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阿利卡绘画风格的成因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ijia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每一次品读以色列画家阿维格多·阿利卡(Avigdor Arikha)的绘画作品,总是被作品中那份独有的真实感所打动,一把雨伞,三件衬衫,几管颜料……他所描绘的每一个物件都是那么的平凡微小,但每一个平凡的物体都被阿利卡赋予了情感与生命,正是这份真实情感使画中的生命力获得了永恒的存在。阿利卡这种独特的绘画风格并非来自他的主观臆造,而是与他所处的背景息息相关的。
  关键词:阿利卡;绘画风格;时代;传统绘画
  每一次品读以色列画家阿维格多·阿利卡(Avigdor Arikha)的绘画作品,总是被作品中那份独有的真实感所打动,一把雨伞,三件衬衫,几管颜料……他所描绘的每一个物件都是那么的平凡微小,但每一个平凡的物体都被阿利卡赋予了情感与生命,正是这份真实情感使画中的生命力获得了永恒的存在。阿利卡这种真实而又朴素的绘画风格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教育背景密不可分的。
  1 时代因素
  丹纳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的最后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因为“艺术家本身,连同他所产生的全部作品,都不是孤立的。”因此,研究任何艺术家的作品风格都不可能避开其所处的时代而去谈作品本身,当然阿利卡也不例外。
  阿利卡生活在20世纪,于1929年出生于哈布斯堡公国的一个犹太人的家庭,从他出生的年代、地点和他犹太人的身份,我们可以判断,阿利卡一直生活在一个动荡年代。11岁时因为他父亲的原因,他们全家被迫迁往苏联的捷诺维治,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和其他犹太人一样,他们开始了流亡生活,同年他的父亲在流亡途中去世,12岁的阿利卡开始承担起家庭的重担。13岁时阿利卡被关进了纳粹的集中营,两年后被国际红十字会解救,两年间,阿利卡用铅笔记录了自己所见到的一切,如《汤》、《向逃犯射击》等,这些作品虽然幼稚,但却奠定了阿利卡在绘画的道路上能够越走越远的基石,同时也体现出阿利卡对生活中的真实充满着强烈的表现冲动。1947年末第一次阿以战争爆发,18岁的阿利卡加入了以色列军队,并在一次战斗中中弹负伤,数月后,战争以以色列占领巴勒斯坦四分之三的领土而告终。从他曲折的童年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政治专制的年代,在受着制度制约的同时又有幸得到了犹太人组织的赞助,曾经两次进入美术学校学习绘画,一次是在耶路撒冷的美术学校学习绘画,另一次是在他退伍后得到的赞助,他以优异的专业成绩考入了巴黎国立高等美术专科学校。这两个阶段专业的美术学习,为他后来在绘画中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阿利卡生活的年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年代,两次世界大战都发生在这个世纪,战争给人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创伤,以及战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使人对自然和社会认识的深度和广度迅速发展,各种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不断激发出新的观念,并对社会产生强大冲击力,加剧了人们的焦虑情绪和紧张感;各种哲学和美学思潮活跃了人们的思维,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开始尝试用新的媒介和新的思想进行创作,出现了许多新的艺术流派,因此在美术史上,20世纪是一个以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为主流的时代。
  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后现代抽象艺术日趋流行,开始横扫欧洲,马列维奇,康定斯基和蒙特里安等人的后现代抽象艺术思潮影响了年轻一代,当然阿利卡也包括在内,50年代末60年代初,阿利卡一直保持着抽象风格的绘画,还曾经一度被认为是以色列很有前途的抽象表现主义画家。然而成功并不能掩盖绘画的本质问题对他的困扰。随后的阿利卡逐渐感觉到他所信仰的东西与他在抽象画中所追求的清晰性之间失去了平衡,后者凌驾前者而破坏了它们之间的张力。这使得他的抽象绘画就像是在不停地重复同一张画,而使他陷入了一种没有感觉且毫无意义的不断重复的形式之中。
  一种深刻的危机感开始缠绕阿利卡,恰逢当时新型的哲学思潮“现象学”开始流向艺术领域,它以“面对事实”的思维态度在哲学史上独树一帜。此时,阿利卡正在研读印度的婆罗门教,教义的主旨是现实即是一种幻想,因为它不再延续,这些思想深刻地启示着阿利卡,使之做出了放弃现代主义的决定,而把视线对准周围的日常生活,室内窗外的所见之物以及一些不为人所注意的细小的角落,他所关心的是迅速抓住转瞬即逝的真实。
  2 传统绘画的影响
  阿利卡绘画风格的形成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它的形成与汲取传统写实主义的养料是密不可分的。阿利卡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审视着东西方的绘画传统,并将有利元素充分融入自己的艺术创作中,真正做到对于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2.1 西方传统绘画的影响
  探究阿利卡的绘画风格首先应该考虑到的是西方的本土文化对于画家本身的影响。笔者认为除了阿利卡在耶路撒冷美术学校和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的培养外,更多的东西是在他自发的研习前人绘画作品的基础上而感悟和领会到的。
