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针对长江流域地区由于高温、高湿、少日照气候条件导致梨树营养生长旺盛、冠层郁闭及病虫害滋生的问题,制定了《长江流域梨树体管理增效技术规程》,标准号DB42/T 1578—2020。该标准规定了树体管理协同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的树形管理、树体改造、修剪、树体下部管理及树体有害生物管理,以期通过提高树体冠层通风透光条件及自身抗病虫能力,从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实现梨产业的提质增效。
关键词 树体管理;减施增效;协同;梨
中图分类号 S 6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19-0047-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19.01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Improving Efficiency Technical Schedule of Pear Tree Management in Yangtze River Basin
LI Xian-ming,QIN Zhong-qi,TU Jun-fan et al
(Institute of Fruit and Tea, 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Wuhan,Hubei 430064)
Abstract High temperature, high humidity and less sunshine in Yangtze River basin have caused vigorous vegetative growth, closure canopy, and outbreaks of pests and diseases for pear trees. Therefore, we drew up“Improving efficiency technical schedule of pear tree management in Yangtze River basin”(standard number: DB42/T 1578-2020). The standard defined pear tree management requirements including improving efficiency technology of chemical fertiller and pesticides, canopy remoulding, training and pest risk management. Expect results of this technical schedule will improve canopy environments and resistance to pests and diseases, which could reduce the use of chemical fertiller and pesticides and implement quality efficiency for pear industry.
Key words Tree management;Reducing application and increasing efficiency;Coordination;Pear
基金項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长江流域梨优质高效品种筛选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2019YFD1001404-8)。
作者简介 李先明(1970—),男,湖北武汉人,研究员,硕士,从事梨、柿、枣、石榴、蓝莓等果树种质创新及轻简高效栽培模式研究。
收稿日期 2020-11-29
随着化肥、农药、良种等增产要素在果树生产中的广泛使用,水果总产量明显增长,及时满足了社会人口增长对果品的消费需求,但化学水果产业发展在高产、优质及商品经济领域取得了较大成就的同时,造成果园土壤板结、土壤肥力下降、果品农药残留超标以及果品质量降低等[1-2]。随着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日益关注,如何控制源头、控制果品生产环节,特别是通过提高树体管理水平、增强树体生长势从而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协同减施增效是当今水果生产安全领域十分关注的问题[3-4]。
