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社会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安全同样不可忽视。当前,学校已认识到包括视频监控在内的安防设备的重要性,开始对视频监控系统进行改造与建设。因此,有理由相信,未来社会对安防设备及其从业人员的需求会更加强烈,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视频监控系统概述
技术防范是社会公共安全防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近年来,视频监控系统在安防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作为报警复核、动态监控、过程控制和信息记录的有效手段,图像视频信号本身具有可视、可记录及信息量大等特点,并能提供“眼见为实”的证据。
当电视台初步推广基于网络的非线性编辑及新闻网络编播系统时,同样基于网络的视频监控系统就迈出追赶的步伐:安检人员用鼠标单击PC桌面控制按钮,便可迅速对整个视频监控系统进行全面的监视与控制。这样,无论本系统前端或由网络传输的远端各分系统,均能进行监视与控制。同时,整个视频监控系统监视的所有清晰图像、可辨的声音、报警数据均能实时、有效地记录在计算机的数字式硬盘录像机中,为将来必要的查询备用。
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现状
在欧美发达国家,无论是高楼大厦,还是路口车站,甚至地下铁道、站台等地方大都设置了视频监控系统,金融街、金融市场、政府重要部门等也引进了视频监控设备。夜间警戒是以视频监控为中心,把高精度小型摄像机安装在路灯上,实行24小时持续监控,监视信号直接传到警察局通信指挥中心。
我国的视频监控系统起步也很早,上世纪50年代,就在重要部门秘密安装与使用了视频监控系统。至上世纪80年代后期,陆续制定了相关系列安全技术防范标准,如《入侵探测器通用技术条件》《视频入侵报警器》《报警图像信号有线传输装置》《文物系统博物馆安全防范工程设计规范》《银行营业场所安全防范工程设计规范》。不过就总体而言,我国尚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
视频监控系统的前瞻
图像摄取 得益于图像信号的采集(生成)和传送这两项关键技术的突破。CCD摄像机目前处于成熟期,灵敏度、图像分辨率、图像还原性等指标均已达到很高水平。多数摄像机具有电源锁相、电子快门、背光补偿等基本功能,新型摄像机还大都采用了DSP(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进一步提高了整体性能。
图像传输 由于大多数视频接收设备仍采用模拟方式,且模拟信号在近距传输时是最具实时性、最经济的,因此,视频基带信号仍为传统的输出方式。现在生产的彩色摄像机已拥有亮色分离(Y/C)输出功能,用于桌面视频会议、可视电话的DSP摄像机也已有并口型、USB出口型,可直接接入计算机的并口、USB接口,拥有数字视频输出接口的视频监控用摄像机将不是梦想。
图像的显示与记录设备 目前,LCD、PDP等平板显示器已应用在高档领域中,数字图像记录设备——数字硬盘录像机(DVR)业已成为视频监控系统的主流,而且新一代采用MPEG4、H.246等数字压缩标准的数字硬盘录像机(DVR)的出现,将使基于局域网、广域网的多画面实时传输与存储技术逐步成熟。全新概念、全新形式的跨区域、跨国界的综合性多媒体数字监控系统的前途将更广阔,应用会更广泛。
系统的控制设备 随着与计算机系统融合程度的强化,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综合型全数字监控系统已应用在智能化建筑中,其范围涉及视频监控、防盗报警、门禁和电子警戒等子系统,应用的领域也由单纯的安全防范向生产管理、系统检测与监测等全方位扩展。
视频监控系统的数字化进程
动态图像传输的成功应用 利用窄带介质、采用低数据率传输动态图像的可视电话和电视会议是数字视频较为成功的实例。尽管其图像质量(分辨率、帧率)远低于广播电视,但其传送的信息量作为图像监控的目的是足够的。动态图像传输是图像压缩技术和调制解调技术结合的产物,其图像压缩、处理、记录都是在数字基础上进行的。采用Modem将数据流通过公用介质传送,是目前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的技术基础。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利用公共信息网络的开放性,可实现远距离的信息传送和控制。
多媒体技术完全融入 多媒体视频监控系统将传统视频监控系统的所有功能交由计算机来实现,可以处理图形、图像、声音、文本,并有多种方式的人机交互界面。图像系统是最能体现多媒体特点的应用领域,然而其信息量大,在传输和存储时所需开销很大,数据处理速度要求很高。但随着视频技术、图像压缩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应标准的完善、各种专用芯片的研制成功,这一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
广泛使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 采用DSP和DRAM对信号进行并行和分时处理,可方便地处理各分量信号,实现多路视频信号之间的同步,解决扫描变换和开窗采样等问题,很容易地完成各种图像的分解、组合及简单的图像分析,使各种设备的功能更为完善,性能大为提高。这表明DSP技术和器件已趋于成熟,其应用也为CPU在视频设备中的应用提供了更有利的环境,使得信号的变换、处理和控制均处在同一个数字层面上,也使视频设备与计算机的接口更方便。
