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zshenz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创设生活情境,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教师上班路线图)
  
  师:老师从家里出发到学校上班有三条路可以走,你认为老师走哪条路近呢?
  生1:我认为老师走第二条路近,因为第一条和第三条路都是弯的,只有第二条路是直的。
  生2:我也认为老师走第二条路近。
  师:是啊,弯来弯去的线总是比直的线要长。现在老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连接老师家、公园和学校三个地方,接近一个什么图形?连接老师家、国贸大厦和学校这三个地方,又接近一个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师:老师走一、三两条路就好比走了三角形的两条边,而走第二条路好比走了三角形的一条边,三角形的三条边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是否可以从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关系来解释老师上班走哪条路近的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边的关系。(板书课题:三角形边的关系)
  
  二、开展探索活动,体验边的关系
  
  1.发现问题。
  师:老师手里有一根吸管,想把它随意剪成三段,什么是随意呢?
  生1:随自己的意思,可长可短。
  师:把这根吸管随意剪成三段,能围成三角形吗?
  生2:能。
  生3:不一定。
  师:每人从材料袋中,取出一根吸管来剪一剪、围一围。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有的围成,有的围不成)
  师:看来不是随意剪成三段就能围成三角形的,这里面肯定有学问,大家想研究吗?(想)那谁愿意把没围成的作品提供给大家研究?(一学生将作品呈上)
  师:有谁觉得能围成,想来帮帮他?(一学生上来帮助,教师也帮助围,还是围不成)
  师:怎么会围不成呢?是什么原因?请同桌同学小声商量一下。
  生4:因为其中的两根吸管太短了,再长一些就围得成了。
  师:同学们认为两根吸管的长度和小于第三根所以围不成,那么,两根吸管的长度和多长时才可以围成呢?
  2.进行猜想。
  生1:我认为当两根吸管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时才可以围成。(板书)
  生2:我认为当两根吸管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时才可以围成。(板书)
  生3:我认为要随便的两根吸管的长度和都大于第三根时才可以围成。(板书:随便)
  师:这些都只是同学们的猜想,这些猜想是否正确呢?当我们在学习中遇到这种情况时,可以怎么办?
  生:可以做实验来验证一下。
  3.实验验证。
  师:在做实验前,老师还有些不放心,“两根吸管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这个实验的材料怎么找呢?
  生1:可以量一量,剪一剪。
  生2:把一根吸管对折剪开,其中的一段再平分成两段。
  生3:拿三根一样长的吸管就可以了。
  师:这样的话,两根吸管的长度和还等于第三根吗?
  生4:大于第三根,可以用做第二个实验的材料。
  师:现在就请同桌合作完成实验,特别注意是否要“随便的两根”。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实验结束了,我们来开个实验结果发布会吧!谁愿意第一个上来发布实验结果。
  生5:我们做第一个实验。先挑选两根一样长的吸管,并把其中一根平均剪成两段,我们发现两根吸管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时不能围成三角形。(学生边说边演示围的过程)
  师:大家的实验结果与他们一样吗?
  生6:我们的实验结果是:两根吸管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时能围成三角形。(学生上台演示围的过程)
  生7:老师,他们的实验材料有问题,两根吸管的长度和已经大于第三根了,所以这个实验的结果是错的。
  师:数学是非常严谨的学科,来不得半点马虎,我们一定要认真仔细。
  生8:老师,我们的实验结果也是围成的。(学生上台演示围的过程)
  师:对于他们这一组的实验情况,同学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9:老师,他们在围的时候,两根吸管的端点根本没有接触,其实是没有围成三角形。
  师:老师请你们再试试好吗?(这一组学生按要求再试了一次,果然围不成)