我国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梨产区,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除海南、西藏、香港和澳门外,其余省市区都有梨商业化栽培。2018年全国梨生产面积94.34万hm2,同比增加2.4%;产量1 607.8万t,同比下降2.0%。其中长江以北的17省市区梨产量1 206.2万t,占全国产量的3/4,长江及其以南12省市区(川、滇、桂、浙、鄂、黔、渝、湘、闽、赣、粤、沪)产量占全国的1/4,是我国重要的早熟梨生产区。
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冷夏热,雨热同期,年降水量在800 mm以上,属长江沙洲及汉水流域砂梨优势产业区。该地区许多梨园片面追求早期田间产量和经济效益,实行密植或超高密植栽培,果园个体密度大,冠层枝条分布密集,同时树体管理采取传统的矮冠、短截方式,导致梨园群体结构密闭,通风透光条件差[5-6],病虫害发生严重,农药的使用量加大,施用效果差,同时果实品质劣变,田间产量降低,急需进行树体改造,提高树体自身的营养水平和抗病虫能力。笔者依据“适地适栽+良种良法”相配套的原则,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多湿、寡日照的生态气候条件,在引用NY/T 442—2013 /梨生产技术规程、NY/T 2157—2012 /梨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NY/T 394—2013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等文件的基础上[7],提出了长江流域梨树体管理增效技术的树形管理、树体改造、修剪、树下管理、树体有害生物管理,适用于长江流域砂梨产区,以期为梨园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操作创造基础条件,实现梨产业的提质增效。 1 树形管理
树形管理原则为树体由高、大、圆冠形转变为矮、小、扁,骨干枝层次由多元结构转变为二元或一元结构,分枝级次由多变少,冠幅由宽变窄,叶幕由厚变薄。
1.1 小冠疏层形
主干高50~60 cm,树高2.5~3.0 m,具中央领导干;第一层3~4个主枝,主枝基角65°~70°,主枝间距为10~15 cm;第二层2个主枝,基角为50°~60°,主枝间距约为10 cm。每个主枝配置2~3个大型结果枝组,第一层主枝与第二层主枝在主干上的层间距为1.0~1.2 m,其上着生中、小型结果枝组,第二层以上的中心干落头开心。行间留0.8~1.0 m宽的作业道,株间允许10%~15%交接,树冠覆盖率75%~80%。
1.2 开心形
主枝3个及以上的开心形主要为自然开心形、三主枝开心形、倒伞形等树形,主枝2个的开心形主要为Y形、V形、2+1形等树形。三主枝开心形主要树体结构为主干高60~75 cm,树高2.5 m,无中心干;基角65°~75°,主枝间距为15 cm。每个主枝配置3~5个大型结果枝组,其上着生中、小型结果枝组。行间留约0.8 m宽的作业道,株间允许15%交接,树冠覆盖率85%。
1.3 棚架树形
1.3.1 棚架结构。
主要由支撑柱和网面组合而成。支撑柱分为角柱、边柱和支柱,材料用水泥柱,长度2.3 m,垂直埋设于地面,深度50~60 cm。角柱埋设为田块的四角,水泥柱截面积12 cm×12 cm以上。边柱埋设于田块的4条边上,间距5.0 m,边柱截面积10 cm×12 cm。支柱埋设于田块内,截面积8 cm×10 cm;埋设时与边柱在南北和东西2个方向垂直,间距10 m×10 m。
网面架设在棚架的支撑柱上,平行于地面,距地面高度175~185 cm,由主线、支线和子线组成。主线连接4条边上角柱和边柱,用φ12 mm鍍锌钢绞线;支线分别在南北和东西方向上连接边柱和支柱,用φ10 mm镀锌钢绞线;子线连接主线和支线,用8号或者10号镀锌铁丝,组成 50 cm×50 cm正方形网格。
1.3.2 树体结构。
应用二主枝及多主枝平棚架模式。两主枝棚架无中心干,主枝分为行式和垂直行式,主枝间方位角180°。主枝上直接着生单轴结果枝组,在主枝上单侧间距40~50 cm,两侧错开,第一枝组距离主枝基部30 cm以上,依据栽植密度确定主枝上单轴结果枝组的数量。
多主枝棚架无中心干,主干高60~80 cm。主枝3~4个,方位角呈120°或90°,在架面上水平分布。每个主枝配备2~3个侧枝,第1侧枝距主干80~100 cm;第2侧枝在另一侧距离第1侧枝80~100 cm,第3侧枝距离第2侧枝100 cm。主枝、侧枝均在架面水平延伸,在主、侧枝的左右两侧,配置结果枝组,间隔40~50 cm。
1.4 纺锤形
主干高为60 cm,中心树干高为3.0 m,树冠高度3.5~4.0 m,冠幅为1.2~1.5 m。主干上着生15~20个结果枝组,在主干上的距离为15~20 cm,呈螺旋形分布。枝组平均长度为1.35 m,平均基角为65°,腰角为85°。单株平均枝条生长点数量为200~250个,75%的枝条生长点集中分布在距离主干1.0 m的水平区域。叶面积指数为4.5,树冠覆盖率为75%~85%,株间允许交接15%~20%;树篱宽度1.2~1.5 m,行间留出1.5 m以上的机械作业道[8]。
