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的现状与反思

来源 :大观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god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11-0089-02
  摘要:高中语文新课改即将结束它的第一轮历程,面对这个“第一”,非常有必要对它进行回顾、反思和总结,只有冷静而客观地认识到这个“第一”的成功与不足,才能有新课改理念的真正贯彻和有效落实,才能取得属于新课改的丰硕成果,也就能实现新课改的美好教育愿景。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就高中语文新课改下的选修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由此产生的迷惑,试图进行反思和探究,以期能起到微薄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高中语文 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 新课标
   轰轰烈烈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在理论引导、教学实践中一路摸索着走到了现在,走到今年这第六个年头,该是要对这第一次新课改的全程进行验收、反思和总结的时候了。第一次可以摸着石头过河,第二次就应该依据第一次过河者的得失经验设置航标,以引导后来者更顺畅、更快捷地达到目的地了。所以,笔者在此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实施情况及问题进行反馈、反思与探讨,希望借此来为课改的理论家们、执行者们作一点参考。
   回顾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课程,笔者认为五个必修模块中的“阅读鉴赏”和“表达交流”两部分的内容和目标,与新课改前六册教材有很大的沿承性;新增设的“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两部分,也只是将以前教材中需要老师总结和补充的隐性知识,改革为由师生一起(尤其以学生为主)来探究、归纳的显性知识课题,也就是说,这两部分的教学重、难点及目标都没变,只是学习方式的改变而已。
   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在内容上没有太大变动,但在课时安排上却有较为明显的紧缩。课改前六册教材有近六个学期的教学时间,而课改后五个必修模块要在二个半学期内就完成,课时几乎被压缩了一半。之所以如此,笔者认为主要是新课改的另一处大手术——选修课程的设置——带来的影响。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选修课程的增设,使高中语文的教学安排、教学实施以及教学效果都相应地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当选修课成为显性课程之后,其地位陡增。不仅课时几乎与必修课平分秋色;而且,从经济学的“二八法则”——关键的少数决定着大部分的结果——来看,从某种意义上讲,直接决定着课改成败的是选修课而不是必修课。选修课的实施效果,更为直接地影响着整个高中语文课改的成绩效果;在体现新课改理念精神上,选修课怎么上、上什么,比必修课怎么上、上什么,具有更重要、更关键的意义。
   因此,笔者在本文中,意图主要通过对高中语文选修课实施情况的反思,来表达对新课改的一些探究式的思考。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的现状
   笔者从亲历的高中语文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实施现状有如下几点问题:
   1、选修课的教材及教学内容的选定,许多地区都是以教育部门的行政决定或以学校教师的选择,代替了学生根据自我特长、兴趣、发展需要而实施的选择权力。许多学校都是将高中语文五大选修系列中每一系列的各种课程都不加选择、取舍地全盘拿来,十二本选修教材,内容庞杂地一古脑全都堆发给学生。由于课时紧张、短时内学校教师知识资源有限等原因,致使许多学校的教师即使是拼命赶进度,也最多只能统一选讲六本选修教材;学生忙于应付新课知识,其它选修教材几乎是连看都没仔细看一眼就都被束之高阁了。这种既不根据学校的课程资源,也不顾及学生的需求的教育盲目且独裁的做法,造成了财力和人力的极大浪费,而且效果不佳。
   2、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地位、作用的区分不明,将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在课时量、教学方式、教学对象上几乎都是同等对待。
   3、与新课改之前相比,高中三年的语文教学课时量没变,而现在必修和选修加在一起,教学内容却翻倍增多。对如此庞杂的教学内容的处理,各校普遍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唯高考方向是从式,即高考考什么内容、题型,哪些选修课程与高考考点有直接关联的就选讲这些,其余课程就束之高阁,不会去“浪费”课时和精力;二是选修为必修作嫁衣式,即教授完一个必修模块后,从选修课程中选取与该必修模块内容相关的课程进行讲授,将选修课程作为必修课程的补充和延伸,意在巩固必修所学知识,或拓展阅读,选修课程的性质和作用相当于是必修课的教辅资料。
   4、由于内容增多导致课时紧张,为完成必修和选修的教学内容,几乎所有学校都在疲于奔命地赶进度。十周左右就要完成一本教材的教学任务,结果是必修模块的基础没时间落实和巩固,选修课的发展没时间展开和实施,整个教学都是处于一种“多、快、省”的大跃进式的浮躁和盲动状态,致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都只能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贪多嚼不烂。
