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将传播学和心理学两大领域辩证统一地运用于栏目剧运作中,增加其广度和深度,有助于更全面客观的思考。从传播元素的两大角度——传播者和受传者的心理效应,通过研究当今栏目剧现状、运作的弊端及对其改进方式的思考,更好地探究栏目剧的运作推广。文章主要是把心理效应成果与栏目剧的传播运作联系起来,用心理效应的理论诠释和反映传播活动中传播者与受传者的心理特点及规律,从各个方面找到解决栏目剧所存在问题的方法和方向。
关键词:传播 心理效应 电视栏目剧 运作
电视栏目剧及传播者与受传者的心理效应概况
作为一种新型的栏目形态,栏目剧的发展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作为栏目和电视剧的“混血儿”,定位仍旧模糊,这体现在栏目剧的具体界定、真实性和艺术性的内在把握、平民化和专业化的均衡思考等。在中国电视栏目不断创新发展下,栏目剧注定既具有栏目真实性、新闻性的特征,还具有电视剧艺术性、故事性的特征。
在栏目剧的运作过程中,传播者与受传者的自我认知及外界环境等因素,对栏目剧运作产生很大影响。作为传播者,往往会根据自我价值观念和既有立场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强行剥夺观众的选择权利,導致观众的不满情绪,影响栏目剧的发展。相反,受传者在传播过程中对所接收的信息具有选择性心理和遵从性心理的个人差异化。
当今电视栏目剧的运作弊端
如今,越来越多的栏目剧应运而生。其形态生活化、题材平民化、演员群众化、语言地方化、情境真实化等特点受到观众的喜爱,但在节目运作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信息量多,千篇一律。据统计显示,自2007年全国的电视栏目剧已有200多档。如江苏卫视的《百姓聊斋》、浙江卫视的《本塘第一剧》、陕西电视台的《百家碎戏》等。由于传播者受到电视制作及管理体制的制约,往往会不自觉地受到群体的影响和压力,在知觉、判断与行为上趋向于跟多数人相一致,①从而产生“从众效应”,栏目扎堆现象严重。
栏目剧在剧本创作过程中,由于受众的不确定性,传播者往往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②传播者根据“巴纳姆效应”,寻求一些大众广为接受的普遍性内容,使栏目剧获得多数观众的认可和喜爱,提高收视率。这无疑是一种安全的传播方式,但过度地追求一般性传播会使栏目剧缺乏创新,内容冗余量大,可用素材大大降低。总在重复“一个核心,多种方式”,本质的问题没变,只把表层的东西翻来覆去,使观众审美出现疲劳。
形式结构大相径庭。首先,表现形式相似。大多栏目剧都有固定的播出时段和收视群体,采用栏目加剧的播出模式。主持人以不同的身份出现:要么是以评论形象作为引导栏目剧情发展的牵线人,如湖北卫视的《经视故事会》;要么是以“说剧”的方式贯穿整个栏目剧中的解说者,如重庆卫视的《雾都夜话》;要么就是以加入情景剧的方式来展现,如浙江卫视的《本塘第一剧》。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观众对新鲜度的敏感期越来越短,栏目剧千篇一律的主持方式,重复的老面孔演员,相差无几的剧情,固定不变的视觉,若不加以改进,时间一长观众便会乏味,失去新鲜感。栏目剧若不了解被模仿对象的本质,反而会弄巧成拙。
栏目剧从剧本、拍摄、生产、播出是传统的节目交换,共同拍摄的运营方式。传播者按照一种固定的倾向去反映现实,从而表现出心理活动的趋向性和专注性。③新闻栏目大多是制播一体,栏目剧作为其引申的新形式,在“定式效应”下与新闻栏目制播方式相似。如今制播分离是大势所趋,栏目剧的运作模式要在制播分离的改革下寻求一条更广阔的道路,让栏目剧在新时代下能有条不紊地发展与创新。
质量低劣,格调低俗。栏目剧的平民化、低成本及纪实性,使其在专业制作上缺乏创新。简单固定的画面拍摄和时间性简略剪辑,形成栏目剧固定的制作模式——片头、主持人串场、播放、片尾。栏目剧的低成本、高收益成为各电视台竞相争抢观众的重要砝码。电视台给予制作人员一定的鼓励和奖赏,使传播者在运作过程中更愿意用简单便捷的模式化方式运作,阻碍了传播者创新意识的发挥,形成理所当然的隐性情绪。