2 树体改造
2.1 放任树的改造
因树改造,随枝修剪,分期分批进行,改造后的主要树形为小冠疏层形、开心形等简化树形。通过2~3年的调整,树高控制在3.5 m 以下,中心干高控制为3.0 m;在中心干上错落着生5~6个主枝,不分层或分层,上下重叠主枝间距不小于80 cm;主枝开张角度70°~80°,每主枝配置1~2个侧枝[9];冠层内外及上下结果枝组均匀分布,小枝多而不挤,互相错落着生,冠形丰满紧凑。
2.1.1 调主干。
中心干过高,在2.5~3.0 m处落头开心,打开天窗,增加内膛及下部光照。下部提干,疏除主干距离地面80 cm以下的骨干枝,使树体结构逐步趋向合理。
2.1.2 改大枝。
分期将过多的交叉枝、重叠枝、并生枝、病虫枝疏除,打通光路。依据“平衡树势,主从分明”的原则,选留主枝、侧枝,错落有序,先端下垂衰弱的主枝利用背上壮枝抬高角度,反之则利用背后枝换头。大枝稀少则缩截结合,对中心干和下部光秃的主枝进行刻伤,促使发生强旺的主枝和侧枝,配齐骨干枝,大枝少而不空。
2.1.3 培枝组。
缩前促后,截壮疏弱,适当选留预备枝,通过疏缩结合,培养健壮结果枝组,并培养内膛背上结果枝组,防止结果部位外移。合理运用生长季节修剪方法调整改造后的树体枝叶分布。刻伤于春季发芽前在主干光秃的部位进行,刻伤深度达到形成层,促进刻伤部位下部隐芽萌发培养为主枝;对光秃的主枝,在光秃部位进行刻伤,其萌发的枝条培养成结果枝组。内膛发生的徒长枝适时摘心,促使分枝形成新的骨干枝,更新树冠或培养为枝组。
2.2 幼旺树的改造
幼旺树主要调整其高大紊乱的树体结构,厘清层次;主侧枝开张角度,减少内膛枝叶数量,打开郁闭冠层;控制营养生长,提高产量,以果压势,维持稳健中庸的生长势。
小冠疏层形打开第一层与第二层的间距,回缩、疏除过大、过旺的枝组,维持层间距为1.0~1.2 m,第二层以上的中心干落头开心。运用拉枝、撑枝、转主换头、轻剪长放和疏枝等技术,延缓主枝侧枝生长势,开张角度。回缩辅养枝和结果枝组,轻剪长放,多留结果枝。幼旺树也可以改造为二主枝或多主枝棚架梨。 2.3 衰老树的改造
衰老梨树主要进行更新修剪,增强树势;促发新枝,充实树冠,维持结果能力。对光裸的主侧枝进行重回缩至生长健壮、向上的分枝,由上到下,从上层开始,打开光路,刺激下部发生健壮新枝。充分利用树冠下部及内膛的徒长枝或背上枝,通过拉枝、先甩放后回缩等措施,培育健壮的结果枝组。过弱的骨干枝先减少结果数量,多培养枝叶,延缓1~2年后生长势增强时再行回缩。
2.4 棚架梨改造
通过“提干、开心、培主枝”等措施,改造为多主枝棚架。提高主干高度至60~80 cm,去除中心干。骨干枝改造最大限度保留原有骨干枝,缩短多主枝棚架改造时间,加快树冠恢复。保留的骨干枝调整垂直延伸方向,减小基角,加大其腰角和梢角的角度,防止骨干枝过多偏离架面。对棚面以下且中部枝段距棚面50 cm及以上的骨干枝,从基部锯除,原位更新留桩,促进抽生分生角度小的强枝,重新培养贴近架面延伸的骨干枝。对留用骨干枝高出架面的部分拉至贴近架面,过粗、过硬的骨干枝先端則回缩至架面下方距架面30 cm处,萌发后的枝条替换原骨干枝延长枝,贴近架面延伸。
3 修剪
3.1 原则
主从分明,结构合理;因树制宜,随枝修剪;冬剪和夏剪相结合,通过疏、截、缩、放不同修剪方式的相互配合;抑强促弱,以缩促放,促控结合,形成辅养枝、成花枝及结果枝总量的合理配比。
3.2 休眠期修剪
3.2.1 枝组培养。
永久性结果枝组培养先截后放,对发育枝进行短截后使发分枝,长放促花。对强壮直立枝辅以摘心、拉枝,结果后生长势缓和后再行回缩,以培养成大中型枝组。对中小型结果枝组的培养应先放后截或连续回缩,对果台副梢应用长放培养小型结果枝组。
3.2.2 树势调控。
冠层调控主要是疏枝透光,及时回缩或疏除过密临时枝组的分枝,强壮枝组以背下弱枝带头,防止冠层郁闭。疏外养内,冠层外围过多中长枝予以疏除,不配置中大型结果枝组,以免因内膛光照不足形成无效枝叶,造成结果部位外移;控上促下,树冠上部过强枝条疏除或长放结果,削弱生长势。
枝组更新复壮重点对延伸过长、长势衰弱的大中型结果枝组回缩更新,维持良好结果能力;小型结果枝组留壮枝、壮芽带头,以确保健壮生长势;果台副梢去弱留强,逢三去一;对单轴延伸的枝组“齐花剪”,防止过度伸长[10]。
3.3 生长期修剪
春季抹除萌发过多且位置不当的芽,对生长直立强旺的新梢采用拿枝、扭梢等方法减缓生长势。初夏对有空间部位的强旺直立枝进行拉枝,对过密营养枝则进行剪梢。对位置不当扰乱树形的大枝宜在秋季疏除。
3.4 棚架梨修剪
重点保持主枝的先端生长优势和稳定树势,各类骨干枝及结果枝组单轴延伸,减少因枝条堵截、变向引起的水分、养分流动受阻。主、侧枝的延长枝进行短截,保持延长头的强势,维持其对水分、养分的抽拉作用。单轴结果枝组5~6年以后,进行基部原位更新,以基部长出的新梢替换衰老枝条,在同一位置来回更替,永远保持结果枝的年轻健壮[11],枝组直径大于0.8~1.2 cm。枝组之间多而不挤,疏密适当,上下左右,枝枝见光;以相互不交叉、不重叠为度,每主侧枝配置4~6 个结果枝组,维持树体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合理平衡。
