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山东省梁山县2006年3月份发生一起160名中小学生接种麻疹疫苗引发群发性癔症的事件,主、客观体症发生率分别为100%和4.41%。经过安慰性和对症治疗后,除1名学生留院观察6天外,其余159名学生次日均恢复上课。由于发现报告及时,政府部门配合,处理果断,事态很快平息,未对免疫规划工作造成大的负面影响。今后,在开展预防接种时,必须把宣传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教师、家长应了解预防接种的基本知识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对学生接种时应避免集中式接种,也不得实施联合免疫,一旦发现接种反应,现场预防接种人员要沉着、冷静并正确对症处理,以免事态扩大。
事件概况
本站2006年3月组织开展了全县中小学生麻疹疫苗后续免疫,韩岗镇3月下旬开展这项工作,并于3月20日上午由老师组织韩岗中小学生到韩岗镇预防接种门诊接种麻疹疫苗,韩岗镇预防接种门诊医生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实施接种,两校在校学生共356名(中学生198名、小学生158名),至事件发生时已接种340名(中学生180名、小学生160名),占应种人数95.51%。
韩岗小学在组织二年级第4班级接种时,在已接种的学生中发生1名女生晕厥,在门诊观察室给予平卧、通风、饮水等措施,几分钟后症状消失。该学生回校后,老师由于过于慎重,询问学生谁有不适,有3名女生自述头晕、胃寒、胸部不适、恶心等,预防门诊医生立即赶到学校,经检查发现,其中1名女生面色苍白、气急、胸闷,要求到医院对症治疗。
由于在门诊观察室给予对症治疗时,前去给孩子注射疫苗的家长较多,不少学生家长询问其病情,得知是注射疫苗后发生的反应,纷纷涌到学校,了解子女有无不适,造成许多学生恐慌,相继被家长带到卫生室要求诊治。
与此同时,韩岗中学的接种工作己接近尾声,也有许多家长前来了解子女身体状况,不少中学生也被带到卫生室诊治。
家长陆续将学生送至镇卫生院治疗,发现除了主观症状外,大多数学生无客观体征,建议卧床休息、口服糖水。但家长不理解,采取过激手段,与医务人员发生冲突,医生在无奈的情况下给就诊学生采取安慰性补液措施,主要用药为镇静剂、维生素C、胃复安及生理盐水,至当晚23时共补液160多人次。
处理过程
事发当日上午11时许,我站接到该乡镇防保站的报告,立即组织免疫预防专业人员赶赴现场,在当地有关业务部门的配合下,迅速开展了调查和善后处理工作,同时上级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的专家也赶到该镇卫生院指导诊疗和调查处理工作。我们根据调查和体检情况,初步认为是一起由预防接种引起的群体性癔症,立即就事件的可能发生原因向政府领导、村干部、老师、学生家长作了合理解释,有关政府分管领导也亲临现场,协调事件的处理工作。
事件发生后,当地政府高度重视,立即召开联席会議,确保局面稳定。
全力以赴地开展诊疗和安慰工作,确保每一个就诊学生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得到检查和治疗,并做了大量宣传、解释工作,避免了群众情绪波动。同时,对往返该乡镇的家长、亲属、学生免费乘车。事态平息后,防保站的7名同志分别进驻发生反应村6天,定时对这一学生群体进行追踪观察。
调查分析
群发性癔症的发生至少有1个以上的诱因,但必须有一个主要的诱因,且首例病人则往往是由于加重反应或偶合症或由于意外事故等情况作为诱因引起的[1]。发生群发性癔症常见诱因是晕针和恐惧心理所造成。本县发生的这起事件也是由于1名学生接种麻疹疫苗后发生晕厥,在门诊休息观察,学生回学校后,相互传说,造成部分学生心理恐惧,自述不适,接种门诊医生未及时到学校给学生科学的解释和心理疏导,而是由于学生自行到村卫生室就诊,引起大量学生家长紧张,人为造成所有接种麻疹疫苗学生的心理恐惧,纷纷涌入当地卫生院要求诊治而引发,符合免疫接种群发性癔症的特征。
通过体检发现大部分学生其临床表现及主观症状与客观体症不符,检查不出任何阳性体征,亦无器质性病变,只发现有呼吸困难、腹泻2人,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低热13人,客观体症发生率为4.41%,经安慰性补液和对症治疗后340名学生次日均恢复上课。
本起群发性癔症发生在我县经济和文化发展相对较滞后的农村中小学校中,由于他们是一组特殊群体,正处于生理、心理、身体、知识全面增长阶段,生长发育尚未成熟,对事物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当应激因素突然受到外界不良刺激或暗示时,易发生心因反应[2]。
讨 论
今后在开展预防接种时,不仅要重视疫苗质量、接种程序和接种技术,还必须把宣传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要系统宣传疫苗接种的效果利弊,尤其应当把疫苗接种禁忌证、接种后可能出现的接种反应以及一旦出现反应后应立即采取的措施和对策等,客观地传播给家长、老师,使他们对预防接种有一个科学、全面、正确的认识和态度,这也正是我们在以往工作中忽视的一面。
在必须对中小学开展预防接种工作时,应尽可能避免采取集中接种形式。发生群发性癔症后,要采取积极果断的措施,正确对待事情发生的情况,排除一切干扰,及早疏散病人,隔离治疗,做到一人一室,避免相互感应,造成连锁反应。治疗病人应采取正面疏导,正确暗示治疗,消除恐慌及顾虑心理,稳定情绪,辅以药物治疗。症状消失后及时出院回家观察,应在乡村干部的配合下,由当地医务人员跟踪随访观察1周,避免不良因素影响造成事件的反复。
参考文献
1 谢广中,习连东,王树巧.等.免疫接种反应和处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3-99.