栏目剧不仅是一档新闻性的栏目,还是一个“剧”,有“剧”就要讲究艺术性。加入非专业演员可以体现其亲民性及全民参与性,但非专业演员面对镜头时往往会产生“高空跳远效应”——平地与高空中同样的距离,人们对于在高空中跳跃更为恐惧。许多非专业演员在面对镜头表演时往往会产生恐惧感和紧张感,本来背好的台词在面对镜头时便忘了,导致时间的浪费和制作成本的增加。
市场区域性制约电视栏目剧的发展。栏目剧的本土化和地域化是栏目剧发展的一个重要特色,但也制约了中国原创栏目形态的大范围推广。中国是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栏目剧大可作为宣传区域文化的载体向全国进军。很多电视节目中已出现方言,同样受到观众喜爱。如《武林外传》、《炊事班的故事》等情景剧,《天天向上》及《快乐大本营》等娱乐节目常有方言出现。观众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在普通话易于人们交流的同时,应把地域文化推广开来,而不是一味地限制。
当今电视栏目剧的运作思考
创新性。在内容上要出奇制胜,把小事与国家整体发展趋势结合起来,反映百姓真正所需,体现百姓真情实感。人们通常把接近自己态度、观点的信息看成比实际情况更接近,甚至认为与自己的观点完全相同。④受众的“同化评定效应”要求编剧在选材和创作时,结合真实性新闻事件,选择与观众接近的话题。在栏目剧内容的设置方面,要抓准定位和受众兴趣点,发挥“自己人效应”,从平民的视角选择多样性题材,从不同层面挖掘受众心理。从栏目剧的类型上看,生活篇、喜剧篇等不同类型的故事间隔播出;从内容的丰富性来看,融亲情、友情、爱情于一体多层次多阶段分集播出;从栏目剧的定位来看,关注受众关注内容的发展趋势,结合当下。2009年广东南方电视台时事栏目剧《京珠北》,讲述2008年抗雪救灾的系列故事,反映受众的真实体验,紧跟时代步伐,获得了圈内好评。
栏目剧形式上的创新:第一,表现形式。一系列刺激项目中的某一个因与众不同或有特别之处,而比系列中其他项目更容易记住。⑤传播者要运用“冯·雷斯托夫效应”,形式上体现独特性和显著性。2009年浙江卫视的《本塘第一剧》在栏目剧形式创新中做得较为突出。其节目包括主持人串播、新闻短剧、本塘奥斯卡业余演员介绍和新闻链接四大部分,各部分既独立又融合,形成独有的气质。第二,运营方式。打破思维定式才能获得较强的创新性。栏目剧运营不仅要大力发挥制播分离体制改革为栏目剧开拓市场的作用,还要运用“反向思维效应”把以“传者为中心”转变为“以受众为中心”。
品牌化。栏目剧要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要打造自己的栏目品牌。栏目名称是观众对节目第一印象的首要来源。因此,栏目要有一个吸引观众的标题形成“招牌效应”。栏目剧还要有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展现属于自己的文化名片,更好地树立品牌形象。
正如“冯·雷斯托夫效应”所表现的那样,特殊性和显著性更能引起受众的注意力,从而增强品牌在受众心理上的记忆。栏目剧要根据受众、文化属性及特殊的环境来定位。如四川卫视的《麻辣烫》反映老百姓的经济问题,湖南娱乐频道的《欲望都市》反映都市人的情感生活,浙江卫视的《大侦探西门》以侦探剧形式引领青少年观众思考。栏目剧形式的品牌化,还要求注重主持人形象,使其不但外形上有亲和力,还要符合栏目的整体风格。哈尔滨电视台的《过把瘾剧场》主持人刘彤幽默感十足,既体现东北大汉的豪爽,又有成熟男人家长里短的可爱。主持人态度积极,观众便会给予热情回应;反之,观众便会厌恶。
专业化。栏目剧既要形成专业一体化制作,还要符合市场。在制作成本的有效控制下,使真实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剧本创作时,尤其是演员的台词,运用 “音节效应”——使用发音响亮、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易于记忆的语音,既方便观众注意,又有助于非专业演员记台词。不同的色彩技术表达会引起观众情绪上的变化,运用“色彩效应”对环境进行渲染和诠释,使受众从真实的故事中感受到美的存在,形成画面感的真实再现。当人处于陌生环境或令人尴尬的情境或焦虑心境时,会常常感觉时间过得比平时慢。⑥在剪辑时,把握“时长效应”,注意画面的流畅性和节奏的紧凑感。