   5、当前的选修课程仍只停留在唯本本主义的阶段,缺乏对课程的二度开发。
  二、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的反思
  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实施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以下几个症结所致:
   1、语文教学的急功近利导致选修课程的课程目标不明晰。
   高中语文教学向来是急功近利的。从高一伊始就关注高考新动向:考什么题型,就在教学中渗透训练相应的考点应试能力;考哪几部名著,就只需抱好这几只佛脚,全力围歼就能于此处得分无虞了;某位位贵言重的教授今天批了哪种文体、提倡了哪种文体,作文指导立即就跟风转向,天下文章如变脸一般,转瞬便是千文一面,尽是某某体……这些做法甚嚣尘上,使得教育的落脚点不是放在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与发展上,而是陷入了如何获取高考试题高得分的权谋泥沼之中不能自拔,从而迷失了教育的初衷和终极目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语文课程的性质进行了界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同时,还认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必须体现高中教育的共同价值,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2],因而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了课程目标。而我们惟高考是从、急功近利的语文教学行为,支离和片解了新课标中关于课程目标的基本理念,以高考为唯一目标的应试教育破坏了“两性”的和谐统一以及对学生素质提高的要求的整体性。这就如同一个园丁在培育花朵时,漠视甚而无视对气候、土壤、种子、肥料等整体和谐因素的调控和把握,而一心只想获取人们一时追求的花香、花蜜一样,终究会因植物没获得整体护理生长不良,而最终得不到优质的香料和花蜜,甚至于植物因此夭折而徒劳无获。
   虽说高中语文新课标及课标解读都已明确提出并充分阐释了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但“县官不如现管”,再好的教育理念、设想、主张,都远不如直接攸关成绩的高考试题的导向性强,其作用影响都没高考试题来得立竿见影而且深入人心。这种急功近利的教育氛围,直接导致了教学惟高考是从的短视和盲动。为了应对高考,漠视甚至无视新课标中设置选修课程的教学理念、具体课程目标的定位以及课程实施的建议指导:只选与高考范围有关的选修课程;只片面关注了选修课程的基础性而抛弃了它的多样选择性;只为增大学生在高考中能避难就易的投机得分率,而盲目地强制要求所有学生学习所有与高考有直接关系的课程,泯灭了选修课程所具有的选择性、特长和个性的发展性等特性。凡此种种,从理念到实施都是在曲解、甚至否定了高中语文新课标设置选修课的必要性。
   因此,上述种种急功近利的教学氛围及心态,使我们教育者们或自觉或被迫无奈地眼睛只盯着高考成绩目标,支离和片解了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的根本教学目标,而漠视甚而无视必修与选修设置的不同课程目标。然而,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明晰,又何谈正确实施课程教学,更何谈有效地实现新课改选修课的理念及培养目标呢?
   2、选修课程的课程目标定位不明晰导致教学内容的处理失当。
   只以高考作为高中语文的价值取向,这种教育指导思想的错位,使得我们的课程教学目标不明晰,从而直接导致了上节所列问题3中所表现出来的教学内容处理失当的种种错误做法。
   高中语文新课标中提出设置选修课程的理念是“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要“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1]而且,新课标还对选修课程的五个系列中的每个系列都分别相应地提出了具体的课程目标。这些理论指导我们教育者在处理选修课程时,应尊重学生依据其学习需求、兴趣及自我发展方向而对课程进行选择和取舍的权利,并基于学生的自主选择结果来确定教学的内容、对象和方式。
   尽管新课标对选修课程的课程目标既作了总体设计,又进行了细到每系列的具体目标定位,但实际教学操作却是因为教学定位、教学目标跟着高考试题风向走,而使得选修课程的课程目标因应试而被片解甚至抛弃,致使教学内容的处理失当:既然高考有涉及选修课程的内容,就“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走一个”,有关高考考查范围的所有选修系列及篇目都得要对所有学生讲到、讲全。这种为求万无一失而采取大而全的教学策略,既加重了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负担,而且还导致了学生吃多嚼不烂的通病。本想一个都不能少,结果却是一个也没抓牢。教材是热热闹闹你方唱罢我登场,学生却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3、选修课教学内容的处理失当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高中语文新课标解读明确了设置选修课的目标,“是为了进一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针对不同的学生有侧重地培养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以适应及满足其兴趣和潜能、未来学习和就业的需要。”[2]由此可见,新课标下的选修课程本是一种个性教育、特长教育、潜能发展教育。而现在的实际情况却是,失当的选修课教学内容处理,使得我们的教学又返祖到课改前的泯灭学生个性的所谓通才教育了。而且较之以前,要求学生所通之才名目更多了,大有把人人都培养成全能王的架势。
