了高自考教材《英汉翻译教程》。在第三阶段,庄教授则撰写了《翻译漫谈》等两本
人类爱八卦,这是写在我们基因里的特质。在平日的工作环境中,身边同事的家长里短,一举一动都会在小圈子里作为我们的谈资,供消遣说笑之用。一些人认为互传八卦有利于情感的维系,而中枪者也深知其带来的压力和危害。当八卦变成了自我保护、打击对手的武器,当我们处在流言风暴的中心时,我们还会这么怡然自得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