  塞缪尔·贝克特在阿利卡的绘画风格形成中是不得不提到的一个人,他是当时有名的作家,作为阿利卡的朋友,他那直白简洁的写作风格给了阿利卡绘画语言上很大的启迪和灵感。同时贝克特主张要直面人类的现实处境,而且富有同情心。这一点正是阿利卡在以前搞抽象艺术时失去最多的东西。阿利卡认为,没有什么能与这个具有岩石般坚强性格的人相比,正是贝克特这磐石般刚毅的品质指引着阿利卡一生的绘画生涯。
  在从抽象绘画向具象绘画的转变过程中,他的画家朋友贾科梅蒂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阿利卡还在画抽象画的时候,贾科梅蒂就直截了当地告诉阿利卡: “你不应抽象。这不适合你;你能实实在在地画,为什么不这么做呢?”然而阿利卡在十分欣赏贾科梅蒂主张艺术家必须写生的同时并没有受到这个意见的影响,并未受到这种怀疑的丝毫影响,直到1965年的一个夏天,阿利卡做出放弃抽象绘画的决定的时候,才对贾科梅蒂说:“阿尔贝托,我不画抽象画了。我已经开始写实了,你说准了。你是对的,我得谢谢你。”事实证明,一直追求眼见真实物象观念的贾科梅蒂对阿利卡的艺术转向起着关键性的影响,并在阿利卡今后的艺术道路上起著指引作用。   深入研究阿利卡的绘画,我们不难发现他的作品大多数都是一气呵成,不拖泥带水。这要得益于他在50年代走访意大利的湿壁画,此行他观摩了乔托、马萨乔等人的壁画杰作,发现湿壁画中的每个局部都是在一天之内完成,而且从不做修改。这一点使阿利卡在自己的绘画中一直沿用下来,逐渐养成了习惯做法。除此之外,他还发现壁画中没有一缕人造光线,都是在自然光线下完成的供观者在日光下欣赏的作品,这与追求真实的阿利卡的想法不谋而合。
  德国画家丢勒的作品也深深地影响着阿利卡,他画中的每一个微小东西都能得到细腻地描绘,这种对卑微生命的关注打动并吸引了阿利卡,并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不断得到反映。在他的作品中,有不少描绘常人所关注不到的细小角落,这与他相信任何微小的事物同样可以具有深层的意义的信念有关。
  此外,比利时的画家凡·埃克兄弟所强调的“此时此地的真实”,转换在阿利卡的绘画中,变成了“面对事物进行写生”的观点;传统写实主义画家委拉斯贵兹在直接依据生活作画的过程中,所运用的自由而表达准确的笔触,令阿利卡着迷,在他的作品中明显能看出直接作画的洒脱。
  2.2 东方传统绘画的影响
  中国传统画论是学习传统绘画精髓的必修课,这一点阿利卡也做到了,他抓住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气韵生动”,并且能够很好地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我们从他的写生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气韵生动”的理解和把握是非常透彻和到位的。他曾经很多次在自己的论述中谈到“气”的概念,并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中极力实践着这一来自东方的传统绘画理论,不管是完整的室内一角还是一个不起眼的小物件,他都把这种“气”赋予其中,让整幅画面暗藏着一股潜在的能量。他把“气”理解为画面的一种生命,没有气的作品是就没有生命的存在。
  他还在自己的作品中大大减弱印象派色彩理论的影响,而采用中国传统画论中“随类赋彩”式的固有色的微妙变化,整幅画面排除了色彩的躁动,而留下的只是安静、祥和与真实,这一理论的应用也恰好与阿利卡一直强调的真实的描绘的观念相契合。
  除此之外,阿利卡还学习和借鉴了《六法论》中的“骨法用笔”,在他的画中可以仔细观察到那一气呵成、洋洋洒洒、游离自由的笔触,多为中锋用笔、力透“布”背,尤其是有许多薄而透的颜色,更能看的明确。整幅畫面给人以“逸笔草草”,书写眼前物象之真实感受。
  通过对阿利卡所处时代以及阿利卡个人特殊经历的分析,我们不难理解阿利卡绘画风格的成因,从阿利卡的具象绘画艺术实践中,我们看到了东西方艺术理论相结合而得到的生发与拓展,也使我们更清醒地看到了东西方文化结合的某种可能性与合理性,为我们今后在艺术实践中对艺术语言的锤炼提供了新的无限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邓肯·汤姆森(英).世界当代艺术家丛书——阿利卡[M].罗祎菲,编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
  [2] 许江,焦小健.具象表现绘画文选[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3] 司徒立,金观涛.当代艺术危机与具象表现绘画[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9.
  [4] 余丁.阿利卡的艺术生涯[J].美术,1998(3).
  [5] 严明.论阿利卡的油画艺术[J].艺术百家,2003(1).
  [6] 张玉泉.从阿利卡的艺术道路看写实绘画的魅力[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汉文),2002(1).
  作者简介:曹睿祯(1981—),女,山西大同人,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美术学。
其他文献
摘要:傣族佛塔原是古代印度佛教徒为了分散保存释迦牟尼的“舍利”而在各地兴建的一种半圆形坟墓,印度称这种墓为“塔婆”,我国古代称它做“浮屠”,我国各地就是根据“塔婆”形式创造发展而建成现如今多种形式的佛塔。作为边境口岸,瑞丽是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经济、文化、宗教等交流活动的前沿。南传佛教在此十分盛行,伴随着宗教产生的虔诚信仰和文化习俗贯穿在当地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并在当下逐渐被全省、全国乃至世界所关注和研
摘 要:本文分析了如何对大型剧院建筑多个厅堂的无线话筒接收系统进行共享设计,并对实现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对我国今后新建大型剧院的无线话筒系统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剧院;无线话筒系统;共享;全频段    0 引言  以1997年落成的上海大剧院为标志,国内开始兴建了大量的大剧院、文化艺术中心等大型文化设施,近年来,更是达到了建设的高峰期。这些大型文化设施中,大部分建筑都包括了歌剧院、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