非专业演员在拍摄过程中存在“高空跳远效应”,传播者要积极引导,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表演氛围;非专业演员要善于贴自我标签,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肯定评价,提高自信;制作者要善于将积极的标签给予平民演员,消除其紧张情绪;摄像师可以运用“社会距离效应”,在满足画面制作的基础上,尽量远离演员拍摄,消除其紧张感。
市场化。普遍性和一般性导致各台栏目剧制作内容上的差异化和典型性不够,因此,达成一个资源共享的组织,有助于在同类事件中抓典型、突特色,形成独特的叙事方式。不仅是新闻事件的共享,也是欄目剧素材的共享。比如,由于事件的特殊性需要某地方的场景,可从共享资源中寻找适合本栏目特色的素材,节省人力、物力、财力。
栏目剧特殊的定位有较为深刻的社会作用,观众易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强大的优势对于栏目剧市场竞争尤为重要。湖南卫视的《爱情魔方》,其整体风格轻松活泼,节奏感强烈,情节复杂新奇,不仅符合该台“娱乐为主”的整体风格,而且满足了当下年轻时尚观众的收视需求。另外,传播者应适当地把“鲇鱼效应”运用于栏目剧的传播中。对于媒体来说,外界资本及媒介的引入更有利于增加竞争氛围,提高自身积极性,激发潜能,从而形成良好的竞争市场。同时,传播者要客观冷静地对待新闻事件,寻求其积极价值,不要盲目跟风产生从众心理和暗示心理,而要肩负着传媒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
互动化。传播者通过受众的信息反馈了解传播效果,从而促进传播者改进传播方式和内容,提高传播效果。⑦传播者不但要及时通过受众的各种回馈,如收视率、短信平台的参与率以及观众的评价来改进栏目剧存在的不足与缺陷,还应定期召开会议,对制作过程中的不足与缺陷发表自身意见和建议,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改进创作缺陷,提高创作效率。传播者要懂得从受众角度思考栏目剧要改进哪些方面,采用何种表现方式等。实行栏目淘汰制,加强自我监督和管理,提高传播者的积极性和紧迫感。
把说服性信息与强化刺激联系起来,通过适当的强化物(如礼品)来增强人的反应强度、概率或频率,从而提高传播的效果。⑧传播者要提高栏目剧的收视率,在市场上占有竞争份额,可应用“强化效应”,实行有奖竞猜、短信互动抽奖等方式,提高观众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形成受众反馈机制,传播者要为观众开通使其能够畅所欲言的良好渠道,了解受众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以便更好地建立明确的目标市场,达到最佳传播效果。
建立演员反馈机制。《过把瘾剧场》率先采用观众评比演员的互动方式,既提高了栏目与观众的互动性,又提高了演员的积极性,使栏目剧在市场竞争中更具生命力。
注释:
①陈会昌:《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心理发展卷》,沈阳:沈阳出版社,1995年版。
②刘迎泽:《不可不知的心理常识》,北京:海潮出版社,2008年版。
③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④周云晞、周俊全、周振明:《应用心理学词典》,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⑤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⑥刘京林等:《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⑦宋书文、孙汝亭、任平安:《心理学词典》,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⑧J·L·弗里曼德、D·O·西尔斯、J·M·卡尔·史密斯[美]:《社会心理学》,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参考文献:
