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人格特质研究综述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gming8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积极人格来源于积极心理学的主张,积极人格理论倡导关注人格中的积极力量,认为人格形成过程中存在不同因素的交互耦合作用。随着积极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积极人格特质受到各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本文探讨了积极人格特质的兴起、内涵与结构及相关研究,以促进人们对积极人格特质有更深入的认识,旨在为研究者进一步开展积极人格特质研究奠定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积极人格特质 起源 内涵和结构 相关研究
  一、积极人格特质研究的起源
  20世纪末,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将积极人格这一概念带入学者们的研究中。积极心理学是对普通人类力量和美德的科学研究主张积极的人格取向。任俊和叶浩生(2004)指出,在很长一段时间,人格心理学研究过于关注人格的消极面,认为只有发现问题人格或人格形成的问题,才能对症下药,发展技术解决这些问题。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在个体内心同时存在消极和积极两种心理,这两种心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社会文化环境的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这两种心理力量的对比决定其心理环境。积极心理学认为当人们内心的积极力量不断注入时,可以抑制甚至消除人格的消极面。因此,相较于研究消极心理学,积极心理的研究对推动人类健康发展更具有现实意义。积极心理学研究主要包括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社会组织系统三大研究领域。由此可见,积极人格是积极心理学得以建立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
  二、积极人格特质的内涵与结构
  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精神品质统称为人格。人格反映了个体相对稳定的内心感受、内在动机及行为倾向。人格包含积极和消极两股力量,积极人格理论倡导关注人格中的积极力量,认为引导、激发和强化个体的潜在能力和力量,促进其积极人格特质的形成,帮助个体缓解消极的心理因素,从而有益于其身心健康,更好地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
  积极人格的内涵和范围引起学术界的广泛讨论。Peterson和Seligman将积极人格特质定义为一种积极力量和积极心理品质,认为个体身上具有仁爱、正义、节制等6种良好美德,而这6种美德各自包含不同的积极人格品质,具体对应情况如下表所示。
  刘志军(2009)指出乐观主义、主观幸福感和复原力是积极人格特质的三个主要内容。黄希庭(2010)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提出自信、自立、自尊和自强是人格的组成基础,具有积极人格特质的个体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不仅自尊、自知,而且推己及人,集体主义感强,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对待过去、现在和未来,为远大的目标乘风破浪,努力获取知识;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成功和失败,具有坚强的意志力,通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自己不断前进。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学者们立足于特色文化背景,从不同视角出发诠释积极人格特质的内涵和结构。但是这些观点都有一个共同点,即积极人格特质是以传统人格特质为依据,是对传统人格特质的延续和拓展。因此,在研究现代积极人格特质时,应该以传统的人格特质理论为根基。
  基于此,Cattell(1965)认为人格特质可以划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其中根源特质包括外倾性和内倾性、顺从型和独立型5个方面,具有不同根源特质的个体在行为表现方面有很大差异。例如,外倾性个体擅长社交,喜欢与他人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而内倾性个体更愿意独处;顺从型个体往往选择跟随他人,听从他人安排,而独立型个体喜欢掌控大局,希望能够控制他人。Eysenck(1967)并未区分个体的积极人格特质和消极人格特质,而是将二者并入为综合特质,认为个体具有外倾性、神经质和精神质三种综合特质,这三种特质既相互区别又以一系列彼此联系的特质为基础。进一步地,McCrae和Costa(1987)研究提出了包括外倾性、神经质、开放性、尽责性和宜人性五方面的人格“五因素模型”。在外倾性方面,乐观、快乐、精力充沛和擅长社交往往用于形容高外倾性人,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向他人表达友好、易于接近的情感,从而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低外倾性的个体不喜欢热闹的场合,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较为保守,给他人造成冷淡、疏远的形象。在神经质方面,高神经质水平的人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容易产生忧虑、不安、暴躁等多种负面情绪。低神经质水平的人具有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对外界环境的情绪波动较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开放性方面,开放性水平高的个体不安于现状,不惧困难和风险,喜欢冒险和挑战。开放性水平低的个体倾向于稳定、安逸的环境,拒绝打破现状。在尽责性方面,尽责性高的个体具有较强的自信心,相信自己有做好事情的能力,在遇到困难时,他们不会冲动和盲目地做出决定,而是会制订详细、可行的行动方案,并具有坚强的意志解决困难、实现目标。此外,他们对他人会表现出关心,在做好分内事的前提下,努力帮助他人。而尽责性低的个体缺少组织能力和责任心,抱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面对难题时往往选择逃避和退缩。在宜人性方面,宜人性水平高的个体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能够真实表达自我,坦率真诚,善解人意,相信人性本善,甚至会为了他人舍弃自己的需求。宜人性水平低的个体在与他人交往时喜欢戴上面具,往往猜忌他人,缺乏同理心。
  三、积极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
  现有对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结果变量方面,学者们从不同人群出发对积极人格特质与个体心理、动机、行为及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展开丰富的探讨。
  (一)积极人格特质与心理
  汤文君(2017)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了积极人格特质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发现具有积极人格特质的个体其心理弹性水平较高。
  (二)积极人格特质与动机
  孟雁鹏(2012)研究发现大学生群体具有較高水平的积极人格特质和成就动机,积极人格特质对成就动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通过营造开放、向上的校园氛围,培育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可以有效提高其成就动机。朱从庆和董宝林(2016)考察了人格特质对大学生锻炼动机的影响,通过对866名大学生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具有积极人格特质(开放性、严谨性、宜人性和外向性)的大学生锻炼动机较强,因此,培养和发展积极人格特质是提升大学生锻炼动机的有效方法。   (三)积极人格特质与行为