4 树体下部管理
4.1 行间管理
梨园冬春季进行行间种植绿肥和行间生草,间作物或草类与梨无共性病虫害的浅根、矮杆植物,冬春季绿肥如豆科植物白三叶、紫花苕子、野豌豆、苜蓿等,每年刈割2~3次,覆盖于树盘,4~5年后春季翻压,休闲1~2年后重新生草[12]。
梨园夏秋季进行自然生草,选留茎部不木质化、匍匐茎生长能力强、能尽快覆盖地面的乡土草种,且与梨树无共同病虫害,如马唐、牛筋草、狗尾草等,清除空心莲子草、藜、苋菜、刺儿菜、鹅绒藤、蒿、白茅等恶性杂草。
4.2 行带管理
梨树行带的树盘进行覆盖,材料为麦秸、麦糠、玉米秸、稻草、稻壳、山青及田间杂草等,厚度10~15 cm,上面零星压土,连续覆盖3~4年后,结合秋施基肥深翻开大沟埋入。行带也可以使用园艺地布进行覆盖。
4.3 使用沼肥
推荐使用沼液和沼渣,成年梨树每株施入25~50 kg沼渣或者50~100 kg沼液,开宽深20~30 cm的条沟,施入后立即覆土。
5 树体有害生物管理
5.1 清园
梨树的落叶、落果、病虫枝以及地埂、田间杂草全部清除后,园地及梯埂用扫把清理干净。
5.2 刮树皮
落叶后刮除枝干轮纹病瘤,清理粗皮裂缝,将载有越冬害虫卵、幼虫、茧蛹的枯枝、叶、果、斑块等清除掉并带出园外集中焚烧或深埋。
5.3 主干刷白
涂白剂为石灰2 kg、硫磺粉1 kg、食盐0.1 kg、水5~6 kg混合而成,涂刷主干和枝干被刮除露白的部位。
5.4 翻行带
冬季落叶后,梨园行带进行深翻,将地面残留的害虫、病原菌翻入地下,并将土壤越冬的梨虎、梨实蜂、梨瘿蚊等害虫的幼虫、蛹翻于地面杀死,减少翌年危害基数。
6 讨论
化学水果产业的发展在水果产业高产、优质及商品经济领域取得了较大成就,及时满足了社会人口增长对果品的需求。化学农业的发展,导致果园复杂的生态系统失衡。化学肥料和农药的过量使用,导致面源污染加重,危及果品安全。因此,现代生态果园栽培体系是实现水果产业长期、健康、可持续性发展的新模式,集成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化学工业成就组合而成的生产体系,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的应用,尤其是减少长效剧毒农药的应用,可有效降低害虫的抗药性、天敌的失衡性及环境的污染;同时,维持果园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与生物群落之间的自然控制作用,保持果园害虫与天敌之间的自然平衡,可以控制果园病虫消长及突发性病虫害的发生。 在长江流域砂梨产区高温、多湿、寡日照的生态气候条件下,现有密植栽培梨园树体改造的主要原则是密改稀、厚改薄、圆改扁、高改矮,通过间伐减少栽植密度,调整树体分枝级次,由传统主干→主枝→侧枝→结果枝组→结果母枝的五级结构简化为主干→主枝→结果母枝的三级结构,改革传统的短截修剪制度,研发配套的长枝修剪制度,形成冠层风光通透的群体结构,提高叶片光合效率,减少病虫滋生,实现减施农药和化肥以及增產的目标;新建梨园主要开展合理密植、选配简化高光效树形、应用新型棚架树形等技术模式,最大程度实现果园机械化操作,为果园化肥农药减施的技术操作创造基础条件。
参考文献
[1] 吴耕民.中国温带落叶果树栽培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2] 牛自勉,贺尔华,徐宇新.从日本果园土壤管理制度的演变看管理技术更新[J].山西果树,2005(6):59-60.
[3] 李先明,秦仲麒,涂俊凡,等.我国柿树形的演变及发展趋势[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22):36-37,87.
[4] 张红军,丛佩华,窦连登,等.良好农业规范在果树生产中的应用[J].中国果树,2007(6):54-55.
[5] 李先明,刘先琴,涂俊凡,等.梨不同树形的结构特征、产量分布及果实品质差异[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3):323-326.
[6] 冉辛拓,宋海舟,高志货,等.梨不同树形对光效能及产量品质的影响[J].园艺学报,2012,39(5):957-962.
[7] 聂继云.果品标准化生产手册[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111-113.
[8] 李先明,秦仲麒,涂俊凡,等.甜柿树篱形冠层特征及整形修剪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20,48(22):44-46.
[9] 郜福禄,郭艳楼,牛海兰.磨盘柿放任树改造技术[J].河北果树,2016(2):32-33.
[10] 李先明,秦仲麒,刘先琴,等.鄂梨1号和鄂梨2号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8):18-20,42.