1.刘京林等:《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张慧元:《大众传播理论解读》,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徐州〉文学与法政学院广播电视新闻系)
编校:张红玲
关键词:传播 心理效应 电视栏目剧 运作
电视栏目剧及传播者与受传者的心理效应概况
作为一种新型的栏目形态,栏目剧的发展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作为栏目和电视剧的“混血儿”,定位仍旧模糊,这体现在栏目剧的具体界定、真实性和艺术性的内在把握、平民化和专业化的均衡思考等。在中国电视栏目不断创新发展下,栏目剧注定既具有栏目真实性、新闻性的特征,还具有电视剧艺术性、故事性的特征。
在栏目剧的运作过程中,传播者与受传者的自我认知及外界环境等因素,对栏目剧运作产生很大影响。作为传播者,往往会根据自我价值观念和既有立场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强行剥夺观众的选择权利,導致观众的不满情绪,影响栏目剧的发展。相反,受传者在传播过程中对所接收的信息具有选择性心理和遵从性心理的个人差异化。
当今电视栏目剧的运作弊端
如今,越来越多的栏目剧应运而生。其形态生活化、题材平民化、演员群众化、语言地方化、情境真实化等特点受到观众的喜爱,但在节目运作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信息量多,千篇一律。据统计显示,自2007年全国的电视栏目剧已有200多档。如江苏卫视的《百姓聊斋》、浙江卫视的《本塘第一剧》、陕西电视台的《百家碎戏》等。由于传播者受到电视制作及管理体制的制约,往往会不自觉地受到群体的影响和压力,在知觉、判断与行为上趋向于跟多数人相一致,①从而产生“从众效应”,栏目扎堆现象严重。
栏目剧在剧本创作过程中,由于受众的不确定性,传播者往往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②传播者根据“巴纳姆效应”,寻求一些大众广为接受的普遍性内容,使栏目剧获得多数观众的认可和喜爱,提高收视率。这无疑是一种安全的传播方式,但过度地追求一般性传播会使栏目剧缺乏创新,内容冗余量大,可用素材大大降低。总在重复“一个核心,多种方式”,本质的问题没变,只把表层的东西翻来覆去,使观众审美出现疲劳。
形式结构大相径庭。首先,表现形式相似。大多栏目剧都有固定的播出时段和收视群体,采用栏目加剧的播出模式。主持人以不同的身份出现:要么是以评论形象作为引导栏目剧情发展的牵线人,如湖北卫视的《经视故事会》;要么是以“说剧”的方式贯穿整个栏目剧中的解说者,如重庆卫视的《雾都夜话》;要么就是以加入情景剧的方式来展现,如浙江卫视的《本塘第一剧》。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观众对新鲜度的敏感期越来越短,栏目剧千篇一律的主持方式,重复的老面孔演员,相差无几的剧情,固定不变的视觉,若不加以改进,时间一长观众便会乏味,失去新鲜感。栏目剧若不了解被模仿对象的本质,反而会弄巧成拙。
栏目剧从剧本、拍摄、生产、播出是传统的节目交换,共同拍摄的运营方式。传播者按照一种固定的倾向去反映现实,从而表现出心理活动的趋向性和专注性。③新闻栏目大多是制播一体,栏目剧作为其引申的新形式,在“定式效应”下与新闻栏目制播方式相似。如今制播分离是大势所趋,栏目剧的运作模式要在制播分离的改革下寻求一条更广阔的道路,让栏目剧在新时代下能有条不紊地发展与创新。
质量低劣,格调低俗。栏目剧的平民化、低成本及纪实性,使其在专业制作上缺乏创新。简单固定的画面拍摄和时间性简略剪辑,形成栏目剧固定的制作模式——片头、主持人串场、播放、片尾。栏目剧的低成本、高收益成为各电视台竞相争抢观众的重要砝码。电视台给予制作人员一定的鼓励和奖赏,使传播者在运作过程中更愿意用简单便捷的模式化方式运作,阻碍了传播者创新意识的发挥,形成理所当然的隐性情绪。
栏目剧不仅是一档新闻性的栏目,还是一个“剧”,有“剧”就要讲究艺术性。加入非专业演员可以体现其亲民性及全民参与性,但非专业演员面对镜头时往往会产生“高空跳远效应”——平地与高空中同样的距离,人们对于在高空中跳跃更为恐惧。许多非专业演员在面对镜头表演时往往会产生恐惧感和紧张感,本来背好的台词在面对镜头时便忘了,导致时间的浪费和制作成本的增加。