   从学生学习、发展的角度来思考我们的教育,学生的学习内容或者说教师的教学内容只有切合学生的兴趣、特长、发展的需要,才能达到最好的学习状态以及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而给以不同形式的教学引导、扩充和拓深,这就是因材施教的出发点和人文教育的必然要求。而在教学目标定位受高考导向的扭曲之下进行的教学内容取舍,只会更多地关注高考,少量、甚至根本就不考虑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真正需要。
   这种教学内容的失当处理,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在多门选修课的轮番强制轰炸中更加混乱而迷失;更甚至于由于这两种因素,使得学生在忙于应付繁杂的学习任务时身心疲惫,而对语文失去了耐性;以及由于强制要求所有学生学习所有课程,而使得一些学生会出现因某些选修课程不喜欢或不擅长,而失去对语文的兴趣与激情。凡此种种都将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学习与终极发展。
   总之,急功近利地以高考为唯一价值取向的高中教学指导思想的错位,导致了教育者们对选修课课程目标定位的错位;选修课课程目标定位不清,又导致了对选修课教学内容的处理错位;而教学内容的处理失当,就最终会导致我们教育培养结果的错位,从而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贻害无穷。
   尽管在这第一轮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选修课程的实施存在着上述缺陷与弊端;但是,新课改及新课标中对选修课的性质及其教育培养目标的理论设想,在顺应时代发展、切合学生成长需要等方面确有可取之处。因此,笔者认为,我们教育者不可一叶障目、因噎废食,不可因为教育执行模式上有缺陷和弊端,而将好的教育设想及理念也一同否定和抛弃。我们应该抛弃的是先前挂课改之名行应试之实的伪课改的行径;我们应该中止先前必修、选修一把抓,对具体课程、不同教育目标不作具体分析、区别对待的盲目课改的做法;我们应该更鲜明地高举新课改的理念大旗,坚决地在这一教育思想的指引下,探究选修课程改良的可行方向,真正协调好选修与必修的关系,在选修课的设置及教学实施的落实上,真正回归到选修课应有的价值与作用。以此为突破,进一步推动语文新课改的发展与完善,从而使我们的高中语文课程更好地体现课改精神,更好地实现新课改的培育目标。
   高中语文新课改推行到今年,即将迎来它教学课改实验的第一轮纪念。虽然还有许多问题亟待我们继续将改革进行到底,并且不断完善,诸如要打破一卷定终身的高考选拔模式,改革教育乃至社会的人才评价机制;要充分关注和尊重学生的发展需要及学习选择权,在选修课程中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以及要打破选修课程的唯本本主义,增强课程资源开发意识,使高中语文课程能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但是,不可否认,新课改在语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尤其是教学理念上,都为我们开辟了崭新的视野,引发了语文课堂乃至教育者思想的改革风暴。一切都仍是方兴未艾,我们在这第一轮课改纪念之际,唯有以孙中山先生对改革的执著精神“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来共勉!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在岗位任职院校的教学工作中,对教师进行教学质量量化评估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管理手段。在量化评估办法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科学、不合理的规定,本文阐述了这些不合理的规定并提出
连续3 a采用定位观测和临时调查的方法对因放牧所引起的地表物理变化、水土流失、幼林遭受伤害程度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牧期牛在牧场中对林地地表的土壤物
利用树木解剖及昆虫饲养选择的方法调查红脂大小蠹的捕食性天敌,发现一种鞘翅目颚甲科的昆虫为红脂大小蠹的天敌。利用Y-型嗅觉仪进一步研究发现健康油松挥发物、虫害油松挥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职公共计算机应用教学已适应不了时代的变化。因此,有必要认真研究高职计算机应用教学的现状,对计算机应用教学有更新的认识和准确定位。
针对高职教育的现状和新时期学生的特点,五年制高职班主任应具备职业教育理念,淡泊名利的高尚境界,多元智能教育观,整体发展观念;还要培养自己的专业再学习能力,融合学校文化能力,“
在美国多元化的环境史研究中,社会性别作为一种新范畴和分析工具,在生态女性主义的开启下,敲开了环境史研究的一闪崭新窗户。卡洛琳·麦茜特作为社会性别与环境史研究的开拓
在实验室条件下分离筛选出了3种对草坪草抗逆及抗病性有积极作用的功能性细菌,针对其培养条件及生理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3菌株利用最好的N源是蛋白胨,牛肉浸膏次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