[11] 魏树伟,王杰军,王宏伟,等.梨水平棚架栽培整形修剪技术简述[J].落叶果树,2010,42(3):15-17.
[12] 李先明,秦仲麒,刘先琴,等.生草对梨园微域生态环境及果实品质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0,39(1):92-95.
关键词 树体管理;减施增效;协同;梨
中图分类号 S 6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19-0047-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19.01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Improving Efficiency Technical Schedule of Pear Tree Management in Yangtze River Basin
LI Xian-ming,QIN Zhong-qi,TU Jun-fan et al
(Institute of Fruit and Tea, 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Wuhan,Hubei 430064)
Abstract High temperature, high humidity and less sunshine in Yangtze River basin have caused vigorous vegetative growth, closure canopy, and outbreaks of pests and diseases for pear trees. Therefore, we drew up“Improving efficiency technical schedule of pear tree management in Yangtze River basin”(standard number: DB42/T 1578-2020). The standard defined pear tree management requirements including improving efficiency technology of chemical fertiller and pesticides, canopy remoulding, training and pest risk management. Expect results of this technical schedule will improve canopy environments and resistance to pests and diseases, which could reduce the use of chemical fertiller and pesticides and implement quality efficiency for pear industry.
Key words Tree management;Reducing application and increasing efficiency;Coordination;Pear
基金項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长江流域梨优质高效品种筛选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2019YFD1001404-8)。
作者简介 李先明(1970—),男,湖北武汉人,研究员,硕士,从事梨、柿、枣、石榴、蓝莓等果树种质创新及轻简高效栽培模式研究。
收稿日期 2020-11-29
随着化肥、农药、良种等增产要素在果树生产中的广泛使用,水果总产量明显增长,及时满足了社会人口增长对果品的消费需求,但化学水果产业发展在高产、优质及商品经济领域取得了较大成就的同时,造成果园土壤板结、土壤肥力下降、果品农药残留超标以及果品质量降低等[1-2]。随着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日益关注,如何控制源头、控制果品生产环节,特别是通过提高树体管理水平、增强树体生长势从而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协同减施增效是当今水果生产安全领域十分关注的问题[3-4]。
我国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梨产区,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除海南、西藏、香港和澳门外,其余省市区都有梨商业化栽培。2018年全国梨生产面积94.34万hm2,同比增加2.4%;产量1 607.8万t,同比下降2.0%。其中长江以北的17省市区梨产量1 206.2万t,占全国产量的3/4,长江及其以南12省市区(川、滇、桂、浙、鄂、黔、渝、湘、闽、赣、粤、沪)产量占全国的1/4,是我国重要的早熟梨生产区。