  师:现在你们想重新发布实验结果吗?
  生10:两根吸管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时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虽然这组同学的实验有问题,但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来解决疑问,学习就是要有这种精神才会进步。
  师:谁来发布第二个实验结果?
  生11:当两根吸管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时可以围成三角形。(学生边说边演示围的过程,大部分学生表示赞同)
  生12:我觉得你说的不对。这是我开始没有围成三角形的那三根吸管,其中一根短的吸管与一根长的吸管的长度和也是大于第三根的,可是却围不成三角形。所以,要随便的两根吸管的长度和都大于第三根时才可以围成三角形。(全班学生都赞同他的想法)
  师:你想问题很全面,老师和同学都很佩服你,真了不起!现在谁能把实验的结果再来发布一下?
  生13:任何两根吸管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时,可以围成三角形。
  师:我们可以把“随便”、“任何”说成“任意”。(板书:任意)
  4.得出结论。
  师:那么,对于已经围成的三角形,是否意味着任意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呢?请大家拿出课前画好的三角形量一量、算一算。
  生1:我量出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3厘米、2厘米、2.6厘米,经过计算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全班学生同意他的发现)
  师:同学们,通过我们的实验验证,你能得出三角形边的关系吗?
  生2: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板书)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教师上班路线问题。
  师:现在你能用三角形边的关系,再来解释老师上班走哪条路近的问题吗?
  生1:老师走第一条和第三条路好比走了三角形的两条边,而走第二条路好比走了三角形的一条边,因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所以走第二条路是最近的。
  师:看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还真不少,我们可以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小明、小华四人小组正在开展学习活动,让我们也一起参加吧!
  下面四组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吗?
  (1)出示“1厘米、2厘米、3厘米”的一组小棒。
  师:这组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吗?
  生1:不能。因为1厘米加2厘米等于3厘米,两根小棒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所以这组小棒围不成三角形。
  师:1厘米加3厘米大于2厘米,怎么会围不成呢?
  生2:要任意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才行,只要有两根小棒的长度和不大于第三根就不能围成三角形。
  (2)出示“2厘米、4厘米、5厘米”的一组小棒。
  师:这组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吗?
  生3:能围成三角形。因为2厘米加4厘米大于5厘米,2厘米加5厘米大于4厘米,4厘米加5厘米大于2厘米,所以这组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师:大家的想法都跟他一样吗?
  生4:我觉得太麻烦了,只要算最短的两根小棒的长度和是否大于第三根就行了。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4:因为如果连较短的两根小棒的长度和也大于第三根,那么最长与最短的小棒长度和、较长两根小棒的长度和肯定大于第三根。
  师:谢谢你找到这么好的判断方法,我们就用这个方法来判断以下三组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题略)
  3.蚂蚁搬家路线问题。
  师:同学们的本领越来越大,蚂蚁要请我们去帮忙了。原来蚂蚁正从低处往高处搬家,搬着搬着就吵了起来,都说自己搬家走的是最近的一条路,我们给它们当裁判好吗?请大家仔细观察。(课件演示四只蚂蚁爬的路线)
  