市场区域性制约电视栏目剧的发展。栏目剧的本土化和地域化是栏目剧发展的一个重要特色,但也制约了中国原创栏目形态的大范围推广。中国是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栏目剧大可作为宣传区域文化的载体向全国进军。很多电视节目中已出现方言,同样受到观众喜爱。如《武林外传》、《炊事班的故事》等情景剧,《天天向上》及《快乐大本营》等娱乐节目常有方言出现。观众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在普通话易于人们交流的同时,应把地域文化推广开来,而不是一味地限制。
当今电视栏目剧的运作思考
创新性。在内容上要出奇制胜,把小事与国家整体发展趋势结合起来,反映百姓真正所需,体现百姓真情实感。人们通常把接近自己态度、观点的信息看成比实际情况更接近,甚至认为与自己的观点完全相同。④受众的“同化评定效应”要求编剧在选材和创作时,结合真实性新闻事件,选择与观众接近的话题。在栏目剧内容的设置方面,要抓准定位和受众兴趣点,发挥“自己人效应”,从平民的视角选择多样性题材,从不同层面挖掘受众心理。从栏目剧的类型上看,生活篇、喜剧篇等不同类型的故事间隔播出;从内容的丰富性来看,融亲情、友情、爱情于一体多层次多阶段分集播出;从栏目剧的定位来看,关注受众关注内容的发展趋势,结合当下。2009年广东南方电视台时事栏目剧《京珠北》,讲述2008年抗雪救灾的系列故事,反映受众的真实体验,紧跟时代步伐,获得了圈内好评。
栏目剧形式上的创新:第一,表现形式。一系列刺激项目中的某一个因与众不同或有特别之处,而比系列中其他项目更容易记住。⑤传播者要运用“冯·雷斯托夫效应”,形式上体现独特性和显著性。2009年浙江卫视的《本塘第一剧》在栏目剧形式创新中做得较为突出。其节目包括主持人串播、新闻短剧、本塘奥斯卡业余演员介绍和新闻链接四大部分,各部分既独立又融合,形成独有的气质。第二,运营方式。打破思维定式才能获得较强的创新性。栏目剧运营不仅要大力发挥制播分离体制改革为栏目剧开拓市场的作用,还要运用“反向思维效应”把以“传者为中心”转变为“以受众为中心”。
品牌化。栏目剧要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要打造自己的栏目品牌。栏目名称是观众对节目第一印象的首要来源。因此,栏目要有一个吸引观众的标题形成“招牌效应”。栏目剧还要有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展现属于自己的文化名片,更好地树立品牌形象。
正如“冯·雷斯托夫效应”所表现的那样,特殊性和显著性更能引起受众的注意力,从而增强品牌在受众心理上的记忆。栏目剧要根据受众、文化属性及特殊的环境来定位。如四川卫视的《麻辣烫》反映老百姓的经济问题,湖南娱乐频道的《欲望都市》反映都市人的情感生活,浙江卫视的《大侦探西门》以侦探剧形式引领青少年观众思考。栏目剧形式的品牌化,还要求注重主持人形象,使其不但外形上有亲和力,还要符合栏目的整体风格。哈尔滨电视台的《过把瘾剧场》主持人刘彤幽默感十足,既体现东北大汉的豪爽,又有成熟男人家长里短的可爱。主持人态度积极,观众便会给予热情回应;反之,观众便会厌恶。
专业化。栏目剧既要形成专业一体化制作,还要符合市场。在制作成本的有效控制下,使真实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剧本创作时,尤其是演员的台词,运用 “音节效应”——使用发音响亮、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易于记忆的语音,既方便观众注意,又有助于非专业演员记台词。不同的色彩技术表达会引起观众情绪上的变化,运用“色彩效应”对环境进行渲染和诠释,使受众从真实的故事中感受到美的存在,形成画面感的真实再现。当人处于陌生环境或令人尴尬的情境或焦虑心境时,会常常感觉时间过得比平时慢。⑥在剪辑时,把握“时长效应”,注意画面的流畅性和节奏的紧凑感。
非专业演员在拍摄过程中存在“高空跳远效应”,传播者要积极引导,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表演氛围;非专业演员要善于贴自我标签,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肯定评价,提高自信;制作者要善于将积极的标签给予平民演员,消除其紧张情绪;摄像师可以运用“社会距离效应”,在满足画面制作的基础上,尽量远离演员拍摄,消除其紧张感。