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冷夏热,雨热同期,年降水量在800 mm以上,属长江沙洲及汉水流域砂梨优势产业区。该地区许多梨园片面追求早期田间产量和经济效益,实行密植或超高密植栽培,果园个体密度大,冠层枝条分布密集,同时树体管理采取传统的矮冠、短截方式,导致梨园群体结构密闭,通风透光条件差[5-6],病虫害发生严重,农药的使用量加大,施用效果差,同时果实品质劣变,田间产量降低,急需进行树体改造,提高树体自身的营养水平和抗病虫能力。笔者依据“适地适栽+良种良法”相配套的原则,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多湿、寡日照的生态气候条件,在引用NY/T 442—2013 /梨生产技术规程、NY/T 2157—2012 /梨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NY/T 394—2013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等文件的基础上[7],提出了长江流域梨树体管理增效技术的树形管理、树体改造、修剪、树下管理、树体有害生物管理,适用于长江流域砂梨产区,以期为梨园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操作创造基础条件,实现梨产业的提质增效。 1 树形管理
树形管理原则为树体由高、大、圆冠形转变为矮、小、扁,骨干枝层次由多元结构转变为二元或一元结构,分枝级次由多变少,冠幅由宽变窄,叶幕由厚变薄。
1.1 小冠疏层形
主干高50~60 cm,树高2.5~3.0 m,具中央领导干;第一层3~4个主枝,主枝基角65°~70°,主枝间距为10~15 cm;第二层2个主枝,基角为50°~60°,主枝间距约为10 cm。每个主枝配置2~3个大型结果枝组,第一层主枝与第二层主枝在主干上的层间距为1.0~1.2 m,其上着生中、小型结果枝组,第二层以上的中心干落头开心。行间留0.8~1.0 m宽的作业道,株间允许10%~15%交接,树冠覆盖率75%~80%。
1.2 开心形
主枝3个及以上的开心形主要为自然开心形、三主枝开心形、倒伞形等树形,主枝2个的开心形主要为Y形、V形、2+1形等树形。三主枝开心形主要树体结构为主干高60~75 cm,树高2.5 m,无中心干;基角65°~75°,主枝间距为15 cm。每个主枝配置3~5个大型结果枝组,其上着生中、小型结果枝组。行间留约0.8 m宽的作业道,株间允许15%交接,树冠覆盖率85%。
1.3 棚架树形
1.3.1 棚架结构。
主要由支撑柱和网面组合而成。支撑柱分为角柱、边柱和支柱,材料用水泥柱,长度2.3 m,垂直埋设于地面,深度50~60 cm。角柱埋设为田块的四角,水泥柱截面积12 cm×12 cm以上。边柱埋设于田块的4条边上,间距5.0 m,边柱截面积10 cm×12 cm。支柱埋设于田块内,截面积8 cm×10 cm;埋设时与边柱在南北和东西2个方向垂直,间距10 m×10 m。
网面架设在棚架的支撑柱上,平行于地面,距地面高度175~185 cm,由主线、支线和子线组成。主线连接4条边上角柱和边柱,用φ12 mm鍍锌钢绞线;支线分别在南北和东西方向上连接边柱和支柱,用φ10 mm镀锌钢绞线;子线连接主线和支线,用8号或者10号镀锌铁丝,组成 50 cm×50 cm正方形网格。
1.3.2 树体结构。
应用二主枝及多主枝平棚架模式。两主枝棚架无中心干,主枝分为行式和垂直行式,主枝间方位角180°。主枝上直接着生单轴结果枝组,在主枝上单侧间距40~50 cm,两侧错开,第一枝组距离主枝基部30 cm以上,依据栽植密度确定主枝上单轴结果枝组的数量。
多主枝棚架无中心干,主干高60~80 cm。主枝3~4个,方位角呈120°或90°,在架面上水平分布。每个主枝配备2~3个侧枝,第1侧枝距主干80~100 cm;第2侧枝在另一侧距离第1侧枝80~100 cm,第3侧枝距离第2侧枝100 cm。主枝、侧枝均在架面水平延伸,在主、侧枝的左右两侧,配置结果枝组,间隔40~50 cm。
1.4 纺锤形
主干高为60 cm,中心树干高为3.0 m,树冠高度3.5~4.0 m,冠幅为1.2~1.5 m。主干上着生15~20个结果枝组,在主干上的距离为15~20 cm,呈螺旋形分布。枝组平均长度为1.35 m,平均基角为65°,腰角为85°。单株平均枝条生长点数量为200~250个,75%的枝条生长点集中分布在距离主干1.0 m的水平区域。叶面积指数为4.5,树冠覆盖率为75%~85%,株间允许交接15%~20%;树篱宽度1.2~1.5 m,行间留出1.5 m以上的机械作业道[8]。
2 树体改造
2.1 放任树的改造
因树改造,随枝修剪,分期分批进行,改造后的主要树形为小冠疏层形、开心形等简化树形。通过2~3年的调整,树高控制在3.5 m 以下,中心干高控制为3.0 m;在中心干上错落着生5~6个主枝,不分层或分层,上下重叠主枝间距不小于80 cm;主枝开张角度70°~80°,每主枝配置1~2个侧枝[9];冠层内外及上下结果枝组均匀分布,小枝多而不挤,互相错落着生,冠形丰满紧凑。