  师:谁来判断一下呢?
  生1:我说是1号蚂蚁爬的路最近。
  生2:我说是2号蚂蚁爬的路最近。
  生3:我说是1号和4号蚂蚁爬的路最近。
  ……
  师:为了慎重起见,我看还是利用老师提供给大家的立方体模型,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生4:我觉得应该是3号蚂蚁爬的路最近。
  生5:我还是觉得2号蚂蚁爬的路最近。
  师:老师发现有一组同学把立方体模型打开来观察,我们也来试一试。
  生6:老师,是3号蚂蚁爬的路最近。
  师:谁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释呢?
  生7:我们把立方体模型打开后,发现1号、2号和4号蚂蚁爬的路相当于三角形的两条边,而3号蚂蚁爬的路相当于三角形的一条边,所以3号蚂蚁爬的路最近。
  (教师利用课件在大屏幕上演示)
  
  4.寻找合适的小棒问题。
  师:同学们帮蚂蚁平息了一场纷争,现在能帮老师一个忙吗?老师手里有一根3厘米和一根5厘米的小棒,想再找一根小棒围成三角形,你们说找多长的合适呢?
  生1:3厘米。
  生2:7厘米。
  生3:6厘米。
  ……
  师:有这么多种答案,你能用一句话或一种表示方法来概括一下吗?同桌同学商量—下。
  生4:一定要大于2厘米,这样它与3厘米加起来就大于5厘米了。
  生5:我有补充。这根小棒的长度不但要大于2厘米,还要小于8厘米。如果是8厘米也不行,因为3厘米加5厘米等于8厘米。
  师:谢谢你们替老师想得这么周到,选择小棒的长度肯定在2厘米到8厘米之间。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师:你们帮助老师解决了难题,老师要奖励你们。现在给大家推荐一个有趣的电脑游戏,不过这个游戏得用到这节课学到的本领,你们说说这节课掌握了哪些本领?
  生1:我知道三角形边的关系。
  生2:我知道可以用猜想、实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知识。
  ……
  师:同学们确实学到了很多本领。老师把这个游戏的网址告诉大家,在这个网站里有许多跟学习配套的游戏,既好玩还可以提高数学能力,请同学们课外去试一试。(板书:http://www.mlshuxue.com)
其他文献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88-P89例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具体情境中的小数的含义,知道以“元”、“米”、“分米”等作单位表示具体量的小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  2、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教师以“猜身高”为谈话主题,呈现数据1.73米
伊桑是所有人眼中的“问题儿童”,在学校时经常受到同学甚至老师的嘲笑。一次上课时,老师让伊桑读单词,他说:“这些字母都在跳舞,我看不清。”最后考试每门功课伊桑都是零分。  校方请来伊桑的父母,声称伊桑智商有问题,还总扰乱课堂纪律,不适合学习,让他退学。伊桑的父亲不认同校方的说法,认为伊桑成绩不好是不认真学习导致的,因此狠狠地训斥了伊桑。生气的父亲将伊桑送去寄宿学校,这让伊桑十分不安,觉得自己被抛弃了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崇高有许多论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他强调:“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在2016年11月30日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他又谆谆教导:“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质朴中发现崇高……把崇高的价值、美好的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引导人们向高尚的道德聚拢。”在2017年8月1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教师如何彰显其引导者的角色呢?下面结合自己教学的一则案例,谈淡自己的一管之见。  案例:    一、凸显错误    教学“厘米的认识”一课,在让学生观察直尺说出从刻度2到刻度5的长度是多少厘米时,学生出现了以下错误:  生1:从刻度2到刻度5的长度是4厘米,因为从刻度2到刻度5有2、3、4、5四
皮肤干燥是因为缺少湿度的干燥气候不但无法正常补足表肤表面所失去的水分,反而使皮肤表面的水分容易流向空气,加上秋冬季节风较大,流动的空气促使皮肤表面的水分加速被带走。因此,秋冬季节皮肤失去水分的速度很快,而且随着温度降低,毛孔和汗孔收缩,汗水和皮脂的分泌减少,表皮水分的供应也相对减少,皮肤就会变得干燥。  失去水分的皮肤,不但没有弹性,还容易起干纹,表面角质层在缺水的状况下,也会变得干燥脆弱;失去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系统掌握解决有关百分率问题的一般方法。  2.提高学生解决有关百分率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弄清有关百分率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会准确、迅速地解答有关百分率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近期,我发现不少同学学习比过去认真多了,刘老师替你们高兴,但现在是冬天,可要注意参加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前天,我看到了花园小学学生的体育达标情况,
体态婀娜,舞姿轻盈,令观者赏心悦目,也令习舞者气质更佳,于是,跳舞成为很多家长为孩子报兴趣班的首选项目。不过,近年来跳舞姿势不当引发运动损伤的案例,不时见诸报端。更有甚者,有的孩子在做下腰等高难度动作后,致下肢瘫痪的悲剧。舞蹈练习要循序渐进  儿童青少年参加适当的运动对身体是有利的,而且舞蹈对孩子的协调性、平衡性、空间定位感是有帮助的,但年龄越小学习舞蹈越存在隐患。儿童青少年因为骨骼还未发育成熟,
基本信息  书名:《国宝故事书》  编著:宋晔  ISBN:978-7-5113-7893-4  装订:平装  语种:简体中文  页数:261页  定价:48元  开本:16开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12月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一代代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如今,不论是走进国家博物馆,还是步入地方博物馆,在琳琅满目的藏品中,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崇高有许多论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他强调:“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在2016年11月30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他又谆谆教导:“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质朴中发现崇高……把崇高的价值、美好的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引导人们向高尚的道德聚拢。”在2017年8月1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
日前,笔者有幸参加了“江苏省盐城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展评”活动。在活动中,响水县张林林老师执教的“确定位置”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老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实为本的教学作风,纯正精练的教学语言,尤其是那精彩有效的活动设计,令我回味无穷。下面我就本节课的几个精彩片断,谈几点我个人的体会。    片断一:    (课始)师:小朋友们,想交新朋友吗?(想)这节课,老师就满足你们的愿望,咱们一起来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