市场化。普遍性和一般性导致各台栏目剧制作内容上的差异化和典型性不够,因此,达成一个资源共享的组织,有助于在同类事件中抓典型、突特色,形成独特的叙事方式。不仅是新闻事件的共享,也是欄目剧素材的共享。比如,由于事件的特殊性需要某地方的场景,可从共享资源中寻找适合本栏目特色的素材,节省人力、物力、财力。
栏目剧特殊的定位有较为深刻的社会作用,观众易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强大的优势对于栏目剧市场竞争尤为重要。湖南卫视的《爱情魔方》,其整体风格轻松活泼,节奏感强烈,情节复杂新奇,不仅符合该台“娱乐为主”的整体风格,而且满足了当下年轻时尚观众的收视需求。另外,传播者应适当地把“鲇鱼效应”运用于栏目剧的传播中。对于媒体来说,外界资本及媒介的引入更有利于增加竞争氛围,提高自身积极性,激发潜能,从而形成良好的竞争市场。同时,传播者要客观冷静地对待新闻事件,寻求其积极价值,不要盲目跟风产生从众心理和暗示心理,而要肩负着传媒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
互动化。传播者通过受众的信息反馈了解传播效果,从而促进传播者改进传播方式和内容,提高传播效果。⑦传播者不但要及时通过受众的各种回馈,如收视率、短信平台的参与率以及观众的评价来改进栏目剧存在的不足与缺陷,还应定期召开会议,对制作过程中的不足与缺陷发表自身意见和建议,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改进创作缺陷,提高创作效率。传播者要懂得从受众角度思考栏目剧要改进哪些方面,采用何种表现方式等。实行栏目淘汰制,加强自我监督和管理,提高传播者的积极性和紧迫感。
把说服性信息与强化刺激联系起来,通过适当的强化物(如礼品)来增强人的反应强度、概率或频率,从而提高传播的效果。⑧传播者要提高栏目剧的收视率,在市场上占有竞争份额,可应用“强化效应”,实行有奖竞猜、短信互动抽奖等方式,提高观众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形成受众反馈机制,传播者要为观众开通使其能够畅所欲言的良好渠道,了解受众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以便更好地建立明确的目标市场,达到最佳传播效果。
建立演员反馈机制。《过把瘾剧场》率先采用观众评比演员的互动方式,既提高了栏目与观众的互动性,又提高了演员的积极性,使栏目剧在市场竞争中更具生命力。
注释:
①陈会昌:《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心理发展卷》,沈阳:沈阳出版社,1995年版。
②刘迎泽:《不可不知的心理常识》,北京:海潮出版社,2008年版。
③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④周云晞、周俊全、周振明:《应用心理学词典》,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⑤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⑥刘京林等:《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⑦宋书文、孙汝亭、任平安:《心理学词典》,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⑧J·L·弗里曼德、D·O·西尔斯、J·M·卡尔·史密斯[美]:《社会心理学》,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参考文献:
1.刘京林等:《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张慧元:《大众传播理论解读》,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徐州〉文学与法政学院广播电视新闻系)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