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默读是小学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当在语文课堂教学和各种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的默读能力。本文从小学生默读能力培养的切入点出发,重点探讨培养小学生默读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生;默读能力;培养;方法
默读是小学生应当掌握的一项基本功,小学生应当在与文本的独立对话过程中养成静默思考的良好习惯,通过默读有效地自主获取知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找准切入点,培养小学生的默读能力。
一、找准默读能力培养切入点的作用
找准默读教学的切入点是提升小学生默读能力的关键。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切入点的选择,经常孤立或重复地使用单一的教学引导方式,久而久之使学生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找准默读教学的切入点,可以动态联系新旧知识,促进学生在积极的活动中有效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1.设置起点,激发兴趣
教学切入点是建立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联系的关键结点,教师要使用有效的方法或策略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在课堂教学开始阶段就引起学生深入的思考,使学生愿意主动接受新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2.选择内容,突出重点
恰当的切入点,有助于教师阐明知识的重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明确具体的操作方法进行必要的课堂实践练习。有效的切入点可以使语文课堂教学的线索更加简明清晰,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细节更加饱满,使学生有效地把握教学重点。
3.理清思路,有效学习
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良好的教学切入点可以使课堂教学内容更紧凑,更好地契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习惯,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对学习内容产生共鸣,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默读能力培养的有效切入点
默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最常使用和最重要的阅读方法之一。随着小学语文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他们还没有充分掌握默读的方法。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教师要为学生创建有效的默读环境,使学生找到提升默读能力的切入点。
1.初读课文,潜心思考
教师应当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初读情境,让学生在对课文初步的感知过程中培养学生默读的习惯。如果在课文教学的开始就指导学生朗读,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还不十分熟悉,无法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因此,教师可以按照静思、默读、朗读的顺序指导学生进行训练。例如,在进行《大瀑布的葬礼》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画一个花环,提问这个花环是送给谁的,接着教师可以再提问为什么要为大瀑布举行葬礼,由此引导学生在默读中寻找答案。初读课文是培养学生默读能力的良好的切入点。良好的默读情境和氛围,可以激发学生对默读的兴趣,从而培养小学生初步的默读能力。
2.分析课文,深入默读
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词、句、段,培养学生对整篇文章良好的感悟能力。仅仅依靠朗读无法达到突破语文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目的,必须使学生仔细地思考课文,经历深入学习语言的过程。教师可以在课文的讲解中适时地引导学生对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仔细地默读,在提升学生揣摩课文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默读能力。例如,在讲授课文《山中访友》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默读重点段落的同时欣赏课文中描绘的美景,学生会根据自己的认知能力对课文内容进行渗透理解,从而掌握有效的默读方法。
3.创造机会,融入情感
学生默读的过程就是亲近文本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领会文章内容的同时结合各自的认知能力和情感体验,体会文章的言外之意。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内心与课文中的文学形象产生共鸣,还可以使学生获得教师解读之外的个性化感受。例如,教师讲授课文《她是我的朋友》时,可以让学生仔细默读医生与阮恒的对话,在默读中体会文中主人公的喜怒哀乐。
4.课后延续,拓展训练
為了巩固学生的默读能力,教师可以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默读方法之后引导学生在阅读课上进行默读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默读兴趣,使之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教师应当多给学生创造默读的机会,多给学生推荐一些好的散文、小说、诗歌集,鼓励学生在语文课外,在更广泛的空间里锻炼自己的默读能力,这不仅是培养学生默读能力的良好切入点,也是学生实践默读技巧的必要环节。
参考文献:
[1]江鹏.默读——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风景[J].读与写,2016(7).
[2]秦小炜.浅谈默读教学方法[J].学周刊,2015(9).
关键词:小学生;默读能力;培养;方法
默读是小学生应当掌握的一项基本功,小学生应当在与文本的独立对话过程中养成静默思考的良好习惯,通过默读有效地自主获取知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找准切入点,培养小学生的默读能力。
一、找准默读能力培养切入点的作用
找准默读教学的切入点是提升小学生默读能力的关键。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切入点的选择,经常孤立或重复地使用单一的教学引导方式,久而久之使学生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找准默读教学的切入点,可以动态联系新旧知识,促进学生在积极的活动中有效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1.设置起点,激发兴趣
教学切入点是建立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联系的关键结点,教师要使用有效的方法或策略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在课堂教学开始阶段就引起学生深入的思考,使学生愿意主动接受新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2.选择内容,突出重点
恰当的切入点,有助于教师阐明知识的重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明确具体的操作方法进行必要的课堂实践练习。有效的切入点可以使语文课堂教学的线索更加简明清晰,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细节更加饱满,使学生有效地把握教学重点。
3.理清思路,有效学习
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良好的教学切入点可以使课堂教学内容更紧凑,更好地契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习惯,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对学习内容产生共鸣,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默读能力培养的有效切入点
默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最常使用和最重要的阅读方法之一。随着小学语文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他们还没有充分掌握默读的方法。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教师要为学生创建有效的默读环境,使学生找到提升默读能力的切入点。
1.初读课文,潜心思考
教师应当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初读情境,让学生在对课文初步的感知过程中培养学生默读的习惯。如果在课文教学的开始就指导学生朗读,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还不十分熟悉,无法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因此,教师可以按照静思、默读、朗读的顺序指导学生进行训练。例如,在进行《大瀑布的葬礼》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画一个花环,提问这个花环是送给谁的,接着教师可以再提问为什么要为大瀑布举行葬礼,由此引导学生在默读中寻找答案。初读课文是培养学生默读能力的良好的切入点。良好的默读情境和氛围,可以激发学生对默读的兴趣,从而培养小学生初步的默读能力。
2.分析课文,深入默读
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词、句、段,培养学生对整篇文章良好的感悟能力。仅仅依靠朗读无法达到突破语文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目的,必须使学生仔细地思考课文,经历深入学习语言的过程。教师可以在课文的讲解中适时地引导学生对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仔细地默读,在提升学生揣摩课文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默读能力。例如,在讲授课文《山中访友》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默读重点段落的同时欣赏课文中描绘的美景,学生会根据自己的认知能力对课文内容进行渗透理解,从而掌握有效的默读方法。
3.创造机会,融入情感
学生默读的过程就是亲近文本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领会文章内容的同时结合各自的认知能力和情感体验,体会文章的言外之意。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内心与课文中的文学形象产生共鸣,还可以使学生获得教师解读之外的个性化感受。例如,教师讲授课文《她是我的朋友》时,可以让学生仔细默读医生与阮恒的对话,在默读中体会文中主人公的喜怒哀乐。
4.课后延续,拓展训练
為了巩固学生的默读能力,教师可以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默读方法之后引导学生在阅读课上进行默读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默读兴趣,使之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教师应当多给学生创造默读的机会,多给学生推荐一些好的散文、小说、诗歌集,鼓励学生在语文课外,在更广泛的空间里锻炼自己的默读能力,这不仅是培养学生默读能力的良好切入点,也是学生实践默读技巧的必要环节。
参考文献:
[1]江鹏.默读——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风景[J].读与写,2016(7).
[2]秦小炜.浅谈默读教学方法[J].学周刊,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