(作者单位:重庆市龙门浩职业中学校)
视频监控系统概述
技术防范是社会公共安全防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近年来,视频监控系统在安防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作为报警复核、动态监控、过程控制和信息记录的有效手段,图像视频信号本身具有可视、可记录及信息量大等特点,并能提供“眼见为实”的证据。
当电视台初步推广基于网络的非线性编辑及新闻网络编播系统时,同样基于网络的视频监控系统就迈出追赶的步伐:安检人员用鼠标单击PC桌面控制按钮,便可迅速对整个视频监控系统进行全面的监视与控制。这样,无论本系统前端或由网络传输的远端各分系统,均能进行监视与控制。同时,整个视频监控系统监视的所有清晰图像、可辨的声音、报警数据均能实时、有效地记录在计算机的数字式硬盘录像机中,为将来必要的查询备用。
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现状
在欧美发达国家,无论是高楼大厦,还是路口车站,甚至地下铁道、站台等地方大都设置了视频监控系统,金融街、金融市场、政府重要部门等也引进了视频监控设备。夜间警戒是以视频监控为中心,把高精度小型摄像机安装在路灯上,实行24小时持续监控,监视信号直接传到警察局通信指挥中心。
我国的视频监控系统起步也很早,上世纪50年代,就在重要部门秘密安装与使用了视频监控系统。至上世纪80年代后期,陆续制定了相关系列安全技术防范标准,如《入侵探测器通用技术条件》《视频入侵报警器》《报警图像信号有线传输装置》《文物系统博物馆安全防范工程设计规范》《银行营业场所安全防范工程设计规范》。不过就总体而言,我国尚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
视频监控系统的前瞻
图像摄取 得益于图像信号的采集(生成)和传送这两项关键技术的突破。CCD摄像机目前处于成熟期,灵敏度、图像分辨率、图像还原性等指标均已达到很高水平。多数摄像机具有电源锁相、电子快门、背光补偿等基本功能,新型摄像机还大都采用了DSP(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进一步提高了整体性能。
图像传输 由于大多数视频接收设备仍采用模拟方式,且模拟信号在近距传输时是最具实时性、最经济的,因此,视频基带信号仍为传统的输出方式。现在生产的彩色摄像机已拥有亮色分离(Y/C)输出功能,用于桌面视频会议、可视电话的DSP摄像机也已有并口型、USB出口型,可直接接入计算机的并口、USB接口,拥有数字视频输出接口的视频监控用摄像机将不是梦想。
图像的显示与记录设备 目前,LCD、PDP等平板显示器已应用在高档领域中,数字图像记录设备——数字硬盘录像机(DVR)业已成为视频监控系统的主流,而且新一代采用MPEG4、H.246等数字压缩标准的数字硬盘录像机(DVR)的出现,将使基于局域网、广域网的多画面实时传输与存储技术逐步成熟。全新概念、全新形式的跨区域、跨国界的综合性多媒体数字监控系统的前途将更广阔,应用会更广泛。
系统的控制设备 随着与计算机系统融合程度的强化,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综合型全数字监控系统已应用在智能化建筑中,其范围涉及视频监控、防盗报警、门禁和电子警戒等子系统,应用的领域也由单纯的安全防范向生产管理、系统检测与监测等全方位扩展。
视频监控系统的数字化进程
动态图像传输的成功应用 利用窄带介质、采用低数据率传输动态图像的可视电话和电视会议是数字视频较为成功的实例。尽管其图像质量(分辨率、帧率)远低于广播电视,但其传送的信息量作为图像监控的目的是足够的。动态图像传输是图像压缩技术和调制解调技术结合的产物,其图像压缩、处理、记录都是在数字基础上进行的。采用Modem将数据流通过公用介质传送,是目前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的技术基础。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利用公共信息网络的开放性,可实现远距离的信息传送和控制。
多媒体技术完全融入 多媒体视频监控系统将传统视频监控系统的所有功能交由计算机来实现,可以处理图形、图像、声音、文本,并有多种方式的人机交互界面。图像系统是最能体现多媒体特点的应用领域,然而其信息量大,在传输和存储时所需开销很大,数据处理速度要求很高。但随着视频技术、图像压缩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应标准的完善、各种专用芯片的研制成功,这一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
广泛使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 采用DSP和DRAM对信号进行并行和分时处理,可方便地处理各分量信号,实现多路视频信号之间的同步,解决扫描变换和开窗采样等问题,很容易地完成各种图像的分解、组合及简单的图像分析,使各种设备的功能更为完善,性能大为提高。这表明DSP技术和器件已趋于成熟,其应用也为CPU在视频设备中的应用提供了更有利的环境,使得信号的变换、处理和控制均处在同一个数字层面上,也使视频设备与计算机的接口更方便。
(作者单位:重庆市龙门浩职业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