2.1.1 调主干。
中心干过高,在2.5~3.0 m处落头开心,打开天窗,增加内膛及下部光照。下部提干,疏除主干距离地面80 cm以下的骨干枝,使树体结构逐步趋向合理。
2.1.2 改大枝。
分期将过多的交叉枝、重叠枝、并生枝、病虫枝疏除,打通光路。依据“平衡树势,主从分明”的原则,选留主枝、侧枝,错落有序,先端下垂衰弱的主枝利用背上壮枝抬高角度,反之则利用背后枝换头。大枝稀少则缩截结合,对中心干和下部光秃的主枝进行刻伤,促使发生强旺的主枝和侧枝,配齐骨干枝,大枝少而不空。
2.1.3 培枝组。
缩前促后,截壮疏弱,适当选留预备枝,通过疏缩结合,培养健壮结果枝组,并培养内膛背上结果枝组,防止结果部位外移。合理运用生长季节修剪方法调整改造后的树体枝叶分布。刻伤于春季发芽前在主干光秃的部位进行,刻伤深度达到形成层,促进刻伤部位下部隐芽萌发培养为主枝;对光秃的主枝,在光秃部位进行刻伤,其萌发的枝条培养成结果枝组。内膛发生的徒长枝适时摘心,促使分枝形成新的骨干枝,更新树冠或培养为枝组。
2.2 幼旺树的改造
幼旺树主要调整其高大紊乱的树体结构,厘清层次;主侧枝开张角度,减少内膛枝叶数量,打开郁闭冠层;控制营养生长,提高产量,以果压势,维持稳健中庸的生长势。
小冠疏层形打开第一层与第二层的间距,回缩、疏除过大、过旺的枝组,维持层间距为1.0~1.2 m,第二层以上的中心干落头开心。运用拉枝、撑枝、转主换头、轻剪长放和疏枝等技术,延缓主枝侧枝生长势,开张角度。回缩辅养枝和结果枝组,轻剪长放,多留结果枝。幼旺树也可以改造为二主枝或多主枝棚架梨。 2.3 衰老树的改造
衰老梨树主要进行更新修剪,增强树势;促发新枝,充实树冠,维持结果能力。对光裸的主侧枝进行重回缩至生长健壮、向上的分枝,由上到下,从上层开始,打开光路,刺激下部发生健壮新枝。充分利用树冠下部及内膛的徒长枝或背上枝,通过拉枝、先甩放后回缩等措施,培育健壮的结果枝组。过弱的骨干枝先减少结果数量,多培养枝叶,延缓1~2年后生长势增强时再行回缩。
2.4 棚架梨改造
通过“提干、开心、培主枝”等措施,改造为多主枝棚架。提高主干高度至60~80 cm,去除中心干。骨干枝改造最大限度保留原有骨干枝,缩短多主枝棚架改造时间,加快树冠恢复。保留的骨干枝调整垂直延伸方向,减小基角,加大其腰角和梢角的角度,防止骨干枝过多偏离架面。对棚面以下且中部枝段距棚面50 cm及以上的骨干枝,从基部锯除,原位更新留桩,促进抽生分生角度小的强枝,重新培养贴近架面延伸的骨干枝。对留用骨干枝高出架面的部分拉至贴近架面,过粗、过硬的骨干枝先端則回缩至架面下方距架面30 cm处,萌发后的枝条替换原骨干枝延长枝,贴近架面延伸。
3 修剪
3.1 原则
主从分明,结构合理;因树制宜,随枝修剪;冬剪和夏剪相结合,通过疏、截、缩、放不同修剪方式的相互配合;抑强促弱,以缩促放,促控结合,形成辅养枝、成花枝及结果枝总量的合理配比。
3.2 休眠期修剪
3.2.1 枝组培养。
永久性结果枝组培养先截后放,对发育枝进行短截后使发分枝,长放促花。对强壮直立枝辅以摘心、拉枝,结果后生长势缓和后再行回缩,以培养成大中型枝组。对中小型结果枝组的培养应先放后截或连续回缩,对果台副梢应用长放培养小型结果枝组。
3.2.2 树势调控。
冠层调控主要是疏枝透光,及时回缩或疏除过密临时枝组的分枝,强壮枝组以背下弱枝带头,防止冠层郁闭。疏外养内,冠层外围过多中长枝予以疏除,不配置中大型结果枝组,以免因内膛光照不足形成无效枝叶,造成结果部位外移;控上促下,树冠上部过强枝条疏除或长放结果,削弱生长势。
枝组更新复壮重点对延伸过长、长势衰弱的大中型结果枝组回缩更新,维持良好结果能力;小型结果枝组留壮枝、壮芽带头,以确保健壮生长势;果台副梢去弱留强,逢三去一;对单轴延伸的枝组“齐花剪”,防止过度伸长[10]。
3.3 生长期修剪
春季抹除萌发过多且位置不当的芽,对生长直立强旺的新梢采用拿枝、扭梢等方法减缓生长势。初夏对有空间部位的强旺直立枝进行拉枝,对过密营养枝则进行剪梢。对位置不当扰乱树形的大枝宜在秋季疏除。
3.4 棚架梨修剪
重点保持主枝的先端生长优势和稳定树势,各类骨干枝及结果枝组单轴延伸,减少因枝条堵截、变向引起的水分、养分流动受阻。主、侧枝的延长枝进行短截,保持延长头的强势,维持其对水分、养分的抽拉作用。单轴结果枝组5~6年以后,进行基部原位更新,以基部长出的新梢替换衰老枝条,在同一位置来回更替,永远保持结果枝的年轻健壮[11],枝组直径大于0.8~1.2 cm。枝组之间多而不挤,疏密适当,上下左右,枝枝见光;以相互不交叉、不重叠为度,每主侧枝配置4~6 个结果枝组,维持树体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合理平衡。
4 树体下部管理
4.1 行间管理
梨园冬春季进行行间种植绿肥和行间生草,间作物或草类与梨无共性病虫害的浅根、矮杆植物,冬春季绿肥如豆科植物白三叶、紫花苕子、野豌豆、苜蓿等,每年刈割2~3次,覆盖于树盘,4~5年后春季翻压,休闲1~2年后重新生草[12]。