2 卢锦汉,章以浩,赵铠.医学生物制品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5:36.
事件概况
本站2006年3月组织开展了全县中小学生麻疹疫苗后续免疫,韩岗镇3月下旬开展这项工作,并于3月20日上午由老师组织韩岗中小学生到韩岗镇预防接种门诊接种麻疹疫苗,韩岗镇预防接种门诊医生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实施接种,两校在校学生共356名(中学生198名、小学生158名),至事件发生时已接种340名(中学生180名、小学生160名),占应种人数95.51%。
韩岗小学在组织二年级第4班级接种时,在已接种的学生中发生1名女生晕厥,在门诊观察室给予平卧、通风、饮水等措施,几分钟后症状消失。该学生回校后,老师由于过于慎重,询问学生谁有不适,有3名女生自述头晕、胃寒、胸部不适、恶心等,预防门诊医生立即赶到学校,经检查发现,其中1名女生面色苍白、气急、胸闷,要求到医院对症治疗。
由于在门诊观察室给予对症治疗时,前去给孩子注射疫苗的家长较多,不少学生家长询问其病情,得知是注射疫苗后发生的反应,纷纷涌到学校,了解子女有无不适,造成许多学生恐慌,相继被家长带到卫生室要求诊治。
与此同时,韩岗中学的接种工作己接近尾声,也有许多家长前来了解子女身体状况,不少中学生也被带到卫生室诊治。
家长陆续将学生送至镇卫生院治疗,发现除了主观症状外,大多数学生无客观体征,建议卧床休息、口服糖水。但家长不理解,采取过激手段,与医务人员发生冲突,医生在无奈的情况下给就诊学生采取安慰性补液措施,主要用药为镇静剂、维生素C、胃复安及生理盐水,至当晚23时共补液160多人次。
处理过程
事发当日上午11时许,我站接到该乡镇防保站的报告,立即组织免疫预防专业人员赶赴现场,在当地有关业务部门的配合下,迅速开展了调查和善后处理工作,同时上级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的专家也赶到该镇卫生院指导诊疗和调查处理工作。我们根据调查和体检情况,初步认为是一起由预防接种引起的群体性癔症,立即就事件的可能发生原因向政府领导、村干部、老师、学生家长作了合理解释,有关政府分管领导也亲临现场,协调事件的处理工作。
事件发生后,当地政府高度重视,立即召开联席会議,确保局面稳定。
全力以赴地开展诊疗和安慰工作,确保每一个就诊学生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得到检查和治疗,并做了大量宣传、解释工作,避免了群众情绪波动。同时,对往返该乡镇的家长、亲属、学生免费乘车。事态平息后,防保站的7名同志分别进驻发生反应村6天,定时对这一学生群体进行追踪观察。
调查分析
群发性癔症的发生至少有1个以上的诱因,但必须有一个主要的诱因,且首例病人则往往是由于加重反应或偶合症或由于意外事故等情况作为诱因引起的[1]。发生群发性癔症常见诱因是晕针和恐惧心理所造成。本县发生的这起事件也是由于1名学生接种麻疹疫苗后发生晕厥,在门诊休息观察,学生回学校后,相互传说,造成部分学生心理恐惧,自述不适,接种门诊医生未及时到学校给学生科学的解释和心理疏导,而是由于学生自行到村卫生室就诊,引起大量学生家长紧张,人为造成所有接种麻疹疫苗学生的心理恐惧,纷纷涌入当地卫生院要求诊治而引发,符合免疫接种群发性癔症的特征。
通过体检发现大部分学生其临床表现及主观症状与客观体症不符,检查不出任何阳性体征,亦无器质性病变,只发现有呼吸困难、腹泻2人,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低热13人,客观体症发生率为4.41%,经安慰性补液和对症治疗后340名学生次日均恢复上课。
本起群发性癔症发生在我县经济和文化发展相对较滞后的农村中小学校中,由于他们是一组特殊群体,正处于生理、心理、身体、知识全面增长阶段,生长发育尚未成熟,对事物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当应激因素突然受到外界不良刺激或暗示时,易发生心因反应[2]。
讨 论
今后在开展预防接种时,不仅要重视疫苗质量、接种程序和接种技术,还必须把宣传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要系统宣传疫苗接种的效果利弊,尤其应当把疫苗接种禁忌证、接种后可能出现的接种反应以及一旦出现反应后应立即采取的措施和对策等,客观地传播给家长、老师,使他们对预防接种有一个科学、全面、正确的认识和态度,这也正是我们在以往工作中忽视的一面。
在必须对中小学开展预防接种工作时,应尽可能避免采取集中接种形式。发生群发性癔症后,要采取积极果断的措施,正确对待事情发生的情况,排除一切干扰,及早疏散病人,隔离治疗,做到一人一室,避免相互感应,造成连锁反应。治疗病人应采取正面疏导,正确暗示治疗,消除恐慌及顾虑心理,稳定情绪,辅以药物治疗。症状消失后及时出院回家观察,应在乡村干部的配合下,由当地医务人员跟踪随访观察1周,避免不良因素影响造成事件的反复。
参考文献
1 谢广中,习连东,王树巧.等.免疫接种反应和处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3-99.
2 卢锦汉,章以浩,赵铠.医学生物制品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5:36.