  赵萍(2010)将人格特质引入英语学习的研究中,发现在听力、阅读、词汇、翻译和完形填空等方面,拥有外向稳定型人格的学生得分水平都较高。段文杰等(2011)以日常中的冲动性购买为研究落脚点,通过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研究了乐观和悲观者的冲动性购买行为,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悲观消费者,乐观消费者会对购买结果做出积极的预估,从而更容易发生冲动性购买行为。于海波等(2016)基于生涯构建理论,探讨了主动性人格对职业成功的影响,研究发现具有主动性的个体善于搜集信息和制订发展计划,通过不断努力,积极改善现状,能够很好地适应职业生涯,最终实现职业成功。
  (四)积极人格特质与身心健康
  积极人格特质对个体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和证实。Rhodewalt和Zone(1989)以成年女性为调查对象,研究了其对生活变化的评价,以此检验坚韧不拔的人格特质能否缓冲生活压力的改变,研究发现,具有坚韧人格的成年女性能够很好地应对生活压力带来的不良影响,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洪炜和徐红红(2009)对234名大学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出具有活跃、坚韧和随和型人格特质的大学新生在面对心理应激时,心理症状得分水平较低,因此,积极人格特质能够缓冲心理应激带来的心理伤害。此外,研究还发现积极人格特质能够提升个体身体健康水平。如Brooks等(2008)研究了积极人格特质对于慢性疾病健康恢复的影响,发现当病人具有高坚韧性时,能够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疾病,积极调整疾病带来的影响,更有益于恢复健康。Turiano等(2012)采用了美国中年研究(MIDUS)中3990名参与者的大样本,检验人格特质水平和人格变化是否都能纵向预测3种不同的健康结果,包括自我评估的身体健康、自我报告的血压及由于身体健康原因限制在工作或家庭的天数(超过10年)。研究结果显示,开放性、随和性、尽责性和外向性的变化对自我评价的身体健康具有显著影响;自觉性和神经质水平可以预测个体的血压水平;除亲和性外,所有特质水平均可预测工作天数。
  尽管人格特质是个体相对稳定的特性,但研究者发现,个体与环境的交互和耦合作用会对人格特质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一些学者探讨了外部环境因素对个体积极人格特质的作用。葛莹莹等(2016)通过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发现贫困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的形成受到家庭因素(原生家庭爱的力量)、自身因素(理智力量)和环境压力因素(压力事件)三方面因素的显著影响。张晓晓等(2017)指出参与社团能够有效提升中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包括领导力、感恩和公正等多个方面。
  从积极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可以看出,具有积极人格特质的个体具有较强的心理弹性和灵活性,即使面对困境也能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不断寻找新途径和新方法,以期改变现状,实现目标。然而现有对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虽然较为丰富,但缺少系统深入的探讨,关于积极人格特质与个体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尚不多见。因此,未来研究有必要加强这一方面的研究,为促进个体成功提供进一步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任俊,叶浩生.积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4):106-111.
  [2]黄希庭.健全人格与心理和谐[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
  [3]Cattell R. B.. The scientific analysis of personality[M]. MD: Penguin.
  [4]Eysenck H. J.. The biological basis of personality[M]. The biological basis of personality. Thomas, 1967:1031-1034.
  [5]Mccrae R. R., Costa P. T.. Validation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cross instruments and observer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7, 54(1):81-90.
  [6]湯文君.大学生积极人格特质及其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J].福建质量管理,2017(1).
  [7]孟雁鹏.大学生积极人格特质与成就动机的特点及关系研究[A].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与人格心理学分会2012年学术年会.2012.
  [8]赵萍.浅析学生人格特质对英语学习的影响[J].思想战线,2010(s1):387-389.
  [9]于海波,侯悦,何雪梅.主动性人格与职业成功关系研究——领导-成员交换关系中生涯适应力的作用[J].软科学,2016,30(7):78-80.
  [10]段文杰,李婷婷,张永红.人格特质、时间压力与冲动性购买行为关系的实验研究[M].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 2011.
  [11]朱从庆,董宝林.人格特质与大学生锻炼动机:情绪调节方式的中介效应[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1):94-100.
  [12]Rhodewalt F., Zone J. B.. Appraisal of life change, depression, and illness in hardy and nonhardy women[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9, 56(1):81-8.
  [13]洪炜,徐红红.应激、积极人格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的初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3):253-256.
  [14]Brooks M. V.. Health-related hardiness in individuals with chronic illnesses[J]. Clinical Nursing Research, 2008, 17(2):98.
  [15]Turiano N. A., Pitzer L., Armour C., et al. Personality trait level and change as predictors of health outcomes: Findings from a national study of Americans (MIDUS)[J]. Psychological Scienc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2, 67(1):4-12.
  [16]张晓晓,黄辛隐,耿婕.浅析社团对中学生积极人格特质发展的影响[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10):11-14.
  [17]葛莹莹,陈益,杨莉萍.贫困大学生积极人格特质及其形成的个案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6(12):74-79.
  江苏省2017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积极人格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及实效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7SJB1650。
其他文献
以清酒工序为例.阐述了应用PDCA循环解决微生物污染的实施过程。
当前,在电影民族性问题上,有一个很重要的论点,认为电影艺术是综合艺术,是外来艺术,现代化的艺术,其表现形式是各国电影工作者在创作中积累而成的,绝不是哪一个民族的文艺形式,因此,电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是提高英语成绩和培养学生良好英语素质的关键,是提高英语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如何在课前根据"五环节教学模式"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