梨园夏秋季进行自然生草,选留茎部不木质化、匍匐茎生长能力强、能尽快覆盖地面的乡土草种,且与梨树无共同病虫害,如马唐、牛筋草、狗尾草等,清除空心莲子草、藜、苋菜、刺儿菜、鹅绒藤、蒿、白茅等恶性杂草。
4.2 行带管理
梨树行带的树盘进行覆盖,材料为麦秸、麦糠、玉米秸、稻草、稻壳、山青及田间杂草等,厚度10~15 cm,上面零星压土,连续覆盖3~4年后,结合秋施基肥深翻开大沟埋入。行带也可以使用园艺地布进行覆盖。
4.3 使用沼肥
推荐使用沼液和沼渣,成年梨树每株施入25~50 kg沼渣或者50~100 kg沼液,开宽深20~30 cm的条沟,施入后立即覆土。
5 树体有害生物管理
5.1 清园
梨树的落叶、落果、病虫枝以及地埂、田间杂草全部清除后,园地及梯埂用扫把清理干净。
5.2 刮树皮
落叶后刮除枝干轮纹病瘤,清理粗皮裂缝,将载有越冬害虫卵、幼虫、茧蛹的枯枝、叶、果、斑块等清除掉并带出园外集中焚烧或深埋。
5.3 主干刷白
涂白剂为石灰2 kg、硫磺粉1 kg、食盐0.1 kg、水5~6 kg混合而成,涂刷主干和枝干被刮除露白的部位。
5.4 翻行带
冬季落叶后,梨园行带进行深翻,将地面残留的害虫、病原菌翻入地下,并将土壤越冬的梨虎、梨实蜂、梨瘿蚊等害虫的幼虫、蛹翻于地面杀死,减少翌年危害基数。
6 讨论
化学水果产业的发展在水果产业高产、优质及商品经济领域取得了较大成就,及时满足了社会人口增长对果品的需求。化学农业的发展,导致果园复杂的生态系统失衡。化学肥料和农药的过量使用,导致面源污染加重,危及果品安全。因此,现代生态果园栽培体系是实现水果产业长期、健康、可持续性发展的新模式,集成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化学工业成就组合而成的生产体系,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的应用,尤其是减少长效剧毒农药的应用,可有效降低害虫的抗药性、天敌的失衡性及环境的污染;同时,维持果园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与生物群落之间的自然控制作用,保持果园害虫与天敌之间的自然平衡,可以控制果园病虫消长及突发性病虫害的发生。 在长江流域砂梨产区高温、多湿、寡日照的生态气候条件下,现有密植栽培梨园树体改造的主要原则是密改稀、厚改薄、圆改扁、高改矮,通过间伐减少栽植密度,调整树体分枝级次,由传统主干→主枝→侧枝→结果枝组→结果母枝的五级结构简化为主干→主枝→结果母枝的三级结构,改革传统的短截修剪制度,研发配套的长枝修剪制度,形成冠层风光通透的群体结构,提高叶片光合效率,减少病虫滋生,实现减施农药和化肥以及增產的目标;新建梨园主要开展合理密植、选配简化高光效树形、应用新型棚架树形等技术模式,最大程度实现果园机械化操作,为果园化肥农药减施的技术操作创造基础条件。
参考文献
[1] 吴耕民.中国温带落叶果树栽培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2] 牛自勉,贺尔华,徐宇新.从日本果园土壤管理制度的演变看管理技术更新[J].山西果树,2005(6):59-60.
[3] 李先明,秦仲麒,涂俊凡,等.我国柿树形的演变及发展趋势[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22):36-37,87.
[4] 张红军,丛佩华,窦连登,等.良好农业规范在果树生产中的应用[J].中国果树,2007(6):54-55.
[5] 李先明,刘先琴,涂俊凡,等.梨不同树形的结构特征、产量分布及果实品质差异[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3):323-326.
[6] 冉辛拓,宋海舟,高志货,等.梨不同树形对光效能及产量品质的影响[J].园艺学报,2012,39(5):957-962.
[7] 聂继云.果品标准化生产手册[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111-113.
[8] 李先明,秦仲麒,涂俊凡,等.甜柿树篱形冠层特征及整形修剪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20,48(22):44-46.
[9] 郜福禄,郭艳楼,牛海兰.磨盘柿放任树改造技术[J].河北果树,2016(2):32-33.
[10] 李先明,秦仲麒,刘先琴,等.鄂梨1号和鄂梨2号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8):18-20,42.
[11] 魏树伟,王杰军,王宏伟,等.梨水平棚架栽培整形修剪技术简述[J].落叶果树,2010,42(3):15-17.
[12] 李先明,秦仲麒,刘先琴,等.生草对梨园微域生态环境及果实品质